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狩猎嘉年华

    狩猎嘉年华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2023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2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3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4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5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6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6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7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8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19狩猎嘉年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加入Kristina Guberman,她将带你游览津巴布韦和南部非洲一些最迷人和不可思议的狩猎地。每到一个地方,克里斯汀娜都会有地球上最优秀的野生动物导游陪同,带领她进行史诗般的狩猎之旅、改变生活的经历和令人惊叹的壮观景色

     长篇影评

     1 ) 中国电影人终于这么拍出了这样的电影!

    《嘉年华》绝对称得上2017年最好的华语电影,甚至不用加之一。以前我们抱怨,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拍不出《熔炉》那样的电影。现在,文晏导演终于拍了这么一部,从艺术水准上看,《嘉年华》绝对要优秀的多!这部电影入围过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还提名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3个重量级奖项。

    《嘉年华》从美学风格上看,跟国内的电影,特别是国内的独立电影,很不一样。它用的也是手持摄影,光源尽可能的接近自然光,注重捕捉细节,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群像,风格上非常像达内兄弟。从视听语言流派上讲,你的视听语言风格越像某位大师,或者说某个流派,你的电影就越有电影感,也容易看起来高级,特别是对于新人导演来说。

    前段时间在贾樟柯的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了看了几部国内新人的电影,印象比较深的赵婷的《骑士》,在流派上就属于圣丹斯范儿的美国独立电影,一眼就是泰伦斯·马利克;鹏飞的《米花之味》在风格上又是蔡明亮加北野武,特别是配乐的风格;文晏的《嘉年华》也是如此,就连摄影师都请的是达内兄弟的掌机。

    这种拍摄风格看似可以低成本,不需要打光,扛起摄影机,随时随地就拍了,对比国内的很多试图走这种风格的独立电影,你就会发现问题。当年摄影师哈里斯·萨维德斯拍格斯·范·桑特导演的《米尔克》时,成片看上去非常漂亮,全程自然光一样真实,但摄影师说在现场并不是这样,所有的自然光在数值上都无法达到拍摄要求,所以只能想办法用人工光修补,难度非常大。真正使用自然光拍摄,对于天气和一天内的某些时间段的要求也非常高,全是抢时间,等待了一天,能不能拍还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儿。


    如果你真以为自然光、手持摄影和非职业演员这套拍法可以随时随地,那拍出来的素材多半都是垃圾,就像国内很多所谓作者电影风格的独立电影一样,简直就是抱着机器一通乱拍。真有想法倒还好,怕就怕一无是处,还自我陶醉。拍烂了,被吐槽了,没关系,反正可以用作者电影来挽尊,好像作者电影就该不被理解。都说电影怎么拍都可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拍,就算电影可以随便拍,但电影还是有一个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就算艺术水准上没有个具体标准,但拍摄技术上绝对有。一点专业技能都不懂,就瞎拍,反正在我看来,不行。

    当年在胶片时代,电影学院学摄影科班出身的摄影师,他们在控制胶片曝光方面,理论上精准的不容许出一点差错。一旦曝光错了,整个剧组一天的努力都会白费,就算如今用数字拍摄,真想挑战自然光,在技术上也应该达到这样的高要求。

    《嘉年华》在这套写实风格的拍法上,就让人非常的舒心,技术上和美学上完全跟专业接轨,没有一丝的廉价感,视听语言风格非常的西方化,摄影精准的捕捉到各种细节,写实主义的风格容不得一点刻意的做戏。对于演惯了电视剧的职业演员,表演要想经受住这样的拍摄风格,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职业演员在表演上必须像素人一样,人物的生命力要尽可能的靠本能,一旦运用表演技巧来做戏,从镜头里看,表演就会和影片整体的风格不搭。对于导演执导演员演戏,让所有人统一表演风格,就是一个高强度的工作,所以片中几位小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

