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第一滴血

    第一滴血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1982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比尔·麦金尼,杰克·斯塔雷特,Michael Talbott,克里斯·马尔基,约翰·麦克利亚姆,大卫·卡罗素,查尔斯·A·坦伯罗,斯蒂芬·E·米勒,布鲁斯·格林伍德,加里·海瑟林顿,史蒂芬·常,蘇琪·白,John Rigg 

    导演:特德·科特切夫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生化危机:终章

    • 更新HD

      屌飞船奇遇记

    • 更新HD

      星际之门:真理之盒

    • HD中字

      铁血战士

    • HD

      幽灵行动阿尔法

    • HD中字

      虚拟革命

    • HD

      怪形前传

    • 正片

      未来世界

     剧照

    第一滴血 剧照 NO.1第一滴血 剧照 NO.2第一滴血 剧照 NO.3第一滴血 剧照 NO.4第一滴血 剧照 NO.5第一滴血 剧照 NO.6第一滴血 剧照 NO.16第一滴血 剧照 NO.17第一滴血 剧照 NO.18第一滴血 剧照 NO.19第一滴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长篇影评

     1 ) 摄影总监Andrew Laszlo的分享

    在另一篇对战士帮的影评中写到,我是随意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也写下了很主观的观后感:Every Frame a Rembrandt: Art and Practice of Cinematography.

    Andrew Laszlo作为摄影师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这部第一滴血,讽刺地是,邀请他做此片的制片人Andy Vajna之前没有制片过电影,所以并没有引起他的兴趣,再加上导演Ted Kotcheff也是无名小卒,Andrew的加入是因为有大名鼎鼎的Sylvester Stallone做主演。

    这本书分享了他在打光,拍摄时的小技巧和创新,总结如下:

    1. 他坚持在黑暗中的光源只有火柴或火炬。这并不是常规的,因为黑暗,其他摄影师可能会用灯普遍性照亮set(毕竟搭建set花很多劳力财力)再用orange gel。他坚持观众会看到Rambo看到的,而且也用了一些技巧,比如用两根火柴,一根点燃另一根,屏幕上显得一根有足够的时间,还有拿火柴或火炬的距离,确认不挡脸。

    2. 拍直升机内的Closeup, 是将直升机放在悬崖边,放在一个大的可摇晃的木板上。如图

    转盘叫lazy susan, 中间是一千个网球

    3. 拍摄警长在直升机上的Over the shoulder, 团队摄影师不敢上,总监亲自上去拍。腰上绑带,不过他被自己的衣领刮了满脸血??……

    4. Rambo挂在悬崖上,背景是直升机的镜头,是建了一大块人造石头,给摄影机造了个平台。

    5. 拍爆炸场景,因为是一次性的,为了确保,一次性用了五个摄影机,表示有更多更好。

    6. Rambo开车撞的镜头,导演和制片觉得要加个Close up, 他就倒腾了这个……抢车跑的closeup也是这么搞的,就是一个在晚上拍,一个在白天拍

    就是各种灯,晃动

    7. 最后一个景,Rambo在断电的警察局里的自白,他挑战性地让史泰龙站在黑暗里,从没这么拍大明星的。但事实证明这个artistic choice十分出色。

    8. 拍Rambo挣脱警察打警察场景时,史泰龙先是用武功的招式,Andrew觉得不对,该用更直接的武力,来表达本能的挣脱和武功早已溶于内。

    以上就是来自摄影师的技术性分享,私以为,7和8不是更应该是导演管的吗,摄影师提出来特别棒,但不应该和导演讨论下来吗,但是他全篇没提到导演,除了开头说: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他还花了一定篇幅来描述和史泰龙这个伟大的人有多么心心相惜……

    如果您真要把导演的部分加到自己头上,怎么不把中间拍得有意思点有脑点?只有影片最后一段话有内容。

    作为一部独立电影,剧本的确和好莱坞的套路不同。以悲开,以悲收,中间没有人物发展。

    制片人的发售渠道也不同,电影分布到欧洲各个小国,比如匈牙利和前苏联下的小国。

    恭喜Andrew Laszlo在此片取得了进步,得到了名誉认可。

    对了,本书其他章节的问答环节他回答到,在大名鼎鼎的A. S. C. American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从杂工到second再到first assistant不知多少年看机遇,从first assistant到operator需要五年,然后再有5年才能当director of photography.

