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悬疑片 双面玛莎

    双面玛莎

    评分:
    0.0很差

    分类:悬疑片美国2011

    主演:伊丽莎白·奥尔森,约翰·浩克斯,莎拉·保罗森,休·丹西,克里斯托弗·阿波特,布拉迪·科贝特,玛丽亚·迪齐亚 

    导演:肖恩·德金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花翎飞盗

    • HD中字

      完美受害人

    • HD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

    • 恶行

    • HD

      甜蜜的家2023

    • 更新HD人工中字

      世界奇妙物语2024夏季特别篇

    • HD

      天地正气2024

    • HD中字

      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

     剧照

    双面玛莎 剧照 NO.1双面玛莎 剧照 NO.2双面玛莎 剧照 NO.3双面玛莎 剧照 NO.4双面玛莎 剧照 NO.5双面玛莎 剧照 NO.6双面玛莎 剧照 NO.16双面玛莎 剧照 NO.17双面玛莎 剧照 NO.18双面玛莎 剧照 NO.19双面玛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饰),和姐姐与姐夫泰德(休·丹西 Hugh Dancy 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对过去失踪时发生的事闭口不提。在日复一日的看似正常与平静的生活里,玛莎努力忘记不堪回首的过去。但邪教组织的生活如噩梦般在玛莎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开始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

     长篇影评

     1 ) 我总算搞懂了——— 这部电影和《第三次浪潮》的联系

    看完此片后,我有很多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女主会加入这样的邪教,而且在脱身成功后不愿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即使是现实生活中最亲近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女主似乎很迷茫,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不清,对一切都无所谓,但实际上我总觉得恰恰相反,女主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女主的这一系列行为呢?

    后来我在看《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时,惊奇地发现书中有些章节和描述和这部影片的情节异常相似,也大致解决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所以就打算把这些相关的章节摘录出来。

    摘自这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1593/的第478页

    开始,迷信团队对孤独的人一视同仁地提供友谊。联合教会的一位高级职员说:“如果某人孤独,我们就同他谈话。到处有着许多孤独的人在徘徊。”新信徒被友谊和表示赞赏的人所包围。有许多迷信团队要求过集体生活。这种突然的温暖和关注的力量极大,致使信徒们力图报答,因而往往愿意放弃家庭和旧友的接触,把毕生的收入捐献出来,摒弃毒品,而女人甚至为满足教主的性欲而献身。

    但是迷信团体贩卖的不光是集体生活。它也提供人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秩序。迷信团队对信徒的行为实施严格的约束,要求和建立粗暴的清规戒律,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采用鞭打,强迫劳动和用放逐或监禁的形式推行那种纪律。

    迷信团队贩卖的最后一件重要货色是“生活意义”。每个人实际都有他自己对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真正看法。迷信团体靠握着唯一的“真理”,而凡是生活在它以外的实际诶,不承认它那个“真理”价值的人,是不被描绘成认识错误,就是说成是异端邪恶。迷信的信息夜以继日地在集会上向新信徒灌输。这些迷信邪说被反复鼓吹,直到善男信女开始使用它的一套隐语,词汇,以至最后采用她对自己生存的解释为止,由迷信团队灌输的“生活意义”,在局外人看来可能是荒谬的,但这无碍于迷信的流行。

    实际上迷信信息的实在约束性的涵义,差不多是次要的。迷信的力量在于提供一个综合体,在于为人民周围支离破碎的瞬息即变式文化,提供一种替换品。一旦这种框框被迷信候补者所接受,就帮助他们把外界铺天盖地而来的许多乱七八糟的信息,组织起来。不管这种思想框框是否符合外界时机,但它提供了一整套井然有序的分类,使信徒把它输入脑际,从而减轻他们过重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混乱所引起的紧张状态。如此这般,迷信并不提供真理,但它提供秩序,因而也提供了生活意义。

    迷信团体给予信徒一个感觉,即现实是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必须将这个意义带给局外人。这样,迷信就在一个看来支离破碎的世界中,提供了生活的目的和亲密关系。

    然而,迷信团队是以极其高昂的代价来贩卖他们的集体生活,生活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它要求信徒愚蠢地把自己交由它去支配。对某些人来说,无疑是对个人精神崩溃唯一解脱的办法。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种迷信的方式,代价实在太大了。

    综合起来说,从这本书的角度来说,女主的这种情况是和美国这个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第二次浪潮的消退和拼命反抗第三次浪潮不可逆转的到来的结果。我也总算搞懂了为什么我会提出文章开头的那些问题,因为我生活在中国,而中国的话,还处于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工业化进程中,所以我当然不会产生电影中女主的那种问题。。。

     2 ) 1Q84

    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为什么活着。为了自己?为了别人?

