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小小乔

    小小乔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2019

    主演:艾米丽·比查姆,本·卫肖,利安娜·贝斯特,菲尼克斯·布罗萨德,基特·康纳,琳赛·邓肯,凯瑞·福克斯,塞巴斯蒂安·胡克,戈兰·卡斯蒂克,大卫·威尔莫特,Jessie Mae Alonzo,Jason Cloud,Marie Noel,安德鲁·拉詹,Yana Yanezic 

    导演:杰茜卡·豪丝娜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神秘代码

    • 抢先版

      寂静之地:入侵日

    • 更新HD

      无限重生2021

    • 更新HD

      机巧女孩

    • HD

      新哥斯拉

    • HD

      幸存者1937

    • 龙林逃生2

    • HD

      磨坊

     剧照

    小小乔 剧照 NO.1小小乔 剧照 NO.2小小乔 剧照 NO.3小小乔 剧照 NO.4小小乔 剧照 NO.5小小乔 剧照 NO.6小小乔 剧照 NO.16小小乔 剧照 NO.17小小乔 剧照 NO.18小小乔 剧照 NO.19小小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丽丝,是一个单身母亲,也是一家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的高级植物培育员,工作非常勤奋。她设计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暗红色花朵,不仅外观让人注目,其健康价值更是出众:如果气温合适,营养足够,人们能时常跟它说话,这棵植物就可以让它的所有者开心起来。爱丽丝违反了公司规定,带了一株回家送给自己的青少年儿子,乔。他们给这朵花起名“小小乔”。但随着花朵生长,爱丽丝越来越怀疑“小小乔”也许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无邪。

     长篇影评

     1 ) 女主的巴巴里风衣真好看

    介于蒂凡尼篮和草绿的配色构成了小小乔的诞生地-植物研究所 所里的制服配色如此小清新 研究院们看似呆在象牙塔里埋头研究却也始终不能免俗 拥有独立思维的不为所里同事所容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被允许的 小小乔没有按照预想地生长 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转而操控它的造物主 能说它是邪恶的吗? 培育小小乔初衷是为了疗愈人类身心 然而人为的去除某种基因反而让小小乔朝另一个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既视感… 影院中独自一人观影 戴着口罩 看着荧幕中温室里的小小乔 那样鲜艳摇曳生姿 不寒而栗 配乐确实很契合影片 一个鼓点戛然而止定格画面 片末女主结束心理咨询转身离开 那个笑容立马变脸 她到底还是麻痹了自己

     2 ) 她是旁观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为自保强装欢颜,看似快乐。细思极恐。

    刚看完电影,没太看懂,上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评论,深受启发;

    1.我认为小小乔,隐指女主的事业。这份工作听上去高大上,但是是违法道德的。它的盛开让周围的生物死亡。女主开始时并没有想到,但它腾空出世,就无法阻止它的杀伤力,和诱惑。也许是毒品,武器,教义。。。。

    2.她的那个老女同事, 贝洛 。她也曾经是个成功的研究员,但是她曾经一度崩溃过。她告诫女主,对事业的执着会让人自以为快乐,幸福。但你心里明白这个研究是不负责的。人为的控制温度,让人情绪高涨,如红色的海洋。有人希望她一起来参与,她不得不假装参与以自保,当她看到事态升级时,忍无可忍,最后被封口。

    3.男同事希望女主不要放弃事业,他需要她的帮助。

    4.老板,在女主没有成功的时候怀疑她,在有前途时不想让她放弃。甚至把说出真相,提出质疑的 贝洛 封口。

    5.乔,是真正她的孩子。她是依恋他的。但她的事业传到了家里,她的同事甚至来和他谈论,洗脑。她非常担心孩子被传染。女主不得不假装被花粉感染,然后把孩子转给了在乡间的爸爸,她高高兴兴的走了。

    6 心理医生,是女主潜意识的想法,故事主线。从对自己大胆设计骄傲--怀疑--反抗---妥协---伪装

    最后,女主,她是一个离异的女科学家。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这也常常是现代知识女性的困惑。儿子乔终是要走的,她明白。留下来陪伴她的只有她的事业--小小乔,她是它的妈妈,它没有生殖能力(有生殖能力的都会离开你,无论人还是狗)。虽然它不好,但是别无选择,不是吗?她是旁观百姓的代言人,弱者,心里明白但为自保强装欢颜,看似快乐。细思极恐。

     3 ) 女性的道德牢笼

    我不得不感慨导演的思考总是先于时代太多。纽约场放映结束,身边四五十岁的男观众身体前倾一脸困惑,想要质疑又不知该说什么,想要批判又找不到源头。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们就着细枝末节提出自己的想法。主持人很官方的提出一些专有名词,大概也搞不明白今年热闹的戛纳是怎样入围这部缺乏主线又结局失败的文艺片。导演和主演也很茫然的没办法和观众交流。

    于是我想了一天,看了另一部电影,习惯了导演的风格,斗胆猜测这是一部讲女性与母爱的电影吧。艺术是带着批判与质疑的。最毋庸质疑的母爱真的存在吗?最毋庸质疑的母子关系真的存在吗?在女科学家爱丽丝决定杀掉自己的产物little joe,那一刻还有爱吗?在无奈被转变信仰说出的那番话和送走儿子的行为,是被影响,还是终于解放了自己的内心呢?老科学家摆脱执着的终极快乐到底是不是因为吸花粉呢?如果世界上有唯一不可打破的牢笼,大概就是作为母亲身份的道德束缚吧。在男性视角导演和社会主流对原生家庭的愤怒批判下,女导演选择以此为出发点,给了女性另一种表达的出口,着实让人敬佩的。

