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梅尔罗斯

    梅尔罗斯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英国2018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詹妮弗·杰森·李,塞巴斯蒂安·马尔茨,杰西卡·雷恩,雨果·维文,普拉萨纳·瓦纳拉佳,皮普·托伦斯,安娜·梅德利,因迪拉·瓦玛,丹顿·安德森,加里·比德尔,莫菲德·克拉克,布莱思·丹纳,荷丽黛·格兰杰,西莉亚·伊姆里,盖伊·保罗,马库斯·史密斯,约翰·斯坦丁,艾琳·沃尔什,艾莉森·威廉姆斯 

    导演:爱德华·贝尔格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第03集

      狂想行

    • 更新至02集

      牧师神探第九季

    • 更新至04集

      昆妮

    • 更新至09集

      神秘博士2024第一季

    • 全10集

      毒枭第三季

    • 完结

      镀金时代第二季

    • 第10集

      城堡岩 第二季

     剧照

    梅尔罗斯 剧照 NO.1梅尔罗斯 剧照 NO.2梅尔罗斯 剧照 NO.3梅尔罗斯 剧照 NO.4梅尔罗斯 剧照 NO.5梅尔罗斯 剧照 NO.6梅尔罗斯 剧照 NO.16梅尔罗斯 剧照 NO.17梅尔罗斯 剧照 NO.18梅尔罗斯 剧照 NO.19梅尔罗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出演Showtime电视台最新限定剧《梅尔罗斯》,全剧一共长5集。“卷福”将饰演男主人公梅尔罗斯。他从小受到虐待,长大后心理创伤演变成对药物的依赖,在努力下最终痊愈。

     长篇影评

     1 ) “But what have I done wrong?”

    第五集放了很久不敢看,上一次拥有这样的难过还是看同样的题材同样是本尼主演的《斯图尔特——倒带人生》。

    比起心理防线崩塌终于从大桥上一跃而下的男孩,许多人努力活着已经太不容易了。众生皆苦啊。

    英剧的滤镜太美妙了,and我超爱英音,我辗转在《去他妈的世界》和《伦敦生活》之间无法自拔,在豆瓣选了很多高分英剧,最后敲定了这部剧,神夏遥遥无期,我多看看本尼也无妨。

    每一集的标题妙得很。bad news其实有点皆大欢喜的意思,never mind也不是发自肺腑,some hope之后是无数fxxking mess,mother's milk也是给予“外人”的慷慨,at last才终于是真正重新开始。

    凭着本能,标题背景的鲜艳让我觉得它与主题的阴郁格格不入,就像极度对称的镜头和Patrick时刻发抖的手以及糟糕的生活格格不入一样,对比越是鲜明,反差越大。原来普罗旺斯的漂亮的大房子里也能潜藏着见不得光的肮脏,原来你以为最亲近的人可以保护你,谁知道他们才是凶手与帮凶。

    (对称的画面)

    全剧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

    井和关上的门都像两个黑洞。前者是精神的救赎,生命的终结,跃跃欲试需要巨大的勇气;后者是一生阴影,苟延残喘,努力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

    最近看《废都》,人物龚小乙是一个可悲且可恨的瘾君子,女朋友和他分手,他无心工作,变卖父亲字画,卑躬屈膝任人宰割,但是“白粉”给他渲染了一个异常美妙的境界,他可以手刃男人,驾驭女人,成为西京的王。

    所以对于Patrick大概也是如此,并非不得不选,只是短暂地逃避阴影可以让人生美妙一阵子的诱惑实在太大。因此,也给了本尼贡献了不凡的演技的机会。

    小演员天生眼里被渲染着忧郁,很有灵气。看完《云图》的两个阴影,一个是思路刹路口及之后所有的休格兰特,另一个就是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里的雨果维文了。 所以如果我是小演员,我会真的怕他。

    "what have I done wrong?" 连续问了三遍,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大概Patrick一生都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1982年Patrick一通电话打给Johnny下决心戒毒,1990年的一个早晨他随着噩梦醒来,起来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这8年一定很不容易啊。

    Patrick的用词很微妙,向朋友的坦白是“abuse”,但是对母亲时很直接就用了“rape”。一方面这是母亲,也许对她可以说出这么久以来的压抑与崩溃,一方面她已经逃避事实太久了,就像Patrick说的,她就算凭着本能也该知道发生了什么,可是她放任不管。

    但是只有“me, too”轻描淡写带过。“me, too”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也曾是受害者,饱受折磨”,意味着“我自身难保”,意味着“我没有推卸责任,只是责任不在我”。所以我对你一点愧疚都没有,我也不会给你任何补偿,财产也好,感情也罢。