    2。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宗教。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介于这两者之间的。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3 ) 困境

    影片摄影技术暗合女主角的每一步心理轨迹。其实 换一种角度考虑,女主角无论是身在组织中还是身在姐姐的家中都是一样的----从开始的信任 开始的迎合 到猜疑 忍受 愤怒 逃避 --等等 。而她的姐姐只是她的一个反面而已 二者也有很多共同点 她们其实都在都在做出选择---或许她自己在潜意识中也是希望成为姐姐那样的人

    而那个【邪教】处处留存着共产主义的影子,我不是特别认同把那个组织完全定义为邪教,因为迄今为止还是有很多人认同它的存在-----【想想中国吧 即便时代不同 但影响依旧存在 所谓共产主义其实暗合社会主义】或许导演在这里讽刺政治也说不定 但这种立意模糊的剧情片似乎也只有圣丹斯才会感兴趣

    最后 影片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于剧情开头,当女主角逃出组织却不幸在餐馆遇见曾经的同胞时 那种微妙而紧张的气氛 以及那个同胞的言谈举止------ 可最后并没有将女主角带走或怎样。而这一种玩味而自信的态度 是不是因为从一开始就相信她不可能逃得出去?
    直到剧情发展至后期,女主角在聚餐时发现做啤酒饮料的服务员其实也是教友中的一员时,是不是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自己一直苦心逃避的东西再次回到她的身边,是不是自己从未有真正地离开过,彻底地逃离过 自己其实一直受到他们的监视-----

    恍然大悟 便再不去做无谓的逃离 而是不是最后在车窗中发现一直跟踪至此的车子也有着一丝莫名的期待?

     4 ) 女人花点钱怎么了!

    1 首先,引用一位网友的观点,玛莎与她“姐姐”表面上是姐妹关系,但实际是母子关系。

    从谈话中我们知道,玛莎从小和姑姑朵拉生活在一起,而姐姐露西则一个人住。玛莎说妈妈死后她和姑姑一起住时,注意看露西的表情,很无奈很不愿谈及她们的妈妈的样子,导演是不是在暗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妈妈呢。而这个年轻的妈妈当时可能未婚先育,而选择把玛莎给姑姑朵拉抚养,在玛莎心中,妈妈变成了姐姐,早已死了。

    露西让玛莎穿自己的衣服时,两人的对话。露西:it looks really good on you,you little shit.玛莎:whatever makes you happy,mama bear. little shit可以表达一种对于孩子或喜爱的人的一种既无奈又爱惜的态度;当玛莎说完这句话时,露西脸上的表情又是一种带着内疚,好像被触痛伤心处的样子。

    在船上和露西的丈夫泰德聊天谈及他们会想要一个宝宝时,玛莎捧腹大笑,说:Well, she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正如当年生下玛莎时的露西不知所措的抛弃她一样,让玛莎觉得很好笑。

    这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字里行间全是作为姐姐的露西满满的自责。露西说:do you blame me for anything?好像露西欠玛莎什么似的,仔细的看这一段对话,会发现她们隐约的姐妹之外的关系。

    玛莎打断露西的话,说:just because we're sisters dosen't mean we need to talk about everything into your head.特别强调我们是姐妹的关系,不等于就要无话不谈。露西听到后很长的一段沉默,无奈的微微一笑,知道自己做的不称职。玛莎说出了她们心中的那个谎言,而这个谎言正是用来掩饰母女关系的。

    派对上玛莎昏迷清醒后,对露西说“thanks mom." 而露西显然很淡定,玛莎在朦朦胧胧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姐妹的约定,本能的喊出心中久藏的妈妈。

