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我们的星球

    我们的星球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美国,英国2019

    主演:大卫·爱登堡 

    导演:艾雷斯泰·法瑟吉尔 

    猜你喜欢

     剧照

    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3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4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5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6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7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8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19我们的星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由大卫·艾登堡负责解说   这部八部分的剧集将探索自然世界的独特又宝贵的奇迹,由屡获奖项的剧集《地球脉动》的创剧人倾情打造。通过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我们的星球》采用了令人惊艳的摄影和技术,并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方式探寻了地球上尚存的野生区域和那里的动物居民。这档耗时 4 年的大制作节目在遍布全球各个大洲的 50 个国家/地区进行过拍摄,600 多名工作人员共计花费超过 3500 个拍摄日,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和神秘的深海到广袤的非洲地貌和南美多样化的热带雨林,全面关注全世界生境多样性的广度。

     长篇影评

     1 ) “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首先,这个纪录片拍的太美了!自然的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长,让人惊心动魄的自然的美,果然是人类无法见到和想象的。然而,人类却在无节制的破坏这些美丽。

    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 人类生产活动飞速进步,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水平,大多人都获得了比以前更多更丰富的资源,远远超出仅满足生存需要的程度。然而,回头看一下我们生存的地球,却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留下了满目疮痍。野生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对调节地球气候有重要作用的冰川加速融化,海洋、草原、热带雨林、森林的面积不断退化,栖息于上的动物在人类偷猎和栖息地减少的情况下,很多已经灭绝或者在灭绝的边缘,同时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破坏。而如果人类再不采取行动, 那么最终,也会将人类本身带入绝境。

    在过去的100年中,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自然平衡不再是理所当然。了解自然的运作,帮助自然恢复,不光是拯救地球,更是拯救人类自己。依靠冰层生存的北极熊、南极企鹅、鲸类等所有海洋生物,以及陆地上栖息的各种动物,因为气候的变化,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环境而面临困境。

    用这部纪录片开头所说: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共同繁荣。

     2 ) 突破性的作品才叫奇迹,copy奇迹的作品只能是垃圾

    炒冷饭炒冷饭炒冷饭!!!和《地球脉动》的内容大范围重叠,许多取景地、出境物种换都不带换的,甚至有《地球脉动》高清修复版的错觉。做研究、写论文尚且要问前人已经做了什么,当前的工作有何空前意义,本片制作团队却罔顾制片的出发点,仗着经典之作的成功经验,一味复制粘贴。摄影技术好又怎样,如果仅仅是为了欣赏画面,我不如去看摄影展!作为纪录片,却缺乏对于摄影材料的统合和组织,没有对中心主旨做更深的挖掘和思考。企图用高大上的拍摄设备掩盖懒惰和敷衍的制作态度,企图用拍摄的“艰辛”来自我感动,却不在核心卖点上动脑子、下功夫,纯属消费观众的情怀。

    环保的口号更是空洞无力,全片仿佛把人类归为地球的原罪,给出的“解决之道”竟落脚于切尔诺贝利?!行行行,把人类杀完地球自然就美好了。真不知道这种极端的环保主义和恐怖主义有什么区别。

