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15点17分,启程巴黎

    15点17分,启程巴黎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8

    主演: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亚历克·斯卡拉托斯,朱迪·格雷尔,珍娜·费舍,贾里尔·怀特,托马斯·列农,托尼·海尔,P·J·伯恩,布莱斯·吉扎尔,斯蒂芬·考特尔,罗伯特·普拉尔戈,加里·维克斯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版

      新养鬼吃人

    • HD

      新天师斗僵尸2

    • HD

      难以置信的怪物

    • HD中字

      床下有人2

    • HD

      谜一样的双眼

    • HD

      青鬼2014

    • HD

      致命录像带99

    • HD

      西辛6

     剧照

    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2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3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4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5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6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6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7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8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1915点17分,启程巴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源自真实事件,讲述2015年8月一列从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高速列车上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三位美国士兵挺身而出将歹徒制服的故事,电影将根据三位当事人的回忆录改编。

     长篇影评

     1 ) 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

    没有看预告片,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看了此片。一开始觉得美国人自大装B、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教会学校徒有其表,兵营里面严肃活泼都有。一切太真实,太有美国普通人的真实感。不过最后一刻我还是估摸到是几年前的新闻:三美国人在游欧洲的同时顺便救了一火车的人。这个英雄壮举,瞬间让我对这部影片的评分从2分飙到4分。我们不一样,他们是英雄。我们也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一颗热爱和平的心。

     2 ) 真实的尴尬

    这部电影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三名真人出演自己的见义勇为群众,还有预告片里面spencer冲向持枪恐怖分子的镜头。

    结果,电影中,除此之外的所有戏份,都相当无趣。

    我觉得现在的某些好莱坞电影陷入了“based on true story”这样的怪圈,一个受到大家关注的事件,如果有趣的话,就要刨根问底极尽挖掘,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拍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恐袭波士顿》讲如何应对恐怖分子,一部《坚强》讲受到创伤如何坚强应对,影片的质量见仁见智,我是觉得,《恐袭波士顿》至少在有限的事件素材中还算优秀地整理出了一条主线,整个剧情的走向也算紧凑,而《坚强》在剥离这个事件本身之外就是一个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更不要说这个励志故事也没有拍得多么精彩。

    我觉得电影讲述一个故事最重要的点并不在于其本身的影响力,而在于这个故事它是否一波三折,是否能让人被吸引,被感动,以及故事之后值得挖掘的潜力。

    去年年末看《灾难艺术家》,因为《房间》的幕后故事非常有趣,所以虽然《灾难艺术家》拍摄的水平一般,电影成品仍然有很不错的喜剧效果。

    前几天看的《I,tonya》,剧情本身是很多美国人家喻户晓故事,而其通过很赞的剪辑,沉重的内核与轻松的表现形式的反差,也使电影达到了不错的表达效果。

    即便是导演之前的《萨利机长》虽然也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可是导演把侧重点和剧情的高潮放在了坠机之后面对质询的部分,赋予了故事更深刻的内涵。

    而如果让我们看一下这部《15:17 启程巴黎》的故事,三个年轻人把一个火车上的恐怖分子制服,听上去还不错是吧,可是这整个事件大概也就不到两分钟,电影为了能拓展这个事件,在其后花了几分钟的时间去描写主角救助一个被枪击中的乘客,而即便如此,这个事件在电影中也只占了很小的篇幅。

    那么这个故事本身有什么值得挖掘的地方么?没有,只是三个普通人罢了。

    所以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值得改编成电影的故事,一方面它如此短小,以至于你加上慢镜头也只会占到电影篇幅中很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背后的内涵,背景并没有太多值得讨论的地方,这么一来,这个电影在选材上就是失败的。

    短小的事件其实是可以改变成不错的电影的,比如《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虽然也只是个几分钟的战事,但是在优秀的电影技术以及合理的意义探讨,使得比利林恩的观感要好上很多。。

    反观《15:17》,电影在前面2/3的篇幅中讲了些什么?

    三个孩子的成长,是不太乖巧的问题儿童。

    spencer作为故事主角,一直想上战场救助他人,也很努力,然而因为一项测试没有通过,和自己的目标失之交臂。倒是另一个伙伴当上了大兵,还找到了个德国妹子。

    然后三个朋友就去旅游了...

    先是去罗马,然后是威尼斯,然后貌似到了德国,接着去了阿姆斯特丹,最后登上了去巴黎的火车。

    这一段拍得简直是毫无意义,除了展现这几个人是活生生的大小伙子之外,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而这电影所标榜的真实,还真的挺真实的,那些我去过的景点,仿佛故地重游一般。

    可是我是在看电影啊!他们泡妞,他们去夜店跳舞宿醉,他们逛景点,他们自拍,和他们成为英雄有毛关系!!!

