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断头谷1999

    断头谷1999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德国1999

    主演:约翰尼·德普,克里斯蒂娜·里奇,米兰达·理查森,迈克尔·刚本,卡斯帕·范·迪恩,杰弗瑞·琼斯,理查德·格雷弗斯,伊恩·麦克迪阿梅德,迈克尔·高夫,克里斯托弗·沃肯,马克·皮克林,丽莎·玛丽,史蒂芬·威丁顿,克莱尔·斯金纳,克里斯托弗·李,艾伦·阿姆斯特朗,托尼·毛德斯雷 

    导演:蒂姆·波顿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狂欢

    • HD

      虎胆龙威2

    • HD

      僵尸启示录:救赎

    • 奇趣马戏团:吸血鬼的助手

    • 正片

      诡夜迷情

    • 更新HD

      黑水巷

    • HD

      深居其中

    • 僵尸少爷

     剧照

    断头谷1999 剧照 NO.1断头谷1999 剧照 NO.2断头谷1999 剧照 NO.3断头谷1999 剧照 NO.4断头谷1999 剧照 NO.5断头谷1999 剧照 NO.6断头谷1999 剧照 NO.16断头谷1999 剧照 NO.17断头谷1999 剧照 NO.18断头谷1999 剧照 NO.19断头谷199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八世纪末期的纽约,警察们还延用古老的办案方式,对罪犯刑讯逼供,年青的警察伊卡布·克瑞恩(约翰尼·戴普 饰)笃信科学的办案方式,因此受到市内同行的排挤,被派到一个叫断头谷的小镇办理一起连环凶杀案。   断头谷一直流传着关于“无头骑士”的传说,据说,他是因为嗜血而战的黑森林雇佣军,被敌人割去头颅后,他的孤魂一直在断头谷游荡,在月黑风高之夜,他会骑着快马、 拿着大斧将经过此地的行人的头颅割下。两个月内,小镇中已经三个人惨遭毒手。   克瑞恩住进了当地富豪范塔索(迈克尔·甘伯恩 饰)家中,他对“无头骑士”的传说不以为然,但是,又有人接二连三的死去,他还亲眼目睹了“无头骑士”砍掉小镇治安官的头颅,他不得不相信传说的存在,也坚定了要查出真相的决心。   经过一番调查,克瑞恩将疑点放在了范塔索身上,同时,他和范塔索的女儿卡翠娜(克里斯蒂娜·里奇 饰)刚刚萌芽的爱情也被残酷的...

     长篇影评

     1 ) 存在即被感知——观《断头谷》有感

        “Seeing is believing.” 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在真理面前人人都是矮小的。如果想要否定它,就要先面对它,这看似是一个悖论,但是唯有这样,人类才得以发展壮大,不断成长。
    电影中强尼戴普饰演的警官伊卡布•克莱恩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证明。一直崇尚科学与理性的他来到断头谷,当一桩桩神秘的案件无法用科学解释时,他决定接受灵异之物的考验,这却促使他破案成功。
        “我母亲是无辜的,她是大自然的孩子,被我父亲定罪和杀害……”这让我想起了哲学家尼采,尼采是一个反基督徒,对苏格拉底的理性持有批判的态度。“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情感是人的本来面貌,15到17世纪开展大量的捕杀女巫的肃清运动是对那些笃信圣经虚伪卫道之士最好的证词。
        影片意在告诉我们的并不是让我们反对什么或崇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存在即被感知”的道理。感知到的事物,就能够知道它的存在。眼见为实不是一个论点,而是探究事物的一个方法。批判感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存在”与“是”这种定性的说法是有差别的。每个人都要有信仰,每种信仰都是存在的,一种信仰想要压迫或是战胜另一种信仰这都是不正确的。伊卡布•克莱恩来到断头谷之前是一个失去信仰的人,案件真相大白后不仅战胜了邪恶还找回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理性与感性兼具的人。
        神秘主义作为对已知事实和文明的一种反向解释,鼓励人们不断探寻边界,去找到一种不同的变量,寻求一种终极的“原认知”。