     3 ) 思维与存在

    很多人都喜欢读书、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这是好事,可是如果你大脑中没有一个宏大的思维逻辑系统去囊括你所看到的知识,你所看到的知识就是无数分散的点,很难说你真正吸收了其书的核心精髓. 就好比今天我们处在21世纪自然科学大信息量整合基础上,我们在这个大信息量的整合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哲学模型,这是一个全新的高点,我们站在这个高点上回望和俯视此前的哲学史的讨论,我们将会把他看的很清楚. 比如读一本西方的哲学书,如果你没有一个超过那本书的更高深度、更高维度去阅读它,你总是站在下面仰望它,你很难读懂他,但如果你站在相对更高的点俯瞰它,你才能更容易去理解它,你就能把那些零碎的知识点拿来补充或者是替换你之前的底层思维逻辑系统. 而《物演通论》就是将既往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甚至博物学,以当代大信息量为基准,重新整顿翻新,建立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思维高度而且为未来提供全新的基础理论的一本哲学大作. 01 物演通论消解了唯物论、唯心论和不可知论三大派系各自的前提缺陷 什么唯物论? 首先唯物论是绝对否定唯心论的,它有一项不自觉的前提默认,就是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真空的孔道,我们对外物的感知是通过真空的孔道去触及的,根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感知是有规定性的,而且我们的感知只能获取被规定的对象的可感属性,而未被规定的可感信息都是无效的,因此唯物论出现严重偏差. (比如说,人类只能看到一定区域的波长,也只能接受一定范围频率的震动波,一旦超过这个区域和范围,人类是感知不到的) 而所谓唯心论 也绝对否定唯物论,但它同样也有一个严重的偏差,就是虽然知道感知是有规定性,但是它不知道感知是指事物的属性,而把感知属性当做了实体!也就是认为属性本身就是实体. 于是西方古典哲学第一人“笛卡尔”说:“任何事物分为二元实体,一个是物质实体,一个是心灵实体”,可见他把感知(精神)当做一个实体来对待,他根本不知道感知其实是物质实体的属性,也就是他对感应属性这个东西没有概念,于是认为是心灵实体组成的世界万物,这是唯心论的严重偏差和失误. 不可知论也同样有一个前提默认 就是认为我们的感知本来就是求真的,因为他有这个不自觉的前提默认,他才会产生不可知论这个问题,如果他知道我们的感知不是求真的,也不可能是求真的,不可知论自然消解. 所以无论是唯物论、唯心论还是不可知论,它都有一个前提偏差,或者有一个偏差性的不自觉默认,一旦我们把这个武断前提清理清楚,三大派系都将不成立,而当我们把唯扣掉,叫物心一体,或者实体与属性一系,这个唯物唯心的对立问题就能得到通解. 02 此前的哲学家一直在横向的讨论“知”和“在”,但始终无法打破“知”和“在”的二元对立,即便是打破这种对立,也是非常荒唐的! 就是武断的将唯物唯心融合,即要么否定唯物,但是不能说明知的源头,也就是精神的源头;要么否定唯心,但是直到现代也根本找不到物质的真正质料究竟是什么?因为无论是夸克还是玻色子,都能继续往下挖,最终唯物居然成了空洞. 直到古典哲学阶段结束,黑格尔甚至说“在”(也就是唯物)仅仅是绝对理念的意化,于是在既往哲学横向思路中,只能导致“知”和“在”的双双迷失. 而在递弱代偿原理中,不再横向观念的讨论“知”和“在”,而是将横向关系转为纵向关系,叫“知的纵向一元规定”,也就是说“知”是“在”的本性派生,当物的存在程度变化的时候,作为“知”的感应属性的代偿程度同时发生变化,“知”不是为了对“在”求真,而是“在”的有效代偿,也就是为了满足存在阈而获得稳定存在. 简单说,“知”是“在”为了求存而派生出的属性,是为了求存,不是为了求真,这是“知”和“在”从二元对立格局转变为“知”和“在”的纵向一元规定关系,也就是第一次对“知”和“在”有了感知量化模型. 于是在递弱代偿模型下,知和在统一,不再对立! 03 第一次找见精神的源头. 既往哲学只是在讨论精神的作用方式和规定性,但从来没有人去研究过精神从哪来,因为既往哲学家潜在默认的状态是什么? 他们仅是横向观念去看待世界! 也就是说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人类都觉得自己是神创的,是突显的,所以没有纵向观照万物的观念,并且认为只有人类才有精神、感性、知性、理性,这是人类独有的禀赋! 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精神竟然是物质的属性,也就是说精神是在138亿年的宇宙物演史上,逐步通过属性增益发育而来. 因此,此前的哲学从来没有探到过精神的源头,而精神的源头在物演通论里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感应属性的代偿增益叫“精神”,也是整个哲学史上第一次找到精神的发生源. 04 我们获得的为什么不是真知 近代古典哲学总说“知”难以求真,但是知为什么难以求真?却始终没有答案. 康德说:“人类的感知总是飘浮在现象界,客观本体是被扔在彼岸的,是超验的,是无法企及的”而什么是现象?康德无法给出明确答案 罗素曾经也在他的哲学书中探讨,说古希腊时代就在探讨现象和本质,但是2000年都说不清它是什么? 直到物演通论出现,才终于说清楚了现象和本质,在递弱代偿中明确知道,所谓现象就是感知层面上感应属性的耦合,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属性耦合,也只能感知现象,而真正的“知”无法知道. 那究竟是什么是现象,在谈现象之前,我们得先得了解什么是属性? 举个例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正负电荷是电子和质子的属性,电子和质子发生关系是通过电荷属性耦合来达成,电子只能感应质子的正电荷,质子也只能感应电子的负电荷,电子根本无法感知质子的形状、颜色、大小、质量等所有信息,并且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因为它的感知都是被属性规定的,这叫电子的感应属性,而质子的正电荷则是可感属性. 感应属性对可感属性进行感应属性耦合而获知,获知的结果是什么?是电中性,电子永远无法捕获一个质子,因为捕捉的一瞬间就达成电中性,所以电子对质子的知是被自身的属性扭曲的,而这个耦合的一瞬间后的结果就叫“现象” 于是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感知过程为什么总是飘浮在现象上,因为它是对应感应属性耦合的失真产物,而之所以宁愿失真去感应,因为它是最简单、最简洁、最经济、消耗能量最低的方式而达成依存来实现求存. 这足以有效的说明为什么我们的一般感知不免飘浮在现象界,既然本真是被扭曲的,那么我们的知也就不是真知了. 既然感知不是求真,那么存在主体皆为盲存 因为一切主体的感知包括人都不是为了求真而设定,而是为了求存而感应,所以任何主体都是盲存,因为我们的感知仅仅达是为达到存在阈的满足值,有效代偿达成即为感知满足,再加上感应属性耦合,才是感知所得,而耦合一定是对“对象”的扭曲,因为耦合的一瞬间就变成了耦合结果,也就是现象,而根本不知道这个可感属性究竟是什么? 因此对任何一个主体来说,不管是原始的可换位主体,还是后发像人类这样的不可换位主体,他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达不成对象所要有的那个客体本真,因为感知一旦触及对象,就立马扭曲为现象. 因此对象和客体是两个概念,“客体”是指你的感应属性没有覆盖在上面的那个存在,而对象指的是你仅仅抽取客观可感属性的那个存在,这两者概念是不同的. 因为这些原因,你的感知永远达不成本真,你永远是盲目的存在着,尽管你觉得你有所知,但其实你是盲存着,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禁闭,一切你所感知到的存在都是你精神统摄中的存在. 递弱代偿原理明确了什么真理,什么是本质 在物演通论中,“知”是有的规定的! 但如果你要读懂这个规定,你必须对物演通论中的存在度、存在阈、及衍存偏位线有一个基本了解. 在衍存图中这样表达,存在度越高,则感应属性(感知属性)的代偿量越小;存在度越低,它的代偿属性和感应属性增益就越大,知的的规定就在存在度与存在阈之间,存在度是下限规定,存在阈是上限规定. 而“知”就是为了感知满足存在阈的有效代偿,这就是真!使得存在者能够稳定存在(这里的存在指的是整个物类,而不是单一个体) “真”不是追寻客观事物的本体,而是能够满足存在阈代偿常量,这叫做“真”,它不是真知!而是真存,也就是“知”的上下限规定只表明“知”追求代偿满足而不是追求对象本真. 既往人类都是把这个满足代偿的知叫做真理,也称为为本质! 但是这个本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就好比历史上无数的所谓的真理,都经不起时间的打磨,然后再次随着存在度的下降而沦为现象,所以本质是漂移的. 就好比以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天圆地方,直观的讲,这是真理,而后又有地心说、日心说、相对时空观、绝对时空观,这所谓的真理、本质一直在变,但让人惊异的是在每个阶段,人类都无比相信,但是历史长河中,以现代人的视角,你会发现本质都是漂移的。所以,任何所谓的真理都是不真的, 其真理只是满足当时的人类能获得稳定依存条件才叫真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谓的真理也就不真了.