    幽默的是导演把女性的很多传统形象化表达放在了剧中男角色身上。碎碎念,办公室传闲话的男主角,passive aggressive和精致的利己主义男老板,从不lean in的男助手,从任性暴力抵抗转变成对父母的温柔抵抗的儿子。这些刻意让人察觉不到的性别转换,对比极端乖巧的女朋友,打扮高调性感的心理医生,不由得让人想象,当花粉传播世界各地,全球弥漫着女性味道的时候,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女权当道的今天,导演也在提醒,客观极端的女权同样是危险的。就像无处不在的猫一样的神秘的日式音乐,旋转的而非线性的监控镜头,第一个被处死的狗狗。

    假装快乐隐藏自己,不也是最明显的母亲困惑吗?戛纳女主角,封的值得,也是敬给女导演的。

     4 ) 冲养本喵来看的

    说实话,不是本喵我根本不可能看这片的.....习惯的会刷我本出演的所有片子,依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对本喵的喜爱及演技的赞叹,演技这两个字真的太烂了,小本不是演,他就是!艾丽儿、理查二世、布鲁图斯、汤姆、本、诺曼、弗莱迪……他在哪部片子里,他就是片子里的人!出拳打倒艾丽丝的一幕笑翻了……打得过誰呀我的本?年近40岁你依然象个花季少年!只想抱你入怀好好疼惜.....另外,女主的发型太丑了,真是看的心痒难耐要帮她撩上去....最后,清醒的别扭的苦与沉醉的幸福的乐,你要哪个?快乐就是快乐,不分来源——假如不把人类的文明进步做为己任的话..........................................................没想到女主居然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天呢,评委们都瞎了么?

    我本的香水无奖,天理难容啊……

     5 ) 一朵花如何从“万恶之源”到“幸运之神”……

    电影《小小乔》惨淡的评分,有些令人惊讶。也许大家已经厌倦了人被“人造物”操纵的戏码,异种通过“寄生”满足生物的繁殖本能,这种设定已经被《黑镜》《爱,死亡和机器人》等暗黑影视剧玩得过滥,也不新鲜。但本片的奇特性,在于这种“阴谋论”只是电影的一种解读,它还另含着一种治愈论,即所谓的花,借着散播花粉,杀死真我,让人变样,甚至像是附体在了人身上,不过是女主植物培育师爱丽丝在巨大心理冲突下的臆想和投射,最后她冲破了心理障碍,对于爱花“小小乔”的恐惧也就烟消云散了。导演在访谈中,强调了本片侧重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但也没否定其他方向的解读,至少结尾到底迎来的是一个僵尸的世界,还是一个每个人都更快乐的世界,没有定论。

    从个人观感来看,一开始觉得女主的心理冲突不足以让她混淆现实和幻想到如此地步。但还是顺着治愈的思路盘一下,她到底遇到了哪些冲突,令她时常恍惚甚至错乱?按照片中的精神分析师的理解,她认为爱丽丝相比儿子更爱工作,但作为母亲,不爱孩子这件事,让她无比内疚。整个社会要求父母必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女性,更是应该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头等大事,在这种社会规训下,她自然会陷入“天人交战”中,一个母亲怎么可以更爱工作呢?那么“小小乔”,她培育的新品种,就会成为她工作的象征,担心它有害,就是觉得她对工作的过分投入,会伤害她与儿子的关系,甚至会因为疏于照顾,而让孩子遭遇不测。哪怕连孩子有时妨碍到了自己,成为了自己的负担,有时自己想要摆脱孩子,这样的想法都是危险的,需要竭力克制和压抑。想要灭掉“小小乔”就好比是顺从了社会对她乃至所有母亲的苛求——女性尤其是母亲不可以以工作为重!然而单是这一重内疚,不应该会突然让她觉得周围的人都变了,至多就刻意地多关心、多陪伴一下孩子,比如片中送一株“小小乔”给孩子,代她陪伴孩子,减少自己的内疚感;至多就不乐意接受同事克里斯的示好,毕竟自己一旦有了新伴侣,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就更少了。

    第二个冲突就是同事贝拉给她敲的“警钟”,指责她不该剥夺花朵的生育能力,这会逼它以诡异的方式繁殖。她还把她狗狗的“突变”,怪罪到女主爱丽丝的花上。按照基因编辑的设定,花粉应当可以促进人体合成催产素,使人变得更温柔、有爱、包容,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但贝拉的狗狗吸入花粉后,反咬了她一口,甚至与她形同陌路。这点触发了爱丽丝的两重冲突。

    一个是对自己“杰作”的怀疑,它也许带不来幸福,甚至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异。照她后来的袒露,她确实使用了违规的病毒,让花香味更浓,最开始她是撒了谎的,她一直都掩藏着一份被揭穿的恐惧。而当时研究所的BOSS似乎还耿耿于怀于自己培育的品种意外死亡,迁怒于她品种的存活,各种挑刺,不知会不会引发过敏啊,是不是有违规操作之类,对她的品种还未全力支持。这令她陷入了惶恐,毕竟这一得意之作的失败,可能会导致她整个职业生涯的崩盘,对于一个工作狂而言,这是无法承受之痛。

