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2024

    主演:梅莉莎·班诺伊  克里斯蒂娜·埃尔莫尔  娜塔莎·贝赫纳姆  莱斯利·弗莱  罗丝·杰克逊·史密斯  海缇安·朴  斯科特·科恩  亚当·卡普兰  Kiva Jump  Max Darwin  佩里·斯特朗  Awni Abdi-Bahri  Ramin Doostdar  安德鲁·波尔克  Jason M. Jones  斯科特·弗利  马克·康苏斯  吉尔·艾肯伯里  Maggie Parto  马特·韦斯   

    导演:未知 

    猜你喜欢

    • 第10集

      米尔扎布尔 第三季

    • 第2集

      米尔扎布尔 第一季

    • 第10集

      美国犯罪故事 第三季

    • 第17集

      绝望的谎言

    • 第02集

      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

    • 第5集

      熊家餐馆 第三季

    • 更新第10集

      婚外情事 第四季

     剧照

    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1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2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3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4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5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6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16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17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18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19大巴上的女孩第一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改编自Amy Chozick的畅销书《Chasing Hillary》。讲述4个女记者密切跟进一群有污点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并在过程中找到友谊、爱和丑闻。

     长篇影评

     1 ) 看完随便的有感而发

    说两处我喜欢的剧集

    1. 第一季最后一集,Hannah已经和Adam offical在一起后,Marnei搬出Hannah的公寓,房间空出。 Hannah说,也许她该找roommate了,Adam随口就说,oh也许我可以搬进去。这个时候Hannah犹豫了,眼里看得出来有些害怕。我其实是理解Hannah的,她害怕一旦二人关系进入同居模式,相当于亲密关系的进阶,其实搞不好会加速亲密关系的变形和扭曲。所以我觉得Hannah内心深处其实是个悲观的姑娘,时而有些消极。可能从来没有过如此强烈的感情模式以及她的体重她的现状她的未来。

    这个时候Adam看出来Hannah的犹豫,用愤怒表达心碎的方式其实非常可爱。当一个人不善于表达的人终于全盘托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时,其实就像是一个看样子永远不会喷发熔浆的死火山突然爆发,把整个天空可以突然映红。然后最后Adam站在马路对面愤怒的说了一句话:

    I told you once i committed in something, I really fucking committed.

    这人挺疯的,但是是纯真的。我感觉纯真这个词儿特别珍贵,有一种义勇军进行曲的奋不顾身。互相认定对方的感觉那么不容易,为什么还要浪费去害怕没有发生的事情呢?去用全部力气爱每一天,一定不会后悔的。(亲身经验认证btw)

    Adam还有点纯真,他之前想做船,不可爱吗?Hannah身边的人都说Adam是一个有暴力倾向,痛恨社会的weirdo,可是只有Hannah知道Adam是世界上最可爱善良和敏感的大男孩。这就够了。

    2. 第三季第二集,在经过第二季二人痛苦的分离之后,他们又在一起了。 在这个期间中,Adam找了个女朋友,在性生活方面找不到任何快感,姑娘挺好的,漂亮也性感,但对于Adam而言却毫无性吸引力。Hannah这个时候被稿子折磨着,之前有的强迫症也犯了,要去看心理医生和吃药,严重的时候有点自残倾向,其实已经很严重了。有次听到了一首歌,她可能有点后知后觉,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失去了挚爱。但好在两人和好,同居在了一起。那集里面,Shoshanna和二人去接戒毒所里的Jessa,半途Adam和shosh去hiking,shosh对Adam说,Hanna从来都是先想自己,总是索取从来没有付出。她说,想象一下要是Adam要是像其他Hannah的朋友一样有工作,没办法照顾病中的女朋友,Hannah会怎么办。 Adam想了一下,淡淡的说了句,I'm her the best friend.

