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记录片 武汉日夜

    武汉日夜

    评分:
    0.0很差

    分类:记录片大陆2021

    主演:田定远,孟宪明,杨莉,苏洁,李青儿,曹珊,涂盛锦,王紫懿,王震,李超,王枫娇,左双贵,石长江 

    导演:曹金玲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武汉日夜 剧照 NO.1武汉日夜 剧照 NO.2武汉日夜 剧照 NO.3武汉日夜 剧照 NO.4武汉日夜 剧照 NO.5武汉日夜 剧照 NO.6武汉日夜 剧照 NO.16武汉日夜 剧照 NO.17武汉日夜 剧照 NO.18武汉日夜 剧照 NO.19武汉日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900万武汉人与来自全国各地医疗系统及其他行业的一线人员,一起打响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武汉日夜》内容来源于从疫情开始,武汉当地三十多名摄影师在抗疫一线持续拍摄数月,多达数千小时的素材之中。影片以医院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及病患为主线,以深夜运送孕妇的志愿者为辅线,展现与疫情抗争、与死神决斗的动人故事,这些“平凡人”在疫情面前不舍昼夜、不惜生死、守望相助、共克难关。  所有的至暗时刻,心中总会有光。所有的天方夜谭,都抵不过事在人为。所有的微不足道,都蕴含生活的力量。疫情之下,武汉的日夜,不止空旷的街道,还有努力生活的身影,更有“破茧而出”的新生,他们无所畏惧,迎接阳光。在这座英雄的城市,900万人将继续迎来一个个清晨和黄昏。他们的面孔,模糊又清晰。他们的名字,普通又独特。他们的生活,平凡又有份量。

     长篇影评

     1 ) 也记录了我曾经战斗过的情景

    武汉人,医生,曾经在金银潭医院ICU战斗过,片里的场景都太熟悉了,回忆起来像做梦。其实现在都有点想不起来具体的细节了,只记得累,满怀希望,又失望,但从不曾放弃。从金银潭医院回来,我跟我朋友说,我从没上过那么累的夜班,精神高度紧张,通宵不眠。但结果是好的,越来越多的人被从ICU送出到普通病房,心情是雀跃的。全民万众一心,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奋斗的场景,热血沸腾。武汉真的是英雄的城市!片子里的武汉很美,夜景美如画,希望大家都到武汉来看看。

     2 ) 懂得人间烟火,方知家国情怀

    走进影院前,对《武汉日夜》颇有疑虑:

    首先,新冠疫情是2020年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各媒体轮番聚焦,几乎穷尽了所有讲述的可能,再拍成纪录片,还会有人看吗?

    其次,在网络视频冲击下,让原本就不太受关注的纪录片处境更难。以2019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故事片850部,纪录片才47部,比动画电影(51部)还少。其中26部纪录片进入院线,总票房仅1.5亿元,远低于2018年的5.3亿。随着网络视频生活化、个人化的讲述方式普及,“真实”已被重新定义,则纪录片该何去何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武汉抗疫是一次伟大的集体行动,作为纪录片,理应呈现出足够的诗意与激情。可一旦落入主题先行、粉饰生活的陷阱,又会引发真实性的“塌方”。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两难选择。

    所以,在影片开始前,心中已默默地、提前给它打了个6分(10分制)。

    肯下笨功夫,才会有好电影

    然而,《武汉日夜》还是打动了我,因为它的拍摄方式。

    《武汉日夜》忠实地记录了抗疫过程中几十位普通人的故事,他们职业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却意外被疫情锁定在同一空间中。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缺乏戏剧性,硬讲成故事,往往会给人造成“不真实”的感受,而在“不真实”的平台上,很难摆放价值。

    对此,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

    其一,搬演:搬演是一种独特的纪录手法,即“真实再现”,就是让当事人重新扮演曾发生的故事,在纪录片的历史上,《北方的纳努克》《夜邮》《911》《中国工厂》等经典之作均使用了搬演。在搬演与真实之间,一直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纪录片都离不开搬演,只在使用程度上有区别。过度依靠搬演,肯定会引起观众不满。

