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X加Y

    X加Y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英国2014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拉菲·斯波,莎莉·霍金斯,埃迪·马森,马丁·麦凯恩,埃里克斯·劳瑟,亚历克萨·戴维斯,焦阳 

    导演:Morgan Matthews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十亿实习生

    • HD

      唐人街恰恰

    • HD

      大脚野人日落

    • HD中字

      高兴

    • HD中字

      绝种铁金刚

    • HD中字

      有钱别嘚瑟

    • 更新至02集

      我的意外室友

    • HD中字

      绝地战警

     剧照

    X加Y 剧照 NO.1X加Y 剧照 NO.2X加Y 剧照 NO.3X加Y 剧照 NO.4X加Y 剧照 NO.5X加Y 剧照 NO.6X加Y 剧照 NO.16X加Y 剧照 NO.17X加Y 剧照 NO.18X加Y 剧照 NO.19X加Y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Nathan(阿沙·巴特菲尔德饰演)因数学天赋而到中国参加一个奥林匹克竞赛,并与一位中国姑娘Zhang Mei(焦阳饰演)产生爱情的故事。   男主角Nathan是一个有见解的大男孩,但也不必要的与其母亲(莎莉·霍金斯饰演)产生了矛盾。来到中国后,纠结于学业以及爱情之中,讲述了青年人的成长与蜕变。

     长篇影评

     1 ) imdb 上一个现实中认识Nathan的人的影评

    User Reviews

     
    A heart-wrenching film based on a true story
    14 March 2015 | by jeffreyycheung (United Kingdom) – See all my reviews


    I am not going to reveal any details about the film and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that you go to the cinema or get it on DVD to watch it yourself. I have the great honour to know this guy on whom the movie is based. We were having lunch and he told me that a director was going to shoot a film about him. That was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in a Chinese hotpot restaurant in London where he took me. My friend could read the Three Kingdoms book and is fascinated with all the figures. He loves to play a game based on the Three Kingdoms. I felt quite embarrassed when he invited me to play and I said 'I am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play it'. He really is a genius and a role model. Days ago in 2015 he sent me a message telling me that the film was on now. Therefore I went to the cinema to watch this long waited film. To be honest, I was a bit suspicious about if Asa Butterfield was going to deliver this task of portraying my friend. But after watching it, I am totally convinced that he managed successfully. The acting in this film including all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is stunningly good. Watching the film all the way through was not an easy task for me and I found it really hard sometimes as it was quite reminiscing and upset for myself. Part of it also reminded me of the 'dark July' almost everyone in China has been through -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tests to enter universities. Day and night we sat there trying to figure out all these maths, physics and chemistry questions. Nervousness, frustration, fear, upset. The questions of course were no where near those at the IMO, but the feelings we had back then was comparable to the contestants. The film centred on some very true aspects of real life, cruel but real. Either 0 or 1, no grey area. So where do I belong if I do not fit into either 1 or 0? Maybe the two limits of both Nathan and his mom do converge at a point and that point is lov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write a review without mentioning the details, perhaps I failed to convince people by writing this review, but the film will not fail you.





    ---------------------------------------------------------------------------------------------
    Just some background info.

     2 ) 三分送给剧本的idea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3 ) 关于男孩和他的爸爸以及爱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你加班好几天没有陪他,在这个不是周末的早上6点他就拉着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会不会感动?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怪胎儿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怪胎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当有点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正常了?
    国外往往会匆匆忙忙把孩子定义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等症,国内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义到怪胎那一类,认真引导和倾听,也许孩子都会象影片男主角一样变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师,两个女孩,妈妈,爸爸,让他学会爱,与被爱,爱是被需要,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就变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4 ) 天才 or 怪胎

      自闭症,似乎,已成为一个被曲解和被神化了的疾病,被用滥在文学影视中,往往和高智商/各种天才特长配合,如同一个隐喻,迎合了那些中二症(“我遭人嫌只是因为太special”)或阿Q(“智商太高了一定会悲剧”)的心理。
      
      不过,我不是自闭症家属,对这种美化没神马怨念。
      
      
      故事前半段,很有点天朝励志片的味道。核心对话有:
      
      男主妈妈:不要有压力,(考试)结果不重要;
      男主:结果当然重要。
      
      男主老师:无论(结果)怎样,你都是enjoy数学的,不是吗?
      男主:(然后)就像你吗?(该教师很落魄)
      
      
      很难想象一个自闭症患者有如此清晰功利的成败观,我默默想:这个英剧,到底要走向天朝的屌丝翻身记套路(只不过置换成自闭症)(流行模式 I),还是要走向米国“是坨屎都可以温暖我心”的煽情派大结局(流行模式 II)呢?
      