     2 ) 不健康的波顿制造

    每次看提姆伯顿的片子。主人公都有着瘦削的脸旁、惨白的肌肤、浓重的黑眼圈。整个场景都是阴冷、潮湿的。感觉从灵魂深处到外表,都有一股浓浓的寒气散发出来。

    不过有时候看看这样的“不健康的”颜色,却有种奇怪的感觉,慢慢的发现这样的美丽出来了。突然发现,看完他的片子,能让自己更加珍视身边这样色彩斑斓、绚烂无比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僵尸新娘》《圣诞夜惊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爱丽丝梦游仙境 》种种浓郁的哥特风,怪到骨子里,印象深刻。

    不过,这样的片子还是不能多看啊。。。。想想阳光灿烂的日子,想想欢声和笑语,这才是主旋律呢~

     3 ) 《断头谷》落的后遗症

       自从看了《断头谷》就发现,我就彻底地总结出蒂姆波顿的电影总能给我一种不确定感。然而,就像是炒菜中的辣椒一样,适当孤独的阴郁气氛会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后在感情上是一种另类的享受,加在电影大餐中会让口感适宜独特。但是,我不喜欢一个惊悚的电影中出现太多的血腥场景,这对我来说无异于一盘全是辣椒,剩下不多的菜反而成为了佐料,难以入口……这种效应总结成一个词——喧宾夺主。

       坦白地说,我看到一斧头砍在树下,飚射出一股子浓浓粘粘的血时,整个人恶心的要吐了,直到后来人头丛树底德洞口蜂拥而出时,反胃!彻底地反胃。以至于后来再看惊悚篇时完全不敢吃东西,隐隐地觉得喉咙中有什么东西在上涌。这也是我不喜欢香港恐怖片的原因——过多的色情加之无穷尽的血腥,而缺乏内涵。所以,我十分肯定地说,这部断头谷丝毫没有给我恐怖的感觉,给我的意境不言而喻了。

       我喜欢“波导”的洞察世情甚至略微表现出来的厌世、喜欢他的阴郁风格、喜欢他从影片中给我的不确定感、喜欢他所表达的单纯、喜欢他塑造出的一定意义上的理想人物……但是,如这部影片中的某些场景却给我带来了上述后遗症,不得不说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没有个性,或者说个性到了极致而让人厌恶。嘿嘿,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嘛!开个玩笑……

       但是我仍然不愿意说自己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在蒂姆波顿的电影中我永远不用担心找不到感动的情景。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德普饰演的一角儿总是被儿时的记忆带来的梦魇所困,在他亲眼见到无头骑士斩人头颅昏厥过去后,在梦中又见到儿时母亲被杀的情景吓得惊坐起来,无意地扑在了女主角的怀中,然后她像对小孩一样地抱着他,安抚他。

       还有当女主角的未婚夫在和德普共同对付无头骑士时惨死后,德普十分地惊恐之余愧疚地对她说:“我真的尽力了,但是……。”

       这些场景中,作为主角的德普表现出并非真正好莱坞英雄式的无畏,相反,他是一种弱者的姿态出现,这种善良和害怕往往让人们在觉得趣味的同时更感真实。比较感性的我,感动于此,也很喜欢这些场景。在我看来,那种从没有表现出惊恐、莫名其妙总能找对出口的英雄反而是电影中一种不成熟的幽默元素。

     4 ) 靠着反派的傻逼反败为胜

    开始以为是侦探片,满心欢喜地准备看男主发威找出凶手,哪知可怕的传说竟然是真的,凶手真的是地狱来的鬼魂,然后男主就彻底萎了,一开说说的神马科技进步才是查案关键全都抛诸脑后...后来靠着反派的傻逼反败为胜,然后拉着女主过上幸福的生活...问题是貌似除了女主,其他人都死的差不多了,男主你可是警察啊!妈蛋除了泡马子就不会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么?