    但是好的事情是男孩或许早就学会了反抗,像一直出现的壁虎,切断尾巴可以重生,也能让自己顺着光走出黑洞。

     2 ) 长达后,我竟成了你

    刚看完第四集 感触太深

    每一个人的成长或多或少都有伤痕

    这些童年阴影 可能终身不愈

    而Patrick的故事 是一个典型

    第一集

    极为生动的刻画了Patrick的毒瘾

    (完全可以作为毒品危害警示片)

    看到这里还以为只是理智与毒瘾斗争

    以及对Patrick如此怨恨父亲产生疑问

    第二集

    讲述了Patrick的童年阴影

    不仅是父亲的变态 还有母亲的失职

    (看完那段关键情节想摔电脑。。。太bt了)

    让大家理解了Patrick的毒瘾根源

    第三集

    讲述了Patrick的社交生活

    铺垫了他和Julia的关系

    并暗示了Patrick要重新开始

    第四集

    如第三集朋友的建议

    Patrick娶了贤惠成熟的老婆 生了两个孩子 自己当上了律师

    似乎Patrick走向了人生正轨

    而Patrick母亲对于遗产的处理 不仅说明了她的愚昧

    更是让Patrick的酗酒问题、暴躁展现出来

    童年受过伤害的Patrick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个幸福童年

    可是做大人 做家长哪有这么容易

    他努力了 但方法却不对

    不知不觉 Patrick变成了他父亲的模样

    当Patrick带着草帽站在游泳池边

    他的神情让我背后发凉

    下面的截图 大家自行对比

    (本尼迪克特的演技太好了)

    雨果演的很好 让人害怕

    小孩子也总是比大人想象中更为早熟

    和Julia的偷腥 被儿子发现了

    儿子的脾气也暴躁起来

    最后老婆选择带着孩子离开Patrick

    ————————————

    这一集深刻的告诉大家

    童年阴影( 也可以延伸到童年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 )

    带来的伤痕 可能永远无法填补

    也不要指望从另一半那里得到拯救

    如何救赎 期待第五集能有答案

     3 ) 【结局】是否就此重生:I thought I was getting better, but I'm such a fucking mess.

    看着最后帕特里克关上房门出发去妻儿家,并不觉得今后的一切都会开始有起色。

    明亮的色调和轻快的背景音乐以及看似达到内心和解的结尾,只是为了让整部剧不完全悲哀丧气罢了。

    大帕离开公寓

    问题还是问题,并且帕特里克和我们都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就像帕特里克自己说的那样: “I thought I was getting better, but I'm such a fucking mess. ”

    每每你以为自己已经好些了,但实际上,生活还是糟糕透顶。

    五集剧情里,帕特里克一直在很努力地尝试积极生活,尝试摆脱童年阴影,尝试戒毒戒酒,尝试找到值得付出的事业和人,尽力让自己不重蹈覆辙而做个好丈夫好父亲;

    帕特里克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认识到要想摆脱过去就要做出改变,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当初有多么“渎职”而不配做父母,就越发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能够背负起责任的人。

    第三集里对朋友袒露心扉

    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能够与父母有所不同,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在努力地尝试做出改变:

    为了逃避童年阴影,他吸毒成瘾;而在他的下一个人生阶段大帕戒除了毒瘾。

    为了放下对父亲长久以来徒劳的恨,他最终向好友和后来的妻子袒露心声,说出父亲性侵自己的遭遇。

    为了不步父母不配为“父母”的后尘,他顶着中年危机的压力尽力在自己的两个孩子面前扮演称职父亲的角色。

    为了与不作为爱无能的母亲和解,放弃了遗产并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程尽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要求。

    帕特里克真的真的真的很努力在积极生活了,尽管这部剧看起来丧到爆表。

    这部剧也的确没有索性一路丧到结尾,留给帕特里克和观众们一个无解的结局。

    正如我们所见,第五集结尾帕特里克看着手中葬礼上要来的女侍者的电话,最终还是拨通了妻子的号码;倒在单人床上回想起童年和父亲共处一室的场景,这一次却终于在记忆里反抗了父亲,身为儿子椎心的控诉成功阻止了父亲的兽行;最后的最后,帕特里克穿上大衣带起房门,画面定格在明亮的蓝色墙壁,bgm是令人宽慰的tender。仿佛,这一餐回来,帕特里克的人生从此就不再如这五集所展现的那样糟糕。

    这就是影视作品和原著小说乃至和生活的差别所在了。

    无论生活里真正的帕特里克原型是否最终找到了救赎,这短短的五集电视剧只能也更应当展现给身为观众的我们一个积极的结局。就像最后大帕的儿子和妻子都说的那样:

    “That's what it's for.”(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
    儿子劝帕特里克一起吃晚餐

    影视作品的意义,也可能只能在于此了。所幸《梅尔罗斯》并不是一杯简单的纯粹鸡汤,这一点我们也都有目共睹,长达五个小时的剧情里展现更多的是帕特里克的悲惨遭遇和挣扎,以及他父代和他自己所处的社会的滑稽虚伪,相信这一切都足以让我们意识到帕特里克面对的矛盾真正是什么,并且意识到许许多多帕特里克仍然面对着无解的矛盾与抑郁。

    That's what it's for.