    ——————————————
      
      在男主毫无悬念地挤出第一道龙门后,故事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导演设置了一个做为男主人格补充、扩展和对比的形象——一个自负的、炫耀的、令人极度讨厌的自闭症二号Luke。一方面,男主这个单线条脑回路开始领悟到一些非功利价值观(譬如音乐,“美”、友情和爱情),对男主即将到来的三观突变进行了一定铺垫;另一方面,在男主以极微弱优势险胜晋级之后,Luke痛苦地袒露心声道:自己并不热爱数学,只是——
      
      “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

      这应该就是本片的点题句了。
            因为这其实暗示了对男主之前价值观的审视,和带着同情的否定。
      
      只见男主面容抽动着,想必一定在内心默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吧~ 只是庆幸因为种种因素,他走上了另一条“温暖”大道罢了。

      (不想被当怪胎就必须做“天才”;无能成“天才”就只能被抨击为怪胎。生活在非多元文化和压制个人主义的社会里的各种“小众”们,对这句话大概更有切齿之痛吧)
      
      

      总之既然如此,导演大概就不会再往凤凰男翻身记的路上走了。可到底要怎样逆转情势呢?不禁好奇。
      
      
      可惜,在第三部分,这个逆转,处理地非常草率而太过戏剧化。不过,总还是比天朝模式(I)要段数高些。加上上文所述的欲抑先扬的处理,也比那种一头到底普大喜奔的“爱情让我从此自我悦纳/摆脱自卑/停止奇葩/从此世界一片光明”等等桥段(II)来得多少含蓄些。
      
    ——————————
      
      
      本片戳中我泪点的,其实是男主的妈妈。
      
      特别是影片最后,男主说,爸爸做的一切都可以make sense,妈妈再也忍不住地脱口而出:”why?!“——为什么他可以,而我就不可以?!
      
      此时我忍不住泪花闪闪鲁冰花了。不是觉得她可敬,而是觉得她既可怜,又可悲。
      
      
      ”为人父母“,或者说”生育“,在我的价值观里,是一个贬义词。看着电影中这个丧偶母亲百般用心、百般讨好地照顾这个儿子,而儿子又丝毫不领情的种种细节,与其说是夸张,不如说是某种写实;与其说是儿子冷血,不如说是母亲“咎由自取”。”为人父母“是一个投入多而收益少的职业,尤其是那些只有生活保姆责任,而无精神导师能力的”父母们“,费劲一生心血,也只能“造出”一个与自己无干、甚至彼此隔绝的精神实体,既像一个悲剧,又像一个讽刺。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方面,”父母“这个职业,顶多可以作为一种兼职来调剂生活;但又有几个人能够不加班加点地来做呢?——毕竟,工作可以辞职,而造人却不可以回炉。到时候,也只能用“天伦之乐”来合理化一切牺牲了吧!
      

      很欣慰地,虽然影片最后还是采取了媚俗的手段,给出了一个儿子开始不再把母亲拒之门外的happy ending,但毕竟,这主要是靠了爱情的力量(虽然这也很媚俗),而不是亲情的力量,所以,起码没有明确地传达出那种:子女=个人成就的洗脑价值观。 (毕竟不是天朝剧啊~)
      

      (ps:男主对女主的好感不难理解:老爸的理解力+老妈的nice。可见人再nice智商不够或三观不合也还是没用的,入眼不入心。高冷逼格是不会对保姆或奶妈们有深刻回应的。)
      
      ——————————
      
      不过,我承认上文里我有点过度解读的嫌疑。毕竟,影片中的单亲妈妈在育儿方面还是基本无可指摘的,不像天朝父老们那么极品。
      (关于如何处理天朝国情可参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15188/
      
      
      因此这里我要对电影吐槽的反而是,为了凸显母子不合, 不惜运用另一大kitschy元素即“伊甸园情结”:男主爸爸的猝然离世成就了男主对完美父亲的执念。单亲催泪瓦弹+完美童年+不幸人生这个组合的配套设施一定还有:某天另一“天使”款款而降,主人公就此不再怨恋旧的守护神的骤然离去,而从此幸福嗨森一家人,一切心理顽疾也随之不治而愈。
      


      虽然如此,“瑕不掩瑜”,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很满意的。——否则,大家知道的,在电影院看到烂片最痛苦的,因为没法快进。

             Cheers!
      