    影片末尾,面对要将自己送走的露西,玛莎说了一句:你不会成为好母亲。这是玛莎对身为自己母亲的露西最显露心底的呐喊。露西听后止不住的哽咽,因为自己对玛莎确实不是一个好母亲。

    影片很多细节都显示,露西其实就是玛莎的母亲。如果看到了这一点,玛莎复杂的心境就显然可见了。

    2 影片开头,邪教组织里男人们都聚在一起吃饭,有肉吃,而女人则在外面等着,等男人们吃完饭才能进去吃,并且还是吃的粗茶淡饭。这里可以反映,组织表面上宣扬一家人,但其实是对女性极不尊重的阶级思想,是伪善,伪公平。

    3玛莎逃跑的时候,她的徒弟(那个短发小妞)是醒了的,并且镜头打在她站在镜子门口望着玛莎逃了出去,但她没有揭发,说明她对玛莎还是有感情的。

    4其实影片最大的渣男不是组织头目,而是那个看上去很好的姐夫啊!

    1)在玛莎第一天进姐姐屋子时,姐夫类似开玩笑类似调侃的说了句,这次她又要住多久呢?尼玛,别人才来你就问这种话,是什么意思?是嫌弃她要赶快走?什么叫又?(台词说了again),别人经常来打搅你吗?

    2)一起吃饭的时候讨论到了人生的问题,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从哪来,到哪去),姐夫突然发火了,说请问你所谓正确的生活观是什么呢?混吃等死?等我们来救济你?喂喂,本来是探讨哲理问题的,怎么上升到人生攻击了?人生的意义本来就不是金钱来衡量的,这个观念也没太大问题把?如果是我,有一个女孩提出她不希望沦为金钱的奴隶,我会觉得她的思想很独特,会很想去和她探讨啊!为什么要去吼她?去人身攻击?

    3)从头到尾都是姐夫先开始抱怨,什么工作压力大,每个月就来别墅两天还要操心,什么影响了我们正常的生活,最后提议送走的也先是他(还有半夜偷偷摸摸地到妹妹床边是要干嘛?难怪她要惊醒踢你)。这还是个爷们该说的话吗?一个弱女子可怜兮兮暂住你们家,何况还是亲人,何况还是漂亮的女人,多一口饭的问题,养她一辈子怎么了!女人花点钱怎么了!!(何况还没花多少钱)至于这么娘吗?

    其实这里导演是想讽刺那些一本正经的小资男,表面上养家糊口,是个好男人。但实际上却是自私又没有社会同情心的娘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却不顾社会的大家,看到公交车上被猥亵的女孩不敢仗义相助,总以自己为困难去搪塞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当代人的冷漠莫过如此。

    更多独家影评欢迎访问老J主页

     5 ) Marcy's Song

    篇子很早了,第一次知道是在时尚杂志上看到奥尔森小妹妹街拍,编导注释了她的第一部电影。后来无意看到了海报,觉得真心非常喜欢,题材也比较小众。后来网速原因,花了三天才看完,很庆幸没有一天就看完。

    不扯了入题。看前看了介绍,知道是有关邪教的,而我对邪教的一切知识来源于高中给全校看的教育视频。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觉得广大高中可以放放这个片子,虽然有很多十八禁。。看完之后简直觉得心有余悸,尤其是相同的女性视角,所以小感慨。

    1.关于这个组织
    典型的邪教组织吧,至少和教育部描述的相当吻合。从一开始就男女不平等就看出了倪端,到后来大家睡在一起穿一样的衣服,细节中三个女孩聊天说问家里人要钱以及大boss各种的令我不悦的行为:入教要破处,唱歌来诱惑女孩子(这里说一下,在网上找了marcy’s song,是首老歌,原唱也是纯吉他,音乐接走快一些情绪重一些,挺好听的,两个版本都喜欢。)同时,令我很害怕的一点是在讲照顾小宝宝那段,说只有男孩子,也就是说生的女孩子都杀了。总的来说,入教的顺序是这样的:
    被教里的人介绍,两人认识--教里人不断宣传多好多好--忍不住入教--仪式--共同生活,适应--学习如何让别人入教
    组织表面上打着共产主义,厌恶金钱的名号,实际给人洗脑,对他们的精神折磨,一切都因为教主的欲望。
    另外想说的是,这里对于入教的男性描写尤其的平淡,如果抛开电影本身,男性吃饭,砍柴,唱歌,和姑娘xxoo都太过平常,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个邪教组织。我想导演的用意一个是声明邪教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想说明对于女性的伤害其实更大,因为两处提到他们的钱都是来自女性,女性织毛衣或者直接问家里人要钱。

