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高潮2018

    高潮2018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法国2018

    主演:索菲亚·波多拉,Romain Guillermic,Souheila Yacoub,Kiddy Smile,Claude Gajan Maull,Giselle Palmer,Taylor Kastle,Thea Carla Schott,Sharleen Temple,Lea Vlamos 

    导演:加斯帕·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版

      新养鬼吃人

    • HD

      新天师斗僵尸2

    • HD

      难以置信的怪物

    • HD中字

      床下有人2

    • HD

      谜一样的双眼

    • HD

      青鬼2014

    • HD

      致命录像带99

    • HD

      西辛6

     剧照

    高潮2018 剧照 NO.1高潮2018 剧照 NO.2高潮2018 剧照 NO.3高潮2018 剧照 NO.4高潮2018 剧照 NO.5高潮2018 剧照 NO.6高潮2018 剧照 NO.16高潮2018 剧照 NO.17高潮2018 剧照 NO.18高潮2018 剧照 NO.19高潮201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故事设定在1990年,聚焦一群舞者共同参加为期3天的排演,后却变为通往毒品的地狱之旅,麻木使得有些人感觉置身天堂,但大多数人却陷入地狱。

     长篇影评

     1 ) 一剂超强致幻剂

    看这么多部电影最头疼的片子…又像满分又像零分 更想给零分 如果说梦之安魂曲还算嗅探级别的LSD体验的话这部就是直接把超量致幻剂打进你的血管里 用超长镜头和迷幻阴暗的颜色 扭曲的肢体 无限放大的噪音以及各种不可描述带给人强烈的生理不适 好像毫无保留的把致幻感受不由分说的灌注给你 真的上头 明明是禁毒片 现在我头很疼

     2 ) Maison de fous

    #Climax# C’est bien sûr que Gaspar Noé a passé beaucoup de soirées en boîte avant de réaliser ce film. En fait cette histoire est très simple, les danseurs sont invités à une fête. Tout va bien au début mais quelqu’un a mis cocaïne dans la sangria qu’on boit , alors tout le monde devient fou et la fête est devenue l’enfer.... Comme d’habitude Noé nous a emmené à son maison de fous. La différence entre ce nouveau film et l’autres est que celui-ci commence par beauté et finit par merde. Beaucoup des spectateurs qui sont venus à regarder ses films passés à la fête de Cannes sont sortis dans 10 minutes et le reste ont applaudi à la fin pour 10 minutes. À mon avis c’est possible que les acteurs aient pris quelques choses pour bien jouer les personnages. Si tu aimes danser au club, je te le recommande.

     3 ) 「十大禁片」导演巅峰之作,年度最刺激感官体验

    一到年底,条姐就忍不住亢奋!

    因为,没有什么,比年终总结更让人高兴的了!

    别误会……

    年终终结这种东西,爽点当然不在于自己写,而是看别人写

    尤其是在电影圈

    一到年底,几乎所有数得上名字的媒体和大佬,都会发布自己的「年度十佳」

    这意味着,就算你今年啥事没干,啥热点没追,啥新闻不看,只要这个月好好支棱起来,依然不会错过一年下来最牛的好片。

    「年度十佳」,可不都是人人叫好的保守主旋律。

    不管你的品味有多怪鸡,只要跟对了人,你都可以度过今年最幸福的一个月。

    今天介绍的这部奇片,就是有着“垃圾教皇”、“恶心之王”、“恶趣味之父”之称的cult片大佬,约翰·沃特斯的「年度十佳」第一名。

    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它获得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一票难求。

    《高潮》——

    导演编剧,加斯帕·诺

    看到这个名字,你应该颤抖。

    因为,只要是他跑出来导演,几乎能百分百保证——

    你将踏上一趟感官上天堂,灵魂下地狱的奇绝精神之旅。

    不信?

    呐,他老人家的名字,还在“世界十大禁片”的中文百科词条里挂着呢。

    不过,对于熟悉戛纳电影节的同学来说,那部使他在中文互联网上臭名昭著的片子,不过是又一部提名过金棕榈的艺术电影。

    而加斯帕·诺,也不过是又一个风格独特,备受追捧的作者型导演罢了。

    《独自站立》《不可撤销》《遁入虚无》《爱恋》……

    从20年前开始,这个生活在巴黎的阿根廷人,就一次次在死亡、暴力和失控之间,挖掘灵魂的黑暗角落,用极端的画面挑战观众的底线。

    《高潮》,也是如此。

    不管有多少人中途离场,都抵挡不住更多人在电影宫外排队等候入场的热情。

    不管有多少群情激愤的一星,都拦不住更多人绞尽脑汁,穷尽词汇量,就为了吹一篇最有个性的牛逼。

    开场,就不走寻常路。

    白茫茫的大雪中,一个浑身是血的女人在雪中挣扎。

    看着都冷,到底发生了什么?