    其二,直接电影:即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热捧的纪实美学,它要求创作者像“墙壁上的苍蝇”那样,冷静、忠实地记录,尽可能使用长镜头。直接电影依然重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可“墙壁上的苍蝇”毕竟趴不了太久,所以这种影片多聚焦在重大事件上。

    《武汉日夜》更多地采取了直接电影的拍摄手段——它的故事性更多是镜头捕捉而来,而非搬演,这使拍摄过程变成漫长的捕猎过程。

    这是一件吃力却未必讨好的事。

    说“吃力”,因为在跟踪过程中,有的人物会“跟丢了”,只好放弃;有的人物会突然拒绝合作,只能中断;有的人物在结果时可能逸出常理,只好删掉……即使遇到那些具有典型性、愿意配合的人物,也需长时段跟踪,以从海量素材中发现故事性。直接电影的素材量与成片量有时可达50:1,而《武汉日夜》中绝大多数镜头是在传染区完成的。这样的笨功夫,如今还有多少人愿意去做呢?《武汉日夜》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匠人精神。

    说“未必讨”好,因为直接电影由细节组成,在故事进入高潮前,部分观众会觉得节奏慢、琐碎。直接电影是挑观众的,真正的纪录片爱好者从《武汉日夜》一开始便会感到眼前一亮——要的就是这个调子,要的就是这个味道。

    太多细节,闪耀着光彩

    可以说,《武汉日夜》是从海量的素材中,“刨”出来的作品,所以它在细节上,有难以替代的光彩。

    首先,来自生活本色的克制感:《武汉日夜》拥有足够多的采访量,无需把“宝”押在“爆点”上。它来自生活,即使达到故事高潮,也能做到不滥情、不肉麻,不会像故事片那样刻意积累矛盾、制造冲突。

    比如在片中,医生向患者家属通报患者去世消息的两段,本是难得的“苦情戏”,可《武汉日夜》却处理得波澜不兴。当医生将遗物交给家属,随口问道:“身份证不在里面?”患者家属回答:“不在,他的身份证在我身上。”这其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况味,根本无法设计出来,只能在实际生活中遭遇。

    其次,呈现出疫情的残酷。在《武汉日夜》中,有的当事人未能抢救成功,特别是一位护士的父亲,也没能挺过疫情。非常时期,一切从简,从医院到火葬场,没有仪式,没有送别。护士凄惨的哭声,被忠实地记录了下来……也许有人会问:把别人的痛苦记录下来,有意义吗?会不会与“抗疫胜利”的主题不协调?

    在《武汉日夜》中,医务工作者因长期穿戴防护服,导致面部等出现疱疹,甚至溃疡;在抢救室中,垂危者痛苦的呻吟;在病房里,患者的绝望……正是这些似乎残酷的画面,让观众对疫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事实上,疫情是无情的,把它造成的伤痕藏起来,就无法理解它的危险性,也就无法理解武汉人民究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

    其三,礼赞了平凡的爱:在《武汉日夜》中,当丈夫看到妻子在短信中说“真想活下去”,突然泪奔;当妻子逐渐康复,仍留在隔离区,夫妻二人只能招手致意……从装扮看,他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丈夫不是帅哥,妻子不是美女,他们的装扮不拉风,家中又是如此狭小拥挤,可他们却将爱阐释得淋漓尽致。

    类似细节在《武汉日夜》中比比皆是:录音机中,孙子用背古诗词鼓励垂危的爷爷;老军人终于能尝出食物的滋味,说“这就算吃了满汉全席”;驰援武汉的医生回归前,像拍打朋友那样拍打着诊疗设备……

    细节是会说话的。这些纯净、精致的细节,是“笨功夫”给予《武汉日夜》的回馈。

    讲好故事,不等于好纪录片

    重视细节,重视个人讲述,在今天,绝大多数网络视频也是用这种方式拍摄出来的。可从网红吃播,到达人秀,乃至B站,精品却不多。

    这说明,只有直接电影是不够的,好的纪录片还应有更深的思考。

    吃播式视频的短板在于,它们只是把基层民众的劳动简单地转化成炫酷的视觉图像,将其娱乐化。观众看到的只是美食出锅的畅快,辛苦的处理过程被压缩成炫酷的刀功、勺功,成为大快朵颐的前戏。