    文晏导演的眼界还不止于此,她讲故事的切入点也非常国际化,看似讲一件事,其实借这件事去讲更大的事。《嘉年华》讲的未成年人性侵事件,虽然片子没有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事件还是会让人想到海南万宁校长性侵案。导演没有像这类韩国电影那样,重口味加煽动性,用赤裸裸的方式呈现暴力,而是选择了第三视角,用一个旁观者的眼睛,讲案件中牵扯到的几位女性的群像,有酒店的值班服务员,沦为妓女的酒店前台,被性侵的小女孩,女孩们的妈妈们,还有人权女律师。通过这些女性的生活,讲当下社会的女性地位和女性现状,还有性别歧视。片中的女性在男权社会里,想拥有话语权非常的艰难,女性角色虽然大都是受害者的形象,但也有为了女性权益努力奔波的女性角色,包括最后女主角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出逃,给这个故事留下了一线光明和希望。

    导演在这个故事的呈现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比如作为片中性侵未成年少女的加害者刘会长,这个人物始终没有出现。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职位不起眼的会长,背后却有强大的关系和能力,他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以致于最后都可以扭曲是非曲直。随便一个小角色,都可以在这么呼风唤雨一手遮天,这才是这个故事最可怕的地方。

    《嘉年华》里还设置了很多隐喻符号,就像电影海报上那个巨大的梦露像,电影一开场,女主角文淇饰演的酒店服务员就站在梦露的裙摆下面,用拍摄偷偷的拍裙下的白色底裤。梦露的形象几乎就是性感的代名词,在这里代表着女主角的性觉醒,也代表着女性的圣洁。所以她会在一个中年男人带着两个小女孩来开房的时候,带着警惕性和异样的眼光,去关注这个男人的举动。电影后半段,圣洁的梦露像上被贴满了各种肮脏的小广告,最后市民以有伤风化的理由,把这座巨大的梦露像拆除。电影的最后,女主角骑着电动车,追着被汽车拉走的梦露像,随着主题音乐突然的增强,瞬间在情感上让人震撼到沉默,这场戏堪称是神来之笔。

    电影中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演员叫周美君,她饰演其中一个被性侵的小女生,她的表演还是本能的,并没有太多表演的成分,因为情感的真实,所以很有感染力。没什么人能真正理解被性侵是什么样的体验,会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冲击和心理阴影,所以片中并没有《熔炉》或《素媛》里那样的暴力展现,也没有刻意的去拍被害者事后遭遇的来自外界的不断加害。它选择了一个所有人都能明白的第三视角,就像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的性侵丑闻,普通观众很了解我们身边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也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这样的故事情境里面。

    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导演非常的克制冷静,不煽情,避开暴力,处理故事的时候还带着一丝温柔、善意和光明,但正是这份纤弱的力量反而更加让人绝望。不给希望倒还好,就怕给了你一线希望,让你有了期待,还告诉你现状是多么黑暗,未来有多难。

     2 ) 中国女孩平安长大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在著名导演布列松的人像摄影集中,玛丽莲·梦露照片的受到了所有人的瞩目。这是你在任何其它地方都无法看到的梦露,她衣着朴素,不再是性感的代名词,目光中带着疲惫和厌倦,唇角的微笑中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呈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姿态。

    她是过去六十年以来最标志性的女性的象征,其代表的女性也被塑造成满足男性性幻想的存在物。虽然女权主义已经成为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女性依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被歧视、被物化的问题。

    电影《嘉年华》就始于沙滩上巨型梦露雕像的裙下。12岁的女孩小文和小新被当地商会会长强暴,而15岁的女服务员小米目睹了这一切。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小女孩受到侵害的过程,而是围绕事件之后的剧情展开。《嘉年华》有勇气,有力量,也有美和暖。

    片中,梦露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导演并没有过多的展现雕像的全景,而是只突出指甲油、高跟鞋等符号。它们是女孩向往的成长的标志。

    虽然是一部中国底层女性的群像,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嘉年华》中的女孩是一个人,是一个女孩的成长轨迹。小米和小文渴望成长,渴望用化妆品、首饰和衣裙成为一个大女孩。因为成熟女性不仅仅意味着美,也意味着能够战胜恐惧和现实的强大。

    对比女性角色,片中的男性怯弱、无措、自私自利,没有正面出现的犯人刘会长,作假证明的警察和妇产科医生,压榨员工的酒店经理,殴打女朋友的健哥,忍气吞声的女孩父亲。这并不代表本片是一部女权电影,而是导演在要求,男性应该发声。

