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2008

    主演:阿萨·巴特菲尔德,维拉·法米加,卡拉·霍根,祖萨·霍尔,安贝尔·比蒂,拉斯洛·阿隆,大卫·休里斯,理查德·约翰逊,谢拉·汉考克,伊凡·弗雷贝利,贝拉·费斯彼姆,阿提拉·埃杰德,鲁伯特·弗兰德,大卫·海曼,吉姆·诺顿,杰克·塞隆,米哈利·绍鲍多什,泽索特·萨法尔·科夫卡,奥索利亚·茱莉娅·帕普 

    导演:马克·赫尔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HD

      关键第四号

    • HD中字

      外星人报到

    • HD

      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

    • HD

      畸变

    • HD中字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

    • 正片 上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 HD中字

      生化危机:终章

     剧照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2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3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4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5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6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6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7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8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19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 Butterfield 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长篇影评

     1 ) 残酷的现实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是根据爱尔兰新锐作家约翰·伯恩200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电影。由马克·赫曼执导,阿沙·巴特菲尔德、维拉·法梅加和鲁伯特·弗兰德等联袂主演。 影片讲述二战期间,八岁的布鲁诺是集中营德国司令官的儿子,他与集中营围栏的另一边的一个犹太男孩结下了友谊,穆埃尔告诉布鲁诺自己的父亲失踪了三天,布鲁诺决定利用最后的时间为他做些事情,于是也穿上了一件条纹睡衣,从一块松动的铁丝网下爬进集中营。 然而,无情的命运却与小男孩布鲁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的生命也将从此划上句号 。虽然本片有着儿童电影的色彩,但本质上还是一部严肃的剧情电影,尤其是直指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一二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各国战俘最为血腥肮脏的地方,而且本片主题试图探寻关于人性的难题,然而却将影片本身放在了摇摆不定的道德天平上,更是使得本片的观众群上调了若干档次 。

     2 ) 也许是命运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

    “在黑暗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最开始在柏林,阳光灿烂明媚,布鲁诺张开双手和伙伴一起以飞翔的姿势穿越街道,旁边是被士兵压上卡车的犹太人。他到了家,分别,听到要离开的消息。

    那个时候,姐姐是想走的,弟弟是想留的。

    而最后,也是如此。

    奶奶。

    奶奶这个角色,几乎可以说从开始就能遇见结局。她是整部影片中最坚定地站在“平等”一边的人,宴会上一见面就怼司令官,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反对和不满。她不像母亲,她从始至终都看得清楚明白。

    也毫不意外地,在电话之后的奶奶并没有来。而给我印象正深的也是爷爷来了后饭桌上两个成年男人说的话:“奶奶病了,病的不轻。”

    也许是我太过敏感,但我始终觉得这个“病”字是种模糊的代指,代指奶奶“站错”的位置。

    葬礼时那张卡片我没看懂,但想必也是纳粹的东西吧。非常讽刺。

    帕威尔。

    这是布鲁诺第一个接触的穿条纹睡衣的人。他坐在厨房角落沉默地削土豆,像一个安静的影子,是母亲指责父亲的原因之一。但他被怒吼指使着去为布鲁诺挑选轮胎时,冲男孩露出的笑容慈祥和善;救助了从秋千上跌落的男孩四温柔耐心的安抚,和那句强装轻描淡写的之前是医生,被误会后一言不发低下头继续工作....这些安静而零碎的镜头是种无声的诉说,最后都消逝在了暴打之中。

    不过是一句“他不会回来了。”

    厨房里削土豆的人换了一个。没有任何影响。

    然后说父亲。父亲毫无疑问是这部剧中最冷血、威严的。他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官,不苟言笑,但我们却不难看出他对家人的在意——和布鲁诺的交谈,一次次与妻子争执时的尽力解释,最后为家人选择的离开的结局。

    很多时候,或者说通常,是不会有绝对的坏人的。父亲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国家,为了后辈,为了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他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我不知道他最后跟着狗寻找儿子时的心情,不知道他望着毒气室撕心裂肺呼喊的心情。