    直面普通人,而不是消费普通人,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眼睛去看。换言之,就算同样是“墙壁上的苍蝇”,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

    《武汉日夜》看到的:出在方舱医院中,依然认真准备高考的小患者;是一群陌生人,为了让每个孕妇都不被感染,组成志愿车队,深夜为大家服务,他们甚至找不到合身的防护服,有人裤子太长,垂到地上,只好拖着走;是终于战胜病魔的爷爷回家后,又成了孙子的噩梦——不得不继续背诵古诗;是一直笑对病情的患者,得知父亲去世后脸上僵硬的笑容;是怕传染孩子,每天只好在汽车里过夜的医生夫妻……

    《武汉日夜》能看到这些,因为它有一种悲悯,一种尊重,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敬意:正是那些普普通通的人们,托起了国家,正是他们的奉献、坚持、勇气,还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就是我们能最终战胜疫情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理解他们,才配说家国情怀。因为家国情怀从来不是空洞的,它有非常具体的内涵。

    毫无疑问,纪录片应该讲故事,但不能被故事绑架,变成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武汉日夜》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超越了“讲个好故事”的层面。

    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诗意却能长久传承

    《武汉日夜》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它的诗意。

    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展现的是真人真事,但什么是“真实”,取决于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真实电影创始人让·鲁什曾说:“纪录电影不应该纯粹的记录现实,应主动地挖掘真实。”镜头中的真实只是生活表象真实,更深的真实藏在人们内心,等待激发。

    事实上,对生活理解越深入,就越会发现,生活的本质是诗意。

    在《武汉日夜》中,大量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从而在“真实的”影像上制造出陌生感,促成了诗意的达成。

    比如在疫情中,两名志愿者相爱结婚,镜头没有聚焦在双方的表情上,而在在结婚证打钢印上,女生不断抱怨,男方没花什么钱就得了一个媳妇,可当他们在街上穿行时,女方的脚步还是透露出喜悦的信息。

    再如即将痊愈的妻子面对手机摄像头,跳起了舞,为了抢救,她的头发被剃光,虽然那不是最美的她,却是最快乐的她。

    援助武汉的上海年轻医生即将回家,通过视频和爷爷、奶奶通话,说回去要拍一张全家福,老人耳背,没有听懂,不得不用模糊的回答来掩饰。即使他能听清,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拍一张全家福?当《武汉日夜》最终定格在这张全家福上时,故事便升格为寓言:全家团圆才是最美好的,在疫情中,这么多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劳动者之所以在默默奉献,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正是为了守护更多家庭的团圆。

    这些似乎寻常的镜头,仔细品味,其实充满了陌生意味。不夸张,不喧闹,不拔高,不煽情,同样可以产生催人泪下的力量。常说大事件要有大创作来匹配,但事实上,很多大事件之后虽有创作,可真正的大创作却不多。《武汉日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突发事件总会过去,而诗意却能长久传承。

     3 ) 感动之外的缺失

    文/梦里诗书

    作为一部纪录片,《武汉日夜》选择了一个尽可能的温情视角,去展示在疫情面前,武汉人的悲欢离合,这种做法固然使电影成功用真挚的情感让人心生共鸣,但作为一位亲历武汉疫情的武汉人,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只能被称为“抗疫日夜”,在武汉疫情这个大的命题面前,一切不温情的事物都被创作者选择性忽视了,这样有限的真实并不足以代表武汉疫情的日夜。

    《武汉日夜》中的每一位人物和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全部都源于2020年武汉疫情的真实纪录,30多位摄影师积累的素材组成了这部电影的全部,在那段属于武汉的至暗时刻,没有人会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人想到这些素材会被组织成一部纪录片电影,所以这种最为真实的镜头成就了电影最为真挚的情感,全片主线围绕身处抗疫一线的救护人员全力救治病患为展开,他们以凡人之躯,与疫情抗争,与死神赛跑的伟岸,感人至深。