    《嘉年华》的摄影指导本诺·德福是比利时导演达内兄弟的御用摄影,长镜头、纪实风是它一贯坚持的美学风格。但在片中,导演刻意削弱了镜头的复杂处理,而突出事件本身的力量。对两个镜头的印象非常深刻:梦露雕像的裙下,是灰色的尖锐建筑群。还有小女孩做妇科检查时主观视角下张开的稚嫩双腿。

    这样冷峻、生猛、有分量的镜头,往往很少出现在女性导演的作品中。但就是因为有这两个镜头的存在,使得一直克制内敛的叙事拥有了一个打破沉默的爆发点,带给观众的是加倍的震撼。

    影片有个很浪漫的名字,《嘉年华》,导演文晏解释:“我们生活在一个像是嘉年华似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没有办法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讲的是这些光鲜背后的故事。而且嘉年华字面有美好年华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可以用这样的名字。”

    沙滩、雕像、游乐场、海滨旅馆构成了嘉年华的底色,然而在影片中,唯一代表嘉年华的一场戏是两个女孩在游乐场里开心的跑叫着,但是游乐场已经破旧凋敝。

    导演文晏曾担任电影《夜车》《牛郎织女》《春梦》的制片,这是她的第二部个人长片。她气质优雅迷人,和她的镜头一样灵动干净,毫不做作。历经四年的筹备和一年的剧本打磨,这并不是一次不负责任的社会新闻事件的改编,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后的历时良久的有态度有技巧的创作。

    以丰富的细节为支撑,导演讲当代社会性教育的匮乏,社会底层的女性,以权谋私的权力机构,还有对待这类事件的相关人的心理。如此复杂的线索和多层面思考,都在小女孩认真、稚嫩的表演之下,观影时常常会感受到震颤。

    从始至终,她对两个小女孩都是采取绝对保护的态度,从未为了影片的“观众效果”进行任何敏感、可能伤害到她们的处理,这样严谨的创作,比作品本身更值得尊重。

    男主演耿乐说,看完剧本,他就觉得气愤、憋屈。身为父亲,他的愤怒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更大的爆发,所有的质疑和愤恨最终都是用略带怯弱的方式表现。但就是这样的“憋”,让他感受到了压在心里的能量,想要去做些什么。

    参与了几场映后活动,在现场看到不少女性观众观影后由衷的感谢这部电影。在谈性色变以及缺乏基础性教育的中国,大多数女孩在遇到类似的事件,都选择了沉默,甚至是在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被性骚扰。一部好的电影,首先扛起了它应有的责任。

    影片的结尾,小米穿着白裙子骑上莉莉的电动车疾驰,再次踏上漂泊的未知。就像影片的英文名《穿白衣的天使》一样,无论她今后的遭遇如何,无论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她永远拥有精神上的纯洁。

    这份纯洁,需要整个社会的保护。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07期 文章,诚意推荐,得看!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3 ) 病态社会体系中的女性处境与权利

    很久没在影院看过如此平实自然并贴合现实,几乎完全削弱男性角色一贯的既定主导优势侧重于女性角色的刻画、触及敏感还能安好上映的国产电影(看得出有妥协的成分,但没多大影响),非常难得。近年来女性导演的活跃度相当高,才华尽显,佳作不断,展现出比起男性导演更为细腻沉稳的强劲实力,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女性的立场来看待和思考问题,但在国内几乎难得冒出来一个。没抱多大期待看了《嘉年华》,超出预期的好,看到了一个仅透过女性视角用精准的镜头果敢的对准社会阴暗面并投入关切目光的女性导演,着实令人惊喜。

    片中以配角出现的男性角色几乎都是以负面的形象示人,窝囊的父亲,势利的老板,只认钱的小建,知法犯法的王队,滥用职权的无耻高官…,虽没多少戏份,但从典型的中国式社会结构和形态来看,男性依旧占据着更多(高)的自主权和社会地位,无论是情感或生理(先天),抑或社会处境中的生存状况和附加定位(后天),女性都是容易受伤害的一方,但不少女性依然很传统或单纯的对男性抱有一定的幻想和依赖,这点从片中小文的母亲(把望夫不成龙的愤恨发泄给孩子)和莉莉的身上可以看到对男性期许的幻灭所受到的伤害,女性需要独立的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同时也能了解到家庭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作用。

