• 当前位置:首页 综艺 十三邀第六季

    十三邀第六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综艺大陆2021

    主演:许知远,黄灯,鲁白,何多苓,高圆圆,杨扬,宁浩,葛兆光,吕燕,钟叔河,姜逸磊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3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4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5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6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7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8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19十三邀第六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

     长篇影评

     1 ) 何多苓:在理想国自然而骄傲地老去

    黑衣女人 布面油彩 110*80cm 1997

    梁益肖像 63.6x74.5cm 布面油画 1984

    乌鸦是美丽的 布面油画 89.8x70cm 1988

    肖像王敏 70.1x55.2cm 布面油画 1981

    小翟 48x36cm 纸本素描 1988

    熊志鸿肖像 35x68.5cm 纸上水粉 1980

    彝族人

    完全没想到这一期《十三邀》的对象居然是何多苓!简直太喜欢这一集了!没搞懂这期嘉宾为什么是他,以往的嘉宾,不都是选当下比较火的么?而何多苓作为中国当代油画里最具水准并最独特的画家之一,早已成名多年,艺术和商业价值并存,多年前其作品已卖超五百万,但其声名并不那么为圈外人所知,近期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动作。难道是上半年魔都《草 色》展和年底帝都798区《凝香 姿态》展带来的关注?还是老许被何多听古典写诗作曲搞建筑的斜杠人生+出自书香门第又混文人圈子诱导了?视频放出来的部分,老许大部分时间就跟个孩子一样,就听着,这很不老许啊。难得“很老许”地问一次“您觉得您现在有特别大的瓶颈吗”,何回“哦哦,很平静很平静,我就尽量让自己简单……”哈哈哈,真是笑不活了。老许试着一次次去找何不自洽的地方——他认为一定是有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老许成功地被带偏了。

    对比一下之前也是满足入世生活的蔡澜那集,这集里的老许面对对方的言行合一,无奈感好像少了很多,当然也可能是给自己留白,噗嗤。

    很高兴看到老许在片头就反省自己和现实太近,实在是很厌恶跨文化境域深刻叠合生存文化背景之下人人当自己意见领袖、人人关注深刻变革,而忘记在这持续的影响中,忘记追寻身为一个人,自身又需要如何构建的现状了。

    这一集,在我看来,是展示何多苓在自己的理想国如何自然而骄傲的老去,是对《十三邀》之前很多太现实太严肃的内容的一个转向,也更是与之前互为补益、互为彰显而相生相和的一集。另外,这一集,相当滴有“四川”味儿,作为一名四川人,感到非常亲切,非常非常滴喜欢。

    何多苓,熟悉的人和朋友称呼他为“何多”,“多苓”是英文dawn的音译,因出生在黎明,是他那作为西南财经大学始建人之一的爸爸何高著教授取的,作为在川大长大的孩子,从小看的是珂罗版的画册、听的是古典音乐,在大凉山的知青生活中,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阅读”,看了很多俄罗斯油画大师的作品,大凉山,成了他吸收艺术营养的天堂,“那时的环境是我特别追求的,辽阔的土地、稀少的人、远处荒凉的山、蓝天、白云、阳光,一到傍晚便是很大的风”“既渺小又很博大的一种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因此特别享受”①。他对于文学和哲学的喜爱,也让他对于艺术的认识理解与常人不同,这应该是他对题材的选择与众不同的原因。

    何多苓曾在著名女诗人唐丹鸿对他的访谈中,将自己的艺术创造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习作阶段,就是上大学时画的大量的习作肖像,这一阶段在技法上属于学院派,是受法国印象派和苏联写实主义影响下的产物。第二阶段是从《春风己经苏醒》开始,此阶段的创作受怀斯的影响,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神秘感,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90年代去了美国的时候,在美国看到中国传统绘画时深受感触,开始在创作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第三阶段从画《迷楼》和“春宫”系列开始,这一阶段是一个全盘否定的时期,进行了许多全新的尝试。第四阶段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开始创作婴儿与女人体系列。

    作为历经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三个重要时期一一“文革美术”、“伤痕美术”及“85思潮”的何多苓,他的题材和同时期的画家们不大相同,没有批判,没有苦难和伤痛。