    电影在选择医护角度为主线展开的同时,病患们的生死视角也随之成为了电影一个尤为重要的切入,对生命逝去与新生的着点,使这部电影所展现更多的并不是疫情蔓延给武汉带来的恐惧,而是一种乐观和温情,当年迈的重病患者在孙儿的童音录音支持下奇迹康复,当年轻的志愿者选择领证结婚,当作为密切接触者的产妇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诞下新的生命,《武汉日夜》已然不需要任何拍摄技巧的加持,疫情磨难下新的希望,催人泪目。

    面对繁多的已有素材,《武汉日夜》其实需要做好的便是取舍,以此来把控好电影整体的节奏和基调,而作为导演的曹金玲选择了尽可能的医患温情视角,这种视角的选择在我看来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电影没有融入过多的个人情感,始终保持了情绪上的内敛克制,这使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融入到疫情的紧张氛围中,并为之感动,但这样的做法,其实没有能为电影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武汉格局,他的故事仅只是被局限在了医院发生的“抗疫日夜”里。

    固然医院是当时的武汉主战场,但当时更多居家不出,每日承受着巨大内心煎熬的人们,他们才是当时的武汉绝大多数人最为真实的写照,而还有更多本当值得被反思,显得并不够温情的疫情往事,也被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缺失了对武汉疫情事件的客观视角,一味想用情感来打动人心,却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慌乱,不安与压抑,使电影缺失了应有的力度。

    疫情面前人性的真善,铸就了《武汉日夜》的感动,那些真实的情绪再现,在如今车水马龙的武汉面前,令人恍如隔世,但一部终于纪录,去反映武汉疫情的电影,它不应该只有感动,也应该有反思,有着另一面的真实。

     4 ) 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量

    距离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已过去一年有余,疫情依旧反复的今天,看完这部纪录片,惟余感慨唏嘘

    恕我不能以一个冰冷的数字来评价这部纪录片,作为一个局外人,任何评价都难以企及这部纪录片的深度,可能拍摄手法不够精巧,空镜的剪辑衔接不够完美,剧情的开展凌乱琐碎,但这都不是这部纪录片需要考虑的事情,一切的精心制作,在生死面前都显的那么的无力

    记录曾经的真实,便是这部片子唯一需要达成的目标。几年后,那些在武汉奋战过的医生护士,那些得过肺炎又康复出院的病人,当他们回过头看这段记录时,能勾起一段特殊的回忆,能想起所有人为了出院而齐心协力的某个瞬间,能回忆起医生护士亲戚朋友对他们的关怀照顾,足矣

    这部纪录片好的地方在于让你不经意间就会流泪,不知道下个瞬间发生的事或者某个人说的话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观感,导演所做的只是拼接,而不是刻意的烘托感人的氛围然后告诉你“好了你可以哭了”。在疫情关口,没有时间让你虚情假意,任何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句话,无论是医生还是家属,总是自然的真情流露

    让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很多,那个父亲死了却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的护士,镜头里留下的只有走廊里回荡的撕心例肺的“爸爸”

    那个负责送病人遗物的医生,在面对家属时不停的道歉“对不起实在不好意思,我们真的尽力了,但还是没能救回来”,家属仍强忍着悲痛向医生致谢

    那个临走前摸着一排排抢救仪说“辛苦你们了”的医生,我无法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也无法知道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病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能从他的语气和神情中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悲痛之余,志愿者们平凡的善良和亲人之间真切的关怀,又让我在这场天灾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正如片尾时春暖花开,当寒冬褪去,迎接我们的仍是新生

    生命的一切重量,在我们不是当事人时都无法体会,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将这一段记忆刻在脑海之中,让这中华民族史上绝无仅有的76天,尽可能的流传下去