    又加重了那句:once i committed in something, I really fucking committed. 亲密关系的前提就是无话不说的像朋友,对方都是对方最好的朋友,而且是自发性的,有一种从天而降的信任感。很多人不懂这一点于是隐藏了很多心里的小秘密,或者很多情侣在没有正式在一起的时候,由于害怕受伤害都会隐藏很多,或者一方会比另一方怂。幸运的是,有些人会遇到那个特别不怂的人,带着那个怂的一方,特别有耐心的让她放开自己的心,学会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其实就是学会爱。之后就算不再一起了,也要去坚持和会表达感情。

    总之,现在还在追这个剧,觉得是goodtiming,人身处纽约,也会迷茫,但好在年轻,有荷尔蒙,有肾上腺素,我仍旧觉得自己处于最好的年龄,很多时候觉得自己要更勇敢,也要去乐于尝试和体验。越来越觉得在纽约的人都有点神经质,很多人都crazy。但不论怎么样,生命在于折腾,过两天如果遇到有感触的剧集,我再来写。

     2 ) I Want To Have It All

    2013年,我本科毕业之后研究生去读电影。第一年的课程很恐怖,对于我这样没有电影制作基础的人来说更是刺激。9月开学之后生活就像登陆的台风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迅速陷入疯狂凌乱的无限拍作业循环之中。更别说对于一个本科四年在大陆高校读文科——约等于荒废了四年人生——的人,突然开始人生中第一次如此密集需要输出创意的节奏,感觉整个人精神上都被榨干。

    自然班上的大部分同学(包括我,都来自大陆)都有些焦虑。所有人都在疯狂模仿任何自己能够想到的,或者手边能够摸到的一切风格——一方面,你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认真追问自己想要做什么;另一方面,competition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倒不是因为想要得到什么,而是我们接受的教育已经让大家自然而然进入一种“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最好是要尽量得高分”的思想状态。所以至少我——我不确定别人是怎样——开始搜刮我看过的所有不同种类的东西,一样一样模仿。一方面美其名 曰“experimenting”,另一方面也可以显得自己比较有品味。

    第一季播出没多久的Girls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野,最后变成了我某一个课堂作业的模仿对象。讽刺的是,我当时连第一季都没看完。准确地说,我只看了第一集。而且并不喜欢。但是我立刻总结出了几个关键词:女性、当代、情感、话痨,仿佛被Instagram滤镜过的轻微褪色都市画面,看起来酷酷的但并不总是符合逻辑的对白,以及背景音乐里那些Taylor Swift所谓的“indie records that are much cooler”。于是照葫芦画瓢一样飞快写出一段剧本,找了四个女同学把作业拍完了。然后给自己打上女性主义活地·阿伦的标签。

    成品当然是非常雷人的。尤其是现在看来我完全没搞清楚Girls在讲什么,当时的心态也就只能写出四位女孩子在一起对着生活/情感发牢骚之后硬扭到一个莫名其妙鸡汤结尾的东西。以至于在片子做完,课堂上放完,都过了几乎一年之后,帮我演戏的一位女同学在偶尔提到这个片的时候还半开玩笑的说我写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搞不懂。


    我觉得我这一代人里面凡是搞点文艺创作的,可能都会发现一个悲惨的事实:生活在大陆的城市,即使是北上广,也面临着一种让人绝望的无聊。一方面,从最浅薄的层次来说,大陆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就很少有让人提得起兴趣的。迄今为止我唯一觉得有趣并且喜欢散步的都市区域就只有北京的鼓楼area以及上海的老城区。而这两个地方的有趣无一例外都是与与现在相去甚远的时代有关。至于当代社会,没留下一丁点有意思的东西。其次,不得不说,生活在这些城市里面的人也让人失望。

    90后这一波的人生到目前为止还真的是无聊。张艺谋镜头里的封建压迫和我们几乎无关,贾樟柯眼中的改革开放与城乡巨变已经提前结束,娄烨作品里涌动着的时代浪潮也已经逐渐平息。我觉得90后人生最大的波折大概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新冠疫情了。所以无怪乎SNL那条著名的模仿Girls的sketch里,Tina Fey扮演一个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中年妇女。在她进入这四位女孩的生活之后,Hanna面对Tina Fey说出的自己第三世界不知名国家里不可思议的人生经历之后,说了一句“Seriously, your life is much more interesting than mine”。简直太政治不正确了。

