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十二宫

    十二宫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美国2007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马克·鲁弗洛,安东尼·爱德华兹,小罗伯特·唐尼,布莱恩·考克斯,约翰·卡洛·林奇,里奇蒙德·阿奎特,鲍勃·斯蒂芬森,约翰·莱西,科洛·塞维尼,艾德·塞特拉基安,约翰·盖兹,约翰·特里,坎迪·克拉克,伊莱亚斯·科泰斯 

    导演:大卫·芬奇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 HD中字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剧照

    十二宫 剧照 NO.1十二宫 剧照 NO.2十二宫 剧照 NO.3十二宫 剧照 NO.4十二宫 剧照 NO.5十二宫 剧照 NO.6十二宫 剧照 NO.16十二宫 剧照 NO.17十二宫 剧照 NO.18十二宫 剧照 NO.19十二宫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二十世纪70年代,旧金山出现了一个自称“十二宫”的杀人狂,杀人后,向媒体寄一封信,留下密码、线索,向警方挑衅,多次的阴差阳错使案件陷入僵局,警方渐渐束手无策。连环杀人案件也引起了《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

     长篇影评

     1 ) ■ 简洁、镇定、沉稳、大气。


    简洁、镇定、沉稳、大气。
    看后简直感慨到无语,觉得几乎无可评说。因为可说的太多。
    大卫.芬奇叙事的功力是已臻化境了,凝炼而沧桑。
    好多人喊闷,所谓“没有兴奋点”,
    我可是从头至尾忙着接招,看得脊骨生寒,并不觉得有一处废笔虚笔。

    为什么要拿他早年的作品来作比较?
    我想起陈丹青在面对有些读者的诘问时所说的话,
    在有人闲言碎语,旁敲侧击指他江郎才尽,宝刀已老,再也画不出当年才华横溢的《西藏组图》时,
    陈丹青只淡然道:我是再也画不出,因为我已经画出来了。
    同理,芬奇根本也并不需要再来拍上一部《搏击俱乐部》或者《七宗罪》,因为他早已经拍出来了。

    镜头语言就不提了。
    看到有位网友评他那独特的暗绿偏黄或暗黄偏绿的影像,真是说到我的心坎上。
    单看看芬奇影片的密度和质感吧。
    呈现从60年代末直至90年代,前后20多年的美国社会图景,
    前后出现穿插的大小主次要人物,
    从道具美术服装化妆,包括一个街景,小到一片纸头,
    每个画面都细致而几乎不落痕迹,经得起推敲,又不显得刻意,
    关键是里面蕴含着人物生活其间的质感,简直有史诗气质。
    又因为实在太自然了,根本不被注意不被提起。

    芬奇对时间的表现,朴素而冷静。
    我们只看到渐渐斑白起来的两鬓,逐渐疲惫不耐的面色,
    看到各职责部门机构的推诿与撤出,合作默契的缺乏,沟通的阻滞,案情一再的延宕。
    看到都市在昼夜姌替之间转换着面目,当事人们逐一涣散了心力,只想干脆离开和遗忘了事。
    时光淘掉了很多,但是真相依然隐匿。这是真正的残酷与嘲弄。
    在罪恶黑暗前我们的无力感,都像是影片最后罗伯特凝视疑凶的那一眼,
    也像是拿出一排照片让幸存者指认的警方官员,脸上所挂着的那个震撼而又难堪的表情。
    我无法总结那个表情。我怕说出来,就太悲观了。
    而芬奇,只是冷静而客观的,记录了下来。

     2 ) 全美第一悬案,破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Scott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爆出一个大新闻。

    一支名叫“破案者”的独立调查组声称: 他们找到了十二宫杀手

    福克斯新闻报道:十二宫杀手已确认

    嫌疑人名为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Gary Francis Poste)。 2018年8月14日去世,生前未被警方怀疑。

    破案主要依据为法医物证和亲友证词,其中波斯特额头疤痕与凶手画像吻合。

    他们还破译了十二宫杀手密码,其中一份密钥即波斯特全名。

    网友人肉搜索还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人称他为十二宫杀手。 如同来自过去的“实锤”。

    声明激起千层浪,话题冲上热搜。

    《十二宫》主演马克·鲁弗洛(曾在复联饰演绿巨人)发来贺电,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也被称为星座杀手黄道带杀人魔

    十二宫,就是天文学的十二个星座。 他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魔,也是高智商罪犯。

    上世纪60年末,他在北加州参与了多起杀人案,自称杀了37个人。

    《最危险的动物》

    每次作案后,他总会给媒体写信,吹嘘谋杀罪行。

    他留下四组藏着他真实身份的密码,半个世纪过去仍未完全破解。

    其中一封信里他写道:我爱杀人。

    《最危险的动物》

    十二宫杀手制造了美国历史最大悬案,没有之一。

    十二宫杀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调查组真的找到他了吗?

    Scott带你聊聊这个笼罩美国人心头半个世纪的梦魇——

    电影由“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绿巨人”马克·鲁弗洛、“神秘客”杰克·吉伦哈尔主演。

    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导演。 作为这个时代好莱坞导演顶流,《十二宫》可能是他最被轻视的经典。 成长于美国罪犯猖獗的年月,十二宫杀手是他的童年阴影。

    右,大卫·芬奇

    他曾用一年半时间采访案件当事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为最大限度还原事实,拍摄时几乎排除了所有模棱两可的情节。 不管是严谨性和娱乐性,《十二宫》都是堪比纪录片的黑暗悬疑佳作。

    >>>>杀手梦魇

    1969年7月4日,一对偷情鸳鸯把车停在了无人停车场。

    就当他们准备不可描述时,第二辆车尾随停在了后面。

    司机下车走到男孩身旁,突然掏出手电和手枪,连开五枪。

    次日中午,一通电话打到当地警局。 电话中的男人声称对这起命案和半年前的上一起命案负责。

    上一起命案指的是1968年12月20日,一对高中情侣在情人巷遇害。 情人巷距离停车场,只有4公里。

    情人巷命案现场

    警方追踪凶手电话,发现电话亭距离警局只有几个街区。

    命案过后女孩不治身亡,男孩上辈子可能拯救了地球,捡回一条小命。

    8月1日,《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观察报》和《瓦列霍先驱报》同时收到神秘信件。