    导演文晏并未单一的围绕一个女性角色展开,而是通过一起极具社会性的性侵事件串联起几个不同年龄层和身处迥异生活环境中的女性角色,侧重的则是未成年人女性这一类,一旦没有了家庭的保护和安定,缺乏家人的关爱或是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恶劣家庭环境中,她们很可能会成为具有男性优势与不公待遇的社会体系中的受害者或牺牲品,片中未成年的小文和小米就是很鲜明的例子,父母分离,父亲无能,母亲无责,懵懂叛逆不懂事,身心接连受到伤害;小米离开老家到过15个地方,来到这里只因暖和,即便是乞丐在冬天留宿街头也不会被冻死,在旅店隐瞒年龄打工过活。她们做出过选择和挣扎,但换来的却只是伤痛和泪水。

    现实是电影的灵感来源,前者要来得更加的荒诞和悲凉,不少局外人觉得文晏拍摄的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虚构故事,却有着一股真实和令人信服的力量。但作为当局者来看,却相当的现实和普遍,只是鲜少会搬上台面来看,无论是小演员形象老道的演绎,还是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的拍摄手法,手持摄影或是特写镜头,自然而写实,节奏行云流水,没有多余的情感表达和说教成分,甚至没有利用配乐来达到渲染氛围或带动情绪的作用,带有主观倾向的意识给人一种客观影像呈现的感觉,观众的注意力会莫名的受到角色的牵引(紧随),投入其中换位思考,文晏拍得并没有很张扬或露骨,却很尖锐、内敛且直接的触及到那块常被忽视和掩盖的敏感面。

    《嘉年华》会引起观众对于未成年女性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他们有着一颗在对于成人世界还未有太多了解却承受了太多伤害的脆弱心灵,变得敏感而封闭,小小年纪便要直面现实阴暗且丑陋的一面,没有社会保障和教育的引导,难以讨回公道,如何维持生计,想尽办法艰难生存,拥有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和城府,笑容和单纯逐渐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犀利的目光、痛苦的隐忍和忌惮的冷漠。而她们的经历和处境同时也涉及到严峻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另一名受害女孩的家人选择息事宁人(现实中太常见),自欺欺人地给孩子一个虚假的美好未来设想,这样掩盖事实的举动只会让这类事件更加猖獗,而随着孩子慢慢的懂事,内心深处永远会有个隐隐作痛无法愈合的伤口。

    畏权的下级不敢吭声和反抗,要不就跟着同流合污,私下解决,暴力对待,弄虚作假,睁眼说瞎话,看到了一种手握权力、腰缠万贯即可为非作歹或任意妄为的病态社会体系,片中的成年人里愿意伸出援手并有勇气和能力帮助并捍卫她们权力的只有史可扮演的女性律师角色,但也难以解决实际根本的问题(戏外,这类事件还在持续发酵)。光看前面,小米和小文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伤痛,她们努力的想要从中摆脱出来,逃离只会打骂的母亲,耍小聪明走捷径只为生存,但回馈而来的依旧是充满荆棘的处境和自主权的缺失。全片特别惹人注意的是有很多象征性的场景、道具和细节, 来作为一种隐喻式的客观表达(给观众解读的空间),联想到了《雾中风景》中从海水中被托起的半握拳的大手。

    文晏拍了一场属于女性的“嘉年华”,没有欢声和笑语,在藏污纳垢中流淌着她们的血泪、无助、孤独和痛楚。前后呼应的“梦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小米抚摸她涂了指甲油的脚、拍摄她的裙底、撕下腿上的招贴广告,小文的金色假发,首饰、衣服、化妆品、生理(性),每个女孩都会经历的成熟过程,只不过片中的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孩是充满污浊和伤痛的阅历推着她们从好奇、尝试到成为。最后算是一个看似积极的开放式结局,小文跟着父亲一起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小米则做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逃离后与被拆卸的“梦露”在公路上平行穿行的一刻,像是告别过去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和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勇敢前行和追寻的象征。但放眼现实,悲剧却还在不断地上演。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4 ) 莉莉说,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