    俄罗斯森林(青铜时代)肖斯塔科维奇·等待布面油画150cm×200cm2016

    带阁楼的房子系列,布面油画,1986 年

    何多苓、艾轩合作第三代人布面油画180cm×190cm1984(红衣服是小翟)

    小翟的肖像

    雪雁系列

    他曾说:“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生活本身,它的本体是很平庸的,不值得入画。有的人可能认为平凡的生活刚好值得入画,但我相反,但我也不认为崇高才可以入画,而是说生活本体是不值得入画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采取它的一些局部出现在画面上,但应该赋予它另一种东西,说的俗气一点,‘诗意’吧。”

    所以一说到他是“伤痕美术”的代表,轰动一时的“春风已经苏醒”是其中的代表作,他并不认可。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画 95cm×129cm 1982

    只有在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以这一期视频里出现的88年《偷走的孩子》为主题,在上海艺博会开了个展,内容都是关于大地震后的孩子,他说,因为“诗也好、画也好,肯定要留下些东西。要是一点东西都没有,他们就白死了。” ②视频里这幅《偷走的孩子》的浮雕版,也展出了。

    偷走的孩子

    关于在美国,其实他去过两次,一次去了很短的时间就回来了,第二次,就是视频里提到的一年多、逛了博物馆什么的,是和前妻翟永明一起去的,他们去了很多博物馆。视频里提到的信是写给周春芽的,内容如下③:

    再看看当时在美国,他和别人画的彝族人有什么不一样吧。下面是高小华的:

    高小华的缝纫、初雪、伞下的女子

    再看看何多苓笔下的彝族人:

    何多苓的作品

    风格成熟后,他的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灰色多,起稿时的草稿线条容易保留下来,更显技法和笔法,也留下了一幅画从开始到结束,整个时间序列的痕迹。灰色,作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色彩语言,在画里大量使用,使画面或含蓄平和,或神秘肃穆,或柔和悠远,无论如何,总是有微弱的遥远的感觉,我以为,也正是这种距离感,才使得他的画更具有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何多苓一直说受怀斯影响,我倒是觉得何的生活,艺术道路,色彩所传递出来的感受,更像莫兰迪。他们并不传递描绘对象在光线环境下的影响,而是自己的精神状态。而精神,是不可捉摸的、超脱现实的,令人回味无穷的。

    花前月下布面油画200cm×150cm2021

    花前 120x150cm 布面油画 2015

    杂花系列

    风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光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气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水 布面油画 300x800cm 2013

    唯觉 布面油画 180cm×140cm 2001 年

    视频里出现的音乐

    这首歌是Joan Baez写的,本来是反战歌曲,但年龄大的人唱起来,大概就等同于《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吧。

    Joan还有一首diamonds and rust,更是喜欢。这两首歌,前一首齐豫和齐秦一起翻唱过,后一首齐豫在94年的英文专辑《敢梦》里也翻唱过,并有附识为:钻石象征坚定和闪光的过往,铁锈代表着质变和时间的印痕。

    肖斯塔科维奇和舒伯特就不说了,听古典的人都跳不开的大师。

    视频里出现的这张专辑,是波兰最牛的爵士四重奏即兴音乐演奏团队High Definition在18年获得大奖的一张,《bukoliki》。有高音萨克斯、钢琴、低音贝斯和鼓,来过重庆,听众很少。这张专辑主要是乐队里的钢琴手对波兰作曲家Witold Lutosławski的作品进行了一系列全新改编,说实话,我对爵士怎么都没感觉。

    视频里出现很多诗

    提到何多苓和诗歌的关系,就跳不开他的前妻,著名的诗人翟永明。翟永明原籍河南,出生在成都,在贵州当知青后返蓉。也是相当好看和有意思的人(果然好看的人都和好看的的人在一起呀)对他80年代的艺术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现在关系还很好,前几年华为手机出新款,他们还为此共同站台。

    (翟姐真得太好看闹!)