     5 ) 不太武汉的武汉日夜

    首先,抛开主题只谈制作本身,我个人并不觉得是一个上乘的纪录片。在叙述上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其次武汉日夜,该作品多是叙述医生 患者,这不免让我这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不太认同,诚然他们是坚毅与勇敢的,但是“我们”还有其他岗位上出勤的人这同也的曾受着巨大的煎熬在砥砺前行。武汉日夜应该是武汉的“每个人“的日与夜。

    最后,前面说到我也是个在家“隔离”了三四个月的武汉人。画面里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镜头,每一张单帧,都有刺痛我的内心。医护抗着生命危险恪尽职守,却还是救不回的生命让人惋惜,而且可悲的是这件事发生了很多次。但是同样也是他们的恪尽职守拯救了许多人,如果没有这些人一线不计后果"拼杀",结果会如何?我无法想象后果。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新冠已经是全世界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了,如果接着按照这个走势力,很有肯能会成为之最。这个病毒必将成人类历史里永远的烙印,而做为自卫反击的第枪,”他们“的坚毅与勇敢也必将永刻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6 ) 导演专访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探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


    >>>>珍贵

    这些影像你从未见过。

    影片的素材来自于30位互不相识的摄影师,拍摄于疫情最严重的时刻,和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地点——

    2020年1月23日关闭离汉通道后的武汉医院ICU病房。

    探长有幸采访到纪录片的导演,曹金玲。

    对于这些1000多分钟的原始素材,曹金玲导演却“很生气”。

    因为很多素材,一到关键时候镜头就失焦了,甚至摇摇晃晃。

    更别说考虑什么运镜和构图。

    后来曹导也想通了,电影画面的焦点并不在于镜头,而应该在于内心,在于镜头中所蕴含的情感。

    而且,当时的拍摄环境太艰难,这些镜头已经来之不易。

    它距离那些医院和病人足够近,也足够真实,但也足够危险。

    这些镜头背后,是一台台被包裹着的摄影机,和一个个穿着防护服的摄影师。

    在关键时刻,有些摄影师出于职业反应直奔现场,他们甚至没有做好周全的防护,就跑进了污染区跟拍。

    摄影师之一,陈卓

    曹导演告诉探长。

    30位摄影师中,有一位的母亲年纪已经很大了,当所有人都在寻找远离病毒的安全之地时,他选择奔赴前线。

    临走时他去看望老母亲,说自己要去医院拍摄。

    母亲并没有拦他,于是他就走了。

    在他转身的时候,他听到母亲小声嘀咕了一句“可能这一走就见不着了”

    >>>>真实

    正是因为有了这30名摄影师,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宝贵镜头。

    要知道,那时候连家属都无法进入医院看望自己最爱的人。

    有些家属,是在这些镜头中,才得以看到亲人最后的样子。

    幕后花絮

    为了最大限度保留这份真实,导演并没有给影片加煽情的音乐,也没有画外音。

    更没有夸张的戏剧化的主观引导,只有默默的客观呈现。

    剧组还花了许多钱去做特效,这些特效并不是上天入地的CG,而是让画面清晰,让运镜稳定,或者擦去一些穿帮。影片的声音也进行了大量的还原和重建。

    影片开头有位阿姨在打电话,我们都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也没有字幕。

    但她脸上的焦急与无助,任何演员都无法呈现。

    1000多分钟的素材,最后只留下90多分钟,有太多素材也被舍掉。

    其中曹导演最不舍的,是一个打不出去的电话:

    有个老奶奶已经六七十岁了,她康复后特别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

    她告诉护士,她想打给她的妈妈。

    然后她就给护士比划数字,7、8、0……

    但她比划了整整2个小时,也没能想起那个号码。

    老奶奶开始抹眼泪。

    旁边的护士在这2个小时里就一直帮她想号码,还说“不着急,没事的,我们想起来再打”。

    但护士和摄影师都知道,这是一通永远都打不出去的电话。

    >>>>拍不下去的摄影师

    探长问曹导演,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曹导演说,他们看素材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每天都哭。