    出完字幕,开始倒叙。

    一台被陈旧DVD盒包围着的老式电视机上,正在播放一段试镜录像。

    别只顾着看录像。

    一个对准电视屏幕长达6分半的固定镜头,自有它的意义。

    如果你能辨认出屏幕右边整齐堆起的那些DVD盒,你就能提前建立起对整部电影风格的预设。

    1981年《着魔》的疯狂;

    1977年《阴风阵阵》的惊悚;

    1975年《Sodom 120 天》的禁忌;

    1982年《雾港水手》的风格化;

    1854年《极乐大厦揭幕》的邪典气息;

    1919年《切腹》的悲情;

    1929年《一条安达鲁狗》的奇幻……

    全部相加再求平均,就能得到加斯帕的《高潮》。

    随即,电子音乐起,影片在一个封闭空间中正式展开。

    不说任何废话,没有任何冗余的镜头。

    在迷幻的电子音乐中,加斯帕·诺直接用一个长镜头展现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天堂。

    没有任何多余的事物,只有为舞蹈而生的音乐,为舞蹈而生的灯光和空间,一群为舞蹈而生的人。

    试镜录像中的舞者们,已经开始正式排练,3天下来,一支群舞已经具备雏形。

    这段充满控制、理性、热情的大群舞长镜头,是整部影片最接近天堂的一个场景。

    排练结束。

    带着创作完成的无上成就感,舞者们四散放松休息。

    依然不说任何废话,几个纪实性极强,但视觉极其考究的镜头,干脆利落地交代了所有人物关系,和每个人内心的小九九。

    这群人当中,有恋人,兄妹,母子,朋友,追求者和被追求者,劣势群体,少数族群。

    聚集在一起,只因为“舞者”这一共同的身份。

    临时的联盟都脆弱。

    女编舞师和男舞者的恋情,只是看上去很美。

    男舞者因为花心,早就在女舞者中出了名。

    和女编舞师腻在一起,也被摈弃为“为了上位不择手段”。

    看上去很受欢迎,其实男嫌女厌。

    本应彼此照顾,互相成就的一对兄妹。

    卸下面具,不过是一个欲求不满的妹妹,一个控制欲极强的哥哥。

    友爱和睦,都是给他人看的表演。

    几位对异性不感兴趣的舞者,也很快展开了各种单箭头的试探。

    有人直白,有人暗示,不变的是空气中尴尬的气氛。

    口无遮拦的黑人舞者,正在用下流的口吻谈论女同事。

    原来艺术构建的乌托邦只是假象,歧视、不公、暴力,在哪里都存在。

    休息结束。

    音乐更加亢奋,热情更加沸腾。

    随之而来的,是更多可以纳入影史的舞蹈镜头。

    更漂亮的光影,更不可思议的镜头调度,带来更恣肆放纵的精神体验。

    逐渐有人发觉不对。

    大家都在喝的饮料里,并不只有酒精和水果。

    一个地狱,正在向人们张开巨口。

    恐惧笼罩排练间,“舞者”这一身份下的其他身份慢慢浮现。

    母亲,孕妇,儿童。

    从天堂步入地狱,对所有人来说,都只需几秒钟。

    音乐致幻,色彩致幻,镜头致幻。

    炫目的灯光,颠倒的世界,灼烧的身体,消失的道德。

    尖叫,哭喊,嘶吼。

    血脉偾张,歇斯底里,人间地狱。

    长达40分钟的连续跟拍长镜头里,观众随着发疯的舞者一起,耗尽了体力,精神也失了衡。

    陷入幻觉的人们,分辨不出现实和噩梦,也不知真实和幻象哪个更可怖……

    第二天,破门而入的警察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颠倒的人间地狱。

    影片最后用镜头暗示了始作俑者。

    但已经太迟。

    被赶出大门,埋在雪中的男人和孕妇,血泊里的母亲,在极度恐惧中触电而死的小男孩……

    这场失控的狂欢,彻底改写了这些年轻人的命运。

    他们都以为自己是来创作的,没想到却送了命。

    就像观众,本来只想蹦迪蹦个爽,没想到最后在冷汗涔涔中接受了禁毒教育。

    唯一让人内心有所宽慰的是,本片当然没有真的涉毒。

    全片23名舞者中,只有索菲亚·波多拉一位职业演员,其他人,都是导演从社交网络上,从世界各地招揽来的舞者

    舞蹈是一项极其需要身体控制和协调的工作,没有任何一位舞者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

    而就像舞者能够精准控制自己的肢体一样,加斯帕同样是因为精准掌控镜头和表演的能力,被奉为大师。

    用完全的控制来拍摄完全的失控,这就是《高潮》的牛逼之处。

    加斯帕本人曾引用巴别塔的典故来阐述《高潮》的主题。

    人类因为语言不通,巴别塔这项大型协作工程最终破裂,人类从此和天堂永别。

    语言只是一个隐喻,人类的不同当然不仅限于此。

    肤色,信仰,性别……

    在失控的环境下,它们变成新的巴别塔。

    当潜意识里的恐惧和暴力,都被不加节制地宣泄,文明也就此瓦解。

    片头试镜录像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天堂里有什么?”

    舞者的回答是,“一切好的事物,只有好事,没有问题,没有混乱。”

    显然,他们后来经历的一切,正是天堂的反面。

    加斯帕·诺用一部打着爽片招牌的片子,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禁毒教育。

    点个在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 ) 永远在蹦迪的加斯帕

    《独自站立》之后的加斯帕,用一部又一部视觉异常暴力的作品,2002年《不可撤销》、2009年《遁入虚无》、2015年《爱恋》,探索着困在凡人肉身里的灵魂(如果有的话)深处的那一个个黑暗角落。

    一次又一次,他在死亡、暴力和失控之间,不断挑战银幕之前的观众底线。

    如果《遁入虚无》将近三小时的灵魂出窍游荡还没有突破你的底线,那么《高潮》里长达一小时的大型集体嗑药现场,这些毛骨悚然的极端场面巨细无遗地呈现在面前时,你是否还忍得住不愤然离场?