    另一个是曾经贝拉与狗狗亲密无间,而今关系破裂,这也触发了爱丽丝心中的隐忧,那就是自己的儿子乔,是不是也会有一天跟自己决裂?如同她当初对“小小乔”的设计,大多数新品种的花,都是减少照料,让主人可以更自由,但相对应的,花香也更淡,但“小小乔”却要悉心呵护,以换来更浓烈的香味。这其中隐约透露出她对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过少的遗憾,也因此母子之间的爱意是寡淡的,若有似无。而在与孩子的“happy hour”中有多少全神贯注,多少心甘情愿,还仅是因为母职所迫,也未为可知。如果当初她倾注更多心血,是否可以让他们之间的爱更香味四溢呢?不能说她对她的选择完全的无怨无悔。

    贝拉这个人物在很多人的解读中,被当作了先知,她最先察觉到了“小小乔”是最大的BOSS,意欲通过花粉给全世界人洗脑,而“小小乔”的创造者,爱丽丝应当背负所有的罪恶。在“阴谋论”中这是成立的。然而,在治愈论中,她可能就成了造谣者,毕竟是爱丽丝抢了她的位子,而她被降级了,无法再重现自己曾经的辉煌,难以释怀,就开始觊觎后辈、同僚,尤其是当后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站边“小小乔”,看好它,守护它时,她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心魔。而给爱丽丝灌输“小小乔”威胁论,就可以促使她辣手摧花。

    第三个冲突,是她的儿子真的变了。贝拉给她看的其他试用者的访谈又佐证了这一点。但她的儿子更快乐了吗?并没有,反而是变陌生了。他跟爱丽丝更少交流,很多事不再跟她商量,父亲、朋友成为他更重要的依靠,而不再是母亲。他变叛逆了,会偷拿她的门卡,去偷花。两人还暴发了口角,甚至肢体冲突。就好像是贝拉和她的狗狗一般。她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她没有想到这是儿子进入青春期,追求独立、挣脱束缚的必经过程,她想到的是,自己太爱工作,对儿子关爱不够,酿成了恶果,两人的关系一去不复返了,这令她深陷内疚的泥沼。而作为超有掌控欲的女强人,她感觉儿子不受控了,唱起了反调,而自己居然在“夺子大战”中输给了与儿子相处时间更少、自己还看不上的前夫,自尊心也受到了重创。

    在种种冲突交杂之下,她变得敏感多疑。她虽然擅长种植植物,但不善于与人沟通,她对儿子,更多的是干涉、管教,很难自然地与人交流情感。当大家都把“小小乔”捧上了天,对它百般照顾之际,她前所未有地觉得落寞,那种其他人对“小小乔”的体贴多于自己的感觉,何尝不是她的儿子乔曾经饱尝的——比起我,妈妈更爱工作。她若有此念,内疚感自是无以复加。这时“小小乔”就会成为她归咎的对象,似乎除掉它,自己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一切又会重回正轨。

    贝拉的自杀,大概是把她推向灭掉“小小乔”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她眼中的“小小乔”已经是“万恶之源”,所有人都为了它而结成了“同盟”,自己被排除在外,它让儿子变了个人,让“执着于真相”的同事丧了命。剧尾的转折过于仓促,仿佛是弹指一挥间,似乎仅是她吸入了花粉而看淡了一切,让她再度成为“小小乔”的守护神。也可能是因为克里斯愿意与她共同担责,让她有了儿子之外的情感寄托,让她可以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经营新的关系,像是养育“小小乔”那样;她接受了过去的无法挽回,自己在做母亲这件事上并不成功,而工作就是她的最爱;儿子与她的关系虽没那么亲,也没那么糟,青春期学会放手,过后又会重归旧好;而根据检测结果,无事实依据证明“小小乔”有害,新产品推出后大受欢迎,事业蒸蒸日上;在事态转好、心理疏通之后,“小小乔”摇身一变,成了她的“幸运之神”。

    这么梳理一下,治愈论也完全说得通。那么比较古怪的就是“小小乔”到底是怎么让人更快乐的?当然我们可以大而化之地说,当人人都坦然面对了真实的自我,放弃了假我,哪怕这种真实不那么美好,有时需要经历更难熬的阵痛,那么人人都可以更加快乐。所谓的“小小乔”帮助我们灭掉过去的自己,也可能就是剥去假我的伪装。

    然而我们也要说说,“小小乔”的另一面,它虽然可能是女主爱丽丝的“幸运之神”,但未必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虽然它未必有“思想”、有“意志”,整天处心积虑地借人撒种,但不要忘了它主要的运作机理,是靠激素让人更快乐。催产素的获取有其他途径,即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接触,对视、对话,所有饱含爱意的行为,都可以让人产生催产素,无需依赖外物。花粉的效力也不可能是持续的、终生的,对于渴求快乐感觉的人而言,这可能成了新型“毒品”,把本该靠人与人之间亲昵行为产生的,转求于人与花,这虽然可以应急,可以替代,但不该成为全部的来源。

    再来,如果爱丽丝或是贝拉觉察到的,周围人的快乐有异样是真实的话,那么也许“小小乔”还有其他的副作用。由它人造的这种快乐是否是以掩盖其他所有情绪为代价?又或者让他们变得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其他?是否会让人不自察地做出更恐怖的事情?片中从爱丽丝的视角看去,是颇惊悚的,比如她受伤后,儿子和他女友非但没有显露出担心、难过,脸上挂着的竟然还是笑意。也许儿子的离开,只是为了不被母亲管束,可以更wild。而一看到爱犬玩具就失声痛哭的贝拉,被大家旁观着自杀(也可能是被推下去,她也是反对“小小乔”量产的),可能快乐大家庭里是容不下一个会伤心的“异类”的,这会让大家不舒服。如果为了让自己快乐,灭掉别人也可以,那会有怎样的残忍?如果大家只是为了“小小乔”上市大卖,为了获取更极致的快乐,而伪造了所有的检测结果,包括克里斯看似由衷的安抚和支持,也不是因为真心爱女主,而是为了事业成功的终极快乐,那可不就是一个更可怕的世界了吗?也许就像片中的BOSS所言,感情的真假谁能分辨,谁又在乎?看似皆大欢喜的结局,也许已为未来埋下了更大吨数的炸弹,只是用一种更精妙的伪装,替代了一种更易被拆穿的伪装。