      
      
      
      
      
      
      
      
      
      

     5 ) 关于天才的那些事儿——近期看片《Mr Holmes》和《X+Y》(剧透!!!)

    这两部片,《老福先生》是昨天跟坡县的伙伴们去电影院看了(冒着汹涌的人潮),《X+Y》则是几个星期前在B站上看的(关了弹幕)。

    它们都是关于天才摸索人性的过程。天才也只是人。

    《X+Y》中,略有自闭的数学天才试图越过数学逻辑理解周围的世界;《老福先生》里,暮年的大侦探跟所有的人类一样,面对衰老、遗忘、与世界和自己妥协。两部电影都有男主以及一众配角精彩的演绎,都以沉着从容的节奏讲述自己的故事,前者无意落入“天才”与“奥数”的俗套,后者也没考虑去取悦嗜腐的“影迷”。

    《X+Y》的主题并不是自闭天才最终扬眉吐气。少年(Asa的角色)只是一个线索,串起他周围的人们,这些人,每个都有自己的困境。最明显的是他的母亲(Sally Hawkins)。这部片的女主是他母亲,而不是后来出现的中国女孩,这一点不可以弄错。他的母亲一直挣扎隐忍得很艰苦,是这部片里负担最重的角色,虽然她、少年、和少年的数学老师(Rafe Spall)都非常孤独。他们三个多年来困在自己的孤岛上,都想互相扶持,做到的却很有限。本片的悲悯多来自他们。当然也来自其他奥数选手,尤其是Luke(Jake Davies)。小图灵Alex所演的Issac看似情商不错,能跟人交流,但也是一枚怪胎,不能同情他人。这些角色都非常有意思,谁会忘记Luke那句:If you are not gifted, you are just weird. 而gifted毕竟是少数。这部片根本对奥数的辉煌没有兴趣,它关心的X+Y,是人和周围的互动。而实情往往是冷清的。

    虽然Asa和Alex颜值与演技很高有加分,但这个片本身就很值得回味。顺便说一句,片子对自闭的处理还是理想化了。现实还更混乱一点。大部分的自闭孩子也并没有天分,just weird。

    因为有中国元素,可能一些观众看片会有点不淡定,可以理解。片子在节奏和深度上也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我觉得是部不错的片子。

    《老福先生》的制作之精良要高明很多,几乎没有闲笔。《X+Y》有。

    有一点也不能搞错:这片子无意拍成侦探剧。只因为福尔摩斯的职业是个侦探,所以故事里必定有些侦探元素,但故事的重心是刻画福尔摩斯在老年面对的困境:日渐加速的遗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模糊的旧日的愧疚和他的孤独。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此所以管家母子的故事不是闲笔。因为管家母子虽然相依为命,可是母亲并不能理解儿子,儿子更不用说,少年人的锐利有强大的杀伤力。母亲也不能明白丈夫为什么要去当空军,儿子则不记得幼时与父亲相处的细节(用三件东西编故事那个细节,简直直击我心)。

    此所以日本男子的故事不是闲笔。除了表现福尔摩斯老来跟其他老人一样热衷于寻找保健药物,日本的故事线聚焦男子和他的母亲终生放不下父亲为何抛弃他们的问题。谁又放得下呢?福尔摩斯也放不下当年令他退休的那个案子。

    此所以那个案子,虽然是个非常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对福尔摩斯有那么大的冲击,因为它揭示了福尔摩斯一生的困境。他虽然不介意孤独,刻意追求孤独,但他毕竟是懂得爱的。他只是胆怯。

    片中每个人都是如此。

    没有闲笔。

    结尾很温情,两个片子都温情。挺好。为什么不呢?看片的人需要带点满意的结局。

    无论Asa还是Ian爵士的表演,看着都是享受,毋需多说。配角也非常精彩,而且不乏大牌。有心的话还可以认熟人。比如《老福先生》里有一位只出场一次的警探,是《神夏》101里面的德士司机,别以为装上胡子就不认得你XDD。

     6 ) X+Y是染色体么?