    但我知道他一辈子都会背负罪孽。一辈子都不会过的好。

    至于从未知到知晓到反抗的母亲,她起初只是认为丈夫要带一家人离开,去安全的地方。她以为隔壁只不过是个劳动营,却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孩子们纯真的世界。她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类母亲,坚韧善良、通情达理。

    却也很无力。她的行动:换仆人、拿走卡片、离开集中营,所有都必须得到丈夫的允许。

    她尽可能地隔绝孩子与犹太人,隔绝他们与残忍的世界,却也不会责骂为儿子进行了包扎的帕威尔,但同时她也不会为他们求情。

    中规中矩。

    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家教来后,布鲁诺为给朋友带吃的谎称要去读书,母亲严肃着脸说想看看是什么书。我想那一刻母亲是担心的,甚至惊惧的。但是当孩子坦白撒谎时,她没有责备他,只是松了口气似的温柔笑了笑。

    说到哪儿了。除了主角,说说姐姐吧。姐姐给我的印象其实不太深,从一开始自以为成熟的勾搭中将、对纳粹的狂热和无条件抵触,就像是每一个日耳曼孩子接受教育后应有的反应——布鲁诺是个异类。但是同样的,姐姐也逐渐开始明白开始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从丢掉布娃娃这样的行为到夜里搂着弟弟半无奈半隐瞒地问他“你真的以为是农场”吗。

    她在成长。

    希姆,这个犹太小男孩。他是自闭的、自卑的,同时很微妙的是。他是“无知”的,也是“有知的”。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穿“条纹睡衣”,为什么要干很重的活,爷爷奶奶为什么会死,父亲又到底去了哪里。但他知道布鲁诺的球不可以到自己这一边,知道自己出去找不到爸爸...

    他会辩解是布鲁诺给他吃的和他说话,背锅后沉默许久,最终抬起右眼受了伤的脸主动伸出手布鲁诺重新成为朋友。他不会去追问“为什么”,也没有诉说自己经历了什么。布鲁诺没有做到的事情他从来没有怨言,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布鲁诺“不一样”。

    但他和布鲁诺一样的是,他们到死也没能触碰到残酷真相。

    最后说布鲁诺,这个一出场就让我称赞他漂亮眼睛的男主角,他有孩子的软弱摇摆,也有孩子的纯真无虑。他崇拜父亲,他将父亲看作英雄,当他开始质疑父亲却阴差阳错地见到虚假宣传片后,一把抱住了他眼里没有改变的英雄父亲。那无声的拥抱里是快乐和自豪。

    他是个“冒险家”,他热爱探索未知的事物,他像只幼鹰,因为年幼所以无惧。他跑去后院,跑去围栏,和希姆做朋友。

    他质疑,他质疑老师所说的“没一个犹太人是好人”因为在他亲身经历中不是这样;他相信,他相信隔壁是个农场,是个有咖啡厅有小餐馆人们开心身后的地方。

    他会因为希姆说自己是犹太人而愣住、仓惶逃跑;会在感到害怕时隐瞒自己认识并喂希姆吃蛋糕的事实,尽管最终试图补救;他会为达成自己的目的而说谎,但他始终是开心的、乐观等我,哪怕最终面临未知的死亡也会说“我们是来躲雨”“来洗澡”这样天真而讽刺的话。

    还有很多。比如在他眼里囚服只是“条纹睡衣”,编号只是“游戏”,他会和希姆讲“等你以后去柏林来找我,一切结束之后”。他眼里的世界是美好的,是没有肮脏的,只有孩子才看到的的世界。

    可是他已经没有之后了。

    这部影片,从生机勃勃的参天大树斑驳光影,到时而湛蓝时而浓烟滚滚的天空,结束于一方死气沉沉的挂满条纹睡衣的禁闭室。

    而两次交握的双手,在蓝天之下,在生死之间。

    关于结局,我认为布鲁诺的死亡是种绝对。即使他没有死在毒气室里,也终将死在未来的某一天。或是因他为犹太人抗争到底,像他的奶奶;或是选择向世界妥协,成为科特勒那样的士兵。