    我的表情

     2 ) 越战遗留问题之我见

    很久之前就听说过这部电影,近几天上网查,发现原来有好几部,在看过他们的简介后,我决定只看第一部,因为觉得第一部除了动作片的热血,还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在网上找了百度云资源,下载完一看,发现居然只有英文字幕,心态有点崩。不过也就这样将就着看了。

    主人公兰博,其实我更愿意叫他彩虹(“Rambo”和“rainbow”的发音相近)。他真是个彩虹般的人,被按着战争机器的模子训练,却没有染上战争机器的冷酷。

    兰博一开场那种饱经战场的退役老兵的淡淡的忧伤着实令我动容,他一身风尘仆仆来到战友的家,结果发现战友已罹患癌症逝去,自已已成队伍里最后幸存的人。没有人接济自己,只好到附近的小镇谋生。他的愿望很淳朴,仅仅是找口饭吃。可无奈镇上的警长看他不顺眼,执意要把他赶出去。最后,一番争执下,兰博被捉回警局。此时的兰博正饱受越战造成的心理问题的困扰,总是魂不守舍,对警方的工作十分不配合,更让其中素质败坏警察有了暴力执法的借口,借机对兰博万般凌辱。兰博不堪重负,被逼上梁山,一人与警方对峙。尽管警方咄咄逼人,兰博也总是一再忍让,在搏斗中也不给对方留下致命伤,这也是我始终坚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的原因。

    兰博有错吗?我觉得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从他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和对警员的伤害讲,他已严重违法社会安全的相关法律,可这又是他在经受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的推力因素趋使下作出的行为,就像现行法律一样,精神病人发病时杀人不负刑事责任,所以很难定责。

    影片接近尾声时,兰博心理防线崩溃的自白让我的心情无比沉重。

    群众对老兵的不理解、蔑视,让本就伤痕累累的老兵的心更加疼痛。战士们只是执行命令而已,无论他们愿意与否,他们也只能成为国家意志操纵的兵器。纵使民众再反对这场战争,也不应该把错误归责于战士。当那个孔武有力的战士最后竟柔软得伏在自己上司的胸膛嚎啕大哭,战争之殇不言自明。以往研究战争造成的伤害的主流角度,主要是着力于民众的流离失所,家园的断壁残垣,沟壑里的坟冢累累,可是这部电影却是落脚于战争对老兵现实境况的冲击以及心理健康伤害,令人深思。

    这让我想起,高三那会儿就做过一篇语文阅读,讲的是一个美国的越战老兵精神失控,在街区杀死了几个人后饮弹自杀。

    片子的现实意义就此打住,我再试试从电影手法技术的角度讲一下感受。若站在现在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特效做得是挺差的,开枪的声音简直就像街边买的玩具枪的配音,警员也个个都是窝囊废,人人都是光头强那样的枪法,警车也不赖,开在直道上都会打滑,而且过弯道必飘移。但要仔细看看片子的年份,1982年,这就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这电影的清晰程度可能还要胜过21世纪初的一部分中国电影,而且爆炸的效果放在现在也没差多远……

    讲真,豆瓣8.1这个评分还是低了,如果把他单纯当作动作片来看,这部片子固然是有点粗糙,可若加上它赋有现实意义,这无疑是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3 ) 《第一滴血》的心理层面

    这个电影号称是美国贝雷帽的教学电影。

    特种兵技能的各种展现,表达的如临其境。英雄的描写,史无前例。是一个经典作品。

    当然如题,我并不是来探讨华丽的制作和牛逼的技能。我想说的是兰博作为一个特种兵,他的心理状况刻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脑和计算机有着惊人的共性。有内存,有硬盘,有写入设备,有输出设备,有默认程序,有计算机有的一起运作方式。

    兰博作为特种兵,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而且是特殊的军人,他的心理层面上,停留在战争状态。就是说,除了战友,就是敌我关系。