    意义不就在于此吗?

    我尽管质疑帕特里克是否能够在荧幕之外与自己曾经遭遇的一切达成真正的和解,但我并不反对编剧安排这样“令人欣慰”的结局。

    毕竟,作为同样背负着原生家庭各种各样问题与结果的观众,我们最好是像帕特里克一样渴望改变,努力生活。而这部剧,其实和千千万万部作品一样,也许就是哪个人灰暗生活里的一根小小稻草。

    我不清楚原著小说的结局,但《梅尔罗斯》这部剧的导演,显然是希望我们和帕特里克都可以拥有一个tender的结局。

    毕竟我们值得。

     4 ) 说说这对皆是祸害的父母

    关于童年,网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这句话透露出来的信息是,一个人过得幸福与否,基本上是由童年决定的。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否过于绝对,但就《梅尔罗斯》这部剧来说,确实是对这句话的一个印证,而且原著作为自传体小说,说明主角确有其人。

    全剧充斥着满满的负能量,尤其是第一集,主角Patrick生活在奢华的堕落里,基本上只做三件事:与毒瘾作斗争,与过去作斗争,与不同的女人上床。一个多小时的剧里,写满了他极端的痛苦:理性上明明知道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但在感情上却一再陷入能让他暂时逃避痛苦的纸醉金迷,然后连同纸醉金迷也成为痛苦的一部分。从一个深渊到另一个深渊,怎么挣扎都是绝境。

    看上去这种绝境源于他父亲对待他的方式,即使在他已经和父母分开的时候,即使在他父亲已经化为灰烬的时候,他仍被困在始于童年的绝境,心灵的绝境。当Patrick发现骨灰盒里的父亲竟然还是他的梦魇时,他甚至想从酒店的窗口一跃而下,用死解脱一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他对自己的儿子做了什么?母亲哪儿去了?这对父母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夫妻双方的关系博弈中谁的权力更大,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控制权。这种权力,很多时候来自金钱、地位和才能。剧中,Patrick的母亲Eleanor在金钱与地位上秒杀自己的丈夫,就是在才能上,丈夫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想当作曲家,被父亲否定;想当医生,没有实现。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娶了超级富二代做老婆。

    问题是,这样一个男人,Eleanor看上他什么了?他很帅?以Eleanor的家庭背景,要什么样的帅哥没有?几乎是一种莫名的吸引,让她走进了这场极度悲剧的婚姻。这种莫名的吸引,也许在理性上不好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好女人”爱上“坏男人”的故事却屡见不鲜。乖乖女为什么偏偏爱上了小混混?或者是因为,这个小混混身上,有她潜意识中渴望去做而不敢的东西,被压制的渴望在另一个人身上呈现出来的时候,就会成为莫名的吸引力。又或者是,对某些女性而言,有一种虚妄的自恋:那么坏的男人都能爱上我并为我变好,那我就是最值得被爱的女人。这个时候,男人的坏就成了一种诱惑,诱惑她去挑战,去征服。

    剧中,Eleanor在唯一一次提起丈夫时说过一句:“我以为他会变好。”正是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成了日后毒死她灵魂的毒药。另外,在第二集里,另一位年轻的女性Bridget的行为似乎也印证了坏男人的诱惑。当她得知David曾强迫妻子当众趴在地上一颗颗吃完掉落的无花果时,眼里竟散发出了一阵跃跃欲试的神采,然后两次企图在无花果上挑战或者说调戏David,直到划过她大腿的餐刀让她瑟瑟发抖......

    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像David这样一个无钱无名无能的男人,在家里竟然能像个魔王一样,随心所欲地虐待自己的妻儿?不但如此,在他那群酒肉朋友中,他也是最高权力者,而被众人所恐惧。

    对了,恐惧,这个人性的弱点一旦被人牢牢抓住,基本上就只能受制于人了。

    要让一个人感到恐惧,首先你得比对方更残忍,更凶狠。剧中不止一次提起David对患上狂犬病的战友一枪爆头的情景,也许,就在这件事过后,David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拥有了至高的权力。只要他在,仿佛就有一种无形的强大气场,不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人敢反对,因为没人知道,他下一步会对自己做什么。