    2. 关于Martha
    映像非常深的是几个镜头
    1 逃走被发现后,在餐馆的表情,当男的要离开时martha害怕至极,以至于被亲吻额头时都在颤抖,她心里所想的应该使更佳恐怖的场面,因为之前的小小背叛把大boss惹得很怒。martha其实一直是非常害怕和惊恐的
    2 有一段是刚入教,和女老大聊天,martha出奇的笑了。在回家之后martha笑的很少,应该只有换新衣服时和姐夫吃饭聊天的时候还有船上说要baby的事情笑了两三次。也就是说刚入教的她还是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曾经那么美好的爱笑的少女,被邪教组织洗脑了两年之后整个人神经的不行,邪教多么的恐怖。
    3 martha最疯狂的那一段,就是开party发疯那一段,应该是把酒保和大boss混了,她其实说出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她非常害怕他,也知道他在害人。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告诉姐姐到底发生了什么,姐姐就无法听懂,所以导致一系列的误会,她也非常的纠结和不知所措。踢姐夫,尿裤子都说明了这个教主的影响有多深,令她多么恐怖。

    3. 一切及周遭
    姐姐也是一个重头戏,她的任务是让martha变成原来那个开朗的姑娘,姐姐用了一切办法,而martha在不断压迫她,从对话来看两个姐妹曾经无话不说,而现在却如此陌生。姐姐一直非常的无奈,她也很伤心自己的妹妹变成了这样,但是最后不得不送走,真心觉得这样的结局很令人无奈。
    其次,martha游泳镜头都市出了邪教之后,第一次最后一次想你裸泳,第二次被姐姐说了又在姐夫面前不得不。这有得提到她在两人xxoo的时候趟人家床上,martha对于常识的认知开始模糊,她无法分清对与错。我想是因为邪教家庭里的观念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所造成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无法适应社会便无法生存。
    教主洗脑的话语,尤其是告诉martha她是一个leader,teacher那里,即使回到家里这样的话语也在她脑海里无法挥之而去。教主对她影响太深,所有安微的话语后面欲望极重,我想这些他也和别的女孩子说过,在他们心里安慰后就开始摸大腿。。。内心极度的恶心和肮脏,教主所教导的一切内容都很重复,幼稚。这也就显示了邪教其实是一个根本无内涵的组织,为了欲望而编造出的谎言。教主在欣赏少男少女们xxoo时颇感自豪,自己控制着这么一群人欲望得到了满足。
    4. 结局
    这个结局应该给很多强迫症的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了。。因为过于开放,但是我能想到只有两种: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伙子是邪教追踪过来的,等到maartha近院了就开始洗脑她,家人长时间不在无法保护她,最终陷入邪教的泥淖无法自拔。第二中便是那个人martha担心多了因为如果仔细发现,车的型号不太一样。不过我偏向于第一种。

    Anyway,奥尔森的演技很到位,她的表情细节非常精致,到位。那种恐惧和害怕演的淋漓尽致。教主也很到位,邪念简直写在脸上了有木有。姐姐和姐夫要求不高所以演的也到位。总体来说,我想我看完没有什么死亡的恐惧啊,共产社会的剖析的感觉。我只是对于邪教这个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邪教对人类的危害,可能不太适合青少年,但是教育意义很深刻。

     6 ) 别样的田园牧歌

    《双面玛莎》是一部惊悚剧情片。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

    电影讲述的是女孩玛莎(Elizabeth Olsen)在一个邪教组织中生活了两年,终于从领导人帕特里克(John Hawks)手中逃出,她来到了自己的姐姐露西(Sarah Paulson)和姐夫泰德(Hugh Dancy)的家里,为了抓紧这唯一的救命稻草,玛莎拼命的迎合姐姐家中产阶级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玛莎的邪教记忆使其愈加的孤立,并且渐渐走向偏执的崩溃地步。

