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华氏451

    华氏451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8

    主演:迈克尔·B·乔丹,索菲亚·波多拉,迈克尔·珊农,梅寇·阮,迪伦·泰勒,萨阿德·西迪基,莉莉·辛格,德鲁·尼尔森,雷欧·巴奈扎,凯尔·杜拉,乔安妮·博兰德,林恩·格里芬,Zachary Wiseman,Alexander Yarwood,Scott Edgecombe,杜安·莫瑞,马丁·唐文,乔·平格,大卫·托帕,提姆·波斯特,查得卡米列里,坎蒂·亚历山大,格蕾丝·林恩·孔,简·莫凡特,肖恩·琼斯,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迈克尔·塞尔切基 

    导演:拉敏·巴哈尼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英雄与懦夫

    • HD

      哥斯拉2014

    • 天空鲨_终极武器

    • HD中字

      珍珠港

    • HD中字

      神秘代码

    • 抢先版

      寂静之地:入侵日

    • 更新HD

      无限重生2021

    • 更新HD

      机巧女孩

     剧照

    华氏451 剧照 NO.1华氏451 剧照 NO.2华氏451 剧照 NO.3华氏451 剧照 NO.4华氏451 剧照 NO.5华氏451 剧照 NO.6华氏451 剧照 NO.16华氏451 剧照 NO.17华氏451 剧照 NO.18华氏451 剧照 NO.19华氏45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雷的经典小说《华氏451》(Fahrenheit 451)将被HBO拍成电视电影,这不是该书第一次拍电影了,这次是一个当代美国的改编版。迈克尔·B·乔丹和迈克尔·珊农主演,故事设定在一个不允许人有自由思想的独裁世界,统治者焚烧一切图书,消防员的工作 也并非灭火,而是焚书。华氏451度就是纸的燃点(当然这个数字只是一个典故)。  乔丹饰男主Montag,一个年轻的消防员,和很多反乌托邦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本来麻木愚昧的他经历了“觉醒”,并因此与曾经的导师——消防队队长比蒂(珊农饰)反目。该片由拉敏·巴哈尼(《99个家》《推手推车的男人》)导演,他和阿米尔·纳德瑞一起写剧本。

     长篇影评

     1 ) 随便写的感受,因为字数太多短评放不下

    “为什么是451?”“因为华氏451度正是书本的燃点。”

    非常反乌托邦式的电影,整部电影仿佛是另一个平行空间的苏维埃政权时期故事的背景设在一个不允许有书本出现的国度,而负责销毁(烧毁)违禁书籍的则是原本应该灭火的消防员。身为消防员的男主在(颠倒的)列车上“偶遇”了与自己妻子长相一样的女主,在与女主的几次接触后互生情愫。这部电影应该是《龙虾》的灵感来源之一。

    喜欢片子随着急速前进的消防车而移动的镜头,喜欢片中对红色的大量运用(一开始的红色是消防局的颜色,到中间红色是火焰燃烧书本的颜色,再到最后红色是身穿红色棉衣的女主)。当男主被自己老婆举报后逃离到了山上,而媒体伪造了男主的死亡以此来震慑人们。山上一群的“book people”以书名来自称感觉特别有意思,每个人都是一个移动的、活体的图书馆。结尾小男孩还有几十个人一起在雪中背诵书篇的场景蛮动人的。

     2 ) 现在就是未来世界

    在未来世界,书籍被认为是禁书。消防员不是灭火,而是纵火烧书。
    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读书,成为一部“书籍”。他们为了书籍的传承,逃离正常社会来到深山野林。老一辈的口述给年轻一辈,就是为了在黑暗时代,书籍不会灭亡,等到再被印刷的那一天。
    而我们现在几乎可以说是“未来世界”,没有人烧书,但我们却可以看到一家家书店的倒闭。我们不会见书色变,但也很少会去翻开这本书。电影中的人们因为强制规定所以不去读书,现在的我们因为科技带来的世界太精彩而放下了书。书籍这种温水煮青蛙一般的死法,比强制性的烧书还要可怕。
    但就像电影中仍有人在读书,现在也有很多人在读书。即使纸质书籍的作用、功能大多可以被替代,它始终是文明的载体,是我们智慧的结晶;所以即使书籍不能给我们带来荣华富贵、带来权力地位,甚至有时候读书会让人“愁眉苦脸”。我笃定它会一直存在。不管多么黑暗的时代,都会有人在读“书”。