    莉莉去打胎后,不听医生的劝阻喝了许多酒,疼痛踉跄间说了这句话:下辈子再也不当女人了。
           这个电影讲到了,女性对痛苦的体验,以及在这样的痛苦之下,她们的立场。

           莉莉姐是这个电影谎言之一的提供者,她为了找小健让小米替班,为了圆这个谎,后来让小米在警方面前的“逃避”有了理由。她几乎可以完美的逃离这件事外,当然另一位女性(律师)找到了她。
           比起莉莉的事不关己来,小米的态度一直是暧昧不明的。她警觉,第一时间拍了成为最有利证据的视频,却没有直接提供给警察或者律师。在后来为了办身份证缺钱的情况下,经小健的提点,这个视频被用来敲诈。

            电影选择的主角,不是受害者小文和新新,也不是寻求真相的律师,却是这位态度摇摆的有所求一切又对真相和公正无所求的人。她就是痛苦和立场,最好的表达者。她是黑户,看起来是透明人,却无法避免的经历了这一切。
            第一场戏,小米在巨大的梦露雕像面前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她拿着手机去拍了梦露的裙底,然后又过来两位同龄女生,很不礼貌的为了拍照说,让一下让一下。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统领全片的开头,女性对女性的感受,以及女性无意识加害了女性。小米欣赏美,却不能深刻的认识到美的产生背后的代价,在之前那么长的镜头里欣赏到了梦露光滑洁白的腿部,小米没有拍,她像一个猎奇或者猎艳的人一样去拍了裙底风光,这是她和“梦露”的关系。电影里也表现了小文与梦露的关系,那个逃离了“加害者”母亲的小文,伤心的那一晚,梦露的脚底是她的栖息地,她却走上了疗愈之路。是的,小米并不在乎与她不同的女性,这一点后来律师也说过。
            而那句非常理所当然的“让一下”更是这部电影里,女性对于女性欠缺的关爱和间接加害的缩影。班上的女老师,在小文和同学面前,竟可以直接说出,想不想上重点中学,和她一起玩;母亲知道小文的检查后,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巴掌,后来在律师的询问下,还讲出“这事是我造成的?”这样的话;莉莉更是可以不动声色的对小米说卖身(处)的事情。她们都是习惯性的令同类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了。

            是的,这个电影里,男人是恶魔,是掩盖公正的人,唯一需要真相的男性似乎还不是一个好丈夫。但是这不是这个电影要深刻讨论的。它在讲,帮凶一样的同类,这样才能唤醒自身的思考。

            电影背景最大的灾难,刘会长对于两位女学生的猥亵,没有拍出来。却拍了另一重灾难。
            小文的妈妈与小文的一场吵架戏。小文回到家说起邻居询问母亲的事,小文的妈妈有三句话,是三连句——你是不是真的希望我病、看你那样越来越像你爸、你再用眼睛瞪我!每一句都是在越来越远离女儿,跟着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态,妈妈要撕毁女儿漂亮的裙子,然后将她带到洗手间,剪短了她的头发。

            电影也很少去表现各式各样的“关系”,警察和受害者,律师和受害者,却表现了一场受害者家属之间的谈判。在那场戏里,两位父亲一个唯唯诺诺,一个又充满疑问,那唯一的女性母亲,却非常直白的转述出了刘会长的下作条件,没有感情。
            电影还在“妇科检查”上做了反转,原本是对受害者有利的事,惊天变化成为了最后的毁灭。小文最后坐在检查床上,流下眼泪,那是她渡过苦难又遇到苦难,真切的痛。她对抗过男同学,对抗过自己的母亲,对抗过阳光(带着金鱼在台阶上晒太阳)和夜晚(睡在梦露的脚底),却在颠倒真相黑白面前哭泣。