    一开始,兰博来到一个小镇。警官很自然的把他定义成了三无人员,流浪汉。很自然,作为法律的维护者,警官选择了驱逐此人。

    但是,兰博几乎不与之辩解。

    可以说,他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和这个警官对话。任何冲动,都可能开启他“敌我矛盾”的思路程序。

    作为电影,刻画了警官对他的一些虐待。但是稍微了解一点越战的人就会理解:在那个越南农林中,除了相信战友,无人可信。

    所谓的什么战争人道主义,不伤及平民是根本不可能的。兰博最后独白:他的一个战友,在越南让小孩子给他擦皮鞋的时候,那皮鞋箱就是炸弹箱。等到兰博转身回来的时候,炸弹已经爆炸了,战友的血肉碎片溅了他一身。

    45年至75年的越战,早已把这个国民训练的全民皆兵。当你去买鸡蛋吃的时候,老太太的篮子里就可能放着手枪干掉这些外来人。

    这是游击队战术的产物。诚然,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不少这样的例子。小兵张嘎的活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依靠“不杀平民”的擦边球政策,活跃于敌占区。虽然日军这方面并没有美国人那么信封。但是从一些老的教材中,尤其是延安文学社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平民达到军事目的在东亚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的教材加以美化而已。

    当然,美国人也在美化他们自己。只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主要是剖析心里。

    兰博描述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类似而活下来的人来说,都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战争是惨烈的,是无情的。人类作为生物,面对任何同种生物被死亡摧毁的时候,会本能的躲避,畏惧,排斥,如果一个人对于杀人或者尸体情有独钟,那绝对是变态人格。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08年的地震后。当时很多官兵和医护人员从汶川回来之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等。

    学名叫做PTSD,post-truma stimaltion depression,拼写大概就是这样。创伤后应激,depression也有时候做diease疾病来解释。

    兰博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类似惨烈时间,如果他不想发疯,必须保留一个鉴定的信念,就是说:他得有一个理由活下去。就是说,他杀人为什么?他不杀的人又是为什么?

    一旦这个天平失衡,他就会脱离正常轨迹。

    兰博在全片中,几乎无法和普通人进行交流。当他唯一鼓起勇气去问一个黑人大妈战友的下落之时,得到的回答是:

    此人以死。

    对于普通人,得到的反馈是:一个好朋友不再了。普通人可以伤心,然后伤心完了去做其他事情,比如参加侄子的婚礼,去度假,或者还有一桩生意没有完成。

    但是长期的职业作战,已经令兰博完全脱离的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当他问起战友下落的时候,已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并且抱着极高的期望:找到战友,一起生活。战友就是他能感到安全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就这么一个普通回答:此人已死。却可以给他造成巨大的抑郁和失望。可以说,他在美国本土因为死去一个战友而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或者说,这和他的流浪是一个道理:他可以吃野猪,吃老鼠,喝雨水,这些都是作战训练的结果。而如何在一个不打仗的社会中,和人正常交流,却是战争不需要的。从他入伍的那一天,就没有学过,也不曾有过。

    影片最后的独白“在这个国家,我连一个洗车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也就是原因所在。

    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冲突却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打个比方,兰博的大脑,这台计算机,从装系统的时候就装的是“战争”“任务”,至于普通社会中的“烹饪”“园艺“”看电视“”上班“等等这些概念,等到要装载的时候已经没有硬盘空间了。

    而心理的正常与否有这么几个简单标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内在的协调性;自知力。

    而从警察局的逃脱直到兰博最后制造爆炸,从矿井里逃脱,打入警察局等等一切,可以看到,他的主观并不与客观统一。或者说,是彻彻底底的战场思维。

    从警察局逃脱,如果换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何像警察证明自己的身份,使用身份证?但是当兰博看到刮胡刀的时候,想到的是在越南被俘之后的恐怖,直接激发他过激的反映,逃脱警察局就像是在逃脱敌人的牢狱。

    或者到最后,作为普通的一个美国人,会要求见自己的律师,要求上诉。但是兰博的战争思维没有这个记忆库。

    可以说,直到他最后见到自己的上校之前,独白出内心的冲突之前,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两回事,他甚至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本土。即使他知道自己在美国本土,却因为无法接受,而选择了越南战斗时保留的记忆。

    越南时的战斗记忆,是保留它仅有的一点自知力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他的自知力大部分是丧失的。

    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变态心理。

    最后上校的出现,可以说建立了兰博和正常社会的唯一联系。从而有了影片最后的独白,他终于通过语言将自己所有的心理冲突宣泄出来:

    我为祖国打仗,为什么人民从我下飞机就不接受我,唾骂我?