    所以我觉得我和很多同样在城市里的人的生活缺少了很多诗意。直到新冠疫情让我面临了毕业之后最严重的职业危机之前的三年多时间里,我也仿佛是这些无聊的人里的一员:基本处于一直在工作的状态,即使中间有自由的休息,也会在即将进入某种独处状态之前被下一份突如其来的工作打断。然后在工作中都是一些迎来送往、言笑晏晏。你的确是在增加经验、学习技巧,但是你真的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独处。偶尔那么一两个灵魂出窍的瞬间也会被第二天无法阻挡的mundane所快速淹没。

    于是我感觉自己不论写作什么题材——除非就像是Girls这样完全同龄人的故事——都无法让人信服。我没有切身经历过任何与人性的大悲大喜所直接相关的情形。我的关怀都会看起来惺惺作态。我只有自己机械冰冷的生活聊以自慰。然而试图从无聊之中产生有趣是极小概率的困难事件。

    然而更伤心的是,我连Girls里面那样的“无聊”都没有。我身边的人都不如Hanna的朋友那么“有趣”。我所在的城市没有里面描述的那种整个Brooklyn和半个Manhattan都会来的“epic party”。我喜欢的大学老师也不会邀请我去他举办的什么朗读会朗读自己的文字作品。我甚至都没办法像第一季结尾的Hanna那样在地铁上睡过头然后拿着一块朋友的婚礼蛋糕迷失在自己生活城市的某个不知名角落。我做过最相似的事情大概是在香港读书时某个周末和一群刚认识没多久的、关系要拐好几个弯的朋友在兰桂坊喝酒快到天亮之后,游荡在空气灼热潮湿、却又夹杂着几丝太阳出来之前为数不多的凉风的几乎无人的港岛街头,发现地铁还要一小时才开门,最后找了个麦当劳趴在桌子上睡了一觉。

    有人大概会反驳,那在你的城市,肯定还有别的类似的事情可以做。毕竟我们没有party文化,我们没有date文化,我们的夜生活基本就只有啤酒烧烤小龙虾。我们只是没有那些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而已。

    大概一想好像是有点道理。那我现在是不能,还是不肯呢?


    《纽约巡游》里,Tim,一位世俗身份是观光车导游,然而大概本质是上帝派来的诗人的有点怪咖的男生,面对世界各地的游客,能够如数家珍般地告诉你美国不长的历史上,一定有某位在文化领域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就曾经住在观光巴士现在正开过的某个街区里。他可以对着帝国大厦发出“真特么有男子气概”的感叹,也可以沉醉于市政大楼外墙砖瓦上的线条和它独特的材质,以至于差点高潮。他看到街边睡在一床肮脏棉被下面的流浪汉之后就可以联想到人生的终极意义。他也可以轻松自如地夸赞自己观光巴士车上一位来自阿根廷的女性游客的着装。

    当然他也的确在布鲁克林大桥上,和自己生命中所有给他带来过痛苦的人来了一场缺少反方的辩论。最后,他走到当时还完好的世贸中心双子塔的正中间,原地旋转,之后抬头仰望,任凭两座塔在自己的眼前脑中坠落崩塌。

    所以上一份工作,我去赫尔辛基出差,有几个晚上,我就漫无目的的出门游荡。有时候是走路(反正中心城区也不大),有时候就走上一辆我已经买了通票的有轨电车。有时候我去一些我没去过的地方,但有时候也会走一走曾经走过好几次的路。有时候在google地图上搜到一个电影院或者书店,到了之后发现已经关门(那边的上班时间真的太短),只好在门外张望张望便又花几十分钟回到住处,看起来一无所获。大部分时候我渴望遇到别人,但大部分时候我又都是一个人。大部分时候我一路无话,但大部分时候我又在脑袋里起飞。

    我会感到一种矛盾而奇怪的间离感。我在一个我认识的人不超过10个的异域他乡。我明明是一个人,但我又明明感觉到我和身边经过的每个人都能发生某种连接。换言之,我很寂寞,我不孤独。