     5 ) 断头谷

    虽然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边看电影边啃大排的我终于还是被恶心到了。断头骑士手起刀落,一颗人头响当当落地,眼神依然是死亡瞬间的惊恐。脖颈的断裂处鲜血淋漓,皮肉紧缩,有烧焦的痕迹。。。

    草草结束晚饭,一门心思看电影,结果目不转睛地一直被剧情吸引到最后。《断头谷》显然算不上Tim Burton最出色的电影,但也并非庸俗之作。一样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歌特式风格,然而不同于《剪刀手爱德华》、《大鱼》那童话般的温馨明媚,而是浓郁中世纪古堡风情的忧郁阴森,带着一种黑色的浪漫气息。Burton作品的两面性就是这样,好比同一片天空的白天与黑夜,光明,就要光明得绚丽缤纷,黑暗,也要黑暗得魅惑神秘。

    若是《断头谷》的题材拿到中国来拍,极有可能出现三个不堪设想的后果:一、断头骑士根本就是一个人伪装的;二、Johnny Depp的那个角色一定是大无畏的孤胆英雄形象,不畏艰险,不信邪说,擒获人犯;三、幕后操纵整个杀人事件的坏女人的结局,要不就是不得好死,要不就是改邪归正。然而深谙浪漫主义和黑色幽默的Tim Burton就可以把它拍得不一样。断头骑士就是断头骑士,是一个“活生生”的鬼,而且是怨气极大的冤鬼。当然,冤鬼并非机械地嗜杀如命——要是这样,也就索然无味了——而是受人操纵的杀人工具。Johnny Depp的形象,并非什么顶天立地的英雄,相反,他怕死、怕鬼、怕闻尸臭,还常常被吓得晕过去,却又在人前强装镇定。然而,正是这些幽默的小细节使男主角变得性格丰满而可爱。坏女人也并没有被杀死打入十八层地狱不得超生,更不可能是假大空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Burton恶作剧般地给她想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最终遭遇,被重获头颅的无头骑士爱上,用削尖的牙齿给了她血淋淋的一个吻,强拉着她遁入亡灵树底,剩下一只露在泥土外面留恋人间的手。

    看Burton经常为一些小细节击节扼腕。那些在梦境里才会出现的迷幻场景,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精致道具,还有在自闭的掩盖下微微流转的人物心理。常暗想那要是真实的世界就好了。圆形小纸片,一面是飞翔的红烈鸟,一面是空空的鸟笼,转动纸片,鸟儿就像被关进了鸟笼。这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是眼见为实?还是宁愿沉在Burton编织的黑色童话里,永远不要爬上岸?。。。

     6 ) 断头谷

    蒂姆波顿一直是以哥特式的场景设计和人物造型著称。《断头谷》这部血腥悬疑片也不例外。为什么是血腥,而不是恐怖呢?
     
    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并不是强调恐怖元素,只是在道路和表达手段上偏向血腥的视觉效果,而且电影有着明显和很好的布置的情节和细节悬疑。所以,这更是一部主打悬疑破案的cult暴力血腥片。

    《断头谷》讲述了德普扮演的相信科学破案却胆小如鼠的警察受到上司的排挤,来到断头谷这个地方调查已经死去四个人的灵异案件,死去的四个人身份地位不同也没有明显的联系。随着村庄的无头骑士的传说,德普开始也相信了灵异杀人的原因,但还是追查。他来到无头骑士的葬身之地,发现一大堆的人头,慢慢的他发现这些死去的人都围绕着一份范塔索富豪遗产,同时他发现自己身边的卡翠娜在施展诅咒。然而,当他继续调查时发现卡翠娜的继母才是幕后真凶,她利用巫术控制无头骑士杀死人们,企图获得遗产。最后他们合力救出卡翠娜,继母和无头骑士都死去。

     大致内容是以上这样的。




    《断头谷》的剧本是以“美国文学教父”华盛顿·欧文创作的《断头谷传奇》为故事蓝本而创作的。 电影版的《断头谷》精致的将情节悬疑和细节悬疑完美的呈现,这不仅仅是剧本的强大,更是导演的故事叙述策略和剪辑技巧的精妙。所以,无可厚非的,这是本片的第一大精彩。