    面对这些素材,他们都尽量保持冷静,有些副导演本身就是纪录片导演,阅历丰富,也很有经验。

    他们看的时候,顶多抹一下眼角,或者去外面抽上一根烟,然后回来接着看。

    纪录片中探望妻子的左双贵

    但在六七月的时候,大家都绷不住了,状态都不太对。

    出品方就让大家放假,给自休息一段时间。

    这大概就是剧组最难的时刻。

    而对于现场崩溃的摄影师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崩溃的机会。

    片中记录了一位叫李超的患者,他和父亲双双感染入院。

    他心态非常好,在医院还帮小区采购物资。

    他的身体越来越好,每天盼着出院和妻儿父母团聚。

    在医院里他和老父亲视频,鼓励父亲坚持下去。

    李超乐高高兴兴抱着物品出院的那天,跟拍的摄影师得知了李超父亲去世的消息。

    摄影师和医生没有立刻告诉他。

    看着乐呵呵的李超,他们都备受煎熬。

    住进隔离酒店之后,摄影师告诉了李超这个消息。

    但李超没有哭泣,而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床上,沉默良久。

    这时的镜头开始出现晃动,甚至断断续续。

    导演告诉探长:那是因为摄影师在哭。

    摄影师崩溃了,拍不下去了。

    >>>>陪伴与治愈

    探长很好奇,这些镜头记录下来的东西,对于被拍摄者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他们看纪录片的时候会是什么感受?

    曹导演的回答很神奇:“有些是患者记忆的补充,有些把患者‘治愈’了”。

    导演曹金玲

    导演本来也担心,这些记录下来的痛苦经历,当事人是不是不想再回忆。

    所以她和剧组对于影片素材的授权并没有抱太大奢望。

    其中有一名重症患者叫王枫娇,康复后刚回家的时候他们一家都尽量不提这个事情,他们选择用遗忘来恢复。

    住院期间的王枫娇

    当她看到影片《你真好》MV,看到自己和家人的镜头,竟然第一次感到了释然。

    王枫娇从没有看到过这段时期的自己,当她看到这些视频之后,她感觉自己被治愈了。

    然后她说:“今后如果你们有什么宣传需要,我随时都可以来”。

    等到剧组2021年元旦探访他们的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他们在满是烟火气的武汉,吃了一顿大餐。

    一家人的愿望也很朴实:“希望我们团聚在一起,健健康康的,过好日子。”

    幕后花絮

    剧组很快取得了所有人的授权。 导演说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感觉被冒犯,而是感觉到了尊重”。 还有就是他们已经和摄影师形成了信任。

    在当时的医院里,尤其在ICU,家属均无法探访。 他们除了需要专业的治疗,更需要人的陪伴。 患者身边除了医生和护士,陪伴他们的就是摄影师。 片中有位老人,努力掰开柚子后,把第一块递给了摄影师。 一切发生的很自然,也很温暖,仿佛摄影师就是他的家人。

    片中还有一位特别的老人叫石长江。 他曾丧失自主呼吸70多天,那段时间,他没有意识,也没什么记忆。

    而那时候,他的孙子经常给他了录音。 在他的枕头旁,就一直放着一个录音机。 孙子会给他读诗,向他汇报家里的情况。 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录音机里传出一个稚嫩的声音说: 爷爷你知道吗?我们家养的蓝莓树复活了,还长出了新的芽呢……

    孩子的声音充满希望。 第71天,终于发生奇迹,老人竟然恢复了意识。

    他出院的那天,做着轮椅一直盯着太阳看。 护士还说,老盯着太阳看对眼睛不好。 石长江老人却说:这是我4个月来第一次看到他。

    后来曹导演很好奇,就问老人记不记得孙子孙女给你读诗? 老人说记得,虽然不知道他们俩在哪,但知道他俩在说话,在读诗。 而看到纪录片之后,老人也终于填补上那段消失的记忆。

    >>>>人性的实验室

    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被托尔特·布莱希特曾说过,戏剧的情景越极致,人性就越凸显。 《武汉日夜》恰恰记录了这个人性实验室里的一切。 有人在这里失声痛哭,失去父亲后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有人在这里结实了新的亲人。 片中有一幕,一位不能说话的老奶奶仅仅抓住医生的手,她说不了话,一直不肯松手。

    医生安慰她说,我知道你胸闷难受,但不要害怕,这里24小时都有人。 “亲人不在,我们就是你的亲人”。

    还有位医生在病床旁直接骂出了脏话: “你给我tm撑着你知道吗!”