    相较之下,《爱恋》里的性爱场面,竟然显得有些许温馨了。

    当然,也少不了那些极具辨识度的、饱和度过高的电影配色和高频率的光影交换。加斯帕就像一个永远在蹦迪的诗人,在闪烁的霓虹灯蹦着跳着,躁动地思考人生。

    Still Gaspar

    就算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加斯帕,也从来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但若你够细心,在《高潮》影片开头的舞者casting场景中,已经隐隐预示着整个电影的风格和走向。

    在播放casting录像带的那个老式电视机右边整齐堆起的那些DVD盒可以让你对电影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心理预设:

    1981年《着魔》和1977年《阴风阵阵》(卢卡·瓜达尼诺在2018年曾翻拍)的恐怖,《索多玛120天》的惊悚和关于人体极限的实验,1982年《雾港水手》的情色和大量霓虹色彩的使用,1854年《极乐大厦揭幕》的邪典气息,1919年《切腹》的悲情,1929年《一条安达鲁狗》的奇幻。

    《着魔》,文末附详细电影清单

    相对于加斯帕过往的其他作品,《高潮》有着更为松散的结构,几乎可以说是0剧情,与其说是电影作品,还不如将其看作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现场(但好像,他的作品行为艺术的色彩都蛮重的)。

    除了前面舞蹈场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编排痕迹之外(毕竟,那个流畅的一镜到底真的是非常惊艳),电影的其余片段更像是记录片中的V-log大混剪。

    电影大部分角色都由非专业演员出演,除Sofia Boutella之外,全部都是从蹦迪厅或是油管个人账户里挖掘出来的,包括那个来自刚果、柔韧度已达恐怖级别的柔术表演者。

    这些舞者们也从来没有参与过大型的集体舞蹈编排表演,但在极短的磨合时间和指示之下,却成功贡献了可以纳入影史的舞蹈场面。

    这五分钟一镜到底、结合了Voguing、Krump Battle等各种自由风格的精彩舞蹈编排实际只彩排了大概15-16次,在一天之内就已经完成了,《遁入虚无》大量使用的俯视镜头也行云流水地被运用在这里。

    人类大型协助的脆弱性

    高度配合、近乎完美的舞蹈场面算是加斯帕作品里少有的“正常”内容,但正当你觉得《高潮》是加斯帕有了一个180度的风格转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正是前面这个如此和谐、充满能量和活力的彩排和协助表演,才能和后面长达一小时的疯狂和失控,形成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和反差,反衬出前面的那种近乎完美的协助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ETRE EST UNE ILLUSION FUGITIVE 存在是转瞬的幻觉

    比起《不可逆转》的复仇,《爱恋》的情欲纠纷,《独自站立》的绝望,《高潮》用高强度、长时间的混乱,讲述了在不可预知的因素之下,人类协作瞬间崩溃、走向无法控制的灾难的疯狂状态。

    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人类简史》中提及,大型协助能力是智人得以进化、区别于其他物种的一个特征。但他没有提及的是,这样的一种被我们引以为豪的协助精神是多么的转瞬即逝,快到近乎幻觉。

    在论及《高潮》主题时,加斯帕曾引用《圣经》中巴别塔的例子。

    巴别塔工程是上帝创世以来,全人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大型协作行动,作为对上帝不再灭世保证的一种二次保证和对天堂的终极追求,这项全人类同心协力的伟大工程,最终却被上帝用语言作为武器轻易就彻底瓦解。

    从此,人类因为语言不通而分裂,和走向天堂永远地说再见。

    在现实里,影响人与人之间协助的不再是语言,或者说不仅仅是语言,性别、宗教信仰、性取向和种族的不同,都能够轻易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协助;酒精和药品仅仅是这种深层排外心理的一种强化,在失控之下,所有那些潜意识的恐惧和暴力都得以宣泄,而不加节制的动物宣泄,也预示了文明的瓦解。

    当大型人类文明系统奔溃的时候,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最终存活下来。

    (电影引文)

    失控本体的讨论

    片头CASTING里,问其中一个舞者OMAR天堂里有什么,他回答说“一切好的事物,只有好事,没有问题,没有混乱。”在开头也写着:

    A CEUX QUI NOUS ONT FAITS ET QUI NE SONT PLUS 致已离我们远去的造物主们

    混乱自造的主题,不断地穿插在加斯帕的所有作品里,在没有上帝引导的世界,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自处,那些灵魂深处的阴暗角落,我们是否有足够勇气面对。

    虽然加斯帕的作品总是时不时地带有宗教意味,比如《遁入虚无》里讨论佛教的轮回问题,但在《高潮》里,他没有强烈兴趣去讨论关于上帝、关于信仰的问题,而是对人类这种轻易就能够达到失控状态不断不断地进行着本体的探讨。