    看电影的时候,逐渐感觉到的不安,以及渐渐袭来的阴郁,都让这平静下的惊悚显得格外瘆人。双线叙事的手法让人一边看到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生活中的残暴的波涛暗涌,一边看到中产阶级生活中的情感的隔阂疏离。玛莎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直游离在两者之间。除了双线叙事,导演还刻意运用了插叙倒叙等多种手法,让观众一点点看清故事的真相,慢慢了解到邪教组织奸淫少女、残害人格、暴力犯罪的丑恶面目,也逐渐为玛莎在姐姐中产阶级新生活中越来越诡异紊乱的举止担心恐惧。这种陶熏渐染的情绪带入手法造成了强烈的压抑感,导演算是非常沉得住气格外不动声色了。最终邪教组织田园牧歌的美好外壳分崩离析,而玛莎的人格也最终分裂崩溃。片尾的开放式结局既有点恐怖又十分耐人寻味,那种恐惧感似乎给人感觉依然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Elizabeth Olsen在片中饰演玛莎,表现可圈可点,因此多家媒体预言她会通过此片提名奥斯卡奖。这部电影实际上是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伊丽莎白的姐姐正是美国著名的“奥尔森姐妹”。影片在圣丹斯上映时,曾被称作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有趣的是,两部影片的男主角都是大器晚成的John Hawks,John Hawks在电影中饰演邪教头目,是玛莎恐怖的源泉。John Hawks把这个头目的形象演得十分出彩,阴险、冷峻、深不可测,一边奸淫少女,又一边引导她们走向暴力、变态的歧途。John Hawks很适合这个角色,这个削瘦的男人经过多年磨练,终于释放了深不见底的功力。

    说到邪教电影,今年的《红色之州》也涉及,但是相比《双面玛莎》的安静冷漠,《红》显得过于闹腾了。而《双面玛莎》中的农民公社般共产生活,又多少让人想到去年的《狗牙》,一样的荒诞变态,《双》却少了那么些政治隐喻,多了些人性的挣扎。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自己对于自我归属的再定义。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在邪教里接电话用的名字。

    最后说下,导演全程拍摄都用的自然光,没有额外补光,所以不管电影里有多少凶恶,但至少看上去很美。

     7 ) 你才是玛莎!你全家都是玛莎!!!

           我并不认为电影仅仅描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者个人的困境,相反,导演试图通过玛莎让我们看到社会另一面,一些边缘人群甚至是我们所有人的生存困境。
            影片远远不是“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相反,影片无关主义,有关人心。片中的所谓“邪教”组织,实际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欧美那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类似的组织都在一些我们不易发现的角落里生根发芽着。这些角落也许不会离我们很远,就像片中的玛莎和姐姐,农场和别墅,同在纽约的不同区域,仅仅相距3个小时的车程,各自的景象竟然已经是彼此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的了。然而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容易被我们无视,它才更应当被我们关注。
           类似的“农场”在我们这里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他们伪装的更加难以辨识,甚至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想象。他们难以想象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会积极投身到坑骗亲友的“加盟直销”中去,又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年人会哭闹着要求自己的儿女去购买那些昂贵到令人发指的“保健床垫”和“灵丹妙药”,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什么在强震当天的成都,疯狂的购房者依然将楼盘的开幕式挤爆(身在成都的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向我描述这样的情景时,我不禁哑然)
            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疯狂,各式各样的“农场”甚至明目张胆地走进我们的校园,早年间风靡一时的“行走学校”,别具一格的“网瘾”治疗,甚至是常年在全国各地走穴的“感恩教育第一人”(名字就不提了)。他们或多或少都以“农场”式的浅吟低唱或集体生活,推销那些在道德上看似无法质疑的观点。是啊,商业社会,每个人谋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况且以这样方式来牟利无比简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在我们这里不仅合法合理,甚至还是很体面的——比搬砖出卖体力要体面不知多少倍。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玛莎深陷其中而无法向他人诉说,哪怕是至亲的人,并不是因为她的软弱或者麻木。她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渺小而孤独的。她甚至已经强过很多人,至少她知道要逃跑。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要逃,甚至有多少人觉察到了异样?依然记得高二那年和全校的同学还有家长一起接受“感恩教育”,巨大的操场坐的满满当当,“第一人”幽默的谈吐,深切的说理,动人的演绎,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流下眼泪,孩子们当面给父母下跪,“反省”自己“虚度荒废”的年华。场面摄人心魄,让人恍如隔世。那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只剩下服从和自责,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犯了世界上最深重的罪行。诚然,这样的教育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宣言暴力和残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了这样让你放弃思考的环境,他想要告诉你什么,便有了无限的选择余地。
           那天的全校大会结束后,我和父亲回到家里,默默地坐在餐桌前,在家做饭的母亲走过来想听听我们父子两的感想。然而我们什么也说不出来。母亲说,这样的讲座好,以后应该常办,独生子女就不知道珍惜感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因为我明白,感恩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我也从来不质疑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究竟是那里不对呢?我看了眼父亲,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烟瘾发作的他,正坐在那里吞云吐雾。而透过烟雾,我从他的眼睛里,却只能看的到和我一样的迷茫。