    因为学校将会是2016年IMO的举办地,所以就在Facebook上面关注了个主页。看到老板和校长的推荐,所以就一个人跑去看。

    自闭症,以前在上教育心理学和危机干预的时候都有了解,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很可怕的心理疾病。不知道导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特地要用这种戏剧的手法。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类似电影中男主的症状出现在自己身上(不应该是少数吧),加上自己也算是学Math的,所以很多情景真的挺感同身受的。据说导演为了拍的更真实,找了很多“数学工作者”谈心。= =|||||||

    一开始有个场景就是医生给男主玩恐龙模型,男主对此却很冷漠,冷不丁的冒出一句XX是食草动物。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偏执的理性看待问题,总是会有“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状态。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性的想法,只是逻辑思维居高临下。

    对数字敏感和执着,男主执着于47号餐和7个虾丸,因为这两个数字都是质数。似乎这种事情也特别合理。我总和人说我181cm,79kg(虽然现在好像也不到这个体重了,下次可以考虑73了),因为这俩都是质数。很多人看到21第一反应是三七二十一什么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C(7,2)这个组合数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要找的话能找一箩筐。

    在电影里面,男主把那种对数学的偏执还带到了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一句你不够聪明,看似轻松愉快,但是却如此伤人。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爸妈、朋友有各种争论,但有时候想想,有些话不说更好。

    男主的那位自残的roommate说的一句话,几乎概括了大半个电影,就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是的,这个社会很残酷。高中的时候性格有点独,入学成绩也差,老师就感觉你是个怪胎,当你成绩好了,再怎么怪和过分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变得合理。

    BBC电影为了表现腐国著名科学家霍金,还特地设置了那个和霍金同样病的数学老师,那个因为病痛错过IMO比赛的数学老师。所以,当男主出现的时候,老师简直就是重现找到人生目标一样,希望男主能了了他心中遗憾。当大家都认为剧情就这样走向一个腐国自闭症男孩逆袭的故事时,突然出现了个妹子。somehow这个妹子通过各种努力卖萌“治好”了男孩的自闭症。结局就是男主从考场摘下了参赛证,为爱放弃比赛。数学老师居然帮助他从考场跑了出来。这都是因为爱情?老师为了男主他妈,男主为了泡我大天朝IMO 队的妹子~真是无力吐槽这种剧情~

    关于这种为了爱的故事,确实挺多的。比如当年搞ICPC的时候听到的八卦,有IOI金牌选手因为同队参赛的妹子故意没做俩题,为了能让妹子拿金牌的故事。以及一好哥们,带着妹子组队参加ICPC拿牌的“感人”故事。这俩故事最后都没有happy ending,但是充分验证戏剧源自生活。

    虽然男主为爱放弃IMO,不过故事最后还是happy ending。当男主在车上坐上副驾驶座,用手握住他妈妈的手的时候,真的很感人。

    P.S. 好多人和我说看这个电影为了看帅气无敌的男主。够了,你们这些看颜的人类。

    P.S.+欧洲电影有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P.S.++好想去做IMO的志愿者哈~

    P.S.+++里面有些他们在台北集训的场景,导演的镜头捕捉的特别好,虽然还顺带黑了我大天朝。感觉我大天朝主旋律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的思想,说完这个总是让我想到牛顿-莱布尼茨(剑桥里面出现了牛顿的雕像)。腐国各种英式建筑的镜头也处理的特别棒。

     7 ) 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

    电影《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观后感
    小小脚色008
    2015年11月30日

       说到看这部电影的起缘,是因为听老梁的节目,知道中国在今年的奥数大赛中丢失了第一名的新闻。由此而对奥数稍感兴趣,而搜索到了这一题材电影。这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电影。
       
       我是电影小白,为什么会如此说呢?因为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做着太监为皇上担忧的杞人之忧。哈哈,我想,英国在奥数上没拿什么好成绩,这电影后续情节怎么拍啊?
       而后续的情节呢,主人公竟然在奥数比赛没完成的情况下,就为爱私奔了。这深深地打了洒家的脸啊!
       