    寄信人自称为前两起案件负责,信件末尾留下了一个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标志

    每封信件附带一份不同的密码,密码包括字母、摩斯电码、星相符号等。

    三份密码共408个字符,也被称为Z408(Zodiac 408)。

    杀手声称密码藏着他的身份,要求把它们印在报纸头版。

    否则他将不停杀戮,直到杀够12个人。

    Z408

    《旧金山纪事报》刊载了密码,附文当地警察局长回应:

    我们不确定这封信是凶手写的,需要更多证据确认身份。 6天后,第四封信如约而至,信中交代了不少只有警方和凶手了解的细节。

    信件开头,寄信人自封了一个名号: 亲爱的编辑,我是十二宫杀手

    之后不久,加州一对高中老师夫妇破解了Z408:

    我喜欢杀人,这非常有趣,比在森林里杀野生动物要有趣得多。人类是最危险的动物,杀人赋予我巨大的快感,这比在一个姑娘身上发泄更痛快、彻底。最棒的是当我死后,我会在天堂重生,我杀死的人会成为我的奴隶。我不会向你们透露我的姓名,否则你们将妨碍我积攒来世的奴隶。EBEORIETEMETHHPITI(末尾符号没有意义)

    Z408译文原件

    信件透露十二宫杀手是个邪教徒,杀人是为了追求“重生”。

    同时他还是一个影迷,译文引用了1932年美国恐怖片《最危险的游戏》台词。

    《最危险的游戏》

    一个月后,十二宫杀手第三次出手

    湖边野餐的大学生情侣遭遇一名怪人。 怪人头戴刽子手头罩,眼角戴着墨镜,身穿背带裤,胸口挂着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杀手漫画形象

    男人举着手枪接近,自称刚刚越狱,需要一笔钱和汽车逃往墨西哥。

    他用预备好的塑料晾衣绳让两人绑在一起。 就在他们以为只是普通抢劫,男人突然掏出一把刀刺向两人。 男人被捅6刀,女人被捅10刀

    之后,十二宫杀手在车门上写下一组数字。

    数字标明了三起案件的时间、地点以及手法自证身份。

    电影(上)和现场照片(下)对比

    和第二起命案类似,案发后不久他给警方打了一通电话挑衅。

    当警方赶到电话亭时电话只挂断了几分钟,上面还有他的手印。

    命案过后同样也是男人幸存,给警方交待了上述一切。

    《最危险的动物》

    两周后,十二宫杀手第四次行凶。 他随机坐上一辆出租车,路口停车时突然掏出手枪杀死了司机。

    随后拿走司机的钱包和钥匙,撕下司机衣角,大摇大摆走开了。

    电影VS现场

    三名吃瓜少年恰好目睹全过程,立即报警:凶手仍在附近。

    谁承想警方误将嫌疑人通报为黑人,几个警员和凶手擦肩而过。

    最后警方只能根据少年回忆,绘出十二宫杀手肖像……

    十二宫杀手素描像

    >>>>嘲笑警察,玩弄大众

    出租车命案之后不久,《旧金山纪事报》又一次收到杀手来信。

    信中他寄来一块司机衬衣碎片自证身份,嘲弄警方是让他光明正大逃跑的蠢货

    除此之外,他首次预告犯罪: 他要毁掉一辆校车,把小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消息一出,人心惶惶。

    过了没两天,一通电话打到警局。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男人要求和著名律师梅尔文·贝利电视直播连线。

    梅尔文·贝利

    直播对话中男人前言不搭后语,话里话外透露着歇斯底里。

    事后警方确认,电话是一个精神病人打来的。

    十二宫杀手似乎却对冒名顶替十分认可,事后真的给贝利打了一通电话“致谢”。

    直播画面

    之后几年,他给媒体寄去了几十张信件、贺卡。

    他在信件中自称杀了37个人,为多起尚未告破的案件负责。

    他在贺卡中附带了一份340个符号组成的密码Z340

    如果人们解不出密码,他又要开始“干活”了。

    Z340

    虚荣心最鼎盛的时期,他威胁民众戴上十二宫徽章,否则就要大开杀戒。

    他像严厉的老师,责备警方无能,犯罪挑衅警察系统。

    也像调皮的孩童,耍宝刷存在感,玩弄大众于鼓掌。

    嚣张但不愚蠢,胆大但不鲁莽。 不谋财不贪色,只为出名高调犯罪。 人们相信这个被称为开膛手杰克在世的杀手多半还活着,伺机重出江湖。

    >>>>接力追凶

    十二宫杀手逍遥法外那些年,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他的踪迹。

    他热衷点评电影,曾在一封信写道:《驱魔人》是我看过最好的讽刺喜剧。

    《驱魔人》

    1971年,一个披萨店老板投其所好拍了一部cult片《十二宫杀手》。 他在电影院设下陷阱,试图以观影抽奖的名义收集观众笔迹,帮助警方确认犯人。

    《十二宫杀手》

    同时,不少人一本正经地为寻找十二宫杀手奋斗。

    首当其冲的是保罗·艾瑞(Paul Avery)。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犯罪专栏记者,经验丰富,左右逢源。

    保罗·艾瑞,现实VS电影(小罗伯特·唐尼饰)

    长年在专栏中挑衅杀手: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人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罪犯、骗子,潜在的同性恋者。

    多年激将,1970年10月终于收到一份十二宫杀手的万圣节贺卡回应。

    贺卡中附有一块司机衬衣碎片。 卡片上写着:你完蛋了!