    翟永明为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当过编剧,这是部非常令人感动的“伪”纪录片,里面有被历史的车轮碾去的人,有新时代对先辈的悲悯和致歉,是成都消失的一面,也是诸多类似420厂的单位、人的故事。有人说这是超长房产广告片,我是觉得完全是打胡乱说啊。腾讯视频可免费观看。

    腾讯视频-中国领先的在线视频媒体平台,海量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很小我妈就给我买《星星》诗刊,但我长大后完全不喜欢现代诗,关于翟永明的作品,最喜欢的是一本三联出的随笔《毕竟风流去》,写了早已过去的时代,我非常非常喜欢,推荐给喜欢看过去的故事的人。

    前两年有个重庆的跨界音乐人,找了几个诗人把他们的诗谱成曲,其中就有翟永明的《迷途的女人》。qq音乐里有,链接就不上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听听看。

    翟永明还很喜欢拍照,她又很喜欢一字眉的弗里达,拍了一系列的致敬相片。

    她的姐姐莫然,是90年代就在《十月》发表文章的作家,内容以商战为主,后来做了编剧,电视剧《康熙秘史》的原创框架和第一稿分集故事就是她完成的。

    这张照片,是肖全为何多苓、翟永明拍的。

    说到肖全,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就不能不提下面这些照片,文艺中青年们估计都看过,无一不是出自肖全之手:

    1990年 三毛

    1990年 崔健

    1990年 易知行(被天涯封神的一张)

    1990年 杨丽萍

    1994年 张艺谋

    1986年 “星星诗歌节” 北岛 谢烨 李刚 傅天琳 舒婷 顾城

    1993年 窦唯

    1995年 姜文

    四川美术学院

    何多苓作为川美77级油画明星班的一员,这个班总共20人,就出了罗中立、高小华、程丛林、周春芽、秦明、张晓刚、杨谦、陈安键、雷虹等人物。喜欢坐茶馆的,知道老川美原来的交通茶馆的,一定要看一下陈安键的茶馆系列,实在是很鲜活,几十年里,小小的四方桌见证了天下诸事,每次看到实在是感慨万分。去年川美八十周年作品展,有这么一幅展出了:

    这些年,关于川美出大腕的原因分析不少,每次想到在黄桷坪老校区度过的时光,有江水里裸露的石头,铁轨边冒出来的野草,夜里的一声声警笛,昏暗灯光下的游戏,交通茶馆里的速写,戏台下的观察,画室里昼夜不灭的光,还有遇到的师姐、师兄们和他们的故事,就觉得也只有那种各种人事杂处的地方,才有那么多思想和力量的聚集。啊,又想起好吃到令我难忘的前门对面的番茄丸子粗米粉、开到现在的蹄花汤,还有后门的糖醋里脊了。

    现在的新校区,地广且平人又稀,风景好,一年也会去个几次,看展买纸笔以外,还有天气好的周末也会去散步,校外还有条不大不小的步行街,吃喝方便。

    川美罗中立美术馆前的大卫铜像,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用原作直接翻模制作后赠送的,加上原件,全世界就四尊,国内就这一尊,想要不出国看大卫,就来这里吧。斜对面星爸爸和臭豆腐、本地连锁烤串店挨着一起,随便选一家,吃吃喝喝坐到夕阳西下,都很舒服。

    白夜酒吧

    其实这期视频里并没有提到白夜,但翟永明和肖全都提了,没道理不提白夜。总之,旧的白夜么,“每年圣诞,何多苓会买几罐彩色喷剂,在大玻璃落地窗上,喷绘一幅圣诞漫画,有时是圣诞老人乘驯鹿雪橇,有时是圣诞老人背大口袋发礼物。这是白夜的圣诞标志,一直会延至春天,才清洗掉。 2006 年,艺术市场火起来了,不时有收藏家来白夜。一位收藏家听说了这个故事,大惊小怪闹起来:就这样洗掉了?好像我们暴殄天物。我说:不洗,难道你把白夜的落地窗切下来,抬走?他居然说:也许。” ④

    新的就在宽窄巷子,白天有茶晚上有酒,去打卡是很可以的,旧白夜圣诞的待遇,不知道还有没有的了,但另有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在。