     3 ) 小记

    没有书 能做什么? 家庭剧?聚会?被媒体教导着要美丽要守法?兴奋剂镇定剂调整情绪?没有思考 唯有感官刺激(强烈的sexual suggestion) 然而不读书 captain如何对神话小说哲学了解甚多?怕不是另一个美丽新世界,更糟的是captain在书中觉察虚无和痛苦 决心完全反对它们 然而希望总是有的 那些逃离电视娱乐的人们 流浪在荒野山间 人人都是一本书 富足

     4 ) 新浪潮科幻之《华氏451》:人格化的书籍与暧昧化的态度

    打分:76/100,★★★★。

          《华氏451》是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66年创作的长片。这部电影略显特别:导演本人是法国人,原著小说作者雷·布拉德伯里是美国人,而电影又是由英国公司出品。同时,它还是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
          本片描绘了一个书籍受到禁止的反乌托邦社会,消防员在片中以清查并焚毁一切书籍为职责。故事则围绕一个名叫蒙塔格的消防员展开,讲述了他从焚书到读书到爱书并最终脱逃的历程。
          就电影本身而言,《华氏451》并不属于特吕弗最优秀的那批作品,但依然有颇为值得玩味的地方,以下主要说两点。至于电影与原著在剧情细节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本文不作阐述。
          首先是对书籍的人格化表现。
     <图片1>
          在以《朱尔与吉姆》(1962)为代表的过往作品中,特吕弗一直着力于抒写男女之间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华氏451》中,女性角色却退居次席,地位被书籍取而代之。于是细心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感觉——特吕弗似乎将书作为了角色来表现。他在蒙塔格初次读书时以特写长镜头拍摄手指缓缓划过文字,仿佛男主角在尝试与书籍交流;在几场重要的焚书戏中又反复以特写镜头拍摄烈火中蜷曲的书页,仿佛生命葬身于火海。而且,蒙塔格阅读的起点,正是狄更斯名作《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章——“我来到这个世上。”其意味不言自明。
     <图片2>
          更有趣的是,蒙塔格痴迷于书后日益神不守舍的表现,也像极了一个坠入情网的人。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暧昧态度。
          片中出现了一个生活在乡间林中、不受禁书规则束缚的群体,自称“书族”(book-people)。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背诵一本书,并将书名当做自己的名字。
     <图片3>
          按常理说,“书族”作为禁书的反乌托邦社会的对立面,应该被描绘成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但特吕弗采取的角度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片尾的场景中看到,“书族”只是在机械地背诵书籍,似乎既没有较紧密的组织,也没有更明确的目标,甚至相互之间都近乎没有日常的交谈。他们仿佛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纯粹传承书的器具,只是被动地等待着世界的改变而不是主动去改变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书的化身的人们,并不比禁书规则束缚下只能看电视节目和无字漫画的群体更具主观能动性。
          在这样暧昧化的表现下,蒙塔格加入“书族”这一抉择的象征性也变得暧昧起来。
          总体上,《华氏451》虽然明显有着特吕弗的个人印记,但新浪潮风格体现得并不算突出。不过,这也让本片相对通俗化了些,没有《堤》与观众那么疏远。

     5 ) 电影对小说的改写

    第一次知道这部小说/电影是从黑水公园的节目,听了节目之后就很想看电影,但是对电影其实印象不深,这次凑巧买到了一本小说,就读了小说,又看了一遍电影。

    小说很短,很快就读完了。以下是一些能想到的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电影指1966年版本)