    那么我们具体的说一下这一点。
    来看一下影片开头的几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
    由第一个叠化而来 情侣爱情的象征
    这里就让观众疑惑啦
    看到这里 感觉是:情侣留下遗嘱
    那么,问题有三个:是谁留的遗嘱?为什么留遗嘱?遗嘱的内容是什么?等等。观众根据这些镜头内容展开的联想推测,会在后来被编号一一推倒。


    这份遗嘱从开头开始,很久没有出现。它第二次出现,就起到转折剧情的目的(承上启下)
    这个时候100多分钟的电影已经进行了一大半啦。开头的遗嘱才提起。这个遗嘱的出现,让德普从漫无目的的猜测转移到了具体的目标上——这就是已经死去的人都是这份遗嘱的遗产继承人,进而得出范塔索家族的近亲中有人是凶手(因为这些人死去,遗嘱继承就是近亲),这个人为了遗嘱而杀死人。
    这是德普儿时记忆的灵异诅咒
    这是他来到断头谷的床下的诅咒
    还有一个:在卡翠娜的父亲被杀以后,德普发现卡翠娜也在画这个图案。

    那么,这个图案就很好的将杀手转移到卡翠娜的身上,也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悬疑色彩。
    遗嘱的图标
    断头谷的场景
    是不是阴森的一致。



    还有:
    这是德普的工具
    这些工具在以后办案的时候发挥作用(原谅没有截屏办案时用到的工具)
    科学性和智慧性的代表
    特写更加说明以上两点。并且德普的科学书籍与断头谷的人们所看的书籍形成对比。
    断头谷的长官推荐给德普看的书籍
    大家应该已经体会到本片的细节的好拉吧。当然还有许多,我只是举一些明显的说明。


    第二点,就是本片的特意设置的悬疑情节,导演将传说和科学逻辑共同糅合和对立进本片,并且设置了四个悬疑结果迷惑观众。
    首先,传说是指
    这是德普初到,四个地方代表人给他说杀死人的无头骑士。观众这时就以为是这四个人借无头骑士的传说来迷惑德普,实质上是他们的阴谋。 这就是设置的第一个迷惑结果。
    第二,科学是
    这时影片开始德普的讲话
    传说与科学对比带来的思维悬疑。

    那么第二个悬疑结果

    顺着观众的思维下来,故事发展,发现并不是四个人的阴谋。因为他们中也死人啦。随之,德普就发现了封信。自然的,我们又将卡翠娜的父亲——范塔索家族的近亲当做凶手。


    然而,情节这时并时进行,出现了
    卡翠娜的手

    并且这时卡翠娜的父亲也死啦

    在这里也发现了卡翠娜手指上粉色的魔眼
    第三个迷惑结果——凶手是卡翠娜(我们都被她美丽纯真的外表迷惑啦)于是,德普和我们一样
    他断定是卡翠娜要离开




    然而,还有第四个
    本片在解开答案之前还是娱乐了一下观众
    通过映像和卡翠娜父亲的转述让我们以为继母已经被无头骑士杀死,从而排除了她是凶手的可能。

    还有一个对比
    注意三个图中继母的衣服和动作,头发的变化
    第一个是家中隐藏的善良外表继母。
    第二三个是爆发的恶的继母。


    这样的迷惑技巧遵循了好莱坞的剧本创作手法,一波接一波,环环相扣,然而总有细节指向结果(本片就是遗嘱)。


    当然,本片独有的黑暗系悬疑环境实在太好,放图体会
    拿第一张来说一下
    包含的物:右边的羊,代表村庄。左边的墓地,代表死亡。村口的鹿头,代表神秘灵异(美国神秘大多用鹿头)。哥特建筑的房子,代表古老。背后的森林,代表深不可测。
    更有上面的雾气,营造悬疑神秘的氛围。