    1998 年刘家琨设计的老白夜店面及店招

    翟永明与诗人钟鸣在白夜

    何多苓为白夜的活动拍照

    最后,本来想八一下视频里的工作室,但因为也是刘家琨的作品,就不说了,因为在西南地区当画图狗的,建筑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应该从读书期间就看到很多次关于他的作品的各种内容了,就不啰嗦了。最后,再看看这个理想国吧。

    部分参考资料:

    ① ②何多苓:我的艺术之路(采访:刘珍)

    ② 《天生是个审美的人》(何多苓)

    ③ 《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

    无事听闲人说鬼

     2 ) 许知远对话何多苓:时间的私有化

    ●简介

    ●“自认为很消极”“这一切都和我在1973年看到那颗彗星有关”“小富即安”“画画是为了安抚我自己,让我知道我还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我希望我的话是不可以用语言描述的”“画画即思想”

    ●何多苓,“伤痕美术”代表人物。画画,也作曲,

    ●“松”

    ●每个领域做到“松”很重要,就像握林丹的手,他的手很软

    ●去中心化

    ●喜欢边缘,“梭边边”,致力于在一个主流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关心自己想做的那么点儿事,不喜欢被支配,得自己满意才行

    ●惊奇感

    ●对现在年轻人对什么事情都感到不惊奇而感到惊奇,他对世界始终保持惊奇感,会想天上云的的形态,牛在想什么,树是怎么长的

    ●内在的节奏

    ●人活着是为了感知世界,而不是被别人感知,就像我看得见,听得见,能体会,能描述

    ●知青生活对他影响很大

    ●创造力的本质:无中生有

    ●承认生命的不可知,怎么去适应它,去理解它

    ●启示

    ●做一个人,做一个自然的人,做一个还可以自然的人,轻盈而不肤浅,争取而不逃避,开放而不封闭,进步而忠于自己!

    ●在公共和私人领域边界逐渐模糊的当下,私有化的时间显得尤其宝贵。

    ●一个人的自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愈某种痛楚的结果。无论是当年历史中的人生命运,还是今日市场上的淡忘追捧,一以贯之的人格在沉浮中怡然自乐,这种人格令人尊敬。画作不追随时代的潮流,画法不遵循老师的传统,这种活出自我的生命,令人羡慕!

     3 ) 笔记

    特别版刘擎 远方的暴政,需要全球性视角看世界。 早慧代替不了阅历。 中国文化最高的精华是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而现在中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肉强食)是过时的西方思想。 斗则两伤,合则两利。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都会被滥用。前者是放纵了,后者是压迫。 现实主义乌托邦是有实践可行性的。 概念魔术。 分类评级无孔不入。 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过度反省的人生是过不下去的。深度的哲学思考未必得到更好的解答,但是你是作为一个更充分意义上的人在生活,精神性。 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但丁、培根、康德、笛卡尔、黑格尔、约翰穆勒、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维特根斯坦、加缪、阿伦特、马雅可夫斯基、贺敬之、《文化:中国与世界》、伽达默尔、马克里拉、刘瑜、《论自由》、《政治自由主义》 影:《大浪淘沙》、《中国不高兴》 音:德沃夏克《自新大陆》、陆庆松 1、黄灯 2、鲁白 3、何多苓 展示悲观又给人以力量 时间的私有化 创造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自洽与放松 4、高圆圆 5、扬扬 6、宁浩 7、葛兆光 中国和日本的结构性差异:1.中国人认为合法性要以德配之,日本没有。2.日本天皇没有绝对权力,封建制。中国郡县制,书同文等,所以总是颠覆。3.中国政治管理从上到下,下遵从上,破四旧都破。所以日本能保留文化。4.日本王权与神佛平行。中国垂直,政府管僧侣等人。 书:《明儒学案》 8、吕燕 9、钟叔河 万不可以自己的学问做职业。 书:走向世界丛书、何其芳《预言》 10、papi酱 搞笑(周星驰)、可笑(生活)、好笑(有设计的喜剧) 你的观点是谁的观点,你的思考是谁的思考