    1. 对Clarisse的改写

    电影中Clarisse和老婆是同一个演员,不同的发型,小说中没有提到这一点。小说中Clarisse(应该)是真的死了,电影中没有。小说中被烧死的女人也有Clarisse没关系。

    2. 删掉了Faber

    小说中男主遇到了一位退休的教授Faber,在后期基本是Faber在帮助男主,电影中删掉了Faber这一角色,把Faber的职能交给了Clarisse。小说中Faber还发明了一个小耳机给男主,让男主一直戴着耳机听他说话。他还会在男主睡前给男主念小说听,陪男主去刚上司。小说中男主最后烧掉上司,是因为上司发现了小耳机,威胁男主要去找到耳机背后的人,男主为了保护Faber烧死了上司。(真是可歌可泣的友谊啊!)小说中也是Faber,而不是Clarisse告诉男主去找书中人。

    3. 男主老婆没那么可爱

    小说中男主的老婆叫Mildred,电影改成了Linda,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男主的名字太像(误)。电影里的Linda我觉得还蛮可爱的,多少还会比较关心男主的精神状态。小说里的Mildred就是一个只知道看电视的傻子(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工具傻子?)。

    4. 机器狗

    小说里男主被机器狗威胁,电影中删掉了。可能1966年不好拍机器狗?

    5. 第四面墙的电视

    小说中男主家里是装了三面墙的电视的,男主老婆听到男主要升职后,想要男主也在第四面墙装电视。

    6. 小说中的男主脾气更炸一点

    毕竟是小说嘛,对男主的心理有更详细地描写。男主在意识到了书的好之后,想做的事是把这个畸形的世界整个推翻,他在逃跑时还跑去一个消防员同事家里塞了几本书嫁祸给他。

    7. 替死鬼

    电影中最后追踪的镜头似乎是找了个演员假死了一下,小说中是找了个嫌疑犯,机器狗把嫌疑犯咬死了。

    8. 读一首诗

    男主老婆的朋友们去男主家聚会时,电影中男主似乎读的是一段故事,小说中男主读了一首诗,就把朋友读哭了。

    9. 战争

    小说中男主的国家在和其他国家打架,世界的贫富差距也很大,电影中把这些背景删掉了。

    总的来说最大的区别是两点:1. 女主和Faber故事线的合并;2. 对科幻细节的删减。

    合并可能是为了故事更简单,更好理解?科幻细节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

    70年前的故事,到现在还在发生着。今日头条、抖音等软件就像小说中电视里的“家人”一样,”杀掉“人们的时间,用所谓的快乐填补空档。

    但是小说中对电视的批判也过于绝对,影视作品也不都是”杀时间“的作品,毕竟还是有电影/电视艺术的存在嘛。

     6 ) 看过的人很少啊

    我是在叶家宅那里10块3张的走私碟里买到这部电影的。
    要说超前意识和讽刺效果,《华氏451》显然没有《发条橙》光芒四射。故事的结构比较简单:思想受到禁锢和控制的人们抵制、反对和恐惧一切思想的载体,montag这哥们就扮演了怀疑使者的角色,最终在专政的环境中破了一个洞钻出来…… 但要说这部电影手法高明到哪去,我就不认同了,奥威尔的小说《1984》就黑色幽默的多。
    这个这个,我不能这样比较么

     7 ) 读书越多越反动——观《华氏451度》【转】

    非本人写的,看到这篇评论不错就转了上来。


      当年写论文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这么一篇文章:《华氏451.2度,互联网在燃烧吗?》这是攻击网络新闻审查的。后来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来源于一本非常有名的电影:《华氏451度》,我于是找来看了一下。

      这是一部类似政治寓言的电影,所以自然很对我的胃口。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道时代和地域的城市,这显然是为了暗示一种普遍性。主人公莫塔格供职于该市的消防队——他们的工作不是扑火,而是纵火——四处查找市民藏匿的书籍,然后焚烧掉。而“华氏451度”,正是纸质印刷品的燃点。