     4 ) 自然科学得哲学性——我们的星球雨林篇观后

    总结:赤子之心映照之下,真理反而更应熠熠生辉。

    从内容结构上,整部雨林篇有一条暗线,即映射的方式,让观者迅速代入并找到乐趣:1,刚果雨林中犹如城市一般的巨树,森林象从社区道路一般的通路中穿过,各色动物们集会在莫比里拜亚沼泽,就像在纽约中央公园休闲的都市人。2,新几内亚雨林天堂鸟的强迫症与舞步,与现代人群熟悉的日常别无二致。3,婆罗洲林立的石灰岩尖顶,几乎是哥特式建筑的翻版,树鼩在马桶一样的猪笼草上如厕,4,菲律宾依赖父母又渐渐练习飞翔并最终独立生活的食猿鹰,5,亚马逊雨林,依赖盐渍地共有资源生存的动物们映射着金钱社会,切叶蚁扛着树叶的整齐拥挤的队列,像极了提着公文包挤地铁的上班族,而被虫草菌腐蚀并注定夺去生命的昆虫们,则让人想起绝症、死亡和毒品。6,印尼红猩猩的生活,则让我们想起日常的亲友之间的生活形态。

    相比地球脉动、蓝色星球等BBC名作,网飞这一系列纪录片的亮点也在这里,立意同样在于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反思,但表现方式非常有创新。

    我们自诩万物的灵长,却发现,我们自认为文明社会的高级形态正在文明从未踏足的领域,在我们认为远远渺小于我们的飞禽走兽间,自然而然地上演——这是一种文明的自嘲,把我们从傲慢的王座上拉下来。

    为什么文明需要谦卑与克制呢,因为需要以更宏观的眼光和尺度看待地球史:

    丁仲礼院士曾在访谈中提到,人类如今一系列对环境的破坏行为,放在地球漫长的时间坐标之中依然微茫,我们并不能毁灭地球,我们只能毁灭自己。

    如今人类这一支物种,以百十亿的体量,凭借绝对的智力与资源攫取能力,以人定胜天的统治者姿态站在地球之巅。但如果放眼整个生命之树,人类所占的却只是一个极小的枝桠。文明出现的5000年,之于整个地球的历史的时间尺度,则相当于一口呼吸之于人的一生。

    当人类离开农耕与畜牧渔猎的时代,我们对于自然的攫取开始指数级上升。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类得以强大地直接或间接的威胁自然。自然的破坏速度、物种灭绝的速度同步在指数级上升着。塑料、工业废水、核污染,地球的自我代谢能力并不能跟上这几百年间世界爆炸式的巨变所带来的破坏。这期间,我们挤占了生命之树大部分的养分。这与医学上的肿瘤细胞的特性是何其相似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有一篇短篇小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在如今生产关系之下,也会有关于人口与土地承载力的量化指标。倘若忽略贪婪与傲慢,沉静下来的人类,反而会显露出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到之处:人类具备道德意识、艺术创造力、生命情感、思考与探寻事物本质的能力。

    一个人获得维持生命所需的热量,与自然造物健康运行规律之间,存在极大的可持续的互惠空间。人类的活动一定会在地球留下痕迹,河狸一生都在修筑水坝,并会永久改变地貌,但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边界。即为了维持必要生存所需而产生的攫取和杀戮,让能量以负熵的形式进行交互,则是自然存在的动物性法则的一部分,而能从中体验到“君子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并能够指导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约束的,只有人能做到。而这正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仁”的重要体现,从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映射关系,思辨道德的建设,这部纪录片做着与先贤们同样的事。尽管社会体制,知识,科技,生产力的背景已然大不相同。

    这是一部西方人拍的纪录片,但在面对残酷的生态破坏问题上,这部纪录片展现出了难得的与中国思想观念的共识。

    清末西学东渐的时期,农业国的我们,面对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强势的殖民入侵之下,思考中国的出路。中国翻译家严复翻译了一部生物学著作《天演论》,却在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震动,物竞天择的生物学观点,带来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中国人终于放下了天朝上国文化上的傲慢,并开启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斗争图强的历程。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并不脱离人类生活,人类通过对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确立人类应该在的位置,应该有的表现。如今的全球碳中和政策,对新能源的注重,一系列重要的环保共识,放在哪怕50年前,也是难以想象的,抛开权利和政治的因素,人类终于对于命运共同体这个事实加深了认识。

    东西方哲学的基底分别是知识与人生问题的思辨。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所说的,美德即知识,这句话得以呈现。所以中国人会从,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自然现象中思辨人生。并得到“仁”这一中国化思想成果。

    纪录片中那一系列映射的故事,尽管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天差地别,但因为展现出表面的相似性,让更多的人得以更好地思考天道。

    对天道的思考,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干根基,我们说天人合一,五行学说,温凉寒热的中医药理,耕读传家,节气历法,天理人心等等。中国人对天道的体认和实践,与西方对于自然的改造与资源开采形成对应。片尾那整齐划一的油棕树,与边缘处岌岌可危的原生雨林形成对应。

    对于天道的思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探索。这种探索是跨学科的,生物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均在其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并理解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类智慧的最高产物有两个:知识与人生的至善。当这两者能共同发挥作用,人类本身也将得到更好的进步。那些飞禽走兽,不再是理念意义上的某个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而是与人同样与自然交互着的生命。当我们不再忍心因随手丢弃的一个塑料瓶盖,导致一只飞鸟,一个海龟整个生命旅程都饱受痛苦,或者因为口腹或者娱乐,而虐杀一只野兽,我们生命情感的良知便得到了擦拭。我们将唤起对于广阔世界的思考与渴望,又为知识的收获创造了空间。

    儒学大师马一孚著名的诗句: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不正是我们对于生命的体验、认知、思考、共鸣,该有的一种情感吗。李白在短歌行里写: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陶渊明写:纵浪大化间 曹操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都是在带着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之下,去看待天地自然,这种思考,就是人类真正独有和不朽的成就。因此欣赏诗歌的层次性非常丰富,从修辞学,到哲学,到自然科学,史学和美学。

    所以,让我们带着发自本心的真挚情感,以读诗的眼光,去看纪录片,与广阔世界共鸣吧。

     5 ) 豆瓣9.8,英国王子都来站台,这是什么神仙星球!