    Tim告诉我,你如何和城市相处,就会如何和自己相处。纽约这个臭名昭著的天堂和地狱的双生花,一定有人最后离开也有人一直留下。Tim让我羡慕,他至少和他所在的城市媾和了,虽然说不清是孽缘还是良姻。


    Girls的故事也发生在纽约,几乎不用想就能看出来。第一集开始的时候Hanna刚大学毕业两年,24岁。我2013年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在读书,22岁。现在想想看不懂也正常,毕竟当时我还处在“chained to the rhythm”的学生时代,真正独立的生活经验还是很少。中国的孩子学生时代拉得太长,所以大部分都晚熟。也不奇怪我现在快30岁了,在真正经历了一阵子人生危机之后,才对Hanna感同身受了许多。Hanna既是我值得向其索取人生经验的前辈,又是一个经历着所有这个爆炸的时代带来的各种新的旧的挣扎的小孩。

    Hanna的人生并没有错位,是我看她,再看自己,发现了错位。

    说自己格格不入,确实会有点太自恋了。


    我认为自己模仿Girls写的那个短片最失败的一点是,我没认识到这四个女孩其实彼此依然是孤独的这个事实。我在自己的剧本里让他们搅和在了一起,像和稀泥一样,管她们愿不愿意,强行去熬一锅鸡汤,最后当然是惨绝鸡寰。

    写到这估计有人要骂人了。所以我到底想说啥?一会渴望连接一会又依然孤独的,有病吧?

    大家都有病,但是一边孤独,一边又渴望不孤独,也不矛盾呀。

    所以我觉得对于Lena Dunham来讲,书写Hanna是她缓解自己孤独症的一剂良药。虽然孤独症只可被缓解,无法被治愈。而且写成连续剧的好处是,它不是一个闭环,而是一个和生命本体类似的流动的躯体。你想继续就可以继续,想在哪停就在哪停。因为任何一个停止,在宏观层面来看,都不具有什么休止的意义。你只是从水里爬出来了而已,水还在流。

    擦擦身子,擦擦头发,继续往前走吧。

     3 ) 时代之声

    这一代纵然显得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是仍旧和前人一样希望能写出自己时代的声音,就像第一集里Hannah嗑药后对父母宣告要写出a voice of a generation,如果不是the voice of our generation的话。但什么是时代之声,你有份活在这个时代是否就可以代表同代人,或者你又有没有能力说明你自己?

    编导演一身的Lena Dunham之前的独立电影Tiny Furniture,像很多处女作一样我手写我,讲她从俄亥俄的大学毕业,回到长大的纽约,她的摄影师母亲,她的英国口音的野女朋友,没有工作,聊不来的妹妹,一切都是自传,她的妹妹母亲朋友都分文不取参加演出。一个中产家庭的女儿,像所有大学毕业生一样迷茫,重新回到刺激的纽约,和在中部度过的宁静平和的大学时光切断关系。

    Girls延续了Tiny Funiture的路数,只是离自传体越来越远,纵然大胆直露,但论对白搞笑和构思老辣,Girls都只能算中上水平,它难得是有一种新鲜感,在一众过于精巧的严肃剧喜剧和猎奇的真人秀中间走出自己的路。Girls近乎生活实录又比粗糙的生活多点诗意的处理,让观众看到Adam撒尿在女友Hanna身上也不会产生的猎奇感。

    因为主创都野心不大,立足把普通女孩生活照章搬演,松散的表面下看得出导演Lena对戏剧线索,高潮设置的控制,反而反映出这个没有惊奇的一代,从二手媒介接触种种感觉之后,就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经历过已经并不重要,一切故事都被人讲过,从头讲来难免人微言轻,但Lena说的便是这个没有大事发生因此产生不了大感情的时代故事。

    Girls另一个剧作者Lesley Arfin现住在加州,大学毕业后靠给尖峰杂志Vice写少女心声写出一片天,文风想法和Lena接近,幽默又不避忌。但戏红就要被舆论左右,之前被人诟病没有有色人种角色时还可以辩称,"我只能写我所知道的", 第二季还是乖乖加入黑人演员。