    我在战场相信战友,与敌人斗争,而这些国民不是我的战友,却也不是越战意义上的敌人,那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战争富于的,那没有战争,我的荣誉在哪里?(自我价值的变形心理冲突)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国家给的,但是为什么我连个洗车工人都做不了?

    国家训练我是为了打仗,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不打仗?

    我的价值是打仗,那么不打仗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战友死了,我还活着,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的独白,可以说围绕着这些冲突展开。

    看多一点美国电影的人,会发现美国人电影中特别注重美国人的生命。包括这个电影,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在宣扬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

    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而其正式诞生于美国。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美国士兵作战之后,因为不同程度的伤残,和国家待遇补贴的不到位,造成了及其数量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正是以人文关爱的角度,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都是有自我完善潜能这个角度,加以发展。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当然,影片对于所有角色的心理刻画都很传神:比如副局长因为被兰博打伤而为泄私愤想将其枪杀;作为和平社会中警察局长的权利控制欲与责任良知之间的冲突;搜捕队伍对于围捕的兴奋——拥有权力后虐待对方的快乐,这一点也可以延伸思考虐囚的心理诞生。社会学家曾经说:权力集中是腐败的根源。围捕队伍开始的任务是活捉兰博,但是当拥有了火箭筒这个认为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时,人表现出的是使用权利的兴奋,哪怕是施暴:炸死兰博。

    这个电影独具魅力。

     4 ) 来自肌肉男的震撼

    《第一滴血》是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大卫·卡罗素联合主演的动作片。影片于1982年10月22日在美国上映。该片讲述了退伍军人兰博在小镇上屡受警长的欺凌,逼得他逃入山林,被迫对警察展开反击的故事。

    剧组拍摄了兰博自杀的另外一个结尾,但在影片试映时观众一致反映过于压抑,于是剧组修改了这个结尾,给兰博留了条生路。
    感觉非常精彩,在心目中建立了外国电影的高级标准。
    值得一提史泰龙对影片的初剪版本非常不满,甚至想自己掏钱将影片购回并销毁,当他得知无法如愿后,建议制片人将自己的戏份尽量剪掉,于是影片时长被缩减了一半。

    推荐

     5 ) 第一滴血与第一滴泪:无聊的优越感


    “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

    Rambo的这句话很清楚地道出了这场战争暴发的原因,所有的麻烦都来自于警察们狗屎的优越感。

    回想起来不止是现实中,尤其是在这个虚拟网络里,卑鄙无耻厚着脸皮积累自己优越感的人大有人在,而以自己的优越感对他人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的可笑家伙更是俯拾皆是。

    总之,这个世界变得越加开阔,即便只是在一种意淫的境界里,人们的气氛变得越加诡异的荒谬。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被谆谆教诲: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的世界,美丽新世界。打开你个屁。这个去哪里都得买门票检察学历户口的世界,这个人为的世界失去了所有让人惊奇的因素,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让人失望。终极的绝望也不过是这样的过渡模式。

    而这个史上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我越来越倾向于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单向交流的通道,我说我的,我收集整理自己的世界,跟谁都无关,我听不到你,看不见你,我是瞎子我是聋子,我甚至闻不到你的香臭,我全身上下都被切割完毕,别碰我,碰了我也不会给你什么反应,我没有任何幻肢感。two-way communication my ass。

    当然,我绝对相信优越感会促使内啡呔大量分泌,让人感到镇定、快感。但不过也就是如此,跟抽烟喝酒一样,也是会上瘾的。不同的是抽烟喝酒多了最多把肺烂了把肝酿了,眼不见心干净,但单单是看着重复标榜自我的家伙就会让人患上精神疾病。恶心自己就算了,不要恶心到别人。

    影片中唯一一个缺少点优越感对Rambo的态度是“等等看”的小警察(David Caruso饰)后来到CSI: Miami中饰演大叔Lieutenant Horatio Caine去了。这是顺便提及。