    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小。

    43亿年了,我们的地球母亲古老而神秘。

    陆地、海洋、冰川、高山,晴天、阴天、雨雪、冰雹,它是百变的魔术师。

    眺望远方的时候,其实我们大概只看到了地球上的40万分之一。

    脚下的星球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秘密。

    最近,杉姐发现了一部让人非常惊喜的纪录片: 《我们的星球

    它一播出,豆瓣评分就飙到了9·8,几乎满分。

    网友说,这是一部看一眼就能让你哭的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彻底被生命感动。

    很多人对它的评价甚至高过老牌经典自然纪录片《地球动脉》

    首映礼上,查尔斯、威廉、哈里三位英国皇室王子齐助阵。

    贝克汉姆也带了自己的大公子为这部纪录片现场打call。

    《我们的星球》是网飞出品,但邀请了大量的来自BBC的成员。

    我们都知道自然纪录片一直是BBC的强项,而网飞是近年来新兴的流媒体巨头它可以让节目在同一时刻于190个国家上线。

    解说大卫·爱登堡被誉为“世界纪录片之父”,多年来与BBC的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学家,还是勇敢无畏的探险家和旅行家。

    (93岁高龄的大卫.爱登堡曾是帅小伙)

    《我们的星球》拍摄过程中,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完美的彩虹。

    一望无际的冰山。

    气势磅礴的瀑布群。

    卡布奇诺图案一般的静谧海洋。

    仙气飘飘的热带雨林。

    当然,《我们的星球》中,还有它最为特殊的主角们,几乎每一位都身怀绝技

    颜色美丽到难以想象的飞鸟。

    隐身超能力者异性虾。

    活活把自己作成冬虫夏草的蚂蚁。

    杰克逊舞步发明者。

    自带胶枪武器的蜗牛。

    切叶蚁能在一夜之间搬光整棵树,堪称动物界的最佳快递员。

    海胆上瘾症患者,一张嘴就停不下来。

    极寒天气下,成双结对的是杨过和小龙女吗?

    搞笑选手信天翁,每次落地都要脸着地。

    当然,还有众多的萌娃。

    以及N多个仗剑走天涯的流浪者。

    其实,杉姐看《我们的星球》时,最大的感慨就是,它们完全和我们人类是一样,有亲情、有爱情、甚至还有工作的热情和理想。

    它们每天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对抗天灾、获取食物、求偶、繁衍生存、哺育下一代......对应到人类身上就是如何生存、求职、结婚、养孩子......

    比人类更艰难的繁衍

    需要繁衍的成年动物们会把自己的小宝宝生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之中。

    例如,火烈鸟

    它们为了给宝宝找到安全的环境。会从数千公里外飞到海上来,它们会在海面上寻找藻类食物,海面都被它们染成红色,场景相当壮丽。

    吃饱喝足的火烈鸟跑到远离海岸的小岛上驻巢,因为周围的水特别咸,所以这里成为了火烈鸟小宝宝的天然保护屏障。

    但是,这里毕竟不是长久之地,小火烈鸟出生之后,成年父母们的腿上都已经能看到结晶盐了。

    为了生存,这些刚刚满月的小宝宝需要跋涉50公里以上去寻找水源。

    大部分小宝宝都能在妈妈的鼓励下到达目的地。

    但也有体弱一些的小宝宝,会掉队。

    等待它的是越来越厚的盐结晶和死亡。

    一向优雅的企鹅为了给小宝宝们找点儿吃的,在海中玩儿命游泳,然后还要若无其事的穿过巨大的海狮群。

    九死一生之后,终于来到小企鹅的居所,它们又必须要在几十万只幼崽中找到自己的宝宝。

    生命的繁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总有些动物就想着投机取巧。

    比如,爱尔康蓝蝶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蝶,雌性蝶必须在特定的植物沼泽龙胆交配并产卵。

    等卵被孵化成毛毛虫之后,它们不好好在高处呆着,反而一定要到危险的地面上去。

    然后等待被蚂蚁发现,把它们搬回巢穴。

    爱尔康蓝蝶发出蚂蚁幼虫的信号,等待蚂蚁来给它们喂食。

    长大一点之后,它们变得更加狡猾,开始模仿蚁后的声音。

    结果就是蚂蚁会把它们当皇室一样供养,如果食物短缺,蚂蚁会放弃自己的幼虫,优先喂养爱尔康蓝蝶。

    而当它终于破茧成蝶之后,它会头也不回的爬出蚂蚁的洞穴。

    吃饭,几家欢乐几家愁

    和我们人类不一样,大多数的动物食物相对单一,只要环境允许,它们认准了哪一样或哪几样就会吃一辈子。

    比如喜欢吃野果的犀鸟,天天在树梢上这样吧唧嘴。

    喜欢吃海豹的北极熊即使在海豹数量锐减的情况下,也还是喜欢吃海豹,小朋友也不会放过。

    海豹妈妈看到这一幕就只能远远的擦眼泪。

    企鹅每次下海都有生命危险,遇到天敌时就只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迅速上岸,惊慌失措,期盼着每一个朋友都不要落伍。

    有的族群,对自己的同类也没有善意,它们经常会因为食物而互殴。

    动物中也有小偷,靠偷取同类的食物为生,比如下面这位就被摄制组抓了个正着。

    有些妈妈们会隔三岔五的去孩子的家里看望它,还会带一些食物作为礼物。

    但青春期的孩子们却并不领情,既不让母亲帮忙撕扯食物,也经常会对母亲的来访感到厌烦。

    角马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猎狗吃掉,关键时刻,它会用身体挡住自己的孩子。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保护孩子都是父母的天性。

    世界无奇不有,唯独天下父母一个样儿啊!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些动物生活在天然的“富人区”,它们完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加州海獭生活在海带密集区,它们喜欢把海带当床垫,一边晒太阳、一边凿开刚刚找到的海螺、螃蟹和海胆等食物。

    每天都是度假模式,萌态百出,最喜欢双手捂眼睛,难怪连JK罗琳都是它的粉丝。

    海带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海獭在这里根本就不用担心敌人的袭击,远远望去,一只海獭就像一条小船,简直就是桃花源般的生活啊!

    求偶:它们可比你会追妹子

    小动物们除了产崽、吃饭之外,也少不了要恋爱的心思

    脾气暴躁点的,直接开始抢,谁打赢了是谁的,比如下面这两位。

    性情温和点儿的,就直接等,树上那对儿已经缠绵了一夜。

    树下这位马岛狸先生还蹲守在原地痴痴等待。

    长点儿心的,如这只蜜蜂,为了抱得美人归,深入到差点儿把自己粘死的兰花中。

    最终一番挣扎终于脱险,虽然精疲力尽,但它获得了香水,而这小小的香水足够让它交到一位女朋友。

    动物中有没有言情小说一般的人物?

    当然了。

    它们也是那种不用工作主儿,因为它们生活的森林太富有了,富有到什么程度呢?