    那两盘被加了LSD的sangria,就和上帝的干涉一样,不可预测也无人知晓。

    有很多人在问,电影拍摄时这些舞蹈演员是不是真的嗑药了,但其实真没有。

    导演解释说,在时尚界有很多人用嗑药来应对压力,但舞蹈演员的资本就是自己对身体的控制力,他们关心他们的身体,也对他们的饮食有着非常强烈的控制,而药物滥用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在《高潮》里,加斯帕不断地将角色推向情绪和行为的极端,有一些是由欲望驱动,一些是由情绪驱动,在探讨不同极端状态时,试图还原人之身体所可能达到的程度。

    刚果表演者所展示的各种突破人体结构极限的柔术动作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了一种真实不再真实的错觉。

    这并不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兴奋状态之下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还是你,无论是在理智控制之内还是之外,并不会因为你做了平时一些不会做的行为,你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本体的存在是事实,只不过,不同的行为需要的只是不同的触发。

    MOURIR EST UNE EXPERIENCE EXTRAORDINAIRE 死亡是非凡的体验

    恐惧和不安全感是让人们疯狂的深层原因,而酒精、药物仅仅是将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以一种现实中无法达到的程度放大再放大,直到你完全失去控制。

    对于感知自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探索之路。

    《高潮》里无处不透露出福柯式极限观,后面的那些混乱让人无法不联想起这位法国哲学家逝世前那一段未经记录的加州之旅。

    正是在死亡中,一个人才能逃脱各种单调乏味的生活,不再承受他把一切人拉平的影响,从而与他自己融为一体。随着死亡缓慢地、半隐半现但已清晰可见地临近,愚钝庸俗的生命终于变成了一种个性。一条黑边隔离了它,并把自己的真实性风格赋予了它。
    摘录自《福柯的生死爱欲》,詹姆斯·米勒著,高毅译

    加斯帕通过那些极端且长时间的疯狂镜头,让你在电影结束之时,还心有余悸。

    看加斯帕的电影总会让人精疲力尽,不仅仅是因为电影题材总是围绕着那些生命所能触及的极端状况相关,而是这样的一种近乎疯狂的情绪被他毫无保留地、甚至略带故意地、粗暴地、长时间地还原在你面前。

    感官被困在这样的一种高度强化的神经刺激之中的时间如此之长,以至于你有了一种这种身体的强制失控正真真实实地在你面前发生的幻觉。

    你无法不把自己代入到这种极限情绪当中,走出电影院或是合上电脑,你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回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去。

    所以,阿根廷出生的加斯帕可以算是史上对观众最不友好的导演了,在拍摄作品中他专注于将自己极度私人化的精神高潮视觉化,这也意味着,对于他的电影,只有毫无差别的身同感受和毫无头绪两种反应。

    甚至对于加斯帕的最最最忠实追随者,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做到无缝追捧,因为世界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感官世界。

    或许,只有在光影幻变的夜店里,把身体交给黑暗,才能感知那或好或坏的灵魂深处。


    对于加斯帕,我能够理解他对极限感官的追求和探索,但作为一个不爱蹦迪的肥宅,相信探索自我有着其他更多的不同方式。

    Love and peace, and don’t do drugs.


    附casting镜头里的DVD电影整理

    最后一个《魔幻迷宫》Labyrinth不是很确定,在DVD上面写着是Labyrinth Man,但真的找不到有这个名字的电影作品。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首发【一个】APP

     5 ) 没有地狱就创造地狱

    真正完全药感的影片最后一段观影过程一声不吭,本来以为亢奋以是相关元素影片中比较极端的例子,没想到本片直接拍出地狱感觉!前三段来制造伏笔使得第四段全部人物的行为都几乎合理才能让摄影调度与人物调度放开着来设计。当人没有任何约触后人自然而然的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天生的恶赤裸的呈现出来。没有办法用准确的词来说本片的主题。最有后劲的则是最后导演的语句“死亡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我理解这里面的死亡指的是“理性的死亡”

    视听上本片最狠顾名思义绝对上长镜头的调度,导演的长镜头调度不是自然而是强烈戏剧性的设计感。病态似的机位调度逐渐往越来越多的破水平镜头和癫狂的表演这种“地狱感”一步一步构建成型。最终长达10分钟的翻转长镜头则是把全部的“人”变成了“魔”导演嗨了观众也嗨了。本拍的全部室内设计都发挥到了空间特殊性的极致案例,只是通过空间的宽窄、格挡、颜色来迅速在长镜头中调取人物情绪及推动剧情