    影片最后是一名医生用死者的电话通知家属,他们的亲人去世了,过来领一下遗物。 医生已经拼尽了全力,但还是充满愧疚的不停说对不起。 另一边家属没有任何苛责,而是含着眼泪说谢谢。 在这份愧疚和感谢中,有难以表达的伤痛,也有人性的光辉。

    >>>>重生

    最后,探长想说的是片中一位吃货老人。 他叫孟宪明,是一名老兵,也是一名76岁的重症患者。 他骨子里,有一种战士的不屈与顽强。

    在纪录片中,他几乎从未停嘴。 而且,即便是吃热水泡馍,他也很有仪式感,一边大口大口的吃饭,一边嘟囔着: 这会儿是满汉全席,那一会儿是西餐。 在这最危重的病房里,他似乎享受着最香的美味佳肴。

    当他坐在电影院观看大银幕上的自己的时候,他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好似一个打赢了胜仗的士兵。 边看还边说:重生了,又活过来了!

    幕后特辑

    接受采访时,他手舞足蹈,信心满满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过我要死。” 这份顽强,这份乐观,或许这就是战争经历给他留下的精神遗产。

    幕后特辑

    说到遗产,探长问曹导演,如果把疫情比作一场战役,你如何评价? 如果疫情给我们留下一个伤疤,那这个伤疤又是怎样的? 曹导演说: 我们不该遗忘,应该反思……疫情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一种警示?我们应该反思人类自己在世界,在地球上的位置。

    在这场疫情中,我们都共同经历了痛苦,离别,悲伤。 现在疫情控制住了,或者当疫情结束了,我们又恢复了,我们也又入场了。

    这场疫情像是人类历史相册里的一张相纸。 2020年1月23日武汉关闭离开通道…… 而当我们在十年后,几十年后,甚至几百年后人类再翻开这个相册的时候,能够记得我们在2020年经历了什么。 有哪些人离我们而去,有哪些人挺身而出? 我们又是如何重生?

    导演说:只有当我们记得,当我们反思了,修正了,我们才不会有遗憾。 才不枉疫情我们在疫情中所承受的这么大的伤害。

    观众特辑

    我们要带着这块伤疤继续生活。 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经历的离别与伤痛,提醒着我们骨子里的不屈与顽强,提醒着我们面对下一场危机的时候要更加自信与坚韧。

    日夜更迭,生命不息。 我们要珍惜此在和身边的人,好好去生活!

    文/探长

     短评

    情绪波动是因为抗疫,是因为我们都是从20年初走过来的。但如果只说片子本身的质量的话,就一星。最多一星半,不能再多,不能再多!

    5分钟前
    • 西林
    • 还行

    是那種「你知道是這樣子的你也知道自己會當著那麼一大影廳的人哭成什麼球樣子但是你仍舊覺得很感動會從頭一路哭到結束」的片子

    9分钟前
    • 薛定谔的喵
    • 推荐

    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有默默的纪录,归还手机那段看哭了。

    11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先说电影之外的,由于是CCTV6出品,相当于背靠政府,所以几乎拉了整个娱乐圈过来为电影站台,可谓把明星当民工用,然而这类发声看似声势浩大,实际效果感觉也就平平。另外发行费用应该不少,到处送票,甚至是分派送票指标,然而依然有大量的票送不出去,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宣发资源。再说电影本身,生离死别很难不让人动容,但是整个内容体量、拍摄方式、剪辑效果都不足以表现突出这次疫情的特别与严重,当然因为新冠的突如其来,再加上也肯定不是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自然也会带来创作的难度。只是单单就电影本身的表现来说,真的就是一般呀,期待未来诞生更好更有格局的抗疫电影。