    以上可能是该片最有趣的地方,那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朵花,不同人、不同心境下看去,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看去,会有着天差地别?一朵花到底是什么样,不开启上帝视角,没有人能看得清、看得全。作为人,我们只能说,看不懂一朵花,看错了一朵花,那很正常。只愿每个人都能保有对全局的敬畏,清醒地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我们以为的事实,只是偏见。

     6 ) 小小乔是现代性症候的隐喻

    小小乔是不是真的有致病性完全不重要。

    我觉得女主应该从一开始就不正常。整部片子被红蓝两种颜色所主导,红色的小小乔挤占了蓝色一号花的生存空间;乔的衣服从一开始的红色占据一个圆蓝色布满整件衣服到后面红色占据整件衣服蓝色只占据了星星的线条。即使女主没有穿过红色的衣服,但是她的车她心理医师的问诊室的墙,包括外卖的袋子全是红色的。红色代表着insanity,蓝色代表着sanity。时常伴随着小小乔出现的紫色灯光代表着红蓝的混合,代表着癫狂入侵日常,又或者说是真假难分。

    导演应该就是在刻意模糊真与假的界限。现代性的症候,人人都在扮演着某个角色,或被迫扮演着某个角色,追求人为制造的快乐,违背自然法则。癫狂和正常之间的界限本身就是被建构的,自然也就是主观的模糊的可变的。贝拉看似是最清醒的最后却仿佛被害妄想症患者;女主看似是唯一一个没被小小乔感染的人,然而却发现好像所有人都不正常。贝拉和女主某种程度上是一体两面的,贝拉是女主的映射。在所有人都不正常的情况下,癫狂的判断标准是你还是大多数人?小小乔是一个导火索,驱使我们抽离出来去审视日常,过于抽离又容易陷入另一种吊诡的迷思中。快乐是真的还是假装的,日常生活是真的还是演戏,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都被小小乔卷成一团。于是我们看到女主自以为清醒又开始自我怀疑的挣扎和拉扯。

    除了从颜色,还可以从心理医师对女主的诊断去判断。女主对儿子的情感是矛盾的,她一方面对忽视儿子而愧疚,另一方面又潜意识里觉得儿子是自己工作的阻碍。而在母职对女性的规训里,这种潜意识是一种罪恶。女主就在其中被拉扯,母职的束缚、对职业的追求,最终都化作对小小乔的怀疑。而青春期的乔正好是处在叛逆期,无法接受孩子的改变是很多母亲面临的问题,贝拉和她的狗是女主和她儿子的另一面。在女主去接乔的片段里,乔给出冷漠异常的反应的时候,背景乐是狗叫声。这一片段就像在暗示母亲无法接受儿子的改变就像主人无法接受自己的狗偏离宠物的轨道。这无疑是一种病态的亲子关系,也反映了女主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病态的心理。这背后如果让我大胆地解读,我会猜测这是不是导演自己作为母亲所经历过的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父权制社会神圣化母职,女性必须天然爱护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不正常的。然而没有天然存在的情感和关系,母职母爱都是被建构的,自然可以被解构。女主身为母亲对自己的孩子的爱产生反感和怀疑,导致她心理状态走入异常,或许是这部电影的一个母题。

     7 ) 小小乔的谎言:影片的唯物与现实

    电影欲言又止,用小小乔做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花是很多微妙的恐惧情绪的隐喻。同事们的漠然是“正常”,哭泣与诉说是异常。男士们的暴力(或误伤)归因于“感染”。特别是女主暧昧对象突然的暴力,也假借着“感染”的壳。而在现实中荒诞的行径(暴力)却不需要如此荒诞的理由。这是女性才会拍出的细节。感染真的发生过吗?在女主离开咨询师后瞬间消失的笑容表明了,感染不曾发生,快乐的笑容并不来自于花,而是一种接纳、妥协、人自醉。她自然的吻了那位男士,仿佛一切不曾发生,并承认自己过去“太情绪化”,她只是戴上面具,掩去本真的痛苦而已。敏感,缺爱,却冷漠,人可以如此“不正常”吗?贝拉的悲剧,女主的妥协,像是隐去的没有脱口的尖叫,一切掩藏在一块铺天盖地的名之为“正常”的布料之下。你不必道歉的,你不必正常的,你不需要隐喻,因为这就是现实本身。我们如何给予爱?真爱存在吗?它又在哪里?爱了还是不爱?人如此敏感如此纠结,电影把它展现出来,包裹着惊悚片的外衣。笑容消失后,影片“惊悚”的谎言被彻底揭示——人们所无法接受的事,人们称之为“变化”——它发生着,存在着,是正常的,而这正常才是惊悚所在。

     8 ) 专访杰茜卡·豪丝娜: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

    (导演很多不同寻常的想法,对我而言非常具有启发性。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女主角采访→《专访艾米丽·比查姆: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你质疑》。)