     4 ) 终于有人吐槽许知远的穿搭了

    看到这里的我笑出了声。

    他好像不怎么穿人字拖了这季。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5 ) 访谈大杨扬

    对这期访谈所展示的大杨扬,感受最强的是“开阔”!是的 ,是那种经历过大江大河的开阔,睿智。放下了往事中不甘,不平,不满,不幸…沉淀下的是知事识人的智慧,帮助他人的热情,做一番自己想做的事的坚定。

    无关胜负只在感受

    运动员的成功转型,我认为大杨扬是最棒的。胜过亚萍,她太sharp,转型后还带着浓浓的胜负决心。大杨扬很不一样,她的大大的笑容,柔韧有力。那才是真正的影响力!

     6 ) 第7期 对话葛兆光摘录

    《回望香炉,我的苗疆生活》?片首

    1、中国和日本差别太大了。为什么大正Democracy会走向战争。更应该强调日本和中国的结构性差异,最后导致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2、日本从来不是中国的朝贡圈,一直有疏离意识。中国人合法性一直认为是以德配之,承认汤武革命。日本是天皇万世一系,对国家没有严丝合缝的控制,反而是封建制。所以中国总是颠覆,整体性的颠覆,revolution。

    日本能保留它的很多的文化的象征物。日本思想史的主轴是王权对神佛。中国的王权和神佛不是对立的是垂直一体的。

    3、日本跟中国的差异并不来自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背后的语境,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所以研究思想史不要仅仅就思想而谈,而要关注背后的政治、社会。

    4、中国是有整体主义来接受外来知识,它特别需要一个道理。我现在特别想知道元宇宙是什么?

    5、古代讲流刑,有这种对远离故土的心里恐惧,人们把它来作为惩罚。

    6、搞历史的人容易犯后见之明的错误。比如龙场之于王阳明造就的意义、转折点。

    7、所谓的原理是很简单的,原来孔子是没那么复杂,后人加上了很多自己的理解。

    8、朱熹:“埋却书册无了日,不如抛去去寻春。就像胡塞尔说的我直接面对现象,有那么玄乎吗?

    9、写思想史要重建它的生活环境,想象其当时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如何待人接物。

    10、中国的近代史不该开始于鸦片战争,1895巨大的耻辱才根本的想问题,思考变革。

    11、盛世的思想是平庸的,你没有危机感,没有底层生活经历,都用在写诗、歌功颂德去了。

    12、他们不喜欢我们,因为我们要分他们的粮食。你们又不会干活。

    13、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曾经长期自己想象自己,后来西方来了用西方打量中国。我们能否用更细的镜子去看中国,从中国的周边国家看中国。

    14、如何跳出中国的框架,反过来看中国。就中国看中国是谈不了,我们需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看中国,周边对中国有一个蝴蝶效应。

    15、一定要有一个全球的历史眼光,和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和历史认识的方式。

    16、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也许有人就是觉得我受过哭了,你们都得受这个苦,拉低他们的底线。

    17、黄金十年:很多法律、制度国家性的建设开始,包括我们这一样。时间缩短、空间扩大、(满蒙回藏、史料增多、问题复杂,中国学术进入世界主流,世界很重视中国学术的成就。一方面是日本侵略打乱中国的现代化,二是救亡压倒启蒙,迅速改变了整个中国。因为抗战时期,民主主义、中国特殊、爱国主义迅速崛起,如钱穆的《国史大纲》(它背后的情感其实是依托于抗战时期,有现实的语境)。这种以民族主义、中国特殊论、中国文化优越的模式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模式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史学界的主流思想。

    18、我们都不否任中国有一些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的价值?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哪个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适性文明?

    特殊性不能强调地过头,否则的话呢你就等于是说没有一体,只有多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文化都不能沟通了,那怎么能行呢?!