       看完电影,写点儿东西回顾一下,这不失为一个好习惯。但对略有完美性拖延症的我来说,这需要被强迫。越想越多,越难下笔,再加上一想到我这破水平,写出来给别人看,万一别人门牙笑掉了,我岂不是要赔偿!这不,几天过去了,我才被逼的落笔。
       影评,涉及到影评逻辑分析的部分,在大豆瓣等网站上是不缺大神的。那么,我自问,为什么我还要写呢?
       答案是,因为写的人是我啊!如果,我在里面加入了我个人的情感、加入了我的自我分析,这不就是我的文儿了嘛~
       
       
       影片主人公是个有数学天赋的自闭症帅小伙儿。请原谅我这么武断的判定一个人,因为这就是导演要塑造的。这样性格的人,应该如何成长呢?这是一个问题!
       有才华,这是好事儿。但如果某一方面特别有才华,又是一件特别渗人的事儿,作为父母的看到自己孩子这样,说不定得担心了。我自己呢,也常常自我告诫,“别走极端,别走极端,即使被别人批评自己博而不精,也别走极端。”这种碎碎念,现在看来似乎蛮管用的,*罒▽罒*
       
       这两天我也刚刚了解了一个朋友的事儿。朋友名叫大勇,事儿则是他干姐姐昨天告诉我的。大勇是92年的人,对87年的我来说,这绝对是年轻人了。而且他给我的印象是很有才能,比我强:自学3D打印技术,可以花费积蓄购买3D打印机;学习咖啡品调,则直接到一家咖啡学校打工;学习嵌入式电子技术,则直接购买了学习模板;学习英语,则是给一位大学外教做汉语翻译;学习日语,则自费去咖啡馆旁边的日语培训班上课;还有摩托车、机械加工技术……更重要的是,他父母有故,所以早早辍学离家,一直都是靠自己一个人生活。
       我和大勇的初始接触,给我的印象也很不错。周末去他家里,在一楼厨房煮咖啡,我尝到了人生中第一次自己煮的咖啡;去他家楼上,3D打印,我钥匙上现在还放着打印的那个小试件;聊工作和人生观,聊如何于社会中自处,我看到了他对领导苛责的容忍;聊英文学习,我现在还在听着他推荐的那首歌儿《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即《老橡树上的黄丝带》,歌儿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回到家的故事……
       那是今年五月份的事情吧,我本想之后再带瓶红酒去他家喝咖啡的,可是之后再联系他就没有回应了,不论是微信还是电话。我知道他有点儿高人的孤僻,也就听之任之了。
       昨天,12月3日,他姐(认的干姐姐)告诉我了另一个不同的故事。
       
       大勇租的房子,房东不同意续租了。因为他作息完全不规律,晚上六点起,早晨六点睡,晚上听歌、唱歌毫无顾忌,倒腾自己的机械加工碰碰作响。那种隔音非常差的民房里,周围邻居有上了年纪的、有孕妇、有刚做完手术的,为此经常吵架甚至上升为动手。
       他还会兴之所至在院子里烧烤,没有木炭了,就出去找木头。木头是废旧建材,上面带着的油漆,飘出的怪味让邻居又找上门来理论。而他的回应态度则是:这群low man,他们都是不正常的,他们都是非人类、低等的。
       他心中有暴戾之气。小狗已经掐死了三只,而且掐死之后,还将小狗以耶稣受难的姿势帮到了自己的摩托车架上。细节没必要多说,不过有一点是,这是在他姐的儿子在场的情况下做的事情。
       后来他手指受伤了,断了三根。虽然伤势可以恢复,但他却觉得天崩地陷,生无可恋,几次表现出要自杀。
       现在,他离开青岛了,周围人都联系不上他。
       
       为什么会如此呢?如此的反差。
       这应该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之后我了解到,大勇是被领养的,养父有严重的家暴,在他养母虚弱至死前几天还在殴打养母。这可能是他暴戾之气的由来。
       在这种环境下,看到这样的世界,如何解释给自己才能让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恶?大勇做的是,这么想:周围这些普通人都是低级的,都是不正常的,他们所谓的感情是烦不胜烦的、是靠不住的。他通过否定他人与世界,来给自己肯定;他通过所谓的理性与逻辑思维,来逃避感情对自己的困扰。
       
       在《数造天才/X+Y爱的方程式》这部电影中,自闭症主人公也是这样的一位,他认为别人太笨,认为世界是逻辑的。而在遇到女主角的追求、遇到情感问题时,他的反应是——找遍资料,查找是否有爱的方程式。
       