    可是,这样一个令人恐惧的男人,为什么他的妻子宁愿受他虐待也没有离开他。是软弱?是受虐狂?或是其它更深层的原因?软弱,肯定是有的。软弱可能不是Eleanor的错,但却是她的一大缺点,很明显,David一开始就抓住了她的这个缺点。在关系中,一次没有原则的让步,即等于失去底线,对方在一次次试探中得手,最终会侵蚀你的全部空间,拿走你的所有防卫。

    然而,我觉得软弱并不能完全解释Eleanor彻底沦陷的原因,还应该继续追问,明明本该是强势方的Eleanor为什么会软弱至此?这里,很有必要解释何为“强势”。正如前面所说,人们普遍认为,谁的金钱、地位、才能优于对方,谁就更有权力,这种权力可以让人更容易强势。没错,是“可以”,但不是“一定”。在Eleanor身上,她本有条件强势,但为什么她不能利用这些条件?我想,归根结底,是她在精神上从来没有独立过,即使她具有经济独立的先天优势。

    是的,比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独立。如果你细心去观察,不用花什么功夫就能发现,我们生活中,多的是容貌、能力、收入都优于丈夫的女性,却心甘情愿成为丈夫的附属,甚至长期被盘剥,被霸凌,都没办法离开一段令其身心受辱的关系。

    剧中对Eleanor的成长背景并没有多少交代,她的家庭,为她提供了花不完的金钱,但明显没有让她学会独立自尊。我甚至在想,她会找到David,想在一个坏男人身上去体验被爱,其原因正是她非常缺爱。她的父亲,大概率是一个专制蛮横、漠视女儿的家伙,无法将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去尊重,更不用说爱护。

    这样的女性,正是控制狂男人最想要的。这个控制狂不需要有过人的金钱、地位和才干,只需要在精神上控制住妻子,就可以成为她的主人,物质、精神、肉体通通归他掌管。剧中,Eleanor说那部车是唯一真正属于她的东西,其它所有,包括儿子,都在丈夫的掌控中。

    那么,控制狂丈夫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种控制的?可能比大多数人想象的容易。像Eleanor一样,只要你本来就是一个人格不独立、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女性,丈夫在关系中只要不断嫌弃你,指责你,给你加强这些认知,让你对他产生认同,最终就会彻底失去自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

    Eleanor在家庭宴会上,想安排客人就座,却连这件小事都不知所措。事实上,不是她不会做,而是无论她怎么做,丈夫都会说她做不好,在丈夫这种长期的贬低洗脑中,无法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的Eleanor渐渐对丈夫产生了认同,最后真的变成觉得自己有问题,任何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做,所谓煤气灯效应,真实不虚。

    这样,本该是强势的一方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弱势方。这个时候,对方只消通过暴力进一步加强他的淫威,但凡弱势方有那么一丁点不顺从他,就用语言暴力加以侮辱,用肢体暴力加以虐待,让弱势方对他时刻保持恐惧,就实现了对弱势方全方位的控制。剧中,Eleanor说,只要想到和David在同一个房间,就会让她全身不自觉的发抖。

    当一个人的恐惧感深入骨髓的时候,他生活中的所有目标就只剩下一个:自保。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杀人如麻的独裁暴君,就会想着如何才能不被杀掉,为了不被杀掉,甚至可能去杀人,杀自己的亲人。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暴力成瘾的变态恶魔,就会想着如何才能避免被惩罚,尽一切可能去顺从或避开是最常见的方法。

    这个时候,“反抗”这个词根本不在他们的字典里。因为反抗在他们认知里,意味着死亡或者惩罚,那正是他们要拼命避免的。可以说,恐惧是实现控制最有效的手段,害怕死亡与惩罚是人性中的弱点,控制方只消让被控制方产生“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这样的恐惧感,他甚至不需要再做任何事,被控制方就会自觉将这种恐惧感不断放大,而自己的力量则相应不断缩小,直至失去反抗能力和意识。就像游乐场中的鬼屋,心怀恐惧的人只消身处黑暗,哪怕什么都没发生,都会让他毛骨悚然,缩成一团。

    Patrick就像一个Eleanor在鬼屋生下的孩子。她的周围一片黑暗,她的头上竖着一个恶魔,她的所有努力,都是在这个鬼屋里保全自己不受那么多伤害,又哪来的力量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控制狂是不会放过身边任何一个人的,尤其是力量薄弱的孩子,来得更容易控制。可怜的Patrick,只是Eleanor和David变态关系中的一个祭品。

    David在Patrick二十多岁时死了,他的故事至此结束,但Eleanor的故事还很长,也更耐人寻味。他在丈夫活着的时候,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为了自保,自觉或不自觉地献祭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丈夫死后,她有太多的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失,去真正爱一次自己的孩子,但她没有,不但没有,还在老年时,在精神上不断向儿子索取,并以慈善为由,剥夺了儿子的继承权。