    没有谁是无辜的,也没有谁是报应应得。

    这就是“命运”。

     3 ) 给我一双孩子的眼

    钱钟书先生说:人人都有偏见,因为人心都是长在左边的,偏心所以有偏见。
    电影开篇说: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我不知道偏见、歧视、仇恨到底来自于偏心的不可理喻还是理性的操纵计算。在这部美好得不像话又揪心得要人命的电影里,在那片人类史上最浓重的黑暗中,理性已经到来的12岁的姐姐在强大的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制造的对犹太人的偏见中仇恨滋长,8岁的布鲁诺则在秋千上山林中铁网外用童真理解着世界和遇到的活生生的人。

    友谊来了,像撕裂黑暗的炫彩,是罪恶行将揭露的前哨,于是谎言包装成童话,试图拖延罪恶灭亡的时间,最终一起走向深渊。电影演到中段,我设想过无数种结局,或童真救世,或直面现实。然而,当毒气室的门沉沉关上,母亲在暴雨中捶心嘶嚎,条纹睡衣们散落一地。。。猝不及防的钝痛干脆利落地袭来,我只能震惊在当场,久久张着嘴,连眼泪都忘了流下。

    孩子清澈的眼睛、童年美丽的友谊、晴朗的天空、鲜艳的色彩,这一切渐渐隐去,仿佛氤氲成一部老电影,情感浓烈,画面斑驳。那扇门,隔绝了天真的纯良,隔绝了人性的清朗,也隔绝了蠢蠢的希望。那扇门现在也还在那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总是基于某些共同点聚集成一个个群落,并把群落外的人类型化。讲故事或许是突破这些文化壁垒的途径之一,故事虽不能拆除障碍,但它们能在我们的心理柏林墙上砸出孔洞,透出光,让我们看见他人的世界,甚至爱上那些世界。

    愿天下无忧。

     4 ) 看到结尾压抑的说不出话

    男主很萌!整个电影的基调有些沉闷…或者说是压抑,男主和那个犹太小孩算是没有阶级,没有地位的友谊。开始两个孩子认识,到成为朋友,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是公平的,双箭头的,没有任何隔阂的。

    孩子都是天真的,善良的,他们不会明白社会架在他们之间之间的隔阂,就像他们之间的铁丝网一样。

    结尾,看到男主和那个小男孩换了衣服,被当成奴隶深深地被死亡掩埋的时候,我简直压抑的喘不过气。这算是什么?时代造就的悲剧?还是说,那些美好的平等的想法最终都会走向湮灭?

    不敢看第二遍,看得人太绝望了

     5 ) “条纹睡衣比一切华丽服饰都好看”

    从电影的刚开头就运用蒙太奇手法:四个小孩子在街上追跑打闹,分别引出了女士进入豪华的房子、士兵抓人的场面;另一个比较明显的蒙太奇手法,当布鲁诺与犹太男孩商量好第二天挖到集中营去,晚上两个人都躺在床上却都睁眼望着天空。

    给布鲁诺的近景与面部特写多,他那双蓝眼睛仿佛能说话与思考,可以看出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片中也多次通过小男孩眼睛聚精会神的眼神来引出下一个景别。

    电影中一个俯拍镜头令我记忆犹新,两个小男孩坐在地上下棋,但他们中间隔着一张通电的铁丝网,布鲁诺穿着衬衫肩带裤、地上绿草油油;集中营里的则穿着“条纹睡衣”、地上荒芜。可谓最短的距离却隔着最大身份的差异。

    电影中的一个相似镜头深深触动了我。小女孩扔掉的一个个裸露着的洋娃娃,与集中营的囚犯们裸露着惊恐着地挤在那里,却殊不知等待着他们的是可怕的毒气实验。

    电影中也不乏错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姐姐那满墙的贴纸令人汗颜,不应该用一件条纹睡衣去把身份的贵贱分隔开。