       理性与感性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面,诸多杰出的天才一直想要用理性来驾驭这个世界带给自己的困扰。
       上面提到的大勇,他是通过否定周围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的所谓“感受”。
       在电影中,主人公碰到周围人带给自己的困扰,态度是不理会。他的想法应该是“我是正确的,你们全错了,我不理你们,我自己玩。”这是一种消极反抗。
       在电影中,还有一位角色不得不提,他和主人公一样,也是奥数比赛的成员,也是极有天分的自闭者。面对周围世界的困扰,他的表现则是积极的抵抗。他否定别人的一切观点,无时无刻不在标榜自己的能力。他对男主角说,“想必你父母在发现你异于常人的时候,也给你解释过吧?他们是怎么说的?我父母告诉我,只要我有天赋能力,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应该被接受的。”影片中有一个桥段,当他被周围人严重抵制,最终失败要离开奥数培训营时,他拿着餐桌上的一只大虾,在那里大声的喊“对,这是一只死虾,他不存在”。这是他在模仿喜剧片中的桥段,这是他在争取取悦别人,这是他的妥协。可是,他失败了,他仍然是一个怪人。
       
       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性世界中的人,是很难摆脱的。理性逻辑帮他们解释了世界,而想要融入感性的世界,则碰到的是伤害、各种打击自信的伤害。这种不安全感,这种难于把握的感觉,导致非大勇气大毅力的人无法强迫自己完成这一蜕变。话又说回来,仅仅凭自己毅力完成这个蜕变的人真的有吗?我不抱希望。
       那还有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蜕变呢?那就是周围环境,环境中和谐的爱的氛围。
       影片主角,有爱他的父亲、母亲、老师,还有那位中国姑娘,幸运的,他成功了,成功的完成了对世界的妥协与蜕变。
       影片中,上文提到的那位成员,周围人一直在强化他的异于常人的观念。而他对周围世界的略带暴力的抵抗态度,也间接导致很难有人接近他。最终,他败了。
       上文中提到的大勇,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非电影中虚拟的人。现实世界有无限种可能,希望他能够成功的摆脱自己的执拗,对世界作出一种妥协;或者能够有一个保护他这类人的环境,让他发挥才能。
       我自己,也是一个逻辑世界里的人。起先,不关心周围的种种,认为不重要的事情不感兴趣。三年前,必须接触社会了,则是查阅中西古今哲学宗教,只为构建一整套自己能解释得通的逻辑体系。这有点儿像影片中那位主角兄去查阅爱的方程式的桥段。最近,比较之下则不知是自己消极了,还是升华了,似乎更敢于把自己放在毫无把握的情感里了。虽然所谓的双子座的纠结,在我身上仍tmd在体现着。嗯,再想,方式与态度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我仍有进步吧。
       
       有一个说法,是哲学家弗洛姆提出来的。他说,亚当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实,而不得不被驱逐出伊甸园。伊甸园就是自然界的象征,而人类之所以称之为人类,就是在摆脱了自然界,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与隔阂,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与隔阂,所以亚当与夏娃才会找一片树叶来遮羞。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可以诸般享受、诸般追求,而且理所当然的想,做这些的都是我,是我。临死之前也可以告诉自己,我tmd没白来这世界走一遭了。
       产生自我意识的人类,也是不幸的,不仅因为我们吃穿住用都得自己劳动才能获得,更重要的是,因为与世界的隔阂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我们。
       对此,有的人选择喝酒、吸毒来摆脱不安全感,可众所周知,这只是短暂的摆脱,清醒过来一切如旧。
       有的人选择通过宗教、组织,或者心甘情愿的被人奴役,来摆脱不安全感。但这也已经不属于完整的自我人格了。
       有的人选择通过艺术创造,比如陶艺制作等,来摆脱。但毕竟面对的是死物,权且当做自我安慰吧。
       有的人则是选择通过爱融入世界。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既保留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又能融入世界,才是正途。
       为什么说这些呢?说给自己,告诉自己不得不做。哈哈。
       
       

     短评

    我是男主就肯定喜欢那个英国女生。

    8分钟前
    • vivi
    • 较差

    我就纳闷你们这些说中国妹子是绿茶婊的人的人生是多么酸爽?难道喜欢上一个人主动就错了吗,就因为是女生的原因,主动一次就成了婊了吗,现在还是封建社会还是怎么的,是男生就是霸道总裁,是女生就是绿茶婊吗?女生表白权都没有了吗。