    杰茜卡·豪丝娜第一次到中国,去了澳门,第二次则来到上海。到了酒店还没歇够,她就带着同样清瘦的儿子前来接受采访。

    初来乍到,她总是有点不太好意思似的说自己知之甚少,关于上影节的模式,关于中国电影的制作,关于中国观众对《小小乔》(2018)的反应,以及,关于儿子玩的那个无法在奥地利外登陆的足球游戏。

    谦逊得有些害羞,连笑意都会朦胧起来。

    从电影到见闻,聊到自己独特的想法,也总是略有腼腆地笑笑。

    可她的电影,是如此先锋、大胆。 表现手法,呈现结果都是如此之外,还有对评价两极分化的坦然甚至期许。

    她质疑希望、信仰与爱,更质疑真相。这样的电影人,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泡出了哲学家的深度。听她侃侃而谈,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原来竟有那么多事情,我们从未想过另外一面。

    她把电影奉在圣殿中,却点燃了圣殿不容置疑的存在。而她,杰茜卡·豪丝娜,成了影坛上又一位可敬的战神。

    每个人都成了问号

    本·卫肖之所以欣然接下《小小乔》中的角色,就是因为“对杰茜卡之前所有的电影极感兴趣”。

    从维也纳电影学院毕业后,杰茜卡以处女作《任性天使》(2001)登上影坛。等到《卢尔德》(2009)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拿到竞赛单元费比西奖,她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以德国文豪克莱斯特入题的《疯狂的爱》(2014),成为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开幕片。而首部英语作品《小小乔》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就为艾米丽·比查姆赢得了影后称誉。

    作品不多,但总能让人看到跟其他电影不一样的内容以及精神内核。走到这一步,跟她所处的环境不无关系。

    杰茜卡生在奥地利的一个艺术世家,父母和大姐都在绘画界闯出了名堂,尤其是父亲鲁道夫,可谓维也纳幻想现实主义画派的大将,二姐谭雅在服装设计领域颇有建树,而她本人则在电影领域崭露头角。

    这次《小小乔》能够吸引好演员,还能够打动戛纳评委,正因它不只在讲述一个科技与人心的故事,而它搅动的,更不只是这一片小小的精神天地。

    女主角爱丽丝(艾米丽·比查姆饰)是个科学家,在新品种植物开发公司里带队培育了新植株“小小乔”。它非但不是速成的,还要人们怀着爱意去抚摸、倾谈,才能成长。相应地,它会释放气味,激发人们心底的快乐。

    但是,小小乔渐渐有了控制人们情感与思想的能力,甚至“意愿”。

    有人说这像《黑镜》,用冷冰冰的科技来推演一个潜在的未来。杰茜卡表示,“我喜欢《黑镜》,但我觉得《小小乔》是不一样的,我不是在想象一个未来。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这不是对未来作一个明确的预判。”

    事实上,创作《小小乔》的基本思路,就是“设定一个女性版本的弗兰肯斯坦”。科学家爱丽丝培育出小小乔,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把生命赋予了一个未知的怪物。

    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前提,才能进一步探讨电影的核心,即爱丽丝如何在对儿子的爱和对工作的爱之间左右为难。

    而在这个斟酌的过程当中,爱丽丝惊骇地察觉周遭的人在一步步变质、异化,自己再也无法确定应当如何去看待他们。“他们变成了一个个问号。”

    这种疑虑状态的投射,来自于杰茜卡在现实生活里或触动或困扰的经历。她接连举例说,有些人变了,你会想,“哦,那可不是我十年前认识的人”。又或者,你的孩子变了,因为他们长大了。当你发现自己所爱的某人,其实并不完全就如想象那般,你会觉得惊讶不已。两个人去结婚,两年后,他们就变得相互厌憎,怎么会这样呢?我们以为很亲密的人,有朝一日,大家的距离会变得非常遥远,这又是为什么呢?

    爱丽丝的同事贝拉(凯瑞·福克斯饰)到后来,越来越“不在状态”、“不是自己”了,但这时候,“是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当你疯了的时候,你还是不是你自己,或者说,当你吃药了,你会不会没那么“是你自己”?

    这恐怕就要跳到另外一个话题“疯狂”,而这也是很让杰茜卡感兴趣的。

    《小小乔》令人惊恐而又兴奋的一个地方,是始终想要牢牢控制一切的爱丽丝,发现自己渐渐深陷于内心的流沙,曾经以为稳固的关系、观念甚至自我,都在随之下沉,但与此同时,她又像是一个接连押错筹码的赌徒,再憧憬鸿运都好,也会有一瞬间动念——不如,就让一切尽毁吧,落得个人神共灭,也好过这灰头土脸。

    有人觉得,到头来什么都变了,爱丽丝妥协,放任,看来什么都不会好了。杰茜卡谈结局这种放松的状态,“也许她是迷失了,也许她是高兴的”。这就看你要把寻常逻辑,摆在精神状态的什么位置。

    在挑选演员来诠释这种不一般的状态时,杰茜卡相中了艾米丽。

    不久前,艾米丽在《达芙妮》(2017)里演了一个顽固、好斗的疯女人。“这是一个非常摩登的疯女人版本,因为这些古怪的地方,都挺让人喜欢的,而且是很正常的。艾米丽有不可思议的天赋,而我的电影正好需要一个看重工作多于儿子的女人,我不希望观众去指责她,说她是个不好的妈妈。”