    中间我们的德普,正提着科学,走进这个地方。😱

    其余三张的拍摄角度,构图都很好(毕竟是奥斯卡三连冠的最佳摄像呀😂),本片也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摄像。



    最后,我想说一下主题
    在人们眼中只是一个科学的实验
    然而在最后 是 新世纪
    步入新世纪 卡翠娜离开断头谷来到新世纪
    明显的对比,说明18世纪后期人们思想中的宗教观念还比较强,随着19世纪来到,科学一定会是主宰世界的力量。



    还有一个主题
    贫穷出生的继母为了报复范塔索一家,假扮成护士混进范家,后来慢慢的成为继母,实施报复的同时想要遗嘱。
    然而最后还是和无头骑士一起被血腥杀戮吞噬。所以,恶是会失败的。


    这是德普和卡翠娜离开断头谷时的场景镜头,一个远景,再对比下德普刚来断头谷的镜头。你就会知道一些东西。


    不多说啦


    本片是一个好的电影,无论从各方面来说。值得细细一看。


    最后放出喜爱的导演
    这个图也好?

     7 ) 蒂姆•伯顿电影——哥特电影的复兴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最早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哥特式艺术指12世纪至16世纪欧洲出现的以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

    哥特式风格最早是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最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这种风格往往利用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营造出升腾的感觉,而彩色的玻璃和建筑空间中大量存在的纵向延伸的线条,则勾勒出迷离而神秘的氛围。哥特式风格后来被移植到其它艺术门类当中并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以在文学领域的发展最为著名。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善于描写黑暗、空虚、恐怖、凄厉的场面;古墓、墓地、幽暗的森林是哥特式风格最为主要的场景;虚弱病态而神经质的青年和披着黑色斗篷的吸血鬼是主要人物,这些都成为了哥特式电影的主要象征符号。

    在电影艺术的辞典中并没有“哥特电影”这个术语,即使是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我们也根本找不到Gothic Movie/Film这个词条,也就是说“哥特电影”并不是一个标准的、被普遍接受了的概念——至少在严谨的学术界是如此——但“哥特电影”的提法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而生编硬造出来的。起码这个名词可以叙述某一个类型电影的共同特征,还是行之有效的。它代表了某种气味,某种心境,某种美感。这里是指代那些以哥特文化为背景或表达死亡和痛苦等主题的黑色风格的电影,显然这类电影和哥特文学以及哥特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总是以一种非常人的视角去透视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去剖析和表达着那种阴郁、痛苦和空虚的感情世界。

    早在1921年,一位名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就拍出了一部名为《历代的巫术》的影片。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到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里,异教、死亡、巫术等阴暗面元素第一次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哥特电影。不过第一部有影响的哥特电影却是来自德国,在《历代的巫术》诞生一年之后,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方兴未艾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所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银幕上的恐怖来得要可怕得多,在战争年代,人们在电影里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灵魂的抚慰,而不再是宣扬死亡、痛苦的哥特电影。

    上个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迎来了复兴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哥特电影不仅在欧美,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高潮。1990年,导演蒂姆•伯顿(Tim Burton)和演员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联袂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影片。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被彻底拉开了。作为一部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的。这部影片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

    天才的蒂姆•伯顿把古老的哥特文化和当下的时代背景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了一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从而在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材范围。蒂姆•伯顿也借此逐渐成为当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一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天衣无缝。1999年的《断头谷》就是二人再次合作的结晶,可以说是哥特电影集大成之作,让喜爱哥特式电影的观众大呼过瘾。这一次伯顿开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术为题材,影片充斥了哥特电影的各种文化符号,为我们描述出18世纪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无穷的哥特哀歌。



    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哥特元素

    谈及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必须从他个人的形象谈起。
    蒂姆•伯顿被称为好莱坞怪客并不仅仅因为他的电影风格的怪异,实际上蒂姆•伯顿本人的外形也令人侧目,他总是身穿一袭黑衣、蓬乱的头发、脸色苍白、眼神中总是流露出深刻的忧郁。
    蒂姆•伯顿对于哥特式风格的喜好表现在他个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甚至是他的妻子演员海伦娜也似乎是他精心挑选出的哥特式女孩——大眼睛、尖下巴、同样苍白的面容、眉宇间总有种挥不去的阴霾。
    由于《断头谷》是蒂姆•伯顿哥特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所以在本文中会以此片为例着重分析。