    整部电影是十分压抑的,只有布鲁诺的时光是快乐自由的,也必须以小男孩的视角去创作这部电影,因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他不知道大人们的罪行,也不知道犹太人的痛苦,也正因此最后他会脱下“条纹睡衣”,走入了那个铁门,让人们去反思。他还小,年少无知,但他又与姐姐不同,没有被错误的教育所误导,因为他认识了那个集中营里的小男孩与在他家削土豆的老人,他觉得犹太人不是老师说的那么恶毒,他们很善良,那个集中营里小男孩吃到食物时的笑容在我脑海中回荡。

    记得当布鲁诺问集中营里的小男孩“集中营里的睡衣好拿吗”小男孩告诉他上千套这样的衣服没人拿,与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布鲁诺他们脱下来的睡衣有的挂着,有的扔在地上,形成相呼应。

    当我看到快结尾处总觉得那两个小男孩会出来,期待所谓的“圆满结局”,但这个电影却不一样,结尾处犹太人剩下的衣服与那道冰冷的铁门,鸦雀无声的气氛,背景是微弱的大雨瓢泼的嘈杂声,这个长镜头发人深省,安静的让人害怕。

    三年前我写下这篇影评时,曾写道:“正是那些穿着“条纹睡衣”的人,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三年后,当我看到《兄弟连》第九集的集中营场景时,我沉默了,我又想起了这篇影评,想起了三年前自己未曾思索便天真写下的那句话。这一刻,我很愧疚。于是我将标题加上了引号,算是一种隐喻吧。那些被迫穿上条纹睡衣的人,他们眼神中所露出的对生的渴望,是最令我动容的。

     6 ) 那扇沉重的铁门

    *
    蓝蓝的天空:
    阳光、大树、秋千;
    威严的父亲、美丽的母亲、情窦初开的姐姐;
    还有削土豆的沉默医生、穿着条纹睡衣的同龄男孩;
    父母对BRUNO的爱,老爷子教师的唠唠叨叨,孩子间纯真的友谊;
    这部电影拥有一部讲述美好孩童时代、一部充满诗意的影片所应有的要素。
        
    然而,
        
    通电的铁丝网:
    天际飘来散发着恶臭的黑烟;
    广场上,汽车前,姐姐的房间里..到处都是赤红的万.字旗;
    党卫军军官的咆哮、狼狗凶恶的叫声、看不见的地方一声清脆的枪响;
    戴着防毒面具的士兵、充满恐惧与绝望的脸、无助的父亲和悲痛欲绝的母亲;
    它又着实拥有一部控诉那段60多年前犹太人所遭遇悲惨历史的影片所需具备的细节。
        
    *
    蓝蓝的天空下,铁丝网内外,两个八岁的孩子席地而坐。
    导演给我们造就了一部可以看到的温馨画面和不能看到的可怖暴力并存的“黑色童话剧”。
    *
    爸爸正在做的“对囯家民族有益的”事;老师说“找到一个好的犹太人就和发现一片新大陆一样困难”;爸爸放给叔叔们看的电影里面,穿条纹睡衣的人们在农场里惬意的生活;突然有一刻,BRUNO发现自己已经不想离开这个曾经不喜欢的地方;只有天际那一缕黑烟散发着的恶臭,让小BRUNO有点受不了。
    BRUNO已经八岁了,他可以理解这些事情:他相信他敬畏的爸爸是个很好很正直的军人,为了让人们过的更好而努力着;相信农场里穿睡衣的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他们辛勤的劳作,累了可以去咖啡馆,喝点咖啡休息一下;BRUNO不想离开,是因为他不想失去SHMUEL这个真心朋友;而天际袅袅升起的黑烟,不过是将无用的垃圾烧掉而已。
        
    BRUNO只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的双眼哭的红肿,不能容忍她自己和孩子继续住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老师不让他看喜欢的冒险故事,却叫他读《我的奋斗》,一本无聊的书;为什么帮他包扎伤口的医生会去削土豆,而他唯一的犹太朋友SHMUEL,的的确确是一个好人,SHMUEL的犹太爸爸也不是一个坏人。至少自己信赖的朋友SHMUEL认为他不是坏人。
        
    “假期如果你喜欢,可以到柏林来看我,等我们大家都和好的时候。”临近分别时,BRUNO对SHMUEL说。
        
    *
    BRUNO和SHMUEL 牵着的手,
    代表两个天真孩子纯洁的友谊。
    被一扇沉重的铁门无情的关闭,
    被门后那惊恐的拍打声叫喊声,
    扼杀了。
        