    现实中的威胁贺卡

    当年新闻业自危,人人佩戴“我不是艾瑞”徽章急于撇清关系。

    艾瑞却没有躲藏,反而上电视接受采访,以示对抗凶手决心。

    1970年保罗·艾瑞接受采访

    招摇的作风令他收到更多线索,一份匿名举报提醒他留意1966年命案。

    这桩命案和十二宫杀手手法类似,笔迹类似,可是距离洛杉矶400多公里。

    这一发现,让案情有了更多可能性。

    所有人都在欢呼,大卫·陶希(David Toschi)却不开心。

    他是旧金山警局负责抓捕十二宫杀手的高级警探。

    大卫·陶希,现实VS电影(马克·鲁法洛饰)

    无数匿名举报接踵而来,警方被海量举报分散精力。 追凶如海底捞针,直到半年后他终于接到一个靠谱举报。 举报对象名为亚瑟·李·艾伦(Arthur Leigh Allen )。

    亚瑟·李·艾伦,现实VS电影

    李身上疑点重重:行迹和犯罪现场重合、有一把带血的刀、曾自称十二宫杀手……

    大卫追查李多年,甚至在他的小屋找到了凶手同款手套。

    就当所有人以为铁证如山,鉴证科却认定李的笔迹、弹道都与凶手不符。

    大卫功亏一篑,罗伯·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顶了上来。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漫画作者,业余推理爱好者。

    罗伯·格雷史密斯,现实VS电影(杰克·吉伦哈尔饰)

    被悬案吸引,十年如一日扎在案情侦破,出版过两本调查记录。 电影《十二宫》就是以他的调查报告为原型。 沿着大卫的线索追查,他发现了十二宫杀手的杀人规律及其他嫌疑人。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他发现头号嫌疑人还是李。

    在罗伯的要求下,警方找回了停车场命案的幸存者。

    幸存者指认,李100%是十二宫杀手。

    李的调查纪录

    人证物证俱在,旧金山警方终于对李提出诉讼。 可几乎同时,李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2002年,警方DNA鉴定发现李和十二宫杀手留下的物证不吻合。 不得已撤销了指控……

    >>>>悬案未破

    十二宫杀手在70年代后期便没有了动作。 2004年4月,旧金山警方以资源不足为由,终止了调查。

    然而受《杀人命盘》《十二宫》等电影影响,警方还是决定在2007年重启调查。

    《杀人命盘》《十二宫》

    去年年末,三位国际科学家合力破解了十二宫杀手的Z340密码。

    解题过程按下不表,单说译文:

    我希望你在尝试抓住我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打电话上节目宣称是十二宫杀手的那人并不是我。我不怕毒气室,因为它可以把我很快送入天堂。我现在有足够多的奴隶为我工作,而其他人到了天堂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们害怕死亡。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在天堂里生活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译文不关键,破解很鼓舞。 依靠科技力量,人们距离十二宫杀手越来越近。 反观其他民间推理,大多也就胡说八道。 2014年,加里·L·斯图尔特发现生父可能就是十二宫杀手。 斯图尔特指出父亲和十二宫杀手素描画像神似,指纹笔迹匹配,DNA鉴定一致。 他把证据写进小说《最危险的动物》,成为当年全美畅销回忆录。

    《最危险的动物》

    然而警方并不认同,认为大多数证据都为臆测而非事实。

    在无良出版商的怂恿下,把推理演变成一场闹剧。

    《最危险的动物》

    类似闹剧不少,其中就包括开头提到的“破案者”。

    新闻报道当天,警方马上推翻了这个说法。

    “破案者”权威不被认可,其出示的证据大多为间接证据。

    例如他们把波斯特额头伤疤看作证据,但警方认为素描画像上的“伤疤”只是阴影。 十二宫杀手案,仍然为开放状态。

    半个世纪过去,这起案件的迷人之处在于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验证。 我们不知道真相到底是顺风车杀人、ABC杀人还是团体作案…… 十二宫杀手一直没有落网。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五季》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寻找十二宫杀手?

    即使找到,估计他早就到了无法承担惩罚的年纪。 《十二宫》中罗伯也被妻子问到这个问题。 他回答:因为没有人肯做。

    有些事存在,就得有人去做。

    寻找十二宫杀手并不是为了惩罚生者,而是为了给亡者公道。

    哪怕有生之年难以成真,迟来的正义总好过缺席的正义。

    大卫警探已于2018年去世

    正如Z340解密视频开头一段话:

    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是为了被杀手杀死的人们及其后代。

    我们希望正义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十二宫杀手迟早会被找到。 文/Scott

     3 ) 《十二宫》:犯罪是一门学问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悬案的,但不是每一个悬案都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乃至恐慌。英国出了一个“开膛手杰克”,美国便出了这个“十二宫杀手”。两件事有相似之处,那就是罪犯永远是一个谜以及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什么样的罪犯能够给人们造成心理恐慌呢?大概可以分析出一条准则,首先杀人是没有选择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其次是犯罪现场也是没有选择的,只要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可能,当然还有犯罪的时间也是不确定的等等,这样说来,无规律的犯罪是最可怕的,令人随时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中。而另一方面,警方始终无法捉住真凶这个事实则会令百姓本来已经缺乏安全感会更加强烈起来,所以恐慌是必然的。
    “十二宫杀手”的故事已经拍过了两个版本,而大卫的这次是第三个版本,虽然没看到前两个版本,但笔者相信,大卫的这次重拍应该是最经典的一部,这首先是由故事本身而决定的。“十二宫杀手”的事件是真实的,在美国造成极大的影响,而最终没有得出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而那些嫌疑犯却可以“千”这个单位计算。在这种事实的面前,给出一个答案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其中编撰的成份会立即体现出来,对那些经历了“十二宫杀手”恐慌的人们是极不负责的。而在新版的故事中,有一段戏则将剧中人拉到了屏幕的前面,那应该是1971年版本的“十二宫杀手”,剧中是以正义结尾的,但这只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心愿。其实,将“十二宫杀手”拍成电影似乎也是凶手本身的意愿,所以大卫算是完成了这个凶手的心愿,当然,凶手是否在世那还是一个未知数,也许将永远地未知下去。
    大卫从小生活在洛杉机,由于“十二宫杀手”曾威胁将袭击校车,所以这给当时的小孩子们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恐惧,对于导演大卫来说,这种恐惧仿佛就是一个童年的阴影,肯定是不易抹去的。于是,大卫用这种感情来拍摄此片。这里要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这种社会恐惧是极其现实的,也许并不带有多少戏剧元素,这样才真正地让人们记住了此事。所以,这也是导演力图要表现出来的东西,在《搏击俱乐部》或《七宗罪》中,林奇的手法是很炫耀的,不难看出,整个故事是起承转合,完全符合一部作品标准的。但对于十二宫杀手这件事上,林奇则采用了极为平实的手法,很客观地讲,这是一种削减,将所有的戏剧元素都淡化了,留下的只是真实,当然没有真相。淡化戏剧元素,使得整个案子近似于完整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莫若说这更是一部纪录片,这样不但忠实于当时那些社会心理,同样也忠实了林奇导演的内心阴影。
    对于一部悬疑影片来说,观众的身份也是侦探,观众会随着剧情的发展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破案的思维中来,所以线索是观众们最喜欢的细节,当每一个线索出现的时候,观众都会查看这线索是否能够通向最终谜题的答案。但此片中的线索却是十分地庞杂,甚至有些混乱,尤其是对于中国这些根本没有经历十二宫杀手事件的观众们来说,这些线索往往都会成为一条条误导的歧途。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繁杂的线索是破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警方的工作无非是排除,筛找那些最有可能接近凶案的证据,然后追查下去。
    前面说过,凶犯的杀人手法其实是很笨劣的,无论是用刀子还是用枪,在林奇的镜头下都表现得很粗糙,但却如同战地录相里杀人场面一样真实,这是抛弃电影炫视听的手法。但事实上,这每一次粗糙的凶杀现场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指纹罪证等等。若不是寄往媒体的那些文字,也许警察们不太可能将这些案件归于一个凶手所为,但正是这些文字使得“十二宫杀手”这件事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
    毫无疑问,真正将这个杀手塑造得神秘而又可怕的正是那些手写的信件,而这些信件以及与信件一起寄来的那标着密码符号的纸都成为了本片中最重要的线索。首先是信件,不但将所有案件串联了一起,嘲讽了警方的无能以及表明了凶手内心的猎人动机,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笔迹,这是影片中一直在强调的证据,之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一再受挫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笔迹鉴定上的受挫。但事实上只有笔迹能够成为确实的证据,这也是警方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那些密码符号。涉及到这类东西都会显出一种神秘来,更是对智力的考验,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密码非常容易解决,这种简单性造成了神秘性的降低,于是案件又回归到了现实中来,而影片风格也由此而回归到更现实的更接近于大众化的纪实性上来了。而第三个随信而来的信息便是“十二宫”的标志,影片中给出两种可能,一是借用了表上的商标,二是借用了电影片头的废胶片盲字。于是,在符号与文字还有标志的影响下,十二宫杀手显然变成了一个高智商的罪犯,但事实上,这些三种信息都含着一种极不确定的因素,即便那个嫌疑性最大的娈童犯,也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令他伏法的。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信件,密码与标志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着的。首先,信件令所有媒体以及警察之间产生了对这个杀手的初步认知,他表明他喜欢猎杀人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涉及到罪犯的无规律性,也是造成市民恐惧的原因所在,所以当信件中扬言要杀死学生的时候,整个城市都陷入了紧张状态。而猎杀人在漫画家第二次破译编码后产生了真实的效果,那就是影片《最危险的游戏》。这是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电影,仅仅六十几分钟的剧情中讲述了在一个荒岛上将人当作猎物追杀的故事。这说明凶手是极喜欢看这类影片的,也极有可能从此片中获得一种快感,从而转为现实中的杀人乐趣。喜欢电影的人自然对电影中的某些影像会产生特殊的敏感,于是,“十二宫”的标志便成了废胶片中的符号。当然,喜欢电影的人也许就是从事电影的人,也许也如信件上所说要把自己的事情拍成电影。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千丝万缕的联系着,但事实上每一条线索的联系都并不是十分地紧密,而且主要是存在于漫画家的联想之中,没有任何证据可言,再有,这些联系的线索将多种可能摆在了破案人或有志破案人的面前,同样也是不确定的,所以那个画着电影海报的老头首先被漫画家所否定了,虽然他为此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我们几乎可以看出,无论是漫画家罗伯特还是专栏作家保罗,他们所采用的都是一种逻辑分析,试图贯穿出十二宫杀手的整个犯案过程,包括动机手法以及时间等各个因素。但事实上,最关健的问题是证据,这则是罗伯特与保罗共同缺失的东西。而对于实用主义美国人来说,对于法律来说,证据显然比这些罗辑思维更为重要。
    笔迹与指纹成为警方求证的关健。但很可惜,首先笔迹问题一直存在着出入,即便是两千多名嫌犯中间,也找不出特定符合的笔记。而指纹更是一无所有,但一双军鞋的脚印以及手套还有血布则多少为警方留下了可以追寻的线索。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其实罪犯在实施犯罪的时候都会留下蛛丝马迹的,例如第一桩杀人案的过程中那个男人还没有死去,例如出租司机被杀案中凶犯的消失等等。虽然这些线索存在着,但事实上每一条线索仍旧不能解开通向谜底的道路。
    求证与求逻辑的两条线索被业余的警探以及专业警探分别演绎着,当然,这所有线索其实都交织在一起的,只是个人由于个人的条件不同而偏向的追查方向也是不同的。但到了影片结尾处,罗伯特与戴维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对罪犯雷的指控。从逻辑的分析上,雷是一个完全的凶手,即他创造了十二宫杀手的名词,而且他是七月四日凶案的罪犯,更主要的是他有那个表的标志以及发信时间,但逻辑还是不能成为证明,笔记与指纹依旧是无法确定的,所以对他的审判依旧是一个未知数,更何况在审判之前他便已经死去了。这个罪犯是成立的,但这个罪犯是十二宫杀手则完全是一个假设。可能算是导演给出的一个绝对模糊的答案。
    事实上,我们知道,此片根本没有答案,这所有的线索都是不确定的,都不足以将警方或观众导向真正的凶手,所以最后影片结尾依旧是一个开放式的。但毫不否认,导演的功力显然体现在这一点上,看似繁乱的线索通过四个主要人物全部叙述清晰了,而且是相互渗透,有条不紊的,甚至给人一种史诗性的感觉,而这种讲述恐怕必须要采用纪录方式,不但是对真实的尊重,更是表达了一种客观的态度。这一点,与《七宗罪》等充满了戏剧性的影片是绝然不同的。而这种线索的不确定以及开放式的结尾无疑会令观众也深入到案情的分析中去。
    (闲言,个人以为十二宫杀手是某人创造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有人将若干案件集合在了一起,那些信件标志以及密码的介入感是一种制造的手段。雷也许是第一桩案子的凶手。画海报的极有可能便是这个创造出十二宫杀手的人,当然,纯属臆测,权当乐趣了。)
    大卫•林奇的叙事是张缓有度的,节奏感虽然并明显,但以纪实的风格更显出一种平实客观与准确,这种带入感是导演功力的体显。但如果只是讲清了影片中案情的各个线索显然不是一部电影所在体显的,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变化。影片主要涉及到了四个人物,漫画家罗伯特,专栏作家保罗,警探戴维和比尔。在追查十二宫杀手的过程中,这四个人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一种颠狂的状态。比尔最早退出了,他无法再承受这份压力,而保罗几乎将十二宫杀手做为自己事业更上一层的标志,戴维显然不甘心就这样将案子不了了之,而最陷入疯狂状态的自然是罗伯特。罗伯特作为漫画家的事业并不是很出色,直到他看到了那些密码,由于天份的原因,他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在这种情况下,查找十二宫杀手则成为证明他自己的关健,而他本身对这个神秘的杀手也是充满了好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杀手面对面地,看着杀手的眼睛。如果说其它三人都有一种世俗的目的性,那么罗伯特显然是一种本能的感兴趣,对未解之谜的热衷,而以至于他在自己侦破的过程中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十二宫杀手的行为固然神秘,但事实上却时过境迁,更重要的是,世界变得更可怕了,但执著的罗伯特显然是没有注意到这些变化,他完全沉迷在其中。
    其实很难说象除了罗伯特以外还有没有人也对十二宫杀手十分地关注,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杀手对人们心理上的冲击,恐怖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情,还有一种则是焦虑感,即象罗伯特这样的人,在查案的同时,他渴望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成功的认知,所以他必须查案,只有找出凶手才是对自己的认知,这一点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真相到底是什么,导演观众或者那些曾有过记忆的美国人,甚至即便是被害者都有可能无法说清楚。这样一部从线索到结局都充满了不确定因素的悬案影片却给人一种冷静客观的纪实片感觉,很显然,这是一种手法上的错位。而这种错位放在这件真实的事情上便更显现出它的力量,也许导演正在通过这个著名的事件反映出我们所看到的许多事实背后也许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也许所有的事实都其实是不真实的或说也许不真实的,混乱联系而不确定。
    相信看过此片的每一位观众都会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那个“十二宫杀手”,这里是否有智力的比拼?笔者不敢断言,但有一点,所有的“十二宫杀手”肯定也是不确定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犯罪是一门学问,侦破也是一门学问,但相较起不确定来,这两门学问都显得苍白了,所以最好的学问还是不确定。这不但是对十二宫杀手事件的认定,也是对导演的肯定,当然更是为思索的好爱者们最大的鼓励!