    19、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界限辨析。

    20、思想史和知识史是不一样的。思想史经常重复。比如希腊人一直在讨论being(存在)。我们还是在梁启超原来的位置上。。而知识史可以不断地进步。

    21、我们走歪路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走在正路上。。。

    22、我们的史学传统:一、中原王朝为叙述主线。二、王朝更替为核心。三、以精英人物为核心,而非社会底层。

    23、历史学家是诊断病原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开处方的医生。听不听由你。。

    参考资料:

    1、//new.qq.com/omn/20220414/20220414A06PJV00.html

    2、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2058.html,葛兆光:非青非红

     7 )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葛兆光观看笔记

    自然灾害要比人祸好对付得多(节目开始不久的这一句,歪打正着,放在目前的情势下,真是太让人唏嘘了。此时,葛老师也被封控在上海家中将近一个月了,据他自己说,只能翻看以前去美国、日本和欧洲瞎逛的照片,假装在旅行——摘录者按)。 任何预言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都不大靠得住。 形势比人强,思想总是无力的。我们能做的是把它往远处推一下,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坐标里去看。 过去太多人强调中国和日本,好像同文同种,一衣带水。其实我觉得,现在更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和日本它有什么结构性差异,导致了后来的路径不同。如果你太多的强调一样,你没法解释中国和日本为什么在后来现代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日本呢,它跟中国的差异其实并不来自于思想的差异,而是来自它背后语境,也就是政治和社会的差异性决定了思想的不同。所以我们一直就讲思想史并不完全是只是单纯的就思想谈思想,它实际上是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影响特别大。 宋代以前基本上知识分子是认为说要得君行道,然后我们把我们的理想实现出来,可是到了王阳明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叫做“觉民行道”。 警惕后见之明。很多原本简单的道理,没有那么玄乎,后来人总把它们越讲越深刻,加上了很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完全离题,和现实离了八丈远。 朱熹:“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 盛世是平庸的,因为才学都用在写诗歌上头,没有那个吃过苦,没有流放过,没有产生危机感,没有一个思想深刻的,嗯所以我还特意在前面写方法论的时候,写了一段叫做“无画处有画”。 我们能不能写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史?所谓‘没有思想’是说,没有精英的思想,没有特别天才的思想,关注的是下层民众。我写思想史时,心中有一个搏斗的目标——那些具有笼罩性的思维定式和陈词滥调。 我们说跟大学生讲历史,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就是跟大学生脑袋里面(灌输)的历史搏斗。 你说我们心里面有没有什么阴影啊(上山下乡),这肯定有。但是有些事情你得过去了,别一天到晚本事难受。过去有什么好,我们是因为现在你可以面对了。他老讲他这个怎么苦呢,那苦难就变成一个勋章,挂在你的胸口上。反正我不太愿意回来(下乡的地方),是这道理。所以我不觉得,苦难都是正面的。有些人也曾经在苦水里面泡过,也许他会反过来想,你们都应该受一受那样的苦,那怎么办? 什么是爱国主义?一种是走向民族主义或者孤立主义的爱国主义,一种是对国家负责任的爱国主义,你让这个国家更好,对这个国家负有责任。这个是一个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的话,单纯的去抽离出来去谈爱国主义,它就变成会走向是非常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过去因为没有分清楚区别,听不得人家批评你这个国家,听不得人任何的非议,但是你总得听人家是不是善意的,是不是真的为你好,对不对? 思想史跟知识史是不一样的,知识是可以进化的,他在不断的积累积累积累就上升了,对不对?可是思想是有时候是不断的重复,有时候想想,其实是蛮悲哀的。 国内历史书写从长时间自己想象自己,到西方的他者目光,再到第三个阶段,自周边国家去打量细部。 你如果把那些地方(周围其他民族)说成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其实是对那些地方不尊重。自古以来……可能反而是成见,要跳出立场框架,将历史放之于更大的背景之下。学着用对方的眼睛进行反观,树立全球眼光,以大家都能接受的价值观与历史认识方式去书写历史、讲述历史。 抗战激起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让一代人习惯用中国的史料、立场和逻辑去看问题。我们都不否认中国有特殊性,但你要不要共享一些普遍价值,比如说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现存的国际秩序,你是融入,还是另起炉灶?你认为你的特殊性是地方性文化,还是普世性文明?过于强调特殊性,就没有一体,只有多元。 我们传统的历史书写是不融于现代史学的,第一是常把中原王朝当作叙述的主线,第二是围绕政治,也就是王朝的更替、君臣的事迹,第三它基本上是以精英人物为主的,不涉及社会底层。 1895~1925年这个是作为转型时代嗯出现了很多新东西,我们仍然认为是从1895以后到1898,戊戌变法,中国已经出现三个路上了:第一个就是按照英美这样的人,我想第二个就是社会主义,还有一个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不仅包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包含了一个拯救自强的这么一个,其实这三个方向哪一个方向强一点。就出现一个事件有五四,就是这样开始是民族主义或者爱国主义,但是很快,转让新文化运动。到了一九二几年,中国文化大讨论保守主义、传统主义或者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比这个跟自由主义的辩论?但到了1930年代那就是社会主义来了,其实就这三个东西在那不断的交错着。 问:新一代的这些哲学家,你怎么看呢他们的研究? 答:他们做的题目都很小,太碎了。他们不太关怀中国说跟大的政治命运有什么关系,好像他们只是一个专业,一个技术。我都不跟他们谈起来,这个很有意思。他们会批评我们,你选那么大的书干什么样,你写了那么大的宏观的问题能解决吗?有时候我想,就是说我们还把研究学术不仅当做一种就是我们的好像整个生命都在里面,同时我们非常自觉的说,我们做这个题目它到底能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批评的意义…… 历史学家是诊断病源的医生,不是开刀动手术,不开处方的医生,我们是给你诊断病人,你(政治家)听不听由你。