    *
    那扇沉重的铁门已静静宣告一段历史的尘封,
    然而门外的囚衣仍默默倾诉人性中的善与恶。
    镜头伴随着钢琴声渐远暗去心情却难以平静,
    唯有孩子紧握着的双手带给人类和解的希望。

     7 ) 理性未来之前

    影片的第29秒,出现了John Betjeman的一句话:
    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
    我把它蹩脚地翻成了:
    在黑暗的理性到来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听觉、嗅觉以及视觉。
    这句话有几个地方没有翻准确。其一当然是恶心到要死的“听觉、嗅觉以及视觉”,一点美感都没有。其二是“grows”这个词,匆匆忙忙地被我翻成了“到来”,其实更准确的应该是“萌发”。
    换句话说,dark hour of reason应该是生存在我们每个人体内的,一到时候,它就会抖掉身上的尘土,慢慢地萌芽开来。
    所以布鲁诺的姐姐(叫啥来着… Gretel?)才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贴满纳粹的海报,所以布鲁诺的爸爸(貌似叫Ralph)才会口口声声地用“军人的职责”为自己辩护。所谓“理性”总能披上这样或那样的外衣企图让人信服,而一旦被说服,就会永远浸泡在荒谬的泥淖里,无法自拔。
    而我们穿着条纹衣服的男孩则永远留在了他的童年,永远留在了对墙那一边的“农场”慌乱的第一印象里,永远分不清楚真实与谎言,永远笃信自己所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永远梦想着探险,永远保持着对纯真友谊的盼望。
    这种结局似乎不仅仅是一种批判与控诉,更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美丽结束。

    说回到电影本身。在片头就赫然打出了BBC FILMS的字样,看完之后发现果然是BBC味很浓的一部电影。先不提所有演员出奇一致的满口英音(甚至包括应该是波兰人的希姆尔- -),配乐显得很低调又不失大气,整部影片也显得很平静,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这种近乎平铺直叙的情节推进是BBC出品的一大特色(在古典剧中最常见)。影片最浓墨重彩的煽情在最后布鲁诺的妈妈哭喊的一幕,为时也不过一分多钟,然后镜头淡出。这种平平静静的残忍倒与书的风格如出一辙。
    电影相对于小说本身而言,最大的缺失在于儿童的视角。原著中作者的叙事是站在布鲁诺的角度,将许多孩子看到的片段拼贴到一起,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涵义。其中最有意味的大概应该算是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误读(书中的布鲁诺将其理解为“一起出去/Outwith”,与奥斯维辛谐音),而父母和家人争执的片段,以及与姐姐闹的小情绪,也都是从布鲁诺的角度去写,让叙述充满了童趣。电影为了讲故事的需要,将时间线完全拉平,祖母与父亲发生口角的一幕被安插到了影片最开头,台词也没有书中那么激烈。而布鲁诺童真的展现主要体现在了爱探险和对“犹太人是坏人”这一理论的不理解与不信任上。这种缺失诚然是一种很大的遗憾,但幸而不至于是致命的。
    总体上来讲,电影对原著的传递十分忠诚。最后布鲁诺死去的场景处理似乎力度太大了一点,把投放毒粉的场景都直接加了进去(是怕有人看不懂么…),少了书中那一种委婉。而自我感觉书中那种绵里藏针的残忍本来才该是这个故事的精髓所在。
    如果说原著是在从一个天真的孩子的视角为人们呈现战争的荒谬与残忍,电影则侧重将这种童真通过镜头放大化,以弥补为了适应拍摄需要而删除的大量心理描写,布鲁诺张开双臂学战机飞行的桥段很有杀伤力。两个孩子面对面的谈话,时而海阔天空,时而静默无语,尤其是倒数第二天下棋的顽皮一幕,也处理得非常精妙。演员的表演似乎没有太多可挑剔的地方。简而言之,看过电影会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故事,是个会让人痛心的故事。而看过书会把这种痛心的感觉一直持续,直到刻骨铭心。
    一个是战争中的童真,另一个是童真眼里的战争。