    它们每天什么都不用做,只做谈恋爱这一件事情。

    前面说的那位杰克逊舞步的发明者,就居住在这样的森林中,这样的舞步是它为了赢得异性发明的。

    下面这只小鸟喜欢来一些空翻、跳跃类的动作,不过在这部纪录片中,它并没有成功。

    羞涩点儿的喜欢拉上三个兄弟来帮忙衬托自己,人多好办事嘛,大家一顿跳,最后也还是成功了。

    最让人佩服的就是这位黑西装先生。

    它在求偶之前必定要先打扫卫生,展示舞步的舞池中,一片落叶都不可以有。

    等她真的来了,他就开始了他那段精心编排、难度极高的表演(最炫民族风),而且杉姐发现他在跳舞的时候身上还会变色,一会儿是黄色、一会儿是蓝色,时尚、活泼又异常华丽。

    完全就是燃烧着整个生命在恋爱阿

    不过,最让杉姐神往的还是犀鸟,因为犀鸟一旦和另一半结缘,就会把这段感情忠守一生,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的就是它们了。

    在《我们的星球》开篇主题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大卫·爱登堡接受《太阳报》采访时表示:

    我们要传递的讯息非常紧迫。大自然陷入了危机,我们不能再轻声细语地表达意见。再说什么‘我们要开个会商讨这个问题’毫无意义。我们希望观众们现在就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无法避免,《我们的星球》还是要谈到环境污染,动物锐减的问题。

    水位逐渐下降,以前在水里洗澡的河马,现在只能挤成一坨,蜷缩在泥浆中。

    海水变少,十万只海象挤在一起,为了找到一些空间,有的海象只能被迫爬上峭壁,但是视力不好的它们想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坠崖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海滩变成了坟场。

    触目惊心。

    格陵兰岛的冰川正在以崩塌的方式融化。

    或许你会说,这些我们都知道,因为以前看的也不少。

    《我们的星球》非常客观,除了这些让我们痛心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积极乐观的部分,这些东西支撑着我们对地球环境恢复的信心。

    十年没有下过雨的沙漠,只要一场雨就恢复了生机。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拍摄组十分冒险的进入了鬼城——切尔诺贝利

    这是人类灾难的最大现场。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但就是在这个被人类抛弃的城市中,绿色植物再次扎根。

    它们在废墟中肆意生长,成为这座城市的主人。

    而森林的自我重建,带来的是动物的出现。

    小型的爬虫、兔子、狍子以及珍贵的蒙古野马都出现在了这片土地上。

    最让人惊讶的是狼群的回归,因为狼群只有在森林繁盛的情况下才会回归。

    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说一万句我爱你都不能表达对你的感激之情,看到这里,很多人和杉姐一样不禁热泪盈眶

    我们都意识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但是有多少人会对你真的抱有希望呢?

    太多的人破罐子破摔,明知塑料袋不可降解,还在任性使用、丢弃,去超市的时候多少人想过多拿一两个免费的塑料袋来装垃圾?

    明知汽车尾气污染环境,还是不愿意用地铁、公交、自行车代步。

    明知水资源有限,水龙头还是想开多久就开多久,尤其遇到不是自己家水龙头的情况。

    明知烧煤污染空气,还是偷偷的烧了。

    明知xxx是保护动物,还是忍不住吃了。

    因为有太多的人从没想过以后,只想着活过自己这一代、这两代,就算了......

    但我们的星球从未放弃过自己,经历了这么多,最顽强、最有韧性、最富有生机的依然是你。

    《我们的星球》没有给我们太多弱肉强食的感觉。

    很多时候,它们把凶猛动物猎食失败的素材放进来,即使是有猎食成功者,也是远距离拍摄,或者干脆素食,比如这样。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体谅大家的不适,另一方面是为了宣扬素食,真正做到保护野生动物。

    那么,保护地球,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的星球》官网上给出了五点建议:

    1. 尽可能素食 Make Your Diet as Plant-based as Possible 2. 购买可持续水产和肉类 Shop for Sustainable Fish and Meat 3. 使用清洁能源 Switch to a Clean Energy Provider 4. 选择不危害森林的棕榈油 Choose Deforestation-free Palm Oil Products 5. 购买产自可持续发展管理森林的纸木制品 Buy Wood and Paper Products from Well-managed Forests

    这部纪录片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一份对自然的热爱。

    爱护我们的星球,大概是我们此生最浪漫、最高级的自我投资了

    喜欢我就关注、转发、点赞吧! 杉姐微信公号《1895电影评论》同步

    转载、合作、联系请豆邮

    本文首发《电影烂番茄》

     6 ) 9.8分都嫌低,它竟美过《地球脉动》

    回忆起小时候在科教频道的荧幕记忆,自然就是《走近科学》

    除了这样的科教节目,当然我们还能回忆起各式各样的自然纪录片。

    从《动物世界》到《人与自然》,美丽的自然世界是孩子的天然启蒙读物。

    而谈到国外的自然纪录片,有一部在这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BBC出品的纪录剧集《地球脉动》。

    作为“海外版的《人与自然》”,影片更进一步,通过深入人迹罕至的极地荒原、无底深海甚至极少被探秘的地底洞穴,呈现了震撼人心的视觉奇观。

    这部神剧,第二季更是在豆瓣拿到了9.9的高分,成为了2016年评分最高的纪录剧集。

    而《地球脉动》原班人马并没有停止脚步。

    今年4月,这支金牌摄制组携手网飞共同推出了新作《我们的星球》。

    《星球》一经播出,就收到了观众如潮的好评,反响和呼声甚至超过了前作。

    好评如潮的《星球》是如何吸引到胃口被养刁了的我们呢?

    我们先来看看《星球》超强的卡司阵容。

    影片原声由曾为《蝙蝠侠:侠影之谜》、《指环王》系列做配乐的史蒂文·普莱斯操刀。

    电影配乐师普莱斯为纪录片配乐能够更好地煽情与助兴,又成功避免了BBC以往浮夸的风格。

    担任解说的则是“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爱登堡(DavidAttenborough)。

    作为BBC的御用解说,他的地位相当于解说《人与自然》的赵忠祥老师。

    93岁高龄的他,再度以经典之音带领我们进入神秘的自然奇观。

    此外,《星球》更是以超乎超人的工时和先进设备确保了影像品质。

    600多名工作人员,在超过3500个拍摄日里,走遍了各大洲的50多个国家/地区。

    全程使用4K超清格式拍制,保留了自然世界“高清的美”。

    每一帧画面美得像截图,色彩饱满,细节高度保留,分分钟想设成壁纸。

    由于过于清晰,观众时不时就觉得身处另一颗星球。

    水、光、雾混合的迷人质感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光只是清楚可还不够。

    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过: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星球》采用美军发明的空中摄影机拍摄,可从数公里外拍摄某物体的超清特写。