    女丑不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Tina Fey的自传人人爱读,喜欢看她减肥变正,和小s一样,女观众又要你美又要你继续好笑,又不喜欢你不聪明听不出男人贬低女性,闲暇最好你看书写诗,交酷男朋友。

    Girls起码演员多数是美的。Allison Williams从纽约的大学毕业才要在加州找戏拍就被Lena发现,仍旧回到纽约拍戏。某一集她被介绍做Jackie O,纵使她有一张正剧女明星脸,在Girls之前最为人称道的是Youtube上唱Mad Men主题曲(那首歌本来没有歌词),以及和朋友恶搞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她第一次在Tiny Furniture里看到一幕Lena拍自己穿脱连裤袜,毫不在意露出肥腩就觉得就是她!我要拍她的戏。

    野女孩Jessa的演员Jemima Kirke和Lena是老同学,无论在Tiny Furniture还是在Girls里都演她自己,第一季最后一集让Jessa闪婚,现实中她本人正在东汉普顿的家中待产,年纪轻轻结了婚,生好孩子,说演戏只是玩票,最大的兴趣还是绘画。我看过她网站的作品,看起来也就稀松平常。

    “小处女”Shoshanna的演员Zosia同时演着Mad Men里六十年代女性主义的拉拉,帅气又给人印象深刻,在这里则二手经验很多又青涩,作为Jessa的对立面。

    Lena自己身材婴儿肥,她去电影节穿件长度仅够遮臀的上衣,露出新剪的短发和纹身,又被卖衣网站Asos请去拍秋冬型录,刻毒的人留言:你们要说服我她时髦,对不起这真的不可能。但是么,时髦就是一个庞大的被影响的体系,不由你嘴硬,现实中回到纽约的Lena正得宠,新剧宣传上Jimmy Fallon show。今年春天受邀参加大都会博物馆时尚筹款宴,隔月vogue社交版登出她和时装编辑Hamish Bowles的合照。当天,她穿了绿色的Wes Gordon,化了妆遮起身材照样有模有样,主编Anna的女儿Bea(在Glee的制作人公司上班)说当天最兴奋就是可以见到Lena。

    现在第二季也拍好预备播出,Lena的新书版权也高价卖给兰登书屋,内容看来好谦虚,“一个女生告诉你她所学到的”,当然年轻人翘首以盼看如何能够得到HBO的戏约。这一代无需像Tina那样到出回忆录才荣登书市榜首,一切前人的光荣都可以一并先取得,然后再看看能用这些来做出点什么新的。

     4 ) 破鞋

    四星是因为感觉后面几季会更好

    你觉得自己不漂亮,不是一个好作家,好的朋友,其实你很漂亮,是一个好的作家,好的朋友,fuck you
    但我很害怕,我是世界上最恐惧的人。

    衰姐,女屌丝。。这些词是对hannah,对lena轻浮随意的定位,好像是观看情景喜剧式的嘲讽,不需要负责的评头论足。这是一部情景喜剧,但更多的是lena对待自我的诚实的勇敢的剖析和展现,不矫揉不造作告诉你“i am not perfect at all, i am not confident and i'm afraid”。

    不自信,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是一块伤疤,别人眼里的破鞋,这样的想法像是出生就伴随的胎记,无论看多少书,听多少大道理,自我催眠多少次都没法改变的,可怕的感觉。朋友们说你有趣也很漂亮,Adam也作出了承诺,笑过感动过但压根不信,你知道他们爱你关心你,但你不爱你自己,或者恐惧爱自己的结果就是别人眼中不自量力的小丑。lena敢于在镜头前露出自己鼓鼓的小腹,展现自己的不自信和恐惧,迷失在NYC光脚吃蛋糕的形象却已经是我心中的英雄,因为她和自己很像,但是比自己更加勇敢的fighter。