     短评

    或精进 或退守,唯有对自我的掌控,才能赋予生活以安定感。在这个单项度的社会,以前那个暧昧的多样性被牺牲掉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太焦虑了,丢掉了中国传统的智慧,太争斗了,需要一场文艺复兴,重新树立思想的尊严。

    3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刚看十三邀,内心受到震动继而全身发麻,在无序混乱的城中村中有个年轻人在追求秩序的美

    8分钟前
    • 世界呢分钟
    • 力荐

    我对于许知远作为一个明明在他各种著作里表现出强烈的反时代意识的并且带着明显旧时代风度的知识分子感到了震撼和欣喜,在如此一个时代之下竟仍旧在坚持不懈的,独具匠心的处理着这个时代的问题。他貌似在之后也不再取巧性的去向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求解,而是落入一道道泥泞之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询问着,探索着。

    9分钟前
    • yiyi
    • 力荐

    十三邀基本上越做越好了,真是难以想象,与现实同频共振与大众相抵共情的能力越来越强了,第一集“黄灯”就看得我百感交集。许知远大概是在以一种他自己也无意识的状态,留守住了当代中国主流新媒体唯一的一块“思想的绿洲”。

    13分钟前
    • 楚门
    • 力荐

    被“工业废水”四个字狠狠击中……

    15分钟前
    • 连翘
    • 推荐

    十三邀第六季了,就没有人想听听许知远的故事吗?你看,他开始准备讨论一些了

    18分钟前
    • 林展
    • 力荐

    钟书河这期 真的看到暴哭 太动人了 即便费劲心力才从泥沼深渊中存活下来 依然向往未来 深信一点点火炬就可以传递下去 在漫长的时光里 人这一生算什么 又何谈挫败 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样纯粹、磅礴、又清醒的生命力更动人的东西

    20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力荐

    这一季的第一集可以看出,其实老许的语言体系是很难切入到现实主义中的,注定是个很难链接的对话,更多的像是倾听受访者的声音,相比于在理想国度去不断发问,在现实题材中用智识去寻求答案反而显得尤为艰难且无力。

    25分钟前
    • 菲林
    • 推荐

    走了六年的路,许知远越来越知道《十三邀》做不成一本实用的「答案」书。所以只好去做一本被现代人贴上各种现代性标签的「问题」书: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提供答案。毕竟,所谓「问题」颠来倒去,无非「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那么几个,而所谓「答案」是五花八门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很多时候,知「食」分子抛出的问题越宏大,得到的答案越具体,越唯一。一个模糊不清的边界在于,我们不知该把这个节目定义为一部以知识生产为内容的「广告」片,还是把它归为一档以卖书带货为主的「脱口」秀。从第一期来看,作家老师们像是在说:喝这个吧,你看,所谓「二本学生」也可以从「工业废水」变成《诗人》和「知食」分子。让知识带领一个人脱离「应试教育」秩序很容易,但引导一个人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切实构建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谈何容易。