     6 ) 震撼视听感官的禁毒宣传片

    加斯帕·诺一向以惊世骇俗的题材和影像挑衅着观众的容忍底线,今年这部新作没入围戛纳竞赛,而是去了相对低调的“导演双周”单元,依然引起了强烈的关注。相比起前几部大胆咋舌的作品,这部新作相对不太惹人反感,还意外地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部禁毒宣传片来看也未尝不可。影片开头就放完所有演职人员名单的做法算是有点不走寻常路,接下来采访形形色色的舞蹈表演者的场景带有强烈的纪实意味,很难辩识到底是真的采访还是虚构的台词,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介绍舞蹈乐团的纪录片。 无独有偶地,这部跟卢卡·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一样,均采用舞者作为叙事的核心人物,而且都有发生在排舞室里的场景段落。这部作品有一个精彩绝伦、值回票价的序幕:在色彩斑斓的地下舞蹈室里,固定长镜头拍摄众多舞者轮番上阵,大显身手的比“舞”,配合着强劲节奏的音乐,制造出血脉喷张的气氛,再次让观众误以为是一场舞蹈比赛的现场实录。但当音乐停了下来,我们才发现这只是一次彩排,然后摄影机开始跟随着角色在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舞蹈室里自由穿梭。 如果不是影片开头提示这是一个发生在2006年的故事,很难从人物与环境感受到时代背景,这一点跟《阴风阵阵》里刻意渲染时代氛围感的表现手法不太类似。我反而觉得这部作品像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那部一镜到底的《俄罗斯方舟》,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密闭空间里,镜头跟随着角色在博物馆/舞蹈室里逡巡,只不过这部《高潮》并没有用一镜到底的90分钟长镜头挑战观众的忍受力。尽管如此,这次的长镜头算得上是加斯帕·诺作品里最多最复杂的,最后那个长达半个多小时的运动镜头算是一次效果不俗的大胆尝试,我觉得难度跟毕赣《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面那个3D长镜头不相伯仲。360度不停旋转、彻底上下颠倒的镜头设计让观众感受到剧中角色喝下混入迷幻药饮品后神志不清、精神错乱,乃至癫狂失控的情景,其后舞者们匪夷所思的自残、血腥、暴力、乱性行为的刻画算是导演一贯嗜好的重口味与恶趣味标志,不过这回导演似乎充当了一次禁毒宣传代言人,令观众彻底体验到迷幻药对身心的巨大危害,甚至对有子女的家长来讲更是当头一棒! 也许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缘故,我觉得影片的叙事部分略显单薄。灯光色彩、舞蹈和音乐的部分可以给满分,充分彰显了导演的作者标签特色,然而舞者之间的交谈片段和对白充斥着极其无聊的男性荷尔蒙色彩,互相嫉妒与勾心斗角的女人。人物角色的刻画也比较浅薄,酷儿角色的设计只是惊鸿一瞥,却遗憾地没有太多延伸。最关键是“舞蹈”这个要素没能给叙事情节上发挥出太多推进作用,或者产生任何联想空间,仅仅只是展示舞者的精湛舞技,实在有点浪费。这一点来看《阴风阵阵》反而做得比较好,撒旦献祭与舞蹈紧密相连,在影像上不断制造出惊悚悬疑感。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加斯帕·诺这部新作显得比以往要成熟些,逐渐摆脱掉以往过于沉溺的自恋意味,开始将作品的触角伸向现实世界,主动勾探出或有或无的社会意义,实属罕见。

     7 ) 访谈:加斯帕·诺【译】

    作者: Eric Kohn (Indiewire)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在加斯帕·诺的《高潮》的最初段落中,一个舞蹈团聚集在一处偏远的建筑物中,练习着他们的动作。如果只看这个段落的话,加斯帕·诺似乎不过是在拍摄一部质感华丽的舞蹈纪录片。但是,这位曾经拍摄过《遁入虚无》与《爱恋》的导演,一向以他那令人不安的主观摄影,和离经叛道的影片主题,延续着他那「坏孩子」的形象,这部影片当然也不例外。当这些舞者——他们全部都是专业舞者,而且除了索菲亚·波多拉之外都不是演员——无意间饮下掺有迷幻药的派对潘趣酒的时候,这部影片就开始与他们一起踏入那极为黑暗的旅程了。这位在巴黎工作的、五十五岁的阿根廷导演,用这九十六分钟的快节奏影像,创造出他从影生涯至今最为狂躁的视觉冲击。

    这部影片是在戛纳首映之前的几周,用十五天的时间拍摄的,然后它赢得了导演双周单元的艺术电影奖,以及A24公司在美国的放映权。这位健谈的导演,在Skype上与我们的记者讨论了他那难以捉摸的灵感、这部新作随心所欲的制作策略,以及他与商业世界之间的关系。

    记者:你好,加斯帕。

    加斯帕·诺:嘿你知道吗?你得等一会儿。我已经一个小时没抽过烟了,所以我得先抽一支烟。

    记者:在家里的感觉一定很好。

    加斯帕·诺:这部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面世,也已经在几乎整个欧洲和南美洲放映过了。所以,即使我拍这部片拍得很快——从最初的设想开始,到戛纳首映为止,它花了我四个半月的时间——从五月开始,我一直在旅行,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回答同样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没有时间去开始制作(或者说是准备)另一部影片。

    记者:你一定觉得很讽刺。即使你用了最快的制作速度,它还是花费了你很多的时间。

    加斯帕·诺:我认为电影的推广让我花费了两倍或是三倍的时间。四处旅行总是很好玩的——你会被安排在不错的酒店,诸如此类的东西。不过可能因为我年纪大了,现在更让我享受的是电影的拍摄,而不是电影的宣传了。

    记者:在戛纳的那次早场放映上,你看起来头真的很晕。我发现你站在过道里,在放映过程中一直咧着嘴笑。

    加斯帕·诺:那次早场放映的有趣之处在于,没有人知道关于这部电影的任何东西。这是第一次在电影节上——尤其是戛纳电影节——出现这种情况,我放映一部影片,而座席上的观众和影评人对它一无所知,他们唯一知道的东西只有影片的标题。当这部影片被选进导演双周单元的时候,他们要求我为展映手册写一篇影片大纲。我就想,「嘿,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然后我就提交了这句愚蠢的概要:『生与死是两种非凡的经历。』」所以当你或是其他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除了知道这部影片叫《高潮》,以及它的导演是我之外,你们什么也不知道。不过问题在于,那句「假大纲」就成了一个笑话——现在,当我看到我的电影DVD在法国或是别的地方售卖的时候,上面就印着这句愚蠢的概要:「生与死是两种非凡的经历。」这就是个笑话,不过他们保留了它。

    记者:通常你的电影会得到两极分化的评价,不过《高潮》得到了评审团的一致认可,而且几乎所有类型的观众都给出了不错的反响。对此你有什么感觉?