    总说女孩要自信,要自己爱自己,才会变得越来越漂亮,但总觉得,漂亮的人天生就漂亮吧,长得不好看的努力后最多归于平庸,其他的都是后天的附加题,比如她不漂亮,但是有才呀;她不漂亮,但是会穿衣服呀;她不漂亮,但是她人好呀,这样的话怎么听都认为说话者最在意的还是长相吧。当然不能把一切错误都归咎于时代,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说到底是自己无用,走不出那围城罢了。

    这样的女孩或许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有着强大却不堪一击的自尊。当然自己审美不错,读过很多书,觉得自己不是随大流的泛泛之众,很容易看不上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的其他人,但生活好像就是拧巴着教会你,你看不上的那些人比你成功,比你活得好,那些故作姿态的坚持因为没有观众而寥寥无味,然后总是绕回原点,看到那块丑陋的胎记,在最关键的时候逃开。

    那怎么办呢?不活了吗?至少现在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了,可以继续,可以带着那块胎记一起期待未来,然后等到学会真的爱自己,学会坦然洒脱地光脚在沙滩上吃蛋糕,到那时,我一定不会吝于分享自己的方法,因为我知道那样的心情真的太令人难受了。

     5 ) Your life is killing you or you are killing your life ?

    Girls 简直是80s后现实版《欲望都市》的更上一层楼,只不过这一层楼里,能感受到导演受到的法国电影的浸淫。

    里面的姑娘各表一枝流派,都生活在自己当下的困扰与不解中,但青春正是这困扰与不解的载体。

    她们之间的关系如此亲近,但面对的问题是如此的不同,自身永远无法站在别人的生命里用别人的视觉体会别人的困扰。而她们的问题又如此相同,即生活,工作,爱情,永远讨论不到尽头也永远无解的主题。

    有人旱死有人涝死,有人嫌自己的男朋友好得让人无法忍受,尤其是到了床上,仍是一副无微不至,小心翼翼,察言观色的关切模样,而非化身为monster,animal,love machine的征服者,拓荒者,施暴者。

    有人看了一万遍《欲望都市》,分析其中人物性格,但仍是不带牙套也像牙套妹,不戴眼镜也像四眼妹的22岁virgin,好容易和一个男生上床,当男人兴致勃勃全身投入之时,她是问一句“你愿意和我have sex么”的呆头鹅相。

    有人刚从欧洲留学归来,生活工作爱情中,无不流露出欧洲女孩那种无畏无惧独立而绝世,放浪形骸的女权相。

    有人作为全剧的主角,成为真实社会中很多女孩的缩影,大学毕业,有点小才华,有点小梦想,实现的路程遥远,但可以慢慢积累,无奈工作,被上司老头揩油,喜欢一个身材傲人但只把自己当做无数入口中一个的loser男。她迷迷蒙蒙,不知自己追寻的是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清晰的未来轮廓可供自己奋不顾身,也就在自己所知的范围内努力或懈怠的试图够着那个生命中出现的可能是目前为止最好的那个,在这部剧中在她来说,是哪个完美身材的loser男,在现实中可以是一个让人上进实现梦想的工作,可以是一个让人魂不附体去抛弃妻子追逐的姑娘………总之,女孩想不清楚渴望什么,要把努力投放在哪个方向,正如现实中的大多数。

    四个姑娘如同四朵品种不一的花,在各自的春天里打发时间,遇见正确或者错误的人,上和大学专业有关或者无关的班,怀揣各自的优弱特点面对自个无解的困扰和未来,或波光粼粼或暗潮汹涌的生活。

     6 ) 短评限字数不够记so

    Touched by what Catherine says to Jessa:
    - You are doing it to distract yourself from becoming the person you're meant to be.
    - Which is who?
    - You tell me. She might not look like what you pictured when you were aged 16. Her job might not be cool.Her hair might not be flowing like a mermaid, and she might really be serious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And she might be a lot happier than you are right now.

    I'm actually being scared since a long time.
    Hope it's a turning point.