    28分钟前
    • Muto
    • 还行

    书生气在生命科学的大拿面前就变成了一关心生死二是绝对敬佩了,窦文涛是,许知远亦如是

    31分钟前
    • 青春只有钱能买
    • 力荐

    第六集首期基本上是系列最爱了。以往的节目是透过许知远与嘉宾的交谈与碰撞,去展露珍贵的经历、阅历和真知灼见,这一期已经超越了常规访谈的层次,完全可以视为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了。它不仅描摹出了黄灯这样独善其人进而兼济天下的老师形象,点出了理想主义者唯有贴近现实、关注具体的人才足以绽放光芒;同时它也以黄灯收集的学生作文为线索,去触达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生活,以及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与现代年轻人的生存困境。黄灯,是真如明灯般的良善之人。她对大学生的描述是:“空心人,带着塑料味和电子产品的气味”,一针见血。许知远的访谈节目俨然自成一格了,希望能一直做下去。

    32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的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37分钟前
    • 三仛
    • 推荐

    好看是好看,但总感觉许知远就像是一个冰箱空了的人,从始至终提着同一个篮子的菜,去换各种东西回来。有时候换来的菜好一些,有时候什么都换不回来。不变的还是他自己:抱着一份早已形成、无法改变的偏见,把开放性、可能性挂在嘴边,却怎么都做不到。

    3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黄灯真的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她在这个被社达思想荼毒的时代中重新唤起了一个悲悯的视角,让我们看见并能够体认到这份弥漫在社会中但常常被莫名其妙遮蔽的巨大的沉重感。也提醒我们去反思自己所处位置的正当性。“该如何面对他人的不幸?”这是不能逃避的问题

    42分钟前
    • Shoreline
    • 力荐

    刚刚看了黄灯老师的这一期,很喜欢, 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她在讲述的时候眼睛里有光,做她的学生是件幸福的事情吧!节目涉及了很多重要的话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大学,写作...

    45分钟前
    • 面条超人
    • 推荐

    给第一期五星,从中段哭到结束

    47分钟前
    • 楚雨蕁
    • 力荐

    “书还是要读的,笑还是要笑的,让我们死是万万不会去死的”

    50分钟前
    • 挂甲人
    • 力荐

    凭第一期的选题就可以打五星。

    55分钟前
    • 小烨
    • 力荐

    黄灯这一集的社会意义能顶好几集,呈现了许多现实中的普通人状态,每一分钟都对我有巨大的吸引力。可惜时长还是短了些,有些敏感问题看起来是不好详细谈,赶紧去读《我的二本学生》吧。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课堂上曾想考北电的男生坦言生长在城市有房子所以有安全感,爆粗怒批土地红利不创造价值,房价几年就翻几番,这确实让自己都有点…许知远下意识插话:罪恶感?男生连忙否认:不是罪恶感,这玩意儿你说我一个人能承担吗?可见,许知远包括黄灯仍然是少有的带有知识分子使命感的人,而大多数人意识到了社会问题但不会归咎于自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启蒙者的位置。其实我所拥有的一切也是运气使然,我时刻有挥之不去的罪恶感,而心理承受不住,只能逃避到同温层。

    57分钟前
    • Jacques
    • 力荐

    这节目上过很多大神,大都是感觉他们很厉害,但黄灯是让我喜欢的,感觉她的温度可以熨帖内心,想去跟她说点事情。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底层生活,只有升学找工作的人大概很难理解这种普遍性的失落从何而来,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之前看和刘擎的番外篇,怀疑我们所做的坚持是不是只停留在行动而缺乏更深的探索,也许向内沉淀才是更好的出路;但其实和有质量的人相处也是一件乐事,这种质量倒不是说条件有多好,,更多的是一种本真。许知远好像也变得更加关注众生了,生活就是这样,成天那么严肃,会累。

    6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