    1. 人物形象
    在演员形象方面,蒂姆•伯顿自然要选择哥特式风格的形象,其最典型的特点是——
    着装:哥特时代的服饰
    Cotte:紧身外衣
    Chemise:白细麻布制的内衣,紧袖口。袖口有刺绣系带,领子下方有几排凸条纹和金银丝装饰
    Surcot:原是罩在铠甲外面防锈的外套。丝织或者毛织物,从胸部到裙舒畅宽大领、袖、襟有用有色丝线刺绣的装饰。
    Cotardie:外衣,连衣裙式样。发源于意大利。从躯干到腰部紧贴身,在前中央处或者腋下置纽扣、或是系带子。大的卷领翻到肩部,紧袖口,宽袖子。袖子的肘部垂着不同颜色的名为Tipper的装饰布,
    Surcotouvert:一般穿在Cotardie外面。特征是大开着的卷袖。前中央有装饰宝石纽扣的,裙子部分宽绰有摺垂于地面,还有使用毛皮作为镶边。

    哥特时代早期的鞋:鞋为尖细形,鞋的宽度细的裹住脚的程度。在尖头的长度上面则还有一定的规定。
    到了公元15世纪的西欧,哥特时代转入了哥特式后期,这个时代被称为后哥特时代(Post-Gothic Age)。后哥特时代的法国女装主要表现为:14世纪末期,胡普兰衫(Houppelande)。这可以说是西欧的最后一款男女通用式样的筒形衣服。女装的胡普兰衫特点是高位腰身的宽松裙子,带一些曳襟,袖子宽大可达地面。特点是装饰豪华,使用白貂皮领子和花样繁多的边缘装饰。尖顶高帽。

    肤色:苍白的皮肤。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

    发色:黑发、漂白过的极浅的金发、红发或紫发。

    为了逼真地表现电影的恐怖气氛,化妆师力求用上不同的最新化妆效果,并发掘出戏里人物不同寻常的死样,例如,蒂姆•伯顿要求具有独特风格的斩首场面,被砍下的头并不会那样轻易地落地,还得在斧头上漂亮地转三四个圈。

    蒂姆•伯顿最令人称道的自然是同约翰尼•德普的合作,德普无疑是蒂姆•伯顿最心爱的演员,他的形象气质实在是上帝预备给蒂姆•伯顿的绝佳礼物。卷曲的黑发、苍白的面容、神经质的表情,约翰尼•德普在片中敏感、神经质,感情脆弱。他所呈现出的怪异的表演风格成为了蒂姆•伯顿所推崇的哥特式风格的核心之一,他利用德普所饰演的一个又一个人物串连起各种各样新奇诡异的电影元素,并依赖表演所传达出的强大的戏剧力量将这些迥然不同的影片赋予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伯顿认为他最难能可贵的是可以不惜破坏其俊美外形以达到艺术上的真实。饰演卡翠娜的青年女星克里斯蒂娜曾与迪普在《赌城情迷》、《唐尼-布瑞斯科》有过合作。影片开拍前,伯顿曾要求演员们对《尼罗河上的惨案》及多部福尔摩斯探案片观摩,因而演员们的表演如同黑白默片时代的巨星们一样形体及神态演绎极富张力。