      这支消防队实际上进行一种“使文盲化”的头脑灭火工作,但是这些消防队员本身往往阅书甚多,尤其是他们的队长,对文学、历史、哲学都有不俗的造诣。但是他却极其反对市民拥有图书并阅读它们,理由是那些虚构的情节会让市民陷于幸福的憧憬,然后因现实中得不到满足而沮丧。换言之,市民应该只看到现状,并满足于现状。再换言之,市民只应该获得以他为代表的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不容易受毒害的人所给予的信息。这种论调,我们是多么的熟悉啊。

      莫塔格是这列僵尸组成的刽子手队伍中能够独立思考的一个,并且他也不是那么凶残。他在每天上下班搭乘的列车上结识了住在他家附近的克拉丽思,这位美丽又大方的女孩多次向他表达了看书给人带来的愉悦,这最终促使莫塔格开始截留查抄到的书本,并在深夜悄悄翻阅。莫塔格的变化引起了他妻子的极度不安,她担心因私藏书本引发的灭顶之灾,所以她希望莫塔格作出决断,“要么选择我,要么选择书。”

      然而莫塔格已经被书深深吸引了,不久之前一位老太太在被查到私藏书籍时以身殉书的壮烈举动让他更加坚定了对书籍的热爱。这让他的妻子最终选择了举报。

      又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莫塔格惊恐的发现车子竟然停在了自己家门口,队长诡异的笑容预示了不安。妻子早已离他而去,绝望的莫塔格夺过了焚书用的火焰喷射器,指向了队长和同事,然后仓惶逃窜。

      克拉丽思又出现了,原来她是地下秘密读书会的一员。在她的帮助下,莫塔格逃到了他们中间。这个读书会对抗消防队洗脑的办法就是把书背下来,藏在脑子里。所以他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名字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莫塔格就在这样的团体中生活了下来,并且,他也开始了把自己变成一本书的行动。这个团体人数并不很多,能背出的书籍也很有限,但是他们不论冬夏,却在虔诚的进行这此类艰苦卓绝的工程,影片到此嘎然而止,只把无尽的猜测留给了观众。

      谈到焚书,我国是富有经验和荣耀的。秦始皇拍拍闹勺,就烧了很多书,当时的读书人除了偷偷把竹简砌到墙里,也选择了背诵这个艰苦的办法。再过了两千年,我们的红太阳也发出了远高于华氏451度的热力,而此时蹲在牛棚里的马寅初连嗑牙都会被举报为“仇恨共产主义”,想要找本书边看边背实在是不可能了。

      我相信在《华氏451度》中,书只不过是一个被赋予意义的对象罢了。在独裁与专制的时代,统治者豢养的消防队的职责,是扑灭人民头脑中任何能激起聪慧与斗志的因素,然后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顺从与依赖。最后请看这么一张影片截图,当莫塔格烧死了消防队长并逃脱之后不久,他在地下读书会的电视机里就看到了官方发布的已经成功击毙莫塔格的录像,正义又一次战胜了邪恶,老百姓们山呼万岁。

      写到这里,怎么能不想起主席的名言呢,“读书越多越反动!”看来真的有点道理。

      2006-5-23

     8 ) 华氏451度

    特吕弗的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类似于《1984》中的极权社会,书本作为思想的替代品被绝对禁止,作为消防员的男主就是这个统治工具,而当其被一女邻吸引后逐渐转向,最后加入bookman行列,但似乎又是另一种极权方式的生活。影片以讽刺为主,手法上缺少渐进,荒诞占的较多篇幅使之缺少足够的力度来形成观点而浮于表面。

     短评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12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13分钟前
    • 日灼
    • 还行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18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

    22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24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25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2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28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29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力荐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31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36分钟前
    • ofelia11
    • 推荐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38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43分钟前
    • --
    • 还行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47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52分钟前
    • 青衿
    • 推荐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5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1小时前
    • 米粒
    • 还行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1小时前
    • 纯情奶1
    • 力荐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