    这个女人,终其一生,从没有真正好好爱过自己的孩子,却用尽家财去“爱”别人。何其的荒谬?但细想之下,这在逻辑上又是完全行得通的。

    不难看出,Eleanor是一个不懂爱为何物的人,因为没有好好被爱过,也无法好好去爱人,否则,她断不会和变态恶魔David走到一起。在经过无尽的身心摧残以后,她的能量之火早已熄灭,灵魂也无可依托,只有在“慈善”的虚幻中,才能逃避现实的不幸与罪恶。没错,慈善对她来说不是救赎,而是逃避。可以说,她的这种逃避仍跳不出自保的框框,因为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就必须去面对自己的软弱与过失,和因此造成的恶果,这对于她来说,实在太沉重太痛苦了,她承受不起。

    当Patrick鼓起勇气,和母亲坦诚自己童年曾长期遭受父亲强暴时,她脸无表情地吐出两个字:Me too. 再没有下文。她一早就知道儿子长期被丈夫性侵,但她假装不知道,对她来说,丈夫对儿子下手,正好可以让她透一下气。但是这种不作为多少给她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为了不攻击自己让自己愧疚,她找到了一个绝好的理由:我也是受害者。她把自己和儿子放在同等的受害者位置,而刻意逃避了她另一个重要的身份:母亲,这样,她才能心安理得,或者说自欺欺人地面对儿子继续活下去。

    也就是在这一次谈话中,Patrick彻底放弃了在母亲身上寻找爱与慰藉的幻想。Patrick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与过去的伤痛作斗争,也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期待母亲温柔的怀抱,和她由衷的一句:SORRY,现在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母亲,没有爱他的能力。

    关于Patrick的故事,他的沉沦,他的痛苦,他的自救,我无法作出评判,只能从他的经历中,得出一些自己的感想。父母是不可选择不可改变的,同时,父母给的伤害也是实实在在的,在确认这些之后(虽然这让人痛苦欲绝),不要再在父母身上浪费时间,试图通过他们来让自己得到救赎,这个过程花的时间越短,就能越快得到新生。

    但是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没有主动和那个生态作出切割(这一点,我想正是Patrick自己要负的责任,他一直没有离开父母缔造的圈子,走出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眼前熟悉的事物很容易就将自己拉回到曾经的痛苦中,这个时候,用以前的模式去对抗痛苦就再自然不过了。所以说,保持觉知非常重要。当我们用沉沦去对抗痛苦的时候,总是能为自己找到这样做的理由,而不是去找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了解自己行为模式的原委,有助于我们作出改变;分辨出身边正与负的力量,是选择的关键。拿Patrick来说,每次他因为无法摆脱过去而感到痛苦的时候,不论主动或被动,Julia就会出现,拉着他一起回到以前的沉沦。

    顺便插一句,看到有人拿Julia和卷福在另一部我非常喜欢的英剧《队列之末》的妻子Sylvia相比较,跟很多人更喜欢Sylvia一样,也有不少人更喜欢Julia,说她和Patrick更般配。我只能说,我的思想严重落后了,Sylvia之于《队列之末》的Chris,和Julia之于Patrick,都是毒药般的存在。她们也许爱男主,但她们的爱更多的成份是“鬼混”,她们能做的,就是拉着男主,回到自己想要的,一直以来的沉沦,而这,正是男主想要拼命摆脱的不堪的过往。这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注定了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走向未来。

    在母亲的葬礼过后,Patrick最终选择了回到妻儿的家中一起用餐。这正是他分辨身边正与负的力量过后,作出的选择。他接受了自己的父母皆是祸害的现实,也接受了自己经历的种种对与错,他现在要做的,就是不再沉沦过去,勇敢地走向自己想要的更好的未来。

    最后,再说一点小感悟。救赎很难,所以人们会不自觉地将期待放在伴侣身上,希望他们给予自己爱与力量,理解自己,包容自己,帮助自己。这样的伴侣,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是,即使存在,即使对方爱你,理解你,那也不是无限量的,因为对方也是一个人,有自己的需求和局限,他在给你爱与理解的时候,也希望得到你的爱与理解,只有一方无限索取的关系是不可能持续的。因此,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负责,自己的灵魂只能自己救赎。不要期待依靠别人来救赎自己,也不要幻想自己可以去救赎别人,救赎的奇迹,大都是两个人一起完成的。

     5 ) 好煽情的笔记

    1.发现最终无法让自己对此剧持警惕与审慎态度、终于承认非常喜欢它的原因,是剧中大量的“重叠”情节——我真的超级吃这套: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重叠,将来的自己与过去的父亲重叠,趋炎附势的可笑之人在每个时代重叠,聚会上总有一个愤然离席的女人的重叠……这种重叠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如此简单:只有跟过去的自己和解才能获得坦然。就像[伯德小姐]的结尾,鸟小姐给母亲打电话,大意说,你年轻时去的那个什么什么桥,我去了,真的很美。这时镜头从女孩脸部切到旧日时光中母亲驱车的面部,那种悠扬感真是棒极了。