    最后想说点关于书的废话。我买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龙婧翻译的第一版。这一版的翻译被骂得惨绝人寰,貌似是把整本书给毁了。但是看过电影之后,我觉得这一版的翻译虽然不算足以传世,但也还是过得去看得懂的吧。比如“备用胎”这个桥段的翻译,虽然书中译得比较生涩,但是仔细读读,还是读的懂的。我一直想找这本书的原著来看看,可惜学校图书馆里没有,逛书店的时候也一直没有看到过。所以暂且还是让这个疑惑继续吧…

    字幕版即将出炉,请大家关注。另外有硬伤的话别骂得太狠- -

    四明狂客@PLX

     短评

    最难过的不是布鲁诺穿条纹睡衣了,而是每一个穿条纹睡衣的人本都是布鲁诺。

    9分钟前
    • 陆企鹅
    • 力荐

    感动我的是孩子的勇气,强大的勇气。

    13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你骗不了一个探险家,他必须亲眼见证才肯罢休。

    14分钟前
    • 公民奎文
    • 力荐

    "突然镜头换到那扇黑色大门前,慢慢拉远。 如果你哭了。是为BRUNO对吗? 那么,shmul呢?"

    19分钟前
    • tifanie
    • 推荐

    你还当这是一场游戏么?

    21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推荐

    夜里安静地看这部片子,莫名的忧伤和震撼。有时候可怕的并不是罪恶本身,而是掩饰罪恶带来的后果会让人误以为罪恶是美好的。看到结局,最后的防线被击垮了,到底该为小男主无辜的死亡和其母痛失爱子而悲恸,还是要为这死成了对其父及纳粹罪行的惩罚而窃喜…(ps.Rupert Friend太妖孽。

    24分钟前
    • Hey Johnny
    • 力荐

    如果你看完之后只是为这一个小男孩而伤心,那么你是真的有种族歧视了。

    29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大半夜很容易走进情绪,最后的结局压抑得我说不出话。最可怕的教育是价值观的强行灌输,而最可怕的价值观是被一件条纹睡衣分割,看着姐姐满墙的贴画真是触目惊心的疼。

    33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母亲和奶奶的反应跟一味想要走进成人世界的Gretel姑娘形成强烈对比,不过Gretel在接受洗脑的过程中还是抽空想念起她的小伙伴和远方的家....她屋里的招贴画才是最触目惊心的吧,我比较关心这个女孩的将来

    35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看到结尾除了沉思还能做什么,当你穿上条纹睡衣,那么我们都是一样的了。

    36分钟前
    • 练达
    • 力荐

    无论你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在穿上这件条纹睡衣之后,都会变成一样的人。这部电影主题深得我心啊,故事讲得也不错,镜头运用,结局处理都很出色,特别是结尾处那个长达数秒的长镜头发人深省。

    3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看得我浑身发冷~

    43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fuck 这么狗血的结局 看得心里好难受

    45分钟前
    • 鲍小斯
    • 推荐

    我以为布鲁诺会体验到“农场”艰苦和绝望,没想到他直接就体验了死亡.

    48分钟前
    • 鲨鱼
    • 力荐

    结局震撼,角度刁钻。

    49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我一直以为会有传统电影中“最后一分钟营救”的那种结局,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主角不死的光环会在这个男孩的身上,以至于看到最后一幕后我很久都没法接受。说到底这是一部纳粹电影。

    50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小孩总是交友,大人总是树敌。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最后他成为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57分钟前
    • shu
    • 力荐

    这大概是对纳粹反犹最狠毒的嘲讽了吧,通过欺骗,杀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的孩子。

    1小时前
    • junepig
    • 推荐

    我觉得它并不比[辛]差,不是只有透过大社会看战争才是正统的片子。父亲就算是纳粹也爱自己的妻子小孩,母亲做为女性心软,青少年容易被骟动,而什么都不知道的小孩只能接受大人给他灌输的知识。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刻板”“形像化”的。最后的长镜头看了几遍

    1小时前
    • nikki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