     8 ) 有关邪教忽悠众教徒的手段

    今天又重新看了遍《双面玛莎》。第一次看是因为被海报吸引,第二次,则纯粹是因为电影本身。

      
       其实这部片主要讲的就是一个逃脱了邪教的女孩儿之后的生活。可是邪教的印记太过深刻,以致于玛莎经常把现实和过去的虚幻相混淆。不过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了解到玛莎这一两年来的生活。电影虚化了事情的开始和结局,包括玛莎为什么会误入邪教,或者她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相反,电影强调的是玛莎的心理和经历。最近看了部心理学的书,里面碰巧也有讲邪教的章节,并且提到了邪教的几个常用手段。神奇的是,电影里也有共鸣。
      
      一、隔绝的世界
      
       玛莎他们生活在一个小庄园,白天做点农活、聊天、唱歌,晚上休息。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自给自足。在邪教的那两年中,她甚至没有跟她姐姐联系,即使她们都住在纽约,即使她姐姐结婚了。
      
       正是因为隔离,就算她们行为诡异,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所以穿的衣服很不伦不类,所以习惯每天只吃一餐,所以游泳的时候不穿衣服。
      
      二、屈辱的入教仪式
      
       电影里并没有明确的入教仪式,但是女教徒在真正加入组织,应该是算做被弓虽暴之后。其实最开始女孩儿们的反应都很正常——哭泣。可是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资深女教徒,说:我们不能这么自私,只想到自己,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的。于是玛莎笑了,和那个宽慰她的女教徒笑成一团。
      
       自我辩解总是很能起作用,尤其是当其他人都一样的情况下,一件明明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突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三、鼓励
      
       刚刚进入庄园的时候,帕特里克(邪教头子)为她写了一首歌,一首只属于玛莎的歌。
      
       其实大家都会从新教徒成为老教徒。玛莎呆久了,新教徒的安抚工作就是她的了。这时候,她的角色是teacher和leader。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他们便更信奉着组织。
      
      四、温水煮青蛙,不断挑战个人底线
      
       帕特里克真的是个很有计划性的人,懂得怎样让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接受自己的“另类”价值观。当他教大家射击,先是从射击玻璃瓶开始,再到杀死小动物,大家都觉得新鲜刺激。于是他又带大家去偷窃甚至杀人。好在玛莎还是有自我底线的孩子,她心里终于产生了怀疑,最终产生了逃跑的念头。
      
       那么其他人呢?没有。教徒们似乎都觉得这是正常的。
      
       当时玛莎跑出来,是有人追了出来的,却没有把玛莎带走。除了因为周围人太多,我觉得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他们有把握玛莎最终还是会回去。显然,他们的把握是最后得到验证的。改变了玛莎所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她与外面正常的世界格格不入。玛莎也曾想过放弃,也曾给邪教打电话。可是在电话打通的那一刹那,玛莎犹豫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多说一个字。
      