            所幸,小文和她的同学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渡过了这件事。她们还是好朋友。她们一起听了海的声音,那是自然的力量,又一起去那个大大的“喇叭”玩耍,那是一个无限伸展扩大的空间,而且那也是电影里唯一的暖光所照耀的地方。
            而小米,那个觉得“事情永远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小米,把自己推向了痛苦。不是莉莉的打胎,也不是小文母亲的离婚,更不是小文和同学懵懂被害的一夜,在她身上,是重重的痛。她在那个时候才交出证据。这是这个角色的转变,她的觉醒,她和“梦露”的关系变成了要撕掉腿部破坏美的小广告,她轻信他人,通过敲诈获得一万块,过程愚昧,不知不觉走入了黑暗。
            其他人的问题在慢慢的得到解决,这位利害关系的人以为事不关己,以为真相可以讨价还价,却走入了严重的灾区。

            电影的英文名叫“Angels Wear White”,是小米最后的装束。那个隐喻大家都看得明白,但是她在之前的所经历的,她看到莉莉的耳环,听到新闻,还是逃离了这个地方。这个过程,她是否已经了解,女性和女性是什么?

     5 ) 轻轻拂过,什么都不触碰

    导演想说得太多,一样都没说到位。

    本片在性侵儿童及相关处理(这已经够复杂的了,至少有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受害者监护人的不同选择、律师调查、警察受贿、渎职、医院做伪证这几条线可以挖掘下去)之外,还涉及到的有: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甚至歧视、校园欺凌、离异家庭的亲子关系、黑户、混混让女友陪老板、黑诊所堕胎这些点。

    都知道金鱼是什么意思,但是,金鱼的交待呢?

    请不要把无能的叙述美化成隐忍、克制。

    故事之外,低分评价的主要原因就是失败的叙述。粗暴的场景切换是无力的镜头语言。

    ——————————————

    小米为什么要拍梦露像的裙底?

    安保监控按规定应保存至少 30 天,既然没有,为什么没有对这项违规的处理?

    小米偷留下的假发怎么落到健哥手里的?健哥知道那是案件相关物品怎么会到处甩着玩而不是保存好以便试着谋求好处?

    小文躺在梦露像下的照片谁拍的??

    小文第二次被检查身体后难过得满脸泪水,给了一个开着窗户窗帘被封吹动的镜头,超过五秒,让人以为她跳楼了,结果下一个镜头她和她爸爸在打扫卫生??

    第二次检查凭什么推翻第一次检查??首先这种是有记录的,其次,这种检查非常非常常规,绝对不存在上级医生纠错的余地。

    旺季将要到来却拆掉梦露像?

    小米怎么就落到被看管着要接客了?

    ——————————————

    本区的几家影院每天就一、两场。开场前一小时四十分钟买的票,之前选座看到卖出一张,不过看的时候只有我。啊那个没来看的人可以说是逃过一小难了。

    这片子实际上可以说是烂了,多给一星为题材。

     6 ) 关注红黄蓝幼儿园事件

    现实意义大概就是今天的红黄蓝幼儿园吧,性侵虐待幼童,真的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下的手,真的畜生不如啊,被扎针喂药,性侵到肛裂,需要现场抢救,孩子的父母要有多难过啊,这些孩子又该如何自处,畜生不如的东西,谁家没有孩子呢,怎么就能对这些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动手呢,看视频里的孩子说老师不许他们说出去,因为老师有望远镜可以听到看到他们说什么做什么,真的背脊发凉,希望法律能严惩这些畜生

     短评

    儿童性侵题材难得被处理地如此克制,全部情绪被堆在胸口。摄像机紧紧对准女孩视角,男性几乎完全处于反面。导演构建建筑与影像的关系也颇具功力,大喇叭呐喊那场戏可以算全片的高光时刻。梦露像终将坍塌,世界不过是一场肮脏的嘉年华。

    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可能我是最不喜欢这个片子的中国观众,感觉剧情牵强,演员表演浮于表面。结局总算给了点希望。小米和小文的演员长同一种类型的脸,我敢说外国观众绝对脸盲。开始我都以为小米是长大后的小文。

    10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建设乐园的简便方法是,不用给小女孩小男孩上性教育课,教会他们沉默就可以了。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救救孩子!其实,电影讲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小文长大后变成小米,小米在长大一点变成前台莉莉,莉莉再变成小文的妈妈...虽有遗憾,但切合中国当代语境现实,整体后劲和力量都非常足!#不仅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也是近10年最棒的中国电影#