    韩兮
    2007-7-20于通州

     4 ) 这电影就是让你拧巴来的

      看了太多关于《十二宫》的负面评论。我虽然没觉得这片子有多出色,但总不会太差。首先,这片子前半部还是挺精彩的,当然你得要看进去。,倘若你磕嗑瓜子,发发短信,聊聊QQ,那么《十二宫》对你来说,就理所当然是部大闷片了。而且我认为看这片子的前半部时你得跟在剧中的杀手“后面”,这样你就会被前半部那些简单直接但又无比诡异的杀人场面所吸引。千万不要以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去看这些早已确定下来的谋杀案,不然你就真会觉得这电影太无聊。
        片子到了后半部,似乎和十二宫杀手没了多大关系。与其说是这些警察、记者、漫画家在破案,不如说是在表述一个20几年悬而未决的连环凶杀案对这个社会上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几个人生活和人生上的影响。他们中,有的因此失去了家庭,失去平静的家庭生活,甚至有人失去了健康和原本正常的生活。
        我们要知道,在一个经济和文明都高度发达的国家,一个像“十二宫”这样的案子持续了二十几年没有破掉,对于这个社会和生活在这周围的人的影响有多么大。这不仅仅是死了几个人再去追踪凶手的问题,这个案子无时不刻都在考验是人们的神经,把很多人搞的心力交瘁。我相信大卫芬奇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也不仅仅是要还原“十二宫”的案子和凶手疯狂诡异的杀人方式,这背后更是想追溯围绕在“十二宫“凶杀案周围的若干人等这二十几年因为这宗命案的发生而改变的生活轨迹。
        老实说对于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所诟病的节奏拖沓我倒并不觉得,《十二宫》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连环凶杀案的电影,要尊重事实的发生轨道,其中穿插其他情节是很正常。
        说句题外话,现在社会上的这些人,又有几个能真正坐下来心平气和的看完一部二个多小时的电影,不要把个人内心的浮躁归罪于电影。

     5 ) 影像的眼睛——时代里的《十二宫》

    (本人非芬奇粉丝,所以难免有些地方没能get到导演所擅长表现出的东西)

    本片算的上是现如今我个人最喜欢的芬奇电影了(虽然还没有将他的作品补完,但就目前来看,是最佳),因为本人对七十年代风格的喜爱,在这部电影中或多或少得到了满足,毕竟,从一开头的复古风格的logo,就让人直呼有那味儿。而芬奇的个人风格也在《十二宫》的重组事实里,散发出神奇的魅力。