       片子的基调无疑是压抑的,可是却从中看出了阳光的部分。
      
       不得不说玛莎对改变自己做出的努力,也不得不说姐姐在玛莎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姐姐对她的事情一无所知,虽然姐姐最终也没有成功地帮助玛莎摆脱邪教的阴影而不得不求助于医院,可是玛莎靠姐姐的帮助才让她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是姐姐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教给她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告诉她应该穿漂亮舒服的衣服,游泳的时候要穿泳衣,要注意私人空间,要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等等。
      
       正如片名:Martha是她本名,Marcy May是邪教老大称呼她的名字,Marlene是她邪教接电话用的名字。中文译名双面玛莎也挺好,因为电影不仅想展现的是邪教和人性的斗争,也有玛莎自己内心的挣扎。

     短评

    邪教渗入

    6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实在刻意啊,但看在女猪脚份上,还是可以加一星的

    11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圣丹斯最佳导演,果然是非常诡异而又美丽的摄影啊!我非常喜欢,用光也太大胆了,直接自然光,用剪影什么的,女主角或许不是那么出众的美丽,但在镜头里面太摄人心魄了。演得也很不错,NYU的学姐(妹?)。。双线叙事倒不少见了,但确实很震撼,四星半四舍五入啦!配乐不多,但里面那首歌很好听

    1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失足女青年么

    16分钟前
    • shalimar520
    • 很差

    剧情简介是神马东西!还邪教,我真一点没看出来,不就是美版《给妹妹的情书》吗!你们不要老拿摄影说事了

    19分钟前
    • 彌張
    • 较差

    被邪教洗脑过的人竟然这么可怜

    20分钟前
    • Lucifer
    • 还行

    谁写的剧情简介呀一点都不沾边好吗!!!

    23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还行

    摄影很好,胶片的灰暗质感,故事一般没什么亮点,倒是Elizabeth Olsen让我惊喜,比她俩个著名的姐姐还有气质,很适合这种文艺型独立电影

    24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后面一个推的镜头很有感觉,真有点渗入回忆里无法自拔的尽头。双面其实就是双线,讲主人公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不断的细节,把故事填充完成。 伊丽莎白·奥尔森比她的姐姐们亮眼许多,约翰·浩克斯又演了个会弹琴的文艺坏蛋。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共妻...

    32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还行

    非常喜欢电影的主客观镜头交替剪辑和女主的表演,这位T. Sean Durkin很不简单,叙事干脆利落,对细微情感的把握又精到细腻,留白强劲有力。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姐姐。

    38分钟前
    • 拜访者
    • 推荐

    除了摄影不错外,很有硬伤。

    40分钟前
    • 春暖花开
    • 还行

    洗脑失败案例观察。

    45分钟前
    • 无非
    • 推荐

    从邪教组织逃脱后,她一直处于某种焦虑的情绪中。双线叙事看似层层剥茧,但是两条线中一些模糊焦点的镜头让人分不清是过去还是现实。也许,抛开牢笼不提,人最难的还是找到自我归属吧

    50分钟前
    • lcsun
    • 力荐

    看完再看豆瓣简介当时就无语了,一度还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片子。。。豆瓣简介您能靠谱点儿吗,好好一部有头没尾的劲儿逼电影儿给介绍称了伦理剧啊。。。

    55分钟前
    • 一枚苏热姑娘。
    • 还行

    Martha是女主的名字,Marcy May是那个CULT农场老大给她的名字,Marlene是农场中所有女人接电话用的名字。导演很聪明,玛莎的逃亡竟然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但最后依旧让观众失去安全感;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玛莎过去生活经历,我们只看到了她的病态和缺乏安全感。Elizabeth Olsen的表演很像小米!★★★★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Q84美国电影版啊简直了,更何况主角是大波妹

    59分钟前
    • lukelette
    • 力荐

    你和你姐姐实话实说自己因为误入歧途加入小混混群体又被群主奸污然后因为悔恨懊恼而陷入无法自拔难以摆脱的漩涡之中又能怎样,你姐姐还能吃了你啊!我去,看得我那叫一个起急。。。最后那个不安的情绪和黑屏的结束,又玩开放式结局真受不了啊!不喜欢这片里的所有演员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较差

    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主要体现在共妻上了

    1小时前
    • 看不见我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