    因此,我们有机会接近了从未被如此近距离拍摄的各(奇)种(奇)各(怪)样(怪)的野外小动物们的日常:进食、捕猎、求偶、迁徙…

    有趣的小动物充斥着画面。

    一群粉红火烈鸟带娃迁徙,成年长官带着一个营的童子军噗嗤噗嗤向前进军。

    这只蠢萌笨鸟为了赢得放心,通过伸展羽毛摆出各种浮夸的造型,完成了一次“个人时装秀”。

    不过要想赢得雌鸟芳心,光摆空架子可不行。

    这只长须鸟别出心裁。

    先是特意叼走落叶,打扫出了一片干净的舞台,然后开始了表演。

    请欣赏“舞技不如生鸟系列”。

    而丛林中数量最多的切叶蚁群可以在24小时内切光一棵树。

    蚁群精密配合,全然无视沿途的动植物。

    《星球》做到了足够远,足够美甚至足够近,但这却不是最讨观众好评的。

    与十年前的《地球脉动》相比,我们看到了《星球》更浓郁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星球》主题词写道: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抵达了月球,并有史以来首次回望地球。自此之后,人类人口翻了一番的,而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0%。

    这一连串鲜明的数字掷地有声,通过对人类短短的现代历史的追溯,为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类繁荣敲响了警钟。

    因此,《我们的星球》更像是文明预警

    做着一份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阶段性报告

    然而这份有分量的报告并不沉闷。

    《星球》的叙事围绕着因果关系经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观众目睹/介入了一次次“蝴蝶效应”的生发。

    比如,第一集开头讲到了秘鲁渔场富饶的凤尾鱼。

    通过片中一系列生态系统运作功能的展示。

    片末,观众不禁发现,如果没有风尘的迁徙、洋流的运动,也就没有秘鲁的优质渔场。

    这就是,“撒哈拉的一粒沙依然能够影响着世界”。

    沙漠里飘起的风尘滋润了遥远的南半球的秘鲁渔场。

    这样微弱却又深远的联系让我们明白,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发生,一切又已然发生

    就像在第一集“一个地球”中,拍摄组去到了极地最北的冰川。

    那些大量的冰川和海冰,通过将太阳辐射反射出去,保护着我们的星球,防止地球过热。

    在这个过程中,格陵兰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终年被冰层覆盖,面积相当于9个英国大小。

    而在过去20年间,格陵兰岛浮冰数量持续锐减。

    融化的速度比十年前快了一倍。

    巨大的冰川更快地向北撤退。

    下坠的冰块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震耳欲聋的声响在海与冰之间回荡。

    短短20分钟内,7500万吨冰融化,大量融化的淡水涌进海洋。

    提高了海平面,改变了盐度,扰乱了洋流。

    这只是开始

    第二集“冰冻世界”里,我们很快就看到了受害者。除了北极熊这样经典的“全球变暖代言人”之外,《地球》更是观照了较少关注度的海象

    由于全球变暖,海水退到了北方。

    海象为了在觅食地附近获得休息,扎堆涌上就近的海滩。

    于是,这里便赫然惊现了堆着10万只海象的海滩。

    也是世界上最大最拥挤的海象群。

    这样的“象口”密度,造成了踩踏事件频发,海象的争斗不断。

    而一些海象为了避免争斗,设法去到了远离象群的岛礁。

    一吨重的他们艰难地爬上了80米高的峭壁。

    由于海象离开水,视力就变得极差,当他们因饥饿而试图下山时,一桩桩触目惊心的“坠崖”事件接连发生。

    一吨重的海象难以在岩石上形成很好的抓力,只要不慎踩空,他们就会坠下悬崖。

    巨大的身体像玩偶一样在石头与石头之间翻滚。

    他们摔在了堆满了尸体的滩头上。

    许多尸体已经腐烂、发臭。

    尚有一丝气力的海象悬置在海滩上,望着天空。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丧片”。

    剧集最后一段,摄制组作死地进入了「切尔诺贝利」。

    这是现代人类最悲惨的灾难之一。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超过十万人立即撤离,整座城市瞬间变成一座鬼城。

    人们宣布,在接下来的2万年里,放射性尘降区不适宜居住。

    然而,尽管有辐射,情况到了现在已经有了显著的好转。

    不到10年,新苗就开始发芽。

    不到20年,野生动物数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甚至濒临灭绝的普氏野马出现在了切尔诺贝利。

    不到30年,灾区的野生狼群上升至禁区外的七倍。

    而现在,切尔诺贝利又重新被绿色覆盖,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星球的韧性

    但这更需要人类控制自己的脾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

    我们保护自然救的不是这颗老星球,而是人类自己以及我们关于这颗星球所有美好事物的记忆。

    就像片中提到的:

    我们在未来20年的所作所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

     7 ) Our planet

    鲨鱼捕食这一段!太精彩啦!从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鲨鱼!海豚超级可爱。看煽情电影无动于衷的我,看这个,老是心酸泪目。太美了!太好了!可惜它们都在消失!

    羊头濑鱼怎么看起来这么奇怪,迅速干掉小海胆Hhhh。小海濑好可爱!

    有一只鹰脚上抓了2条鱼,太可爱了吧。还有之前那个被迫飞的小鹰,正脸好萌好委屈,。

    大鱼捉小鱼:吹泡泡。小鱼产卵这个看起来好厉害。

    气候在变影响水域,珊瑚礁,人类又过度捕鱼,世界真糟糕。但看到了保护的成效,又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希望。

    第五集猎豹真酷,那肌肉和骨头,真漂亮。最后的老虎,一家五虎,养家真不容易。我也想看看象草是个什么样😯。

    第六集一开场海豚们就被killer whales 追杀,一个追一群。我能活着真幸运,还没有什么潜在的生命危险。深海真是个神奇的地方,皇带鱼居然有10米长,还特别奇特。

    第七集一般般,很多都已经在其他类型的纪录片中看过。豹咬鳄鱼那一段,真不愧是豹子👍。

    第八集的老鹰幼鸟打架真是厉害。初生牛犊不怕虎。Old-growth forest 太美了。紫色花朵摇曳,草木茂盛。小野狗们还挺可爱的,唧唧叽的。最后居然还有切尔诺贝利。太惊讶了,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但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动物变异的情况呢?

    总之,太好看了!

     8 ) 我赌这9.8分顶级新片,马上要刷爆你的朋友圈

    要说拍自然纪录片的行家,BBC认第二,大概没人敢称第一。

    从早期的《冰冻星球》、《地球脉动》系列,到2017年火爆全网的《蓝色星球2》

    无一例外,都是名副其实的真·神作。

    前两天,又有一部每一帧都美得震颤灵魂的自然纪录片来了。

    我敢打赌,它即将刷爆你的朋友圈——

    严格来说,《我们的星球》(下文简称《星球》)的出品方并非BBC,而是大家熟悉的另一个流媒体巨头Netflix

    但是,它的制作方仍是BBC的金牌团队Silverback films.