    加斯帕·诺: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部影片比我其他的作品都要更有趣吧。《遁入虚无》可能是最严肃的一部,它要比《不可撤销》和《爱恋》都更严肃,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后两部电影只是有点暴力,有点令人不安。而《遁入虚无》看起来要更严肃,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观众们很难笑出声来。而《高潮》中的一些段落非常有活力,也非常令人愉悦,而它的另一些段落则像是地狱的景象。

    这部影片的形式是非常极端的。有那么一两次,我在放这部电影的时候走进影院,等看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的时候,人们就会开始发笑。伯格曼也拍这样的电影;哈内克也是。我是一个快乐的人。当快乐的人拍摄一部残忍的电影的时候,它会变得很有趣。

    记者:《高潮》似乎让更多的观众接受了你的风格。

    加斯帕·诺:让这部影片更受欢迎,或者说更容易被影评人接受的原因是,这部片子里的角色没有受到折磨。他们都是正面的形象,都富有创造力,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他们都很快乐,所以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对他们产生共情。他们并不像我以前影片中的那些角色那样,被定义为失败者,或是「半失败者」。对于那些人,你可以说他们一直在犯错。但在这部影片里,你看到这二十三个角色,然后说,「噢,他们都在试图在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好,他们是如此伟大的舞者。」然后你就会因为他们的肢体语言而迷醉。接着我们就进入了第二部分,当然,同样的角色在一个压力更大的情况下,就会变成爬行动物。

    在我其他的影片里,都会有那么一个固定的角色,自始至终都是影片的焦点——像是《独自站立》中的那个屠夫,或是《遁入虚无》中那个年轻的毒贩。《不可撤销》有超过一个(主要)角色,而《爱恋》则只有一个主要角色,因为她负责画外音。不过这部《高潮》则是一部开放式的电影,有点像是我非常喜欢的那部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的《都市浪人》。在那部影片中,每过五分钟或是十分钟,你的注意力就可以从一个角色身上转移到另一个。这更像是一部群像电影,而不是某个特定角色的肖像。所以你就可以关注那个你喜欢的角色。

    记者:你之前曾经讨论过利用毒品获得创作灵感,尤其是在制作《遁入虚无》的过程中。不过这部影片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提倡戒毒的作品。经过这些年,你对毒品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新的思考吗?

    加斯帕·诺: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拍出一部像《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迷幻电影就好了。那真的是我的第一次迷幻之旅,那时候我大概六七岁吧。那时候我说,「有一天,我要拍一部像《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电影。」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除了糖果之外,我从未沉迷于任何药物。当然,当你得见朋友,得喝啤酒的时候,要戒酒很难。我是我们这一代的一员,所以当我还是青少年的时候,我就吸大麻了。我从未真正地逃离过这些放到我面前的东西。而当我准备《遁入虚无》的时候,我就想,「我该如何找到那些能够帮助我创造出这部影片的影像呢?」

    在拍摄《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库布里克从未使用过包括LSD在内的任何迷幻剂,因为他说他的大脑是他最好的朋友。我见过道格拉斯·特朗布尔(译者注:他负责了《2001:太空漫游》的视觉特效),他也没有用过迷幻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拍了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迷幻电影。

    另一方面,肯尼思·安格在制作《极乐大厦揭幕》的时候尝试了迷幻剂。而我则与一个朋友喝了点死藤水,来获取那些能够放进我的电影的影像。不过我并不提倡使用毒品。它们可能有很高的风险,就像酒精一样。事实上,根据我身边的例子,酒精比毒品造成的社会损害要更加严重。

     8 ) Avis sur Climax de Gaspar Noé

    Quelle déception! De quelle autre façon pourrait-on juger un film mal-écrit et mal-joué, alors même que la qualité du tournage reste mitigée ?

    Une question centrale se pose d’elle-même : est-ce que les précédents succès de Gaspar Noé avec des non-pros du cinéma ont-ils gonflé outre-mesure la confiance du réalisateur quant au potentiel d’outsiders & d’amateurs? Leur performance laisse sacrément à désirer… Les dialogues à deux sous qu’ils récitent, banals et superficiels, ne font pas leur apparition pour la première fois chez Noé: mais l'absence d'intérêt des conversations en soi était contrebalancée par l'immersion hyper-réaliste du spectateur, par la création d'une atmosphère palpable & intime, par le rétrécissement de la distance inhérente au médium. Ici, futilité et puérilité ne font que s'ajouter au vide d'ensemble, et pourraient même être taxés de laxisme, puisque souvent filmés en plans fixes (interviews sur cassette en début, commérages infinis de soirée mettant en avant jalousie ou excès de confiance).