    10分钟前
    • 詞窮不是我的錯
    • 力荐

    美丽的蓝眼睛真是人类世界的财富。不过Asa什么时候多了那么多脑残粉……

    13分钟前
    • Captain Zoey
    • 还行

    《雨果》的小孩长好看了~男女主互动有种细腻的甜。影片关于奥数的角度也不是太深刻,重点在刻画那些生了天才小孩的父母,那些混杂着骄傲和自卑的情感,还有被捧着长大,后来发现这世上许多人都强过你时信心的重塑或崩塌。另外感叹下今年中国丢掉的奥数冠军,这一代的小孩连传统优势都守护不了…

    16分钟前
    • 轻风羽
    • 还行

    为了个(婊气的)中国妹子连奥数金牌都不要了吗?出过牛顿霍金图灵的大不列颠连节操都懒得捡了。Asa Butterfield发育得好快啊,绝对根正苗红的文艺范少年~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asa真是天生的演员 跟sally hawkins一起加一星 剧本材料太多大杂烩扣一星 男老师的演员在tiff现场对sally阿姨各种疯狂表白。。。。

    20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作为电影原型人,得发表一下意见。电影故事和原来草稿差得很远。把大陆换成台湾属于政治问题。 另外还有30%左右的虚假内容;比如女主角。不过导演还是保留了大部分台词和真实感觉,所以自己无论看多少遍都很有感触。X+Y的中国因素有些做得不到位不精致,这一点我也早就发现了,所以也觉得惭愧。

    22分钟前
    • Lightwing
    • 推荐

    爱就是实数集.你的有理.无理.我全部包容.

    27分钟前
    • 些晕
    • 推荐

    原型的现女友在影评第一篇 知乎链接也是看得醉醉的 这女的还在电影条目问题里占坑自问自答。。。。

    28分钟前
    • cat
    • 推荐

    浪费了Asa的颜

    30分钟前
    • 素手浣豆
    • 还行

    Asa咱能别老接这么奇葩的爱情片儿不。男女主完全木有火花不说那段床戏各种迷之尴尬都要溢出屏幕了。把女主全部台词脑内替换成【哔——】才能看下去。哪位好心人做一个Asa cut吧……

    32分钟前
    • ANNA
    • 还行

    因为最强大脑来看的,节目中表现的好可爱!中文说的很棒,虽然最后输了,还是很喜欢他。就电影来说,非常讨厌女主,做作又婊,大半夜跑到男主房间,主动也不是这么个主动法吧。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个英国女生呢,不过他确实成长了。Asa好帅!演的好好,演出了自闭症天才的感觉。还很喜欢Sally和Alex!

    35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想讲的太多,乱而不深入,不过少年是美的,说中文略萌。不喜欢华裔妹纸,替英伦眼镜妹可惜。

    3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我侄儿也是自闭症,但他不是天才,他的家庭充满了挣扎与痛苦。所以我比较庆幸这部电影没有拍成励志成功学美化神化自闭症的烂电影。片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

    42分钟前
    • kusicat
    • 推荐

    继《星际穿越》物理学家用引力解释爱以后,数学家们也不甘人后,用最简单的加减法就把事办了。

    4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伦敦电影节 青春片就是要有青春味儿,中国人也不都是数学大牛。这个由数学引发的故事最后还是被情感征服,不管是对父亲的思念,对母亲的理解,对质数的热爱,对世界的恐惧,又或是对初恋的朦胧,都被导演溶解在闪烁模糊的变幻交通灯画面里了。另,Asa的演绎深入浅出,非常动人!

    47分钟前
    • FRUITYBURSTS
    • 还行

    薯条塞鼻子治愈系。嬉皮/精英两老师,辛酸老妈,奥数边缘人群,描写得都很好,只可惜华人演员段落彻底崩坏,拉低了整体观感

    52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没有asa可能就是烂片了

    55分钟前
    • 榴莲王子
    • 还行

    在Asa成年之际观看此片。配乐美妙得过分!Asa真男神,首讲中文,献银幕初吻令我忍俊不禁(我看还是他的初吻),各种少年姿态帅得我口水狂流,但他样子实在和女主擦不出火花。片中女主可谓有点不知羞耻般主动。不知为何就是很喜欢这种暧昧朦胧温甜的校园青春爱情片,因为和我实在太有共鸣了。[4.4看的]

    56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Asa看到妈妈把薯条塞进鼻子的一刻表情变化太赞了,那种心结彻底打开后的澄亮,就不吐槽女主的演技和口音了,毕竟我是Asa的颜饭。

    58分钟前
    • 傲娇小青龙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