    虽然影片名为第一滴血,但这第一滴血不过是敷衍地带过,而接下来流的所有的血其实都不过是为了结局的第一泪做准备。所谓英雄流血不流泪,但现实中既流血又流泪的小强才会让人印象更为深刻些,这样让他们显得有血有肉更加真实。

    动力火车有一首歌叫《第一滴泪》,跟《第一滴血》的片尾曲Dan Hill演唱的It's A Long Road某些部分似曾相识的太厉害。《第一滴泪》作曲的署名“绅威”,有没有人知道绅威的底细?这一点上词作者许常德倒还算厚道,留了点可供寻找线索的蛛丝马迹,也许他是一听就听出门道来了,于是顺其道而行。It's A Long Road的曲作者是Jerry Goldsmith。

    J.G.为许多科幻影视剧,诸如《星舰迷航》、《异形》等作过曲,关于Jerry Goldsmith:
    http://music.sina.com.cn/yueku/s/20134.html

    除了以上说的离题万里的,我最想说的其实是:BH不需要理由!

    PS.现在写完任何东西后都会束之高阁不绝于人前,搁上个三五天然后回过头来自己再看一遍,然后就会觉得:靠,这是我写的吗,我有这样的情绪吗?那个突然间的自我简直就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我”啊,于是唏嘘声不绝于耳。得罪人不好,太自恋了也不好,但是还剩下一点激情真好。幸亏还活着。

     6 ) 活下来的兰博

      

      电影最早的版本和小说一样,兰博是自杀的。因为他被社会排挤又被政府忽视,个性太好强。兰博把枪交给了上校说:“你造就了我,培养了我,那么现在,由你来毁灭我。”上校的手在颤抖,下不了手,最后兰博自己扣动了扳机。和谐版的电影选择让兰博活了下来。一个老兵回来找不到工作,又被歧视,已经被社会放逐了,再让他最后死掉,看着就太压抑了。如果兰博真死了,也就没有续集可拍了。

      对比小说,电影脸谱化了警长,把警长拍的粗暴野蛮不讲理。小说里的警长和兰博,应该是双主角。他五十左右,肉墩墩的短粗身材,参加过朝鲜战争,得过高级勋章,其实不算是坏人。早早的父亲死了,他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在他十岁时因为教会不允许她堕胎,她只得从命与胎儿一道死去。他成长中缺少关爱,自己的媳妇也离他而去,排解不了生活的各种压力,这股怨气不得释放,影响了他的执法态度。他在快餐店遇到了兰博,当兰博说自己不想工作的时候,他职业病的认为,那样会成为无业游民了,就会乞讨,或行窃,或铤而走险去贩毒。

      兰博为什么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电影结尾兰博说:“在越南我可以驾炮艇开坦克车,我负责上百万的装备,在这里我连停车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不是分辨不了是非,因为有战争后遗症。小说这样描写,在费城一个人要看脱衣舞表演推搡着他,他出手砸碎了那人的鼻粱骨。一个月后在匹兹堡,一个高大的黑人恐吓他,他又把黑人打了一顿。兰博也想试图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被十五个城镇驱除了,他不想再被驱逐了,难道天下之大,没有容他之处?碰巧胖警长又要驱除他,问他为什么没有身份证,他又偏偏沉默的对抗。

      随之而来就国家机器对兰博各种侮辱虐待。兰博不仅被官方排斥,还被民众排斥。影片结尾兰博向上校哭诉,在机场遭遇愤怒群众,指责他是杀孩子的凶手等等。那是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放过了那个孩子,他们不知道越南全民皆兵,孩子选择和战友同归于尽。

      如果这个警长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说话不那么粗暴。如果兰博可以顺着警长的话,奉承一番,把自己的越战老兵的身份说出来,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小说营造这样的矛盾冲突,思想内核是反战。小说里介绍他坐过越南人的牢,这次又他坐了美国人的牢,黑暗的牢中他也分不清是不是还在战争中。面对各种酷刑,他产生各种错觉,他越狱求存。电影里动作戏,枪战戏也十分过瘾,高潮就在结尾兰博遇到山姆特劳曼上校的哭泣倾诉。其实这些话在小说里,应该是上校对警长说的。少了这些话的上校,在电影里感觉是怪怪的。

      上校说:“你尊重别人为你效劳的制度。但对于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你却无法忍受他们身上的死亡味道,不能理解他们颓废无助的内心世界”。又说:“可你亲眼目睹了他的反常行为,然而并没有作出努力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你说他是个流浪汉。不流浪他又能做些什么?为了保卫国家,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地效力了三年,而他在战场上所学会的唯一技能便是怎样杀人。请问他在何处能够找到一份需要这种经历的工作呢?”