    2.声音塑造

    ★音乐
    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无一例外的使用典型的哥特音乐来加以渲染。
    哥特音乐具有明显的反传统色彩,敌视正统性道德和宗教信仰;歌颂黑暗,人性的阴暗面和死亡的美丽;音乐上整体沉缓、忧郁、沮丧而病态;强调小调和声,空旷、单调的旋律和递缓的节奏,通常是华丽且神经质的女声和背景中低沉的混声合唱。
    惯用的表现手法是:
    片头部分圣咏式的女声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背景的混声合唱又将神秘恐怖的气氛烘托出来。
    器乐方面多用提琴、圆号、长号、鼓等表现阴郁恐怖的大环境。以《断头谷》为例,在表现极度紧张的时候,小提琴急促的节奏表现被无头骑士追杀的人的紧张仓皇;而号和鼓的低吟体现了无头骑士恐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这对烘托影片的恐怖气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音响
    在蒂姆•伯顿的哥特式电影中,音效的作用不可忽视。黑夜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嚎甚至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都使影片极具观赏。
    以《断头谷》为例,在治安官之死这场戏中出现的音效非常丰富——
    在荒凉的墓地中央,治安官Samuel Philipse和纽约警官Ichabod Crane在谈话,音效依次出现:弱起的大提琴主观音效(在治安官之死这场戏交响乐一直以背景的方式伴随)、羊群的叫声(提示无头骑士即将到来)、雷鸣、羊群叫声、雷鸣、羊跑步的蹄声、治安官紧张的喘气声、风吹过来稻草人发出的吱呀声、大提琴主观音效加强、猫头鹰叫、无头骑士的马的嘶鸣、跑动的马蹄声、治安官大喊:Oh my God!、交响乐主观音效再次加强、治安官紧张的粗喘、无头骑士拔出剑的金属声、剑在空中挥舞的声音、治安官绝望的大喊、剑砍人头的碰撞声、人头在脖颈上旋转声、人头落地声、尸体倒下声、交响乐达到最高潮、无头骑士骑马冲、剑插入人头声、纽约警官Ichabod Crane晕倒在地声、渐渐远去的马蹄声、稻草人被冲得转了一圈的声音、马的嘶鸣声,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将无头骑士杀人的恐怖场面从头至尾完完整整的表现了出来,不禁让人大呼过瘾!


    3.摄影基调
    《断头谷》的许多画面都给人童话般的感受,摄影师艾曼纽尔•卢布兹克将画面的色彩处理得很黯淡,他在片中刻意追求的正是黑白片般的恐怖效果。以《断头谷》为例,蒂姆•伯顿将色调运用得如鱼得水。

    在表现神秘恐怖的气氛时,运用靛蓝的重色调,多用高反差,逆光勾勒出人物或物体的剪影轮廓,表现出阴暗、畸形、神秘的巫术般的意境。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小镇的形象总在雾中出现,因为光线在雾中无法直接穿透,增加画面朦胧感,漫射光将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映衬得影影绰绰,显得神秘、幽暗。
    无头骑士每次出现,总伴随电光闪电,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若隐若现。

    而单纯善良的农场主女儿Katrina每每在室内出现,都用暖色调,照明光线多为烛光、壁炉火光、阳光散射光,突出了人物温和可亲的形象,对人物塑造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4.场景设计
    为了配合《断头谷》这种歌德式的黑暗与不安,很明显,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很有舞台剧的效果。虽然电影选取了英国一块宽达二十亩的私人土地作为拍摄场地,但实际上戏里有许多的室内景。制作设计师 Heinrichs说:“ 这种‘人为自然’的艺术将真实的素材与油画的背景结合起来的效果应用在电影中,不仅令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一流,而且还很有艺术美感。”

    幽暗的森林、像魔鬼手臂一样的树枝、树枝上缠绕的藤蔓、远方的浓雾、乌云密布的天空、风蚀的墓碑、异教徒的符号等等,都使影片弥漫着深沉与黑暗的氛围。

    曾为《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以及《终结者》等片制作数码特效的工业光魔公司,成功为影片《断头谷》营造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场面更使本片毫无争议地跻身经典恐怖片之列。