    这个片头太复古了

    首先,电影的画面中表达了一种对物体的迷恋{总让我想起(总统班底)}。首先,我们可以单独的把本片中的大特写拿出来看,简单之余精确的将证据的“真实性”摆在观众面前,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扑朔迷离”。

    (也许还有反思媒介的作用?)虽说如此,这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吧

    而另一方面,摄像机,信件和电视这些元素,在我看来也成功的构建出了独属于过去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唐人街》,《电视台风云》}。

    这里实际上有种涩情的感觉,摄像机就像个YJ一样“我想到的居然先是《催花手》”

    除此之外,另外还有两个值得突出说明的视觉“重点”。首先,电话这个意向作为很重要的视觉元素被从头到尾的运用,电话作为一个引导的物件,象征着外界的交流,以及使得多方人物的距离得以在对话的场景里足够的拉近,让观众沉浸其中。与此同时,另一个大一点的“物件”汽车也一样被突出,在马克叔登场时所运用的上帝镜头,稳稳地跟拍出租汽车的运动,汽车作为一个探访未知的引导空间,被观众的眼球所记忆。我为什么先说这俩个元素呢,因为后面,后面有极大的作用。

    我还挺喜欢这段对话的,镜头有种安东尼奥尼感觉(表意,表意)

    这段运镜挺惊艳的,也使得大卫(马克叔)的登场让人印象深刻。

    另一点,就是芬奇所为人津津乐道的对话场景的拍摄,本片中有俩点被突出,一是类似于(打破第四面墙)的凝视镜头,被全片时不时的运用,此处当然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影像风格的埋设,“走入角色的情绪”才是最最主要的作用,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平铺直叙中,我们得以在这里看见心理浮动的暗流。而除此之外,正如芬奇所有的作品为了叙事所做的事一样,人物的场景中,正反打的切换象征着引导者与被引导着的关系远近,以及值得观众注意的重点的话语,而环境的流畅转换,则很好的依靠美术部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这处谈话中,女人是一个引导者,不只引导主角,还有观众

    还是标准的三角构图啊。

    注意那蓝色的酒杯,象征着对话的缓缓进行。

    说完这些,我们看位于后半段,吉伦哈尔所饰演的罗伯特拜访冯恩那段戏,刚才提到的这些元素里就得到了极好的运用,也使得这个高潮的戏份是如此的牵动人心。

    黑暗象征着未知与恐惧,车子和司机是突出为了过度和下一个场景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凝视恐惧,骇人的镜头(像不像《杀人回忆》)

    被关闭的电话,间接指出场景的无人知晓和机密,闷骚至极

    截这张图,主要就是吓人。(看了原片的就知道啥意思)

    当然,除此之外,本片更让我所喜爱的,就是前半段犯罪过程的调度,极具黑色片风范。缓慢的铺垫,没有太多血,带着让人兴奋地真实的暴力,是如此的迷人,着实有当年新派警匪片的风范。(当然,如果这个拍不好的话,也对不起连电影中都直接点名道姓致敬的《肮脏的哈里》)

    这段戏调度让人印象深刻。

    大概如此。不过在最后,自己还是得大声的说一下,虽然这片是佳作,但我还是,不,喜,欢,芬奇风格!!!!(最后的吐槽,哇咔咔,写这篇意料之中的累啊,而且还没多少字数。。。)

     6 ) 这部被严重低估的犯罪片,说出了关于人生的真相

    被低估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部电影讲的是A,大家理解成了B,叫被误解;如果一部电影明明很好,却少有人知道,叫被埋没;如果一部电影原本很不错,但多数人看不下去,叫艺术电影。

    那么什么是被低估?

    我想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该是:我们把它想简单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我说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卫·芬奇导演的《十二宫》。

    它是一部犯罪片,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旧金山一个自称“十二宫”的连环杀手,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犯下多起命案。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整个追凶的过程。

    如果是通常的犯罪片,应该会把叙事重点放在警匪对决上,情节应该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可《十二宫》并没有。

    它更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文艺片,而且凶手最终也没有被指认。看的时候你甚至会冒出疑问,难道大卫·芬奇用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只是在讲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吗?如果不是,他又在讲什么?

    也许影片开始的两个镜头,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

    第一个镜头是,即将遇害的一对青年男女开车出去约会,摄影机从车内向外拍,如卷轴一般展开了整座城市的街景。

    第二个镜头是“十二宫”杀人后,寄了一封写有密码的信去警局。大卫·芬奇故意把这封信从分拣到送至警局,再到穿过走廊最终落在办公桌上的过程,完整地呈现给我们。

    这两个镜头对一部犯罪片来说,都是过场戏,甚至是废戏,但大卫·芬奇却觉得它们很重要,值得花时间呈现。为什么?

    其实他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别总盯着案件本身,我想讲的比这要多。

    比如讲一座城市,讲一个年代,讲一群人的生活,讲人的际遇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就像那徐徐展开的街景,浸透着一个颓败的黄金年代;就像那封信从千百封信中脱颖而出,最终落在了一人之手。

    《十二宫》绝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犯罪片,它讲的是比犯罪还要凶险的人生。

    围绕十二宫杀人案,影片重点讲了三个人物。一个是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官大卫,一个是负责报道案件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保罗,另一位是报社的插画师罗伯特,他本与案件无关,却因酷爱解谜深陷其中。

    看完影片我就在想,如果没有十二宫杀手,或者十二宫并没有出现在旧金山,这三个人的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保罗还是那个报社的红人,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罗伯特依旧是个安静的插画师,与家人过着安稳的生活;大卫也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对警察的事业充满热情。

    然而十二宫出现后,这些美好也只能沦为幻想。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时候看《十二宫》和最近重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那时看《十二宫》,也很喜欢,但更多是被它那股颓丧劲儿吸引。在那时的我看来,《十二宫》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