    说回来,此剧最爽到我的一个重叠是Briget与帕特里克母亲形象的重叠,她俩屈从于同一种男人,但那时Briget很年轻也没生孩子,尚有机会打个电话收起行囊就准备抽身。她拎着箱子向车里的帕母致意的那幕真是酷爆了。后来她成了和帕母一样的女人,在看穿男人出轨时为了孩子选择隐忍,好在她趁自己没疯之前就走掉了,临走前酷炫地甩了公主脸色——还带走了那个在楼梯上独坐的孩子。所以导演最终非常非常善意的,给了她一个漂亮的“出逃”镜头。我猜这种说走就走的痛快源于她有一个比较健康的成长环境,多少也和她年轻时的嬉皮士作风有点关系...

    2.以上是非常明显的,有一个重叠是二刷才看出来的:为什么帕特里克每次想要一吐真相都会被别人打断?

    第一集,帕特里克跟玛丽安在餐馆,玛丽安:如果你能跟他说一句话,会说什么呢?帕:我会说...我会告诉他...没人能那样对待别人。这时服务生前来收盘子,帕:哈,我可能有点当真了。玛丽安:抱歉,你刚才说什么?

    第三集,帕特里克终于要跟朋友一吐真相了,结果被服务员打断了三次。

    这些可能源于第二集,儿时的帕特里克曾经有好几次机会想要向他人倾吐真相,但都被某种外界力量、或者说外界原因打断了:向混蛋教父倾吐真相,教父以一种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大概是觉得这人不值得信任,遂放弃(背景里是钟表声,满煎熬的);向神志不清的母亲倾吐真相,结果犹犹豫豫,捏碎了杯子自杀未遂;坐在楼梯上,被隔壁阿姨邀请倾吐真相,主动拒绝了她,随即被承诺自己的母亲会出来陪伴自己——那大概是帕特里克离倾吐真相最近的一次。但摄影机让我们从门缝里看到帕父,让我们看到他也在观察屋外的景象。最终,这位混蛋老爸耍了几个小花招,转移了在场人员的注意力——但这其中又不包括孩子的母亲,她抓着桌子看向走廊 最终又服从的样子让人揪心极了。

    说到这儿,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知在想什么,竟然没看出来帕母一直在嗑药。总觉得詹妮弗·李演的有点奇怪,但怪中又带着某种令人信服的感觉。妈的原来她是一直在神志不清中紧张、害怕、厌世、怀旧、爱儿子又觉得儿子是个负担。演的太好了。

    3.说起餐桌戏,一刷时觉得Briget那身被讽刺“像中世纪女巫”的衣服有点奇怪,后来想到,她是为了调戏帕特里克他爹嘛。他爹崇尚十八世纪,睡衣都华丽复古,这俩人晚餐见面时眼神那叫一个亲切,一个称赞对方的裙子,一个称赞对方的复古小皮鞋。

    4.帕特里克他爹为了跟Briget同坐耍了个小手段:先晃了晃邻家女士送自己的“书”,说什么,啊,你一定得给我讲讲这本书,然后才用不可抗拒的口气说,Briget你跟我一起坐。

     6 ) 生活是一袋会漏的屎,可你还是得踩上去

    不散大作者 | 小天猴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热度尚未消散之际,一部由黄暴台Showtime制作的小众英剧《梅尔罗斯》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这部剧集的主演,正是刚刚在漫威宇宙中力挽狂澜的奇异博士、我们熟悉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先生。

    《梅尔罗斯》首播于5月12日,目前刚刚播送了两集,在电影网站上的评分表现良好。其中在豆瓣上获得了9.1分,在IMDb上则是8.4分,在烂番茄上有88%的新鲜度。作为一部“将视线投向社会上流毒瘾人群”“意识流风格”“迷你剧”,这样“充满文学气质”的作品获得如此成绩,在近期新剧中非常值得一看。

    英美剧里向来不缺吸毒的题材,比如《绝命毒师》、《毒枭》聚焦毒贩生涯,《皮囊》倾诉青春癫狂,《无耻之徒》直面操蛋生活。

    《绝命毒师》

    《毒枭》

    《无耻之徒》

    尤其漫漶在上个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作品中,命运的不义使得吸毒成为超出生命常态的现象。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将一段吸毒经历附会为人生的(反)高潮,召唤其意义,赋予其情节。以毒瘾的梦幻来收编、垄断过往的回忆,这样的创作姿态形成了意识流作品《梅尔罗斯》的现实主义底蕴。