    正式拍摄时,杰茜卡就会经常跟艾米丽探讨,什么时候爱丽丝会发现别人变了,而通过什么方式,她会觉得自己是在胡思乱想。

    杰茜卡盛赞艾米丽的表现,“她是在一个很不稳定的基础上表演,因为这不是一部心理学的电影,不会有大场面来展现她的感受,她在电影里只能跟那种不安感合作,而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这是角色所承受的压力,我觉得她完成得很好。每一场戏,你仿佛都能听到一些内心独白。‘他现在是在撒谎吗?还是说,他正在说出真相?谁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这种情状下,观众不知不觉地就会以一种特殊方式潜入角色身上,甚至是代入到看似遥远的电影世界里。

    单一性的真相并不存在

    能潜入《小小乔》世界的人会更明白,对于心理状态的质疑不过是一角冰山,对真相的质疑才是海面之下叫人惊诧的二级内涵。

    爱丽丝、克里斯(本·卫肖饰)和贝拉,全部都是科学家。可即便是科学家,也无法厘清当下发生的事态。杰茜卡分析,“他们发明东西,发现事情,能够拯救人类,却也有可能毁掉人类。”而仔细一想,能让科学家也失去自我意识,其实是一件更有讽刺意味的事情。

    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杰茜卡跟曾经合作过《卢尔德》《疯狂的爱》的编剧拍档贾拉尔丁·巴哈德有过许多考量。二人最终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剧本,力图保证每场戏都有一些模糊的特征。

    比如,贝拉最后倒下了,那么,是克里斯他们把她推下去的,还是她自己跳下去自杀的?究竟是小小乔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脾性,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爱丽丝自己的臆想,只为了能让自己顺利工作,不用带小孩?

    这些不确定的场景,就是杰茜卡觉得有意思的所在。

    “当你在质疑别人的时候,你也在质疑自己。”对这种视角问题,杰茜卡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就像我们这会儿坐在同一个房间里,我看着这个方向,而你看着那个方向。这就很像电影的摄影。”

    她很喜欢摆弄摄影机,譬如让镜头凑近某人,然后又把镜头移开。“镜头的位置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想要做的是,让观众感受到不安。”

    也就是说,她想让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出现各种泡泡,“我这样判断,是对的吗?”或者说,当有事情发生,角色离开了电影画面,然后又回来,那作为观众,就会有一种感受,“嗯,怎么回事?有什么东西是我漏看的吗?”

    杰茜卡笑说,“我不会把整幅拼图都摊给你看,总有几块是找不到的,而我手上并没有拿着。”

    这就是为什么说,她的电影两极分化,很挑观众。

    其实她也明白,绝大多数观众都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到线索,并得到明确的答案。但她觉得,既然自己都还处在寻找答案的阶段,又如何能给观众提供呢?“作为一个电影人,很难在拍电影时稍微留出一个缺口,让那种怀疑精神保持活力。”

    这种曲折隐晦的做法,当年杰茜卡在《鬼饭店》(2004)里就已经做过尝试。到了《小小乔》,她用了一个新的手段,那就是提供至少2个答案。真相不再具有单一性,并开始背离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

    在《小小乔》的试映环节,特定的一批观众会做好“被质问”的准备,所以能够欣然接受电影的特色。但是到了戛纳首映,面对大批不同背景的观众,情状就不同了。

    杰茜卡说,“当我看到观众在我觉得该发笑的地方笑起来,我会很开心。但我也会跟评委会成员说,《小小乔》是多面性的,会有很多不同的主题,你得让观众选择是关于这个,还是关于那个的。”

    电影的主线是爱丽丝在儿子与工作之间的权衡,但很显然,许多不管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观点、指涉、意蕴,都随着故事发展渐次出现,并被真相与假象之争给联系到一起。

    “要是真的存在真相,那会是什么?一切事情是否会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我在提供答案这方面,确实是很犹豫不决的。”

    人类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

    杰茜卡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探究真相,这真相连皮带肉的,什么粉饰都不加。越敢直面,越显勇气。

    她深入许多常见的议题,在别人的陈腔滥调里,别有一种赤诚。

    “我有时候会觉得压力很大,当我在广播里听到一些所谓‘会让你感觉很好’的音乐时,我会想尖叫,我没法听。包括一些‘很浪漫的、美妙的’电影,我没法看。因为这是不真实的,它们遮盖了事情的本来面貌。”

    而爱丽丝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取舍,其实多少投射了一点杰茜卡目前的状况。她谈到当爸爸和当妈妈之间存在的不公平,“我必须得说,很多母亲就是很难放手。而且我经常想,为什么她们不能说,‘请照顾我的孩子,我要去工作了。’那种愧疚的不好的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她笑着看了看跟来采访现场的儿子,小孩正在打游戏,还处在习惯跟着妈妈的阶段。“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但没那么多。我试图保持平衡,也希望能给孩子找到一个好的保姆,所以这并不难过,哈哈。”

    所以在她看来,电影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绝望。

    杰茜卡自己就挺喜欢爱丽丝和心理医生(琳赛·邓肯饰)谈话的那个场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解脱。电影里很模棱两可——她现在是变了还是怎样?但这也是个真相。那为什么不放手,把孩子给爸爸?反正爸爸正好想要孩子,而她至少能专心工作……这应该是个开心的结局。她为什么不能过这样的生活呢?”

    正是让爱丽丝有了一段纠结、骇然的复杂经历,她才会有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观众同样如此。很多困扰我们的事情,其实正因为有一层困扰我们的所谓道德在,只是,道德由谁定义?道德为什么没有随社会变化而变化?而我们是否太习惯于被不完美的道德所束缚甚至折磨?