    你可能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但你一定听过它家的赫赫战绩——

    《冰冻星球》豆瓣9.7分,《蓝色星球2》豆瓣9.8分,《地球脉动2》更是达到了惊人的9.9分。

    除了制作公司牛逼之外,《星球》的解说也大有来头。

    戴维·阿滕伯勒,是著名的自然博物学家,也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

    此前,戴维·阿滕伯勒和BBC合作了60余年,承包了几十部史诗级自然纪录片的解说。

    在英国一项民意调查中,戴维·阿滕伯勒更是打败贝克汉姆,获得“地球最酷男人”的称号。

    时光荏苒,戴维对自然世界的热爱依旧

    顶级团队+顶级解说,《星球》一开播就口碑炸裂。

    豆瓣和IMDb上,其评分都高达9.8。

    在《星球》的首映礼上,甚至还吸引了贝克汉姆一家,以及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父子三人等名人出席亮相。

    为何《星球》的口碑和关注度都如此高?

    一组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

    主创团队历时4年,走遍全球50多个国家各地区,动用600多名工作人员,累计超过3500个拍摄日。

    最终,才拍出了这部8集纪录片。

    从偏远的北极荒野到神秘深海;从广袤的非洲平原到南美热带雨林。

    可以说,《星球》为我们呈现了一部自然界的“神奇动物在哪里”

    一个物种想要得以延续,繁衍问题至关重要。

    而动物间为交配而展开的求偶行为,也有五花八门的方式。

    比如孔雀开屏,座头鲸唱歌等等。

    对于生活在热带丛林里的娇鹟(音同“翁”)来说,它们的求偶方式则是跳舞。

    并且,不同颜色和类别的娇鹟,其舞姿也不尽相同。

    金领娇鹟,求偶时的舞步是跳跃和旋转

    金领·舞娘·娇鹟

    红顶娇鹟,求偶舞步是在树枝上滑行

    红顶·庞麦郎·娇鹟

    蓝娇鹟的舞蹈编排最复杂,需要有三名舞伴陪同。

    在反复练习多次后,它们才能在雌鸟面前表演,做出如旋转木马般轮流交替的花式动作。

    蓝·旋转木马·娇鹟

    你可能想不到,娇鹟的品种共有五十余种,每一种的求偶方式都不尽相同。

    为了繁衍后代,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

    当然,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光知道繁衍后代是远远不够的。

    在自然世界里,有一套弱肉强食的食物链和生存法则。

    而每个物种适应自然法则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学会捕食

    比如,小甲壳类的磷虾,以海洋中漂浮的微小植物为食。

    而磷虾本身,又是(音同“青”)的食物。

    再往食物链的上端走,鲭鱼也会成为其他物种的盘中餐。

    而且这样的捕猎者还不止一种——

    海洋中的海豚,喜欢成群结队来捕食鲭鱼。

    空中的水薙(音同“剃”),也能冲进海里捕食鲭鱼。

    得益于身体的特殊构造,水薙鸟用于飞行的翅膀,也能在水中自在畅游。

    在捕食磷虾时,鲭鱼可以横行霸道。

    但在海豚和水薙鸟面前,鲭鱼却腹背受敌。

    一出海底世界的“丛林法则”,被这几种动物生动地诠释了出来。

    说起来,丛林法则的残酷,绝不仅仅在于“弱肉强食”。

    还有更加残酷的“物竞天择”

    为了找到适应生存的环境,自然世界就经常出现动物迁徙行为

    非洲的火烈鸟,通常会选择在远离海岸的小岛上筑巢产卵。

    这样的小岛有盐湖围绕,是天然的保护屏障,捕食者不敢涉足。

    但是,这也面临着一个问题——没有饮用的淡水

    于是等小火烈鸟破壳之后,火烈鸟群就要举族迁徙,进行一次寻找新居住地的漫长跋涉。

    一次这样的迁徙通常超过50公里,历时数日。

    在此期间,一些体弱的火烈鸟幼崽或许会跟不上队伍。

    还有的双脚被凝固的盐渍禁锢,举步维艰。

    等待它们的,就是死亡的考验。

    幸运的是,哪怕迁徙的过程困难重重。

    但大部分幼鸟在经过长途跋涉后,都能抵达有淡水的地方,开启新的生活。

    从捕食到繁衍,再到迁徙。

    《星球》的第一集就为我们介绍了动物族群为了繁衍生息,与大自然做出的抗争,干货满满。

    在后面的几集里,《星球》将逐一探索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栖息地,以及那方水土所供养的生物。

    除了知识量相当丰富之外,《星球》的拍摄也值得一提。

    看过《蓝色星球2》的人就知道,BBC拍摄团队的敬业程度,绝对堪称业界良心

    为了拍摄海豚冲浪,摄影师一只手扛着高速摄像机,另一只手驾驶喷气式海撬在海面狂奔。

    在他身后,是如同猛兽般袭来的海浪。

    身侧是冰冷的海水,像扇巴掌似地拍打在脸上。

    《蓝色星球2》

    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BBC这群“亡命之徒”,可以说是把这句话做到了极致。

    在《星球》中同样如此,拍摄团队运用了最先进的4K摄像机,上天下海,无所不至。

    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自然界一幅幅波澜壮丽的图景——

    洁白无瑕的冰雪天地。

    色彩绚丽的咸水湖。

    宛如仙境的绿色森林。

    神秘瑰丽的海底世界等等。

    不夸张的说,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

    当然,除了美景之外,《星球》中也少不了各种蠢萌的动物

    “目不转睛”小海豹。

    “突然出现”小企鹅。

    “蹦迪鬼才”天堂鸟等等。

    在《星球》每一集的开头,都有同一段旁白:

    就在50年前,我们终于冒险抵达月球。 人类历史上首次,我们回望自己的星球。 自此之后,人类人口数量已增长超过一倍。 这个系列节目,将欢庆那些仍然存在的自然奇迹,揭示我们必须保护的东西,确保人与自然能得以繁荣。

    发现了么,《星球》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记录下那些自然界的奇观。

    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图,就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改变“旁观者”的身份,转而意识到自己是地球存亡的“参与者”

    而导演通过镜头传达的,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美景。

    它用直白的事实告诉观众,我们所目睹的地球奇观,正受到人类行为的威胁。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一组简单的数字就能窥见一二。

    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的速度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

    这进而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提高海平面、改变海水盐度、扰乱洋流,甚至直接威胁极地动物的生死存亡。

    另外,由于对野生动物的过度捕杀,在过去的20年里,鹿的数量已经减少70%.