    爱德华·圣·奥宾的《梅尔罗斯》系列五部曲

    在经历《神探夏洛克》的跌落神坛、《模仿游戏》的冲奥失败和《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的漫威之旅,42岁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却在这部小众的英剧中挑战了一个边缘的角色——22岁的毒瘾患者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梅尔罗斯》中的绝对主角——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派特里克·梅尔罗斯,男,22岁,出身于英国上流社会。

    剧集从派特里克接到远在纽约的父亲死讯之电话开始,正当观众以为他将痛哭流涕时,派特里克却露出奇怪又轻松的笑容。

    父亲的死显然对派特里克来说并不是件坏事。在与两位情人缠绵之后,他孤身一人踏上了去往纽约参加葬礼、领取骨灰盒的旅程。

    纽约的街道分外壮丽,酒店的布置富丽堂皇。派特里克抵达房间后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中央公园的桥洞购买毒品。

    镜头一转,吞下药片的派特里克独自面对着父亲的遗体。往事如闪电般击中了他脆弱而敏感的心灵。派特里克怨憎地拍打着父亲的棺木,并诅咒他“霉运”。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人生?在闪回中,我们看到了派特里克的童年,他的自我毁灭和对父亲的怨恨似乎的到了解答。他的童年生活在暴虐的父亲和软弱的母亲之中,父亲的施暴成了他祛之不去的心理创伤,成年后的派特里克行迹怪异,吸毒、幻听和孤僻成了他的症状。

    童年的派特里克·梅尔罗斯

    成人前的阴影像细胞分裂繁殖般的充满派特里克的世界,因此我们看到,他总是在毒瘾的迷幻气息中回忆往事,他一面憎恶着死去的父亲,在遇到父亲的朋友时,却又总是无意识地模仿着父亲过去的话语。

    毒瘾过后的孤独成了派特里克生命的底色。心仪的女孩玛丽安在与他的约会中落荒而逃,他终于忍不住呼喊出自己的需要——他需要陪伴,否则他真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想必派特里克并不热爱他的迷幻世界,戒毒被成了自我拯救的必须手段,然而事实却是,他的抵抗成了一种徒劳。

    派特里克荒废自己的人生,陷身于漠然的战栗。他渴望陪伴,却无视他人的感受,他血肉淋漓,惟不觉痛楚。

    但是我们不可忘记,悲伤是自怨与自“爱”的起点与终点。第一集的结尾,派特里克怀抱父亲的骨灰盒呆坐机场,然后给远方的朋友打了电话。电话那端,一句“派特里克,你接下来想做什么?”让他陷入了思索。

    如此迥异于常人的角色,给了本尼迪克特发挥演技的空间。在《梅尔罗斯》中,我们熟悉的高冷毒舌的“卷福”、严肃认真的奇异博士通通消失不见,他一改以往内敛又精致的表演方式,展现出了狂躁又欢脱的一面,这种欢脱往往只能在他玩票的作品,如客串《超级名模2》时出现。

    无论是公子哥的放荡,毒瘾发作的狂乱,回忆往事的惊恐,还是不知人生下一步该怎么办的绝望,作为演员的本尼迪克特老师强大的每一个面部表情都是精准的,并同时配上他拿手的旁白,飞快地展示着派特里克的脑洞意识。

    本老师演绎诡异幻境,钻研生命的暧昧时刻,暴露欲望的狂纵冲动。他的表演迷离流淌,给观众带来不由自主的癫狂与震颤。

    除了本尼迪克特的精彩表演,刚在《湮灭》中表现出色的詹妮弗·杰森·李、漫威的“红骷髅”雨果·维文和去年凭借《逃出绝命镇》大热的艾莉森·威廉姆斯也为本老师的演绎做了注脚。

    詹妮弗·杰森·李饰演派特里克的母亲

    雨果·维文饰演派特里克的父亲

    艾莉森·威廉姆斯饰演派特里克的约会对象

    这年头的美剧制作愈发精良,尤其是迷你剧,几乎达到了与电影比肩的水平。《梅尔罗斯》中不可不提的一点是对色调的绝妙把握,明亮的黄色是纽约的宽阔街景、暗雅的橘色是酒店的温柔暧昧、阴郁的蓝色是派特里克独自一人的虚耗泛滥、迷离的紫色是毒瘾袭来时的诡谲黏腻。

    我们不难发现,为了营造梦幻般恍惚的气质,在这部剧集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对称布局,处处是对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借鉴,而派特里克独自沐浴的镜头,也像是对另一部讲述毒瘾患者的电影《梦之安魂曲》的致敬。

    《梅尔罗斯》的对称构图

    《梦之安魂曲》与《梅尔罗斯》

    或许《梅尔罗斯》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继而又堕入吸毒、清醒、自我悔恨的轮回。重复,重复的重复。派特里克的人生如同一袋会漏的屎,一切如此孤寂然而没有情感。但正因为明白了人生的轮廓,哪怕多么的幼稚,却反而露出了庄严的形色。

    日光之下无新事,一切是那么的喧闹浮华,“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但是派特里克的生命却在匍匐前进,也许一切永远都不会再改变了,也许明天就改变。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636 期 文章,追起来!