    Le script est d'une pauvreté et d'une faiblesse difficilement acceptables. Celui-ci repose d’ailleurs sur un événement précis (l’ajout d’un ingrédient inattendu dans la sangria) qui déclenche un virage vers la moitié du film (largement prévisible). Mais le réalisateur ne montre pas cet événement, alors qu’il aurait pu catalyser le développement et se proposer comme moment majeur du film. L’une des fâcheuses conséquences est que l’on doute pendant un instant que cet événement même se soit produit – mais peut-être est-ce là la volonté du scénariste ? La méconnaissance du coupable et de son acte n'est en définitive qu'un prétexte pour un bad trip collectif et l'accusation abusive que subissent certains personnages. A aucun moment celle-ci ne devient un mystère qui crée du suspens pour le spectateur, ni même la volonté de celui-ci de découvrir le conspirateur. Les spectateurs avertis (qui savent que la LSD s’administre aussi par gouttes directement dans les yeux) comprendront qui est le coupable dans la dernière scène du film. Malheureusement, cette révélation n’a aucun intérêt ; et le film aurait très bien se terminer sans que l’on sache qui est le coupable. L’on pourrait aller même jusqu’à dire que vu la direction prise par le réalisateur, il aurait peut-être été judicieux de ne jamais le savoir (et donc ainsi de garder un doute sur le fait même que le dérapage soit dû à la prise inconsciente d’une drogue – les hommes étant responsables de leurs actions, peu importe leurs consommations, et comme dirait l’autre : l’illusion plus vraie que la réalité).

    L'utilisation des techniques cinématographiques qui font l'identité du réalisateur est à nouveau présente mais celles-ci n'ajoutent pas toujours une certaine valeur à des plans qui auraient été filmés plus conventionnellement. Alors qu'elles étaient justifiés par le scénario ou par l'ambiance dans ses films précédents, elles semblent redondantes ici (flashs de lumière dans le noir, tournoiements). Certaines bonnes idées sauvent certaines séquences, comme celui du plan sur le verre, qui introduit par l'image le dérapage que le mot n'a pas encore exprimé ; ou les plans overhead durant les moments de danse, avec une chorégraphie qui semble spécialement travaillée pour un tel rendu.

    Au final, les seuls moments d’innovation et de plaisir visuels sont bien ceux-ci, ceux de la danse sensuelle et virevoltante, au-delà des conventions sociales et des cadres figés dans sa pratique professionnelle. La danse est ici presque libertarienne, ou du moins libératrice, inclusive et jouissive. Il est à déplorer qu’il n’y en ait pas eu davantage. Climax aurait pu être à la danse ce que Love a été au sexe. Etant donné les nombreuses prises d’oiseau, il aurait peut-être même été possible d’avoir des doubles pour la danse (ou l’inverse ! le casting étant bien plus danseur qu’acteur !), et donc de s’offrir de vrais acteurs pour le reste.

    En ce qui concerne le message… y en a-t-il déjà eu chez Gaspar Noé ? Quelques slogans pseudo-politico-poétiques en lettres majuscules nous sont jetés en pleine figure sans effleurer le moindre début de réflexion. Et il en est de même du drapeau ou des quelques bribes placés ici et là dans les conversations. Nous ne sommes pas dupes : Gaspar Noé est un amateur de débauches en tous genres, il est aussi fasciné par les développements cauchemardesques qui surviennent comme autant de catastrophes humaines, et ses films reflètent fidèlement ses fantasmes. Pour détourner le philosophe, on pourrait conclure que de même que tous les réalisateurs ne se valent pas, tous les fantasmes non plus. Celui-ci ne méritait pas peut-être d’être filmé.

     短评

    好厉害,这个“恶名远扬”的坏导演,再一次爆发破坏力极强的坏品味,意识致幻、情绪空茫、身体坠入,像看一场失控版的《这!就是街舞》,很喜欢,导演就像一个冷静的暴君抑或一个狡黠的催眠师,冷眼旁观地指挥了一次年轻人长达72小时的毁灭性锐舞派对,比起之前的《爱恋3D》的矫情沉溺,这部简单、率真、虚脱、虚幻、混乱,鲜活肉体、汁液淋漓,直逼人心,一流的情绪营造手段和场面调度能力,让人晕眩呕吐的镜头翻转,近乎本色演出的舞者,俨然一场大型的自毁、自弃、自虐、自戕真人秀。

    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长镜头是体力耗竭,旋转是精神失衡,最直接的体验派策略,摄影机化作空间中那些生命力的凝聚焦点,观看主体并非舞者动作(实则仅为“路边景观”),而是镜头“步伐”,一场筋疲力尽的“牵引”,电影成为药物,我们成为“主角”。

    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虽然还是拿个熟悉的加斯帕·诺,他标志性的打光,剪辑和嗑药了药的摄影,但他还是能够玩出一点新鲜的花样,这次的长镜头沉浸感十足,可以带你体验嗑high之后,一步步陷入极乐世界的迷幻过程,只是地域和极乐只是一线之隔,电影里的舞者进了地狱,大银幕前的观众升入天堂。★★★★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Cannes18# 这是Gasper Noe从影以来拍的最好的反毒品宣传片。