    在过去的50年里,野生动物数量平均下降60%.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都是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疮疤。

    为这部纪录片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今年已经93岁了。

    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年纪这么大还不退休?

    阿滕伯勒是这么回答——

    “我们对自然界了解得还是太少,而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这部良心纪录片,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界、以及我们所处这颗蓝色星球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作者:张不才

    < END >

     短评

    看后,我理解了灭霸的响指…

    2分钟前
    • 每天一颗白煮蛋
    • 力荐

    有一句政治不正确:越看到这星球的美丽,看到那么多生灵的可爱,看到大自然几万乃至几十万几百万年造就的鬼斧神工般的和谐与共存共荣,一想到她因为我们不加遏制的欲望而加速褪色乃至幻灭,我就特别想说,人类都原地爆炸吧。

    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到海象坠地那里流泪了,听到2040年北极夏天将不会结冰,我想自己大概可以看到人类的末日吧。

    12分钟前
    • 苏娃
    • 力荐

    不看此片 = 白在地球上活一回

    15分钟前
    • Lucy
    • 力荐

    “未来20年我们的行为,将决定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运。”

    18分钟前
    • DING
    • 力荐

    虽说原班人马 但是仍有不同剪辑更凌厉节奏更快 不浪费每一秒钟每集开头引子即惊艳Steve Price配乐一流 动作配乐和海洋主题最佳没有幕后花絮老爷子没露脸每集足够明确拍摄意图: 不仅记录 更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必须深入人心 更要落实到位

    23分钟前
    • mills
    • 力荐

    担任解说的戴维·阿滕伯勒是BBC御用,今年已经93岁了。他一生与自然世界为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向戴维致敬,也羡慕他过了一个无数人羡慕,但又无力尝试的人生。

    24分钟前
    • 阿怪
    • 力荐

    大卫出品………金字招牌

    29分钟前
    • 见片鬼。
    • 力荐

    除了纪录片应有的美感外,这次配乐又到了新的高度

    34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力荐

    如今的纪录片已经出神入化到像是所有动物都拿了剧本一样,精彩刺激得很

    38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补充一句!有花絮!单独一集63分钟的花絮,被奈飞放到了“预告及更多咨询”里,b站up主可能是没找到,忘了搬运了。花絮比正片好看!拍摄品质不输bbc,姥爷解说听着还是如此舒适。the things parents go through to deliver a meal, if only they knew,这么诗意的词恐怕只有爱登堡能写出来。还提供了很多全新视角,包括沙尘暴如何影响海洋生态。都是奈飞拍的新素材,不像bbc,用老素材凑数。爱登堡老爷在预告里说希望新平台能带来更宽阔的传播,我怀疑还是原班摄制组,不过确实带来了更宽阔的视野。配乐简直太美了,改掉了bbc浮夸的臭毛病。

    43分钟前
    • Macavity
    • 力荐

    看到第四集,五星没问题,随便一集挑个10分钟出来凭摄影就够了。评论里面有个人说故事性不够,想说声大自然故事你m,planet earth 小蜥蜴逃生的不是官方承认摆拍了么,要故事你看个JB纪录片。你只要知道现在人类做的事情千回百转之后能够让一帮海象被逼跳楼就够了,which might be the least concern among all the consequences. we are not losing the planet, it's losing us.

    48分钟前
    • Jasonovski
    • 力荐

    最后一集切诺贝利点题:要是人类灭绝了的话,自然很快就会重新蓬勃起来。

    51分钟前
    • 苏莫
    • 力荐

    当我们躺在沙发吃着薯片看着电视的时候,和我们同一个世界的蔚蓝海洋里正上演着一场场的饕餮盛宴,广袤荒漠中缓慢移动着一个个孤独只为生存的背影,生机勃勃的绿色草原上呈现着一次次的致命追逐,茫茫冰川正宛若庞然巨兽死亡般破裂消融…

    52分钟前
    • CUBY
    • 力荐

    切爾諾貝利的野生動物森林世界真是太魔幻了。

    56分钟前
    • 力荐

    其实也就还行吧,高清版Planet Earth 1,在拍摄技法和内容质量上讲跟近几年的BBC作品比其实差距挺大的,在干货上可能还不如PE1,看自然类纪录片多的人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60分钟前
    • 小驿
    • 推荐

    给你看什么是美。告诉你美将不存。

    1小时前
    • 拔刀诀
    • 力荐

    比之前的planet earth还好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些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尤其是海洋那两集。有一种为了这部纪录片换掉电视机的冲动。Netflix真愿意砸钱啊。

    1小时前
    • Sophie Z
    • 力荐

    甚至比《Planet Earth II》好看!一口气看完。有趣的小细节特别多,会让人拍着大腿叫好大开眼戒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那种。比如天堂鸟的求爱舞,猪笼草借雨捕食蚂蚁,泰国斗鱼的拥抱和泡泡巢,蝾螈抢老婆等等,甚至还去了切尔诺贝利。而且全程画面特别清亮透彻,Netflix 原生 app 支持的 Dolby Vision 4K 片源在 OLED 电视上放出来真是视觉享受,强过身临其境。美国戏份比较多,甚至还有加州大火,还挺有亲切感。保留节目幕后花絮从每集变成最后合集,不同喜好都一次看过瘾。花絮还发现 DJI 实力软广(标志性开机音)。再次表白一下 Netflix,把纪录片系列也扩展到老厂们擅长的动物领域,一出手就水平不凡,还大手笔把 BBC 大卫老爷挖来了,真是有钱有心任性,越来越有大厂风范了。

    1小时前
    • 椒盐豆豉
    • 力荐

    有点不敢相信这是人均排碳量全球第一和不承认温室效应的美国人拍出来的纪录片。技术和画面上实际比地球动脉更强,跟地球动脉相比可以说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对全球变暖森林覆盖率锐减的负能量警示片。70%以上的解说都是负能量的报数字,什么时候北极冰川消失,什么时候野生红毛猩猩灭绝。这不是一部展示地球之美的纪录片,这是一部告诉你再不做点什么大家马上就全部玩完儿了的警告片!!

    1小时前
    • 螺蛳粉兔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