    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为了抓到十二宫杀手,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十几年都搭上了。在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与真凶失之交臂后,他们的人生都被不同程度的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保罗离开《旧金山纪事报》,去了一家不知名的小报社,终日烂醉在家中;大卫对案件彻底绝望,以至于整个人都变得消极。他甚至觉得,反正罪犯是抓不完的,做警察又何必那么较真。

    相比之下,最好的是罗伯特,只有他始终没有放弃。甚至到最后,他经过多年调查终于锁定了凶手。可是,年头太久了,证据已消失殆尽,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真凶从眼前溜走,并连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一手葬送。

    这个故事简直太丧了。它如此大费周章,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原来时间,才是最无情的连环杀手。

    这是我年轻时的理解。

    可最近一次看,我的想法变了。

    我发现《十二宫》尽管表面看依然很丧,但内里却是积极的。

    它也并不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意义”的电影。说得更直白一点,当一个人恍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无意义时,他该如何面对这个残忍的真相?

    这才是《十二宫》真正想要探讨的事情。

    具体到影片中,当十几年过去,追凶已彻底无望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最好的年华已被浪掷。他们陷入到一种巨大的虚无之中,于是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保罗把余下的生命交给了酒精,以肉体的自毁来消解精神的无力。

    大卫成了一个犬儒主义者,以对什么都无所谓来掩饰内心的不甘。当他的搭档离开重案组,找到一个清闲的差事养老时,他不舍又羡慕地说:“嘿,这回你终于有时间去尝尝生鱼片的味道了。”

    而他还要继续沤在这里,像罐头中的鱼一样毫无生气。

    面对杀手的缺席所象征的意义的虚无,主角们不是自弃,就是自欺,只有罗伯特依然在执着追凶。

    但实际上,他是离案件最远的那个人。他一不是警察,二不是记者,哪怕他真的认定了凶手,也根本没有权力执法。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对此,罗伯特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肯做。

    我觉得他把自己想得过于伟大了,其实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多年的付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用自己虚构的小意义来反抗巨大的无意义。

    为此,他立下誓言:“我要站在那个人(指十二宫)的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确认他是真凶。”

    这件事还真的让他做到了。

    那是1983年12月20日,距离十二宫杀手首次犯案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罗伯特在一家杂货店里,见到了他认定的真凶亚瑟·李·艾伦。

    李向他献上礼貌的微笑,和任何一个店员一样,询问道:“Can I help you?”

    那是整部电影最接近真相的一刻。面对罗伯特凝视的眼睛,李的眼神由松弛变得狐疑,直到写满了惊恐。罗伯特从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但他并不能做什么,只能回一句“No”,然后转身离开。

    我曾经以为那是罗伯特的又一次失败,但现在我觉得,在那短短五秒凝滞的空气里,他一定瞥见了自己的生命中有一束微光正在悄悄展开。

    尽管影片最后,大卫·芬奇再一次无情地用字幕告诉我们,李很可能是无辜的。但那已经无所谓了。

    正如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我们实际都在为自己虚构的意义而活。可是,那一点也不虚假,相反,为它执着无畏地奋斗,以此反抗无意义的人生,才是意义本身。

    影片最后,罗伯特把自己这十几年的追凶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索命十二宫》。那本书被放在明亮的玻璃窗里,永远铭记着一个故事,那是一个没有抓到真凶的故事,有遗憾,却不绝望。正如每一个为自己认定的事拼命的人,才是生活里真正的勇者。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把《十二宫》视为美版《杀人回忆》。

    表面看很合理,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凶手永远逃走了”的故事。可是,它们最终的表达落点又是很不同的。

    这点从影片的结尾就能看出来。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回到曾经查案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告诉他,真凶或许也曾经来过。这时一个大特写拍宋康昊惊恐的脸,他突然看向镜头,看着屏幕外的我们,仿佛在说:凶手就在我们之中。

    而《十二宫》的结尾,正如前文所述,罗伯特在杂货店中见到了李。

    前者是永远找不到;后者是某一种找到。这是两部影片截然不同的地方。

    所以前者的表达最终落在了“真相的难以还原”,并借此诉诸一种社会批判;而后者的表达要更广阔,指向人生,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辨:意义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的主观认定,并最终依靠不懈的追寻来达成。