    蒂姆•伯顿式哥特电影的特点
      
        哥特式风格最早就是以建筑的形式出现在人类艺术长廊当中,但蒂姆•伯顿并非一个拘泥不化的复古主义者,黑暗、阴森的空间对于蒂姆•伯顿而言只是事物的表象而并非事物的本质。换句话来说哥特式风格的外在形式是蒂姆•伯顿所推崇的,在影片的空间造型等诸多方面都能体现这种强烈的风格,但就内在而言,蒂姆•伯顿却总是在阴森恐怖的外表内部为观众提供直达心灵的温暖。《断头谷》改编自“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的经典作品《沉睡谷传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本片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风采,影片把恐怖、梦幻、浪漫等等非凡的特性混合起来,将Katrina和Crane母亲的形象作了相当多的联系,使人感到心底的温暖,使本片呈现出一种即浪漫温情又神秘惊悚的黑色风格。

    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获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他塑造的很多银幕形象深入人心,如《圣诞夜惊魂》中的很多人物形象的产品——印有杰克、杰克灯、小狗Zero形象的产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短评

    完全的制作精良,特别是布景,那气氛必须摄人心骨啊。原声也很棒。

    7分钟前
    • 皓宇
    • 推荐

    JD扮相最帅的一部~

    8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画面相当美

    11分钟前
    • 天蝎小猪
    • 力荐

    蒂姆伯顿靠这部片子吓跑了迪斯尼。

    16分钟前
    • ==
    • 力荐

    哥特范十足,里奇可能是最符合波顿美学的贵美人了

    1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关于爱的魔法阵.关于Nerd被放逐后妄图运用科学手段对抗灵异现象最终被打败而折服的故事.寡言的loli很漂亮,德普很呆.无头骑士很帅,最后终于长回了脑袋,干掉了自己的坏妻子.那棵堆积尸体头颅的大树实在是很妖异,别的就没什么了——总结打3星的原因是:尸体虽然多,妖得不到位

    22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看了蓝光版,已经记不得dvd时代是跟谁看的了。。。。。口味真重啊。。。。。

    27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断头谷》有什么特点?总体上看,本片叙事苍白、粗糙(只好依赖浓墨重彩的配乐进行叙事)、着重主要角色塑造、讲述古典冒险故事、奇观的构建充满想象力、视觉风格高度哥特化。因此我似乎可以合情合理地说,蒂姆波顿的电影就是阴森版的迪士尼电影。

    28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还行

    恰到好处的惊悚,精致特别的血腥,大爱德普和波顿的组合 。PS : 满城尽是大波妹的场景貌似是抄这里面的罢?

    33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力荐

    恐怖精品——虽然并不真的恐怖。

    3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影片打着恐怖片的旗号延续了他在《剪刀手爱德华》中奇异另类的影像风格。色彩浓重的复古风格画面中,镜头将视角停在在偏僻遥远的郊区小镇,被欲望和复仇控制的奇幻故事,英俊和貌美的男女主角,几乎所有的成功元素都为这部影片准备好了。事实也证明,这是部充分体现蒂姆波顿令人赞叹的创作才华的影片。

    37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原来满城尽是大波妹是抄这个的哦

    41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Tim Burton出品,无可争议。@2605 Vista Way, Orlando FL...尼玛看了三周终于看完了

    46分钟前
    • -VeronicaWooo-
    • 推荐

    这又是一部可以发花痴的片子~

    48分钟前
    • 崇子
    • 推荐

    没想到二十年前就能有这么好的特效,主角脸色苍白,像极了吸血鬼。这样的惊悚片能获得奥斯卡奖,名副其实。

    49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推荐

    尽管德普秀色可餐,但蒂姆伯顿的片子实在是不适合吃饭的时候看的!

    50分钟前
    • Shonleva
    • 推荐

    jonny deep is not that hot to me now.not any more

    55分钟前
    • 绿毛水怪
    • 还行

    阴暗的故事配上夸张的表演和动作,骑士头颅的牙齿确实是磨尖的就是在排列上有bug,风格挺明显的,蒂姆波顿正常发挥。

    57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很早知道这片子也是因为第十放映室。但很晚才看的。。08年。看不出来女主角Christina Ricci

    60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推荐

    不恐怖,倒是比较搞笑。原来德普贱兮兮的海盗表演是从这里开始的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