     7 ) 你给我解释一下什么叫长大成人

    有一种说法叫做quarter-life crisis,相对于中年危机,前者出现的时间段更早,大概是25-30岁这段所谓的late twenties.不适症状大致包括:走出校园后个人的社会关系重整,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越来越重大,婚姻家庭的议题也不得不面对。在这个不断发现自我、调适自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的危机感和焦虑。怀疑自己的能力、价值,分手之后累感不爱,做错事之后自我贬低,谁敢说自己没有体验过呢。

    读大学的时候初看这部剧,觉得剧情低级趣味,梗也不是很好笑。但是等我工作了2年后再来看,除了感觉膝盖无数次中箭之外,还几度流了眼泪。主角那些任性的对白,听起来也宛如心声:我好害怕,我不敢全身心地投入任何事。

    主创最牛逼的才华在于,迈向成人世界的疼痛感如此微妙,但在插科打诨、装腔作势、怅然若失的日常剧情里又能将其表现得如此生动。

    有人说,我们20岁的时候主要是在寻找自我,25岁之后的最大课题就是要学会接受自我。在这个意义上,本剧又牛逼了。无数次鸡毛蒜皮毫无来由的吵架里,总有一方会被逼到角落,最后抓头发跳脚承认:我就是自私,我就是害怕,我就是会伤害身边每一个人,我就是个loser!

    每当看到这种桥段,我都会心里一沉,想到自己无非也是这样,只不过从来不敢大声说出来而已。和主角汉娜一样,我渴望别人能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于是偶尔戏精,经常作天作地,好像时刻有个摄像机对着自己一般穷凶极恶地作。

    然后呢?然后是一阵失落,爱自己的人被自己作走了,想要奋斗的事业,要么找不到,要么不知道如何全力以赴。比如汉娜拿到梦寐以求的书约,宅在家里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疯狂刷着“12种让你不知不觉间变胖的水果”之类的帖子。这他妈不就是我吗?上了藤校读研究生,坐在贵气的图书馆里写不出论文,一个劲刷豆瓣。

    据说大部分女性都有一种“皇冠综合征”,以为只要自己够美丽、够优秀,就自然有人会来给自己戴上皇冠。就好比睡美人的故事,等啊等,总会有王子来把自己吻醒。这部剧伟大的地方之一,就是彻底否定睡美人的童话,同时又摧毁《欲望都市》建立起来的现代都市女性神话。哪有什么王子啊,也没有《欲望都市》里潇洒来去玩乐人间,同时又事业成功的好事。

    现实的成长阵痛是什么呢,女孩想要这个世界上童话般的一切,想要成功,想要被爱,但是现实是经济不景气,做个万年免费实习生然后突然被开除,自己以为的男朋友可能并没有那么喜欢自己,被男性物化的同时,自己也活在臆想的爱情中。我直到自己无限逼近30岁了才开始逼迫自己对任何形式的童话或者神话祛魅,不要相信好莱坞的爱情故事,也不要相信成功人士的传记,生活很多时候彻头彻尾地丧,而自己,从头到脚都是问题的自己,也和汉娜一样经常fuck up everything.

    有很多人说这部剧的剧情单薄,但是看完六季,我反而觉得单薄的剧情和牛逼的对白真正造就了这部剧。首先在剧本写作上,这部剧大量使用编剧大忌的场景:饭桌。大量好莱坞的精彩电影都会避免让人物静止坐在饭桌上纯对话,因为坐下来吃饭,除了吃饭以外,角色什么都做不了。但本剧的金句台词太多,人物够作,才会让饭桌的戏也充满冲突和戏剧性。而每个角色的性格鲜明又有点疯狂,完全无法预知他们接下来会说出什么话来。最典型的就是Adam,刚出场的那几集简直就是个精神病人,但是之后的展开又能将他的神经质合理化,展露他疯癫表面之下的脆弱。

    也有很多人说这剧里的人都太不真实,现实里哪有这么作的人。可是扪心自问哦,难道你不是这样有着AB面的人吗?A面搞笑,B面孤独,或者A面人生赢家,B面憎恨自己生活里的一切。所谓四分之一人生的危机,大概就是被迫要接受自己的A面、B面,甚至C面,直到自己可以承认自己虚伪、势利、自私、胆小、自负等所有负面特质。

    说回女性成长的部分,这部剧应该是女性主义作品里反乌托邦的清流,在很多意义上都太丧又太正能量。我最讨厌的一种女性主义就是宣扬“women can have it all”——说得跟真的一样。本剧主角们就不一样了,首先女主就不美,还胖,贫穷作家,朋友们都是咖啡馆打工的,无名演员,四处流窜的问题女孩,明明都是好大学毕业却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一个个都是彻头彻尾的loser。那怎么办呢?