     7 ) 萤火比顽石美丽

    许多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们都曾不厌其烦的写过西绪福斯的神话。 西绪福斯因为太过聪明,所以被诸神惩罚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 每当石头快接近山顶时,就会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 这个简单的神话之所以被无数次提起。 实在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整个人生太过相似。 十二宫杀手的故事正是西绪福斯神话的现代惊悚版。 电影取材自真实的犯罪事件。 十二宫残忍杀死无辜路人,并通过媒体刊登密码挑衅警方 一度成为轰动全城的变态连环杀手。 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整个冗长的破案过程持续了几十年,无数人卷入其中 最终还是因为证据不足无法起诉疑犯,至今尚未查出凶手。 若不是大卫芬奇将它改编搬上银幕 大约这宗连环杀人案就会永远湮没于警局档案室的灰尘中,再也不为人知。 影片接近3小时,整个的过程就像看着一群人向山上努力推着那块石头 观众手心捏着汗水,耐心的等待着,期待着这块石头被推到山顶的那一刻 我们心潮澎湃,一次次的觉得我们就快要靠近,就快要靠近答案 总之我们笃定的知道正义将被彰显,血债将被血偿。 就像我们看过的所有探案故事,不是吗? 我们将亲眼看着凶手被制裁,然后心满意足的走出影院 在阳光下深呼吸,感谢我们拥有一个可以被掌控的世界。 可惜的是,三个小时之后,我们却只看到那块石头轰然落回山脚。 连同落地粉碎的,还有警探、记者、漫画家、证人 他们为此案牺牲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前途,家庭幸福。 我相信十二宫并不是特例。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公平。 每个角落里都有人被杀害,被侵犯,被冤枉,被夺走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他们为此耗尽一生的力气,堵上一切去寻求一个公正的结果。 但真实的破案率到底有多高?有没有超过20%? 大多数的案子都只得不了了之。 更不要说就算破了的案子中又会有多少冤假错案。 无果。 无果是最残忍的结果。 最令人难过的事情就是残缺,就是未完成。 如果没有美满的结果,那么,哪怕是一个惨烈的结果,一个悲剧 也总好过没有结果,我们需要被交代,需要我们付出的一切有回应。 但是抱歉,都没有。 因为你所为之珍重和奋斗的,在命运的眼中,都实在太过卑微。 除了你以外没有人真的关心。 整个世界就像一座寸草不生的石头山,又或蚁穴。 每个人,都是60亿蚁群中的一只,都有属于自己的石头要去推。 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孤独和重量。 你悉心经营一段关系,想和某人幸福美满,白头到老。 你努力工作,希望获得赏识,加官进爵。 你博览群书,渴望著书立言,受人仰慕。 你甚至号召一场群众运动,带给千万人幸福,名垂青史。 你和所有人较劲,你要推到山顶的石头,一定比所有人都要大,都要多。 一切在开始时都是如此美好。 你一溜小跑的沿着山路推动着石头,甚至哼着歌。 你看着那些已经被推到山顶的石头像纪念碑般闪闪发光,激励着你。 可是逐渐步伐开始沉重,呼吸变的急促。 最后,你实在不堪重负,只得忍痛让石头滚回山脚。 于是你回到山脚,安慰自己,挑一块小一点的石头。 一次又一次,理想变的越来越小。 从万人瞩目,变成吃上一顿热腾腾的火锅。 有时你会愤愤不平,凭什么那些拥有搬运机的人,轻易就能不劳而获。 有时你会心想,我再也不会相信什么该死的理想,或者爱情。 有时,你又由衷的羡慕那些还在执着于推动大石头的人,他们一定很强壮,很天真。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你无法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打开你生命的履历,只有满纸未完成的圆圈。 所以,我爱这部《十二宫杀手》,虽然有人说它太过冗长平淡,虎头蛇尾。 我想那是因为大卫芬奇要说的故事根本不是杀人的凶手,而是整个杀人的人生。 他的目的不是要展示那些把石头运上山顶的成功者,为他们大放烟花。 他想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石头本身的重量,司法体制的臃肿,人心的善变与顾虑。 他想说这石头的重量不是普通人可以承受,但他仍然要拍出那个失败的过程。 在片尾,他详细的打出字幕,告诉我们此案中的警探等人,之后如何生存、死去。 他深深的,尊重这些人。 我想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 英雄的定义应该被改写。 英雄不是成功者,而是每一个正在努力,以及最终失败的普通人。 他想赞美的正是这种失败。 赞美我们这些失败的西绪福斯,给这世界留下虚无的存在之光。 我们比萤火更微弱,短暂 却比那些长存的顽石,都更美丽,迷人。

     短评

    沉稳大气,有条不紊。大卫芬奇终于摆正了心态,放弃了《七宗罪》和《搏击会》里哗众取宠的伎俩。

    8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拍出这样毫无兴奋点的片子实在是有些失望!

    1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看完《十二宫杀手》,做了一个被杀的梦,站马路牙上,一个小孩见我抽烟,伸手来要,递过去一支,他比划着要一整包,并扑过来抢,一躲闪,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过来,朝胸口位置,基本闪不开了。慌得醒了,心想这不是十二宫杀手,应该是上帝之城。

    1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勇气、机敏、执着...正义的力量一再发光,却始终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凶手面前显得荒谬而幼稚。经过漫长的拉锯战,电影在两小时后开始发力,线索和证据每次回顾都有新发现,似乎再前进一步,就能揭开真相。可是,当你沉溺于谜底的时候,其实你也成为案件的“被害者”了。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挺枯燥的……

    24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纯对白片 适合听力课

    28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冷静的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动情的参与者。

    30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簡潔、鎮定、沉穩、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有一种电影总是在看过之后时不时想起,甚至觉得回味无穷。这部就是。

    3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导演能在这部里隐藏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41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我要知道他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46分钟前
    • Obtson
    • 还行

    就像钟表的12个刻度一样,用力非常平均。

    49分钟前
    • 张樾
    • 还行

    精彩之处在于真实 没有奇迹 没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时是冗长枯燥 甚至毫无结果的

    53分钟前
    • Leito
    • 推荐

    其实归为伪纪录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传统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误导,带着看犯罪悬疑片的心态去看绝对会觉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这二十多年来查这案子的人,悬疑的点在所有人都符合凶手的部分特征,但永远找不到这人是谁。。。讨论区的讨论很有意思啊~

    55分钟前
    • 咸鱼
    • 推荐

    我和我老公一致认为十二宫凶杀案绝非一人所为。影片的前两个小时都很无聊,直到漫画家真正着手调查才开始有意思起来。影片的真正高潮在电影放映员说出海报均有他亲手所画的那一刻。不过结局让人有一种打了两个小时飞机结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觉。

    59分钟前
    • 【半注销】
    • 推荐

    完全理解很多人对片子闷和无趣的控诉 但是这种平缓松弛的节奏感和流水账似的表达方式完全是我的菜

    1小时前
    • 小凯撒
    • 推荐

    说是关于十二宫杀手,其实都是关于那群苦寻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华盛顿樱桃街角叹息无言的镜头看来真是异常苍凉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渐渐忘记,渐渐放弃的时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这种漫长而沉溺的苦楚和执念,要如何才能说清?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资料馆2014.1.25.4pm 节奏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还是当cartoonist决定一定要找到凶手后的如痴如狂的调查,抓到十二宫变成了某种绝对的人生意义。即使真相(谜底)永远不可知,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谜底来赋予努力以意义。因此每个警探都会有自己的头号嫌疑人,而这多种解释使世界免于崩溃。

    1小时前
    • xīn
    • 还行

    案件迷人之处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真相,却无法验证它。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1小时前
    • 柴斯卡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