    1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我们不但拍出了超过熔炉的电影,还上演了超过熔炉的惨剧。

    19分钟前
    • 雾淡乡
    • 力荐

    电影聚焦着赤裸裸的痛点,却又无处呐喊,无处宣泄,或许这就是现实。2017媲美《相爱相亲》的华语佳作,就像耿乐说的,这样的电影能公映已经很欣慰了…

    2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最正面的男性形象也是一个无能父亲,最负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无能母亲。

    25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在小鲜肉阴气弥漫,华语电影普遍不举的境况下,文晏以其对病态社会的深切关照及融汇中西的电影语言,贡献了一部极具担当的青春电影。这种担当不仅仅只是传统的鞭笞和批判,更为难得的是出逃与觉醒。此外电影也恰好映照了当下女性无任在意识还是行动上都远胜于男性的现实。

    29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补看平遥节“费穆奖”的最佳影片获得者,确实不虚其名,是本届我看到的最佳国产电影。女导演掌控剧情、人物准确,节奏恰当,手法简洁,内容丰富,扎实。缺点在于主角的精神、人性方面还欠更丰富、深层的开掘,使作品的格局没有得到可能的提升。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B】最后电视里传来“和谐之声”,而我后排的一个女人泣不成声,她老公在一旁怎么安慰也不好,字幕放完,影院工作人员催促他们才慢慢站起。我才看到,她怀孕了。顿时脚下踩了空,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来安慰她,因为我全都不相信。

    31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有可能成为中国版《熔炉》,而且艺术水准绝对比后者高。女导演要第三方视角拍未成年人性侵丑闻,既保证了艺术性和个人表达,又保证了它的观赏性,镜头里不见残酷,但一线善意更加凸显了现实的黑暗,最后的结尾算得上神来之笔了,情感冲击力让人看完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现实让剧情片变成了纪录片。

    37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说是中国版《熔炉》当然是过誉了,但在现下如此多社会事件面前,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远远高于艺术价值。大红太阳高高挂,在审查的笼子里,国产电影就像永远飞不起来的鸟。我想编剧曾经考虑过一个结局,那就是在政治正确的新闻背景音里,嫖客脱下了小米白色的衣裳。也许只有这样,电影才更有力量。

    40分钟前
    • 苏打拌饭
    • 推荐

    男人搞出的事情,全部交给女人自己去处理:这就是我们的社会。

    4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一部非常女性视角的影片,实际上涵盖了多年龄层与职业的女性遭遇,而男性角色大多数施暴者或是懦弱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几场戏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结尾公路一场,配合难得的音乐。在当下内地,这个影片无论是选材还是视角,都是少见的,也是难得的。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扔裙子那段太难受了。小时候每次穿新衣服去上学都充满了羞耻感,学校默认好孩子不该穿得花枝招展。初中有次在衣服外面套了件小坎肩,收作业的时候听见班主任小声但坚决地说“请你回去把衣服换掉”;高中在商场遇见班主任,我妈打招呼说带我来买靴子,班主任说学校不让穿靴子,我在旁边早就急哭了。

    49分钟前
    • 竹官碧
    • 推荐

    嘉年华与红黄蓝

    50分钟前
    • 不夜铖
    • 力荐

    少女性侵案,同情很容易,手撕罪犯也不难,但除此以外呢?片中两位母亲的做法,恐怕正好解释了悲剧不是随机并无意发生的。相比不可饶恕的恶,不自知其过的罪更是笼罩在中国社会的乌云,与当下时愈发强大的男权功守道不谋而合。精准的镜头,几乎没有废戏,视点交还予女孩的处理方法真心很棒。

    5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父母之罪,在于生而不养,养而无教。权富之罪,在于狂恶无边,只手遮天。民众之罪,在于自私狭隘,宥于偏见。

    52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污损了的就拆除,损坏了的就补上。倒下的梦露巨像从公路上轰然经过,愿一身洁白的你永远不被黑色的潮水追上。

    5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