    13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电影并没有记录最混乱的时期。选择性的记录了一些事情,有感动有致敬,但作为纪录片来讲,确实少了些什么

    15分钟前
    • 推荐

    从头哭到尾 拍摄手法和技巧可以说是一点儿没有 但贵在真实 说实话拍成新闻联播我也会哭的

    20分钟前
    • Lumos
    • 还行

    真的是纪录片,没有过多的刻意编排,太多故事都是感人的,后面四个妹纸朋友真的不知道留了多少泪

    22分钟前
    • J
    • 力荐

    不知道跟《76天》有多少重合,但这部更应叫《武汉医院日夜》的纪录片,很像《金银潭实拍80天》续集,从创作来讲很逊,但能得知李超的抉择,王枫娇与左双贵的重逢,算是有所宽慰。其实整部电影也是在提供某种安慰,大难骤降,生死两线,普通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善良、道义与扶持,永远感人肺腑,但是,无法奢望谁能解释为什么只需要他们在让步,在受难,而他们的苦难为何只剩苏洁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缩影。(打分只对电影,不对这些可爱的人与消逝的人,不然多少颗星都不够。)(开头有个大错别字,“疫情暴发”应该是“疫情爆发”)

    2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历史惊心动魄,成品平平无奇。

    29分钟前
    • 再也不潜水了
    • 还行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回望过去这一年的武汉日夜,很多片段戳了泪点——王枫姣分娩24小时之内被确诊,护士整理死者遗物交还家属,医生为医疗器械打气说“辛苦了”。无论是医护、病人、家属哪种身份,都是人间与病毒的交锋,有人重聚有人失去,口罩和手机成为片中最常见的阻断与桥梁,朴素的对话往往最动人,最能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3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官方命题作文,没有大唱赞歌丧事喜办,更难得的是也没有一味地堆砌悲情赚眼泪。导演很好地掌控了悲喜节奏,将重点放在了疫情初期身处武汉的“人”而非“抗疫”,影片前段的几个病历给人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直到中段陆续有人离世,才渐渐显露出残酷。PS:希望能看到记录疫情之前世界的纪录片,比如2019年11-12月,人们不自知covid-19时最后的“快乐日子”。

    35分钟前
    • croya
    • 力荐

    剪辑得有点乱,但是本身真实的感动太珍贵,感谢所有逆行者的付出和武汉人民的坚韧与拼搏。

    36分钟前
    • 素年
    • 还行

    五星给留在了2020年的人们

    41分钟前
    • 叫我阿圆
    • 力荐

    忽如隔世

    44分钟前
    • 微凉
    • 力荐

    这辈子估计也忘不了那个武汉女孩撕心呐喊叫妈妈的视频。

    48分钟前
    • 我是猪贩子
    • 很差

    哭的稀里哗啦,冷静之后想想,其实也不是片子拍的多好。抗疫题材,念新闻我都会哭。

    51分钟前
    • 那只小狐狸
    • 还行

    从开头空城开始就很难过,看的时候一直在抹眼泪。距离武汉封城整一年了,疫情还没离开,那些逝去的生命和这一年里所有伟大的美好的人和事都值得被铭记。@香溢蓝海

    52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没有刻意的煽情,展现的是真实反而更让人揪心。裹着防护服完全认不出人的医护人员;紧紧握住医护人员手不放的老人;枕头上播放着孙儿生日的老人的泪眼;救援队志愿接孕妇去医院的身影;通知家属死亡的医护人员不停的道歉…那些伤痛,不能被遗忘。但是总要往前看,有机会去武汉吧,看那个城市的樱花和夕阳吧。

    54分钟前
    • Kiki
    • 力荐

    接近片尾的一段:医生通知过世病人家属来领逝者的遗物,医生不断道歉,家属不断感谢。这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会哭到不行。我们总说人类的悲喜互不相通,但至少坐在影院看此片的这2小时,我相信观众的悲喜是相通的。

    56分钟前
    • 特特特别想出门
    • 推荐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57分钟前
    • Erdong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