    12分钟前
    • 蕭查某
    • 力荐

    我很想跟着加斯帕诺一起飞,但全片给我的感觉只像是一个创作力枯竭的艺术家在做最后的挣扎。不过也不知道这电影的结尾是他想放下针管立地成佛了吗?街舞女神索菲亚竟然都没有什么大尺度的镜头,翻倍气人。

    15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哪里是禁毒片,影像内在逻辑和字幕宣扬都是劝大家吸吸毒,一起在高潮中体验死亡的乐趣。远比《地球》更值得拍成3D长镜头美学文本,确切说太适合做成VR了。最后半小时差不多是游历地狱。

    1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不得不愛,加斯帕諾可以惹到很多人,也在他影像上的高傲結構。開頭直接上credit,後又錄像訪談,找尋天堂快感的舞廳,最後成為一場煉獄。半場長鏡頭,調度驚人,顏色上與性本愛相似,視角的主觀旁觀切換有意思,甚至後場完全倒轉的鏡頭字卡,尋找白色的出口。雖是反毒宣傳片,但人家就是能玩到讓你高潮

    21分钟前
    • thinpony
    • 力荐

    纯粹是加斯帕·诺的自嗨,如同大妈跳广场舞自得其乐。

    22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故事非常简单:一群舞者的酒里被神秘下药,所有人都陷入了超现实的疯狂。加斯帕·诺仅用15天就完成了电影,卡司皆为舞蹈演员,但它创造了我本届戛纳电影节最特别的银幕体验。镜头天旋地转,音乐和混音是最大功臣,现场似大型迷幻狂欢,纯粹之极的感官体验。导演最喜欢自己的直觉,希望他永远疯狂下去!

    27分钟前
    • 欧盟电影展EUFF
    • 还行

    我觉得得更像一部斗舞的舞蹈示范片。[B-]

    30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无数次想要离场。剧作上失序癫狂的状态下又过于理智了。试听导致的生理不适也算是一个成功。还是德国大姐牛逼,大家死的死乱伦的乱伦,就她能扭一夜屹立不倒,冰毒养大的果然是不一样。

    31分钟前
    • Flo_n
    • 还行

    炸了 全身难受 内陆帝国之后又一高能bad trip 柏林蹦迪崩坏就将 醒来真好 出电影院真好 没瞌死真好

    36分钟前
    • 十万
    • 力荐

    “Death is an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观影情绪在“WTF”和“This is something”中游走,但圈圈舞太像以前那个凤凰台的农村尬舞节目了==

    41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Cannes71# 片名其实应该叫“不如跳舞”😂其实还是加斯帕诺那老一套,迷幻新极端主义加混合色光,这次玩的是歌舞片加酷儿加恐怖片加LSD……不过转来转去的长镜头果真是牛逼,尤其后面那个估计三十多分钟的长镜头,感觉语言是深受VR影响。起劲儿稍微慢了点,舞台化又太严重。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此高潮与彼高潮并无过多关联,换个说法,如果高潮只是结果,那影片完全是终极五秒到来前漫长到令人不适又不能自控深陷其中的过程。大约加斯帕·诺偏爱以剜心蚀骨为乐,用色彩极致迷幻的长镜头,麻痹了人们置身无尽暗夜的恐惧,你本正与魔鬼共舞,却以为自己人在天堂。

    48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还行

    寓教育于迷幻的禁毒宣传片,用了一个四十多分钟的连贯跟拍镜头。导演疯了演员疯了镜头疯了最后连字幕都疯了,加斯帕·诺真会玩。估计是怕观众中途退场,一开始就直接出片尾?😂😂😂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我错了我再也不敢嗑药了

    52分钟前
    • 克雷蒙
    • 较差

    加斯帕诺疯了,说什么都没用,导演双周把这迷离奇幻的嗑药蹦迪片放在一大早真是一场行为艺术。本来怀揣着看小黄片的心态来看《高潮》,事实证明我错得一塌糊涂,真是一场奇观大杂烩,又红又骚又绿又艳、宛如一场野鸡展览陈列的,美名其曰“现代艺术”的破铜烂铁。

    57分钟前
    • Simona McQueen
    • 很差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依旧是导演一贯个人风格。片头即出字幕、酷炫的舞蹈、超长镜头调度、旋转迷幻的运镜…让坐在IMAX厅第六排的我被嗑药般的视觉情绪强烈地震撼。巨幕上人性丑恶的夸张放大扭曲,让观众与演员一起陷入仿佛永无止境的人间炼狱中受尽煎熬、无法自拔。时而毛骨悚然,时而如打鸡血般兴奋。虽然长镜头的剪辑点蛮明显的,但还是对转场调度设计佩服得五体投地,什么禁毒宣传片,明明看得很HIGH!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力荐

    D+ / 疲劳(贬义)远大于沉浸。首先是段落层次过于鲜明,一边给每一个迷幻步骤都打好了预防针,一边又把观众推向每一个此刻,最终的时间感断裂而非贯通流动;其次是运镜整体思路过于明确,看似恣肆放纵背后机械编排痕迹明显;第三是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感官、情感、理智的接合点,迷幻只及表层的肢体感没有炫示其真正的统治力;第四是宣教仪式装模作样且毫无必要,如果对自己所召唤出的侵略性有足够信心大可不必如此。不知完全倒过来拍是否效果会更好。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