      警长反问道:“对一位上校而言,你的谈吐中好像并不十分欣赏自己的军旅生涯。”特劳特曼直言不讳地回答“的确如此。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生涯,”“我愿意提供帮助。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不能再让他滥杀无辜。我更希望造成这一悲剧的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他,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7 ) 第一滴血反应当代局部战争遗留问题

           本以为只是血腥、暴力的电影,却在结尾带个人思考。看它的初衷只是想看看史泰龙,放松心情。当兰多在最后大段的台词申请告白时,我才意识到整部电影他似乎说了不超过十句话,而结尾这段告白才是电影真正的主旨所在。
        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在国内饱受非议。所以兰多这样一个在战场上出类拔萃的特种兵,在过内处处碰壁,无法生存。战场上的叱咤风云、浴血奋战和退役后的饱受凌辱强烈反差,铁血汉子也不能再忍受。而多年的专业化训练已经将他培养成一个破坏之王、杀人机器。在敌国的土地上消灭敌人、破坏工事在他来说小菜一碟、不假思索,而在国内的小镇这些都是犯罪。这是越战的悲剧,在我看来似乎比《现代启示录》来的更耐人寻味,因为他反映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从侧面有力地表现着战争的残酷。
        中国的“越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两年前的电影《我的右手》就是说了这些事情。多少人血洒越南战场,多少人留下终身残疾,而像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那样为人们铭记在心的又有几个呢?

     8 ) 第一滴血

    我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时还很年幼,在电影院里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兰博用针线缝自己伤口的镜头,觉得头皮发麻。

    昨晚从看这电影,依然有点发麻的感觉。

    《第一滴血》是兰博系列的第一集,也是最有想法的一集。

    小时候看这电影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要打这么一架。现在看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美国孙志刚的故事。

    美国大兵兰博战后找不到工作,生活得很邋遢,流浪到了“假日镇”。这个“假日镇”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聚居的地方,所以兰博往那里一站,就有点玷污的意思。于是小镇的警长就看不过去了,要把兰博驱逐出去。其做法和收容制度如出一辙。

    兰博的个性和孙志刚也有点象,认死理,相信自己的自由。所以就和警长冲突起来。他和孙志刚的区别在于,兰博出身于特种部队,善于游击战。所以最后,兰博把小镇搞了个底朝天。

    那么《第一滴血》是在批判越战吗?诚然,兰博的疯狂举动是由于越战中的伤痛回忆。但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兰博去寻找朋友的时候,满脸笑容,也很健谈。之后他就没有说过几句话。直到最后,他面对上校,才开始哭诉越战的痛苦。

    但是正如孙志刚事件发难的是收容制度一样,《第一滴血》指责的也是那个拒绝排斥兰博的小镇。

    很显然,兰博在现在的问题是,他无法融入正在飞快发展的中产化社会,而那个社会不仅已经忘记了战争,甚至开始厌恶起战争英雄。战争英雄无法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于是开始反抗这个社会。

    所以,《第一滴血》其实并非反对战争,而是反对对战争的遗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兰博是必然会被淘汰的。

    单从电影来说,《第一滴血》的动作设计非常逼真,兰博虽然坚强,但是还没有被神话,看起来比他的两个续集要更真实一些。

    IMDB得分6.9(18194人投票),我打6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短评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6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11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15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16分钟前
    • 妙歌
    • 推荐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21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25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30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3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3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3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38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40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經典的藍波!

    42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4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48分钟前
    • Stigrex
    • 力荐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53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54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56分钟前
    • 啊啊啊阿诗玛
    • 力荐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60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1小时前
    • 白发生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