     短评

    第一集看得俺几近虚脱……

    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横跨五个世代,一个从男孩到男人的故事。童年阴影、药物与酒精的诱惑、情欲的堕落还有面对死亡与疾病,是决心清醒还是沉沦过去,是面对自己的心魔还是在桎梏里不再迈出,Patrick的故事和当中调得明亮的色彩反差得让人难过。作为越来越少的角色驱动型剧集,路人的我也想大胆给BC奶一个艾美视帝。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一个剧如果大家都在评论演员演技炸裂,那么其实意味着这个剧有点失败。就像看到一本小说转折之处,你不会一边起鸡皮疙瘩或泪流满面一边还能想起夸作者铺垫得好。

    13分钟前
    • Ying
    • 还行

    神剧,第一集太赞了

    17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演技确实强大,仿佛是真正吸过毒一样。

    2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愿你们内心的小patrick都能爆发,实现自我救赎。

    24分钟前
    • 花果山望妻石🎩
    • 力荐

    第一集看完感触颇深,有的人是真得不适合成为父母,但偏偏养育孩子这种至繁琐的任务不需要通过任何资格考试,当玛丽安以怜悯表情对男主说“你父母把你毁成什么样了”的时候,忍不住泪湿眼眶。如果可以,我很想把那两个人的骨灰盒砸到粉碎,但那又能如何,伤害是一生一世的,唯有生命终结才能获得救赎。

    25分钟前
    • Tina
    • 力荐

    就这个人 就这个演技 就这个穿什么都好看的人 这双眼睛 这个声线 我就吹爆

    26分钟前
    • 发财才是硬道理
    • 力荐

    太可怕了,真的太可怕了,第一集看到20分钟不敢继续下去,男主对父亲的感情带给我的共鸣感简直头皮发麻

    30分钟前
    • 在你身体里冲刺
    • 力荐

    “人的一生总是在弥补童年的缺失”

    34分钟前
    • 蹦迪村六公子
    • 力荐

    这不是我的双臂。这不是我的父亲。这不是我。如果有一人陪我就好了,即便只有一晚,我就能改过自新。但今夜无人陪伴,只有无尽痛苦与我撕扯,记忆在空旷虚无中回荡。“太阳照常升起,一切都没有改变。”我打算做什么?我又能做什么呢?(格局不大,但品味太好,没人能在本尼主场赢过他的语速。)

    37分钟前
    • 李九弟Jody
    • 力荐

    太牛逼了!导演牛逼!这本书第二本《bad news》以心路历程为主 导演却可以如此简练地具现化!剪辑牛逼!剧中凌厉的快剪多精彩不用多说了吧!美工牛逼!剧里的场景服饰复古又迷人!最牛逼是本尼!把男主瘾君子的癫狂以及一路上情绪扭曲反复完美呈现!只有我自己不牛逼 一集就急着打五星了!

    38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首集卷福酒店虚脱一段瞬间把小李子在华尔街里的表演甩到九霄云外,展示出演员细节丰富、爆发力强的优势,对这个角色的感情铺垫满分了,可惜故事本身挖掘潜力不会太大,天花板过早暴露有时候是致命的

    40分钟前
    • Poros
    • 还行

    无论经历了什么,无论别人怎么帮你,如果你自己不站起来做个决断,就永远也走不出去。

    41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一场英式戏剧表演的课堂,本尼一个人过戏瘾的舞台。。。

    42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我觉得本尼就算一动不动都是在勾引我,

    43分钟前
    • Gretchen
    • 力荐

    能让一个孩子对父亲厌恶痛恨到这种呕吐的地步,乃至成年都无法抽离深渊,只会有一个原因。ep1最冷的地方,是对面的女人看似关心的眼神其实只是客套的社交,没有人真正想要听Patrick内心的梦魇。极度致郁的故事却套着喜剧的壳。现在几乎都是卷福一个人的独角戏,好奇后面。

    46分钟前
    • 某J。624
    • 推荐

    卷福的颜值真的是神奇,时丑时帅,但是一双眼睛时时让人沦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陷...

    50分钟前
    • 小熊大人难忘记
    • 力荐

    看他的表演,我也像吸了一场毒。

    52分钟前
    • 阑珊
    • 力荐

    nobody should do that to anybody else

    57分钟前
    • 灰姥姥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