    在最初打算拍摄一部关于人们改变的电影时,杰茜卡总是想,“结尾就是要拥抱人的天性。”《小小乔》的结局是坏的,因为所有人都改变了?还是说结局是好的,因为所有人都被治愈了?又或者,哪怕在结尾出现一个充满丧尸的世界,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这其实正是我想要的感觉。所有东西都会改变,但是,没关系的,生活并不会介意如此。”仔细一想,杰茜卡近乎荒谬的“残忍”,其实已经上升到了某种哲学高度。

    “人类说白了,就是一些观念的集合体。其中,最强烈的观念就是爱。每个人都渴望爱,但爱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非常强烈的观念,而它使得我们能够沟通、生存,尽管我们当中有些人知道,它并不存在。这就跟我们其他观念是一样的,比如信仰、希望、科学。在当下,我们并没有那么相信上帝,而我们很多人都会离婚,所以信仰和爱也没有那么强大了,但是每个人都爱科学,我们总希望科学家会给我们终极答案。《小小乔》则说,科学家也并不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就像是牧师,他们假装给我们最后的答案,但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任性天使》里的女主角丽塔(芭芭拉·欧斯卡饰)就是个始终得不到爱的中学生,哪怕“爱”被有形无形地强调多次,而最终,对于爱的索求,让她走向了某种无爱的毁灭。《卢尔德》在一群病患信徒的朝圣之旅中展开神迹是否存在的谈论,到头来,似是而非的一个“神迹”让众人在信与妒之间摇摆,也不知道这宣示了上帝的慈爱抑或是残忍。《疯狂的爱》在爱与死的关系上大做文章,在平静的语调里,透过起起落落的戏剧冲突,掠过一丝丝嘲讽。

    而在《小小乔》里,还有个看起来有趣,但却有很深意味的设定,那就是培育小小乔的时候,需要付出时间,更需要付出爱,甚至要跟它说话,而它会让人感受到快乐。可以说,快乐也是一种可以等价交换的东西。

    杰茜卡补充说,愉快也是一个强烈的观念。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关于奥地利学校体系的文章,说的是学校正在摧毁学生的快乐。“我就会想,这是指哪种类型的快乐呢?我觉得这很值得质疑。一个人做他或她想做的,就会开心是吗?我觉得,在所生存的社会体系里,能够担当一个受尊重的角色,这才是快乐的本源。”

    她笑着加了一句,“人不一定生来就是为了追寻快乐的。”

     短评

    怪异而有趣。从开头第一个画面起就陷入一种催眠又一惊一乍的情绪,弹幕般飘过的字幕,旋转着的培育室监控画面,一朵朵红艳诡谲的花。见过太多人工智能颠覆人类世界的故事,但你听说过植物智能的危害么?它甚至很难被判定为有害,因为每个人都因为它变得更快乐,相敬相爱,不再纠结,保护着小小乔花。结尾那声“晚安,妈妈”过后,旁边老外抽了口气说,scary!各种东瀛风竹笛、击鼓、犬吠等奇怪大音量音效突然冒出,真真科幻惊悚片。PS,半英国片,有句台词是我们将把这种快乐花推向全世界,甚至欧盟XD

    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概念先行的电影,但文本其实十分贫瘠,意象搭建完全失败,颠来倒去还是浮在这个概念框架上,经不起推敲。冷感梳理的镜头和怪异的配乐十分刻意,导演一头钻进形式的囚牢。

    8分钟前
    • 日王仔
    • 较差

    前半程特别讨厌,觉得又一惊一乍又故弄玄虚。然而渐入佳境,惊悚悬疑逐渐引入心理学和形而上的悖论,真假虚实、假快乐与真现实的界限逐渐模糊,以至于结局一黑到底,假快乐最终也变得胜似真快乐,everyone is happier,导演的聪明劲儿真是用对了地方。电影完成度很高,配乐也可能是年度最诡异最wtf,吓得几次差点从座椅上跳起来。

    1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赤色恐惧

    1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风格接近“圣鹿之死”,剧情却是“天外魔花”。声大于形,伊藤贞司的诡异配乐比鲜红欲滴的画风还惊悚。女主全程表情呆滞,竟然KO“燃烧女子”拿下戛纳影后,除了分猪肉我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花吃了那男孩,原来我非不快乐。

    20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被配乐吓死…如果把小小乔的病毒看成另一层面的“母性”,是否可以理解女性变成母亲后的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失去自我行为?

    22分钟前
    • 贡丸猩猩
    • 还行

    饲养蚂蚁观察如何筑巢,饲养爱犬相信足够忠诚,饲养孩子需要陪伴孤独。温室里的花朵,它不用说话就能带来快乐,于是人类终于集体放弃了悲伤与痛苦的情感。某天小小乔终于上市推广开来,每个人都培育小小乔并吸食了它的花粉而变得快乐,作为地球上唯一一个知道真相且清醒的人,你,会选择吸食小小乔吗?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7.5/10。我观影的两个角度:中产阶级矫饰的完美和对母性角色的质疑。被花粉侵染的人们以维持表面一切完好的假象来保护魔花,最终女主也被侵染,却俨然一副中产或上流虚假平和之“圆满”结局。女主从不以为意到渐渐焦虑,心理医生提示她也许魔花的恶果恰恰是她自己潜意识的浮现:儿子对自己的依赖感消失也许正是她所希望的,她并不想履行母亲的指责,而是投入满足自我的工作中。科幻和心理戏平行双线齐下。女主对男主示好的不投入、对儿子无暇关心的歉意……被花粉感染……一切都美好得可怕(联想到《Pity》中男主只能在悲伤中感到愉悦):似乎产生了爱意和理解,但都是为了魔花而形成的同盟cult。终于她自由了,她也不再自由。影片同预想的(概念书)几乎一样,完成度不错。错过了开头。观影于戛纳电影节。05/14/2019