    继续折腾啊。不计回报地折腾。男孩女孩,一个都逃不了。

     短评

    第一季的剧终真是凄凉。现在的年轻人,谁不和hannah一样,恐惧,自卑,又像个刺猬一样把他人的爱拒之门外 - 偌大的城市里我们似乎都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世界上最讨厌自己的人吧。我擦,中枪啊。但还是要怀抱希望活下去。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都拿年轻版SATC来称呼这部喜剧,可惜相像处仅止于四位女性主角和纽约,本剧甚至还要通过Virgin类屌丝角色“嘲笑”下SATC的女性启蒙作用。差别就在于金融危机前的年轻女性还有空需要“时尚”的Carrie独白来发泄感情与意淫,现在的年轻人只想看Hannah拿着蛋糕迷路在纽约,然后轮回在自我憎恨的循环中。

    1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模仿SATC的四人组,女猪和另外一个女配长得好丑,其中有两个满美的。无亮点,果断弃。

    13分钟前
    • Rachel
    • 较差

    Hannah太写实,焦躁,没有安全感,有缺陷,事业低谷,感情挫败,不自信。多像现实中的自己,年轻得一事无成,却又对未来不肯放弃希望,对幸福迫切地充满向往。城市太大,或许我们都只是想找到那么一点微乎其微的存在感,和被爱的感觉。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仿佛在审视自己的人生:失败,顾影自怜,振作,然后失败

    18分钟前
    • 小徐师傅
    • 推荐

    没身材没长相没工作只有个贱货男盆友 我越发觉得这就是我 除了我连个贱货男盆友都没有

    19分钟前
    • 喜喜
    • 推荐

    第一集索然无味,坚持看到第二集我终于承认我是真心看不懂这部剧了。

    24分钟前
    • 言武Ray
    • 较差

    没什么比看到别人就像看到自己一样和狠狠的戳中我了,我们都是这样的坚强又这样的贱,离开一个拥有的安全感拼了命去寻找另一个。

    29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全年度最爱新剧,没有之一。如此真实,毫不做作,该直接的就直接,该含蓄的就含蓄,如同生活本身一般,剧本实在太牛掰,OST更是要收藏!完全没想到季终集居然如此出色,还要从头到尾把全剧再看一遍...!【播出了两集就已获HBO第二季续订】

    3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荒诞到真实, 还是真实到荒诞? Hannah这个角色最成功, 你恨她嫌弃她, 但她身上有那么一两点和你很像, 恰好那又是你最不想承认的一两点.

    36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我恨你!...你没有我恨我自己!人不纠结枉少女,我们都是老少女.

    3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一不小心就躺中了。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No one could ever hate me as much as I hate myself, okay? So any mean thing someone's gonna think of to say about me, I've already said to me about me, probably in the last half hour!】sadest line ever

    43分钟前
    • 歪灶猫
    • 还行

    /7.9/伍迪艾伦在拍欲望都市。

    4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第一集弃了 因为我想把女猪铺在地上用鞋拍死

    51分钟前
    • 阿巴巴
    • 较差

    desperate 20s./每个女孩都有一颗Hannah的心,防爱玻璃心。/虽然每一集都不如前一集有所期待。

    55分钟前
    • Fan要坚强
    • 推荐

    文艺女屌丝感同身受。。。喜欢汉娜。。。新一部美剧。。。开始追了。。。

    57分钟前
    • geek
    • 推荐

    比GG之类的好多了

    1小时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主要因Adam Driver棄劇。

    1小时前
    • 何倩彤
    • 还行

    本年度最佳新剧,没有之一。

    1小时前
    • Kreuzberg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