    28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22thsiff#《小小乔》绝对是我上影最大的惊喜。它是一部存在主义的恐怖电影,讲述了我们无法理解自己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一种无思想、无负担的幸福的诱惑。特别要说导演豪丝娜为电影做了一些令人不安和特殊的事情,除了在原声带上偶尔的无调性尖叫,她提供了一种更克制的不安,电影中的女主角无法理性地接受可能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采取了一段微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期,这段时期通常会引发这个经常被讲述的故事。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容易归类的电影。从视觉上看,这是一场盛宴,将装饰艺术的粉红色和薄荷绿与对称的白框形成对比,隐约地唤起了70年代一些失传的科幻电影的美学。

    31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力荐

    【今年的SIFF惊喜】就是非常特别。声音设计做得真好,soundscape as a (vital) role,伦敦公寓门外的摇曳树影搭配古筝过耳难忘;每一个角色都是既模糊又坚定冷静,女主也是,在这种超现实设定里还能演出(让我)可以identify的效果(我与世界:我?世界?爱咋咋滴吧),我觉得影后是实至名归;难以定义的小尺度叙事创造巨大文本空间(存在主义?探讨幸福?自我意识?心理分析?随便怎么解释吧,但这可解读性没有消弱我看故事的乐趣);影像语言既有诡异独特风格(比如每一场对话的zoom in镜头都是对准一个虚的点)而且成体系,形式主义强迫症也没啥可抱怨的。

    32分钟前
    • 力荐

    全场都被这鬼畜惊乍的日系配乐吓得啼笑皆非,诡谲的音效、横向移动的字幕、向着对话人物间空档缓慢推进的摄影,视听手法新颖的后现代科幻惊悚片。看到最后,人类被自己所培育的魔花控制情绪、放下包袱、欣喜地接受当下,表面上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结局,实际上则是对人类一个个变成行尸走肉般“快乐僵尸”的隐喻。

    34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黑镜什么时候能回归这个水平

    37分钟前
    • 十二
    • 推荐

    7分,仍然保持了之前作品闷蛋风格。不过,这次选择了一个相当现代的题材(其实是科幻)。美术还是各种大块的黄绿红这种,摄影倒是运动起来了。主题其实在之前很多科幻恐怖片都有涉及,好似《天外魔花》之类,好在风格明显。以及,配乐非常诡异。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惊呆!学生作业一样的质感居然进了戛纳竞赛单元!这配乐真的是审美扭曲的典范了。

    46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较差

    政治意味很强啊。片中很多极具装置艺术气息的场面辅助电影叙事,比如老研究员爬窗户回头看到一动不动却似饿虎扑食的花丛、心理医生墙上的画医患相拥,现实中却冷漠地例行查问的对照...当然,这部电影最后也像一个装置艺术,很好地抛出了议题,却欠缺电影真正应有的感染力。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韦斯·安德森凭借本片中男扮女装的精湛演技,成功获得戛纳最佳女演员奖。

    53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在软科幻的外衣下,讲述的其实还是当代人内心深处隐秘的不安全感。尽管满屏的红色花朵显得如此触目惊心,它们弥散出的花粉亦可能只是人们潜意识中的幻觉。这也是豪斯娜在《小小乔》中做得出色的一点,正如影片中不停复现的挠人音乐,也许只是某种焦虑情绪再明显不过的外化。故事本身并不完美,甚至某些部分带有后现代式的空洞(特别是影片前半部分),但随着叙事的深入,究竟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臆想,逐渐混做一团,解读的空间也随之被打开。

    54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72nd Cannes# 影后。7分。影片观感就像兰斯莫斯拍了一集《黑镜》的剧场版。豪斯娜的研究工作做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片中各种生物学技术细节都很说的过去,对科学原理和话语都保持了很好的尊重,影片的美术和服装设计得相当出色,惊悚感主要是来自希腊诡异浪潮式的无表情表演(营造某种“uncanny”的感觉),但更多的还是靠日本风的音乐来营造一惊一乍的气氛,写得虽好但是真得有点滥用了。影片对(技术带来的)“快乐”的伦理探讨十分有趣,也讨论到了“主体性”这种大问题。影片显然是有着颇为精心编排的的隐喻和丰富的哲学探讨面向。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花粉控制人这件事,其实由爱丽丝的心理咨询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作为工作狂的爱丽丝对自己疏于照顾儿子这件事心怀歉疚。如果能保持住这种暧昧性就更好了……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B / 开头干瘪,但之后随着配乐表演多个层次的旁逸斜出调性逐渐丰富,甚至在这个一眼能望到头的单薄科幻设定之下发掘到了极其细微的当代症候。它并不同于《圣鹿》一般直接的病态具象,而是着力于捕捉对“常态”与“非常态”进行“分辨”这一行为本身的焦虑,这恰似一种“塑料”包被的困顿状态:批判与批判的无力之间的无休止缠斗。为了呈现这种状态导演所采取的手法可以说是无比谨小慎微了,她让几乎每一个部分都出现偏离与失常,又让它们相互团结成一副欣欣然的科幻类型模样。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