    这就要说到影片想要强调的几个点了:真实与平凡人同样能成为英雄

    说那几个人是平凡人,我是决计不信的,一个是已经去过海外执行任务的大兵,另一个是虽然不是正式士兵,也经历过严苛训练而且体力超群的健壮汉子,至于那个黑人,他好像也没有在制服恐怖分子过程中发挥太大的作用。

    所以,应该是,普通的美国大兵也是可以成为英雄的。

    然后就是真实了,电影为了这种真实甚至让三名角色本色出演,不得不说,我吃了这个噱头,所以我来看了这场电影,可是,这种手法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效果,毕竟电影花了太长的时间去描写他们的日常,事无巨细,文本也非常生活化,可是已经真实到无聊了,在他们在宿醉转天早晨谈话的桥段中,明显能感觉alex(就是那个去过战场的哥们)有着很不自然的表演,当然这并不能怪他们,毕竟他们不是专业演员,spencer的戏份最多,虽然不能说演出有多么出彩,至少看上去无功无过,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来说,比国内很多电视剧的专业演员演技要好。

    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剧本的羸弱,宛如流水账一般毫无起伏的大段剧情,仅仅用几个笑话作为调剂,这确实是真实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大抵都是这么无聊而日复一日,不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不会被拍成电影的原因。

    说起最近看过的同样火车上的故事,尼姆连森的《通勤救援》无疑更加爆米花,好看程度也更胜一筹,值得一提的是,《通勤救援》的开场的意图就是要展现日复一日每天登上火车,于是电影用了很巧妙的蒙太奇剪辑,将不同日子,不同天气串联成一次从家赶往工作的旅程,虽然在技术上还有瑕疵,不过已经是个很不错的开头了,至少,比《15:17》要好很多。

    总之,三位主演的演技值得肯定,而剧本过于注重生活细节的尝试使得剧情寡淡无味,真实倒是很真实,但生活总要加点滤镜才会更好看不是么?

     3 ) 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在一个礼乐逐渐崩坏的时代

    老爷子还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和事情

    让人觉得很踏实

    就像我们所知道的

    英雄也是普通人

    或者说绝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都是普通人

    即使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故事

    老爷子放在挖掘人的背景和成长上

    虽然因为前戏显得太长让好多人人没耐心看高潮

    不过在勇气和追求上

    个人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也只是相对其他电影而言

     4 )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就看你如何选择

    动作片有时如果死个英雄会让故事更加壮烈且更容易打动人,但真实生活中,我很庆幸英雄可以活下来,活着讲给大家听他们在那时那刻究竟经历了什么。继 《12 Strong》之后,华纳又推出了一部真实英雄事迹改编的故事 《The 15:17 to Paris》。只是这部距离我们更近,发生在2015年,而且片中很多内容相信都会让普通人找到共鸣。因为这不是残酷的战场,任何人在今时今日都可能经历这样的事。然而却真的没有几人可以像片中这几位那样毫不犹豫地冲向恐怖分子。而且片中主要人物,斯宾塞·斯通的故事与美国队长还真的很相似呢。他的故事有可能会激励出更多的英雄。在如今恐袭笼罩的世界,真的很需要这样的英雄。

    想想过去几年里发生的恐袭,大都是手无寸铁的人们直接遭扫射或被炸,就算逃跑或躲避还是无能为力。说实话,现在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告诉人们在面对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除了逃命,就只有听天由命。然而片中的斯宾塞·斯通很显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看到持枪恐怖分子没多久,他就直接冲了上去,甚至是直面枪口。因为那时枪居然卡住,没有打中他,才得以让他有机会与其他人一起迅速擒拿恐怖分子。让恐怖分子都还没有机会实施计划。但就算他真的被射中,他这个冲上去的动作照样会改变一切。也是这个动作,救了很多人。

    如果他没有这么做,后果不堪设想。正如他自己曾说的:我不希望我妈妈看到我尸体时是躲在桌子底下。大部分普通人是做不到这点的。当然,他和他朋友受过军事训练,是军人。但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参军也是希望可以保护其他人。只能说,这车人命好,遇到了这样的旅客同行。

    这样的英雄时刻,我们往往都只在电影里看到。比如美队1里面,Steve Rogers在军营训练时,手雷扔过来,大家都躲闪,只有他扑了上去。那个时刻,大部分人都觉得,只是电影,只是吓唬人。然而,看到有人真的这么做时,相信大家都会十分敬佩与感动。

    斯宾塞·斯通的故事类似美队的还不止这里。他从小是个胖子,学习不好,但一直希望参军。他为参军努力减肥,经过严格训练真的通过了很多测试。那种特别想参军,在军队里非常认真的样子也是与Steve Rogers很像。

    可以说,这样现实的英雄题材是绝对应该拍成电影的。即使伊斯特伍德爷爷没做,其他人也会做。然而,不像《United 93》,这部电影大部分的情节并不在火车和这件恐袭上。原因是,这次袭击和反击真的很短暂,与911那个恐怖早上完全不同。没办法独自撑起一部电影。老伊于是花了很多时间去讲述三个年轻人小时候的故事,为何参军,在军营里的生活。

    为了不让观众闷,他们小时候上学的部分是以喜剧方式呈现,效果很好。观众一下就会看出这部分特别类似《Lady Bird》。因为这三人居然与Lady Bird一样来自Sacramento的教会学校,里面的老师塑造得与《Lady Bird》中真的是如出一辙,超级有喜感。

    后面还花了很多时间去讲述三人去欧洲旅行。这段我觉得太长了,很多观光日常,自拍聊天等。但,不得不说,这段其实最容易引发公众共鸣。为何呢?看着他们开心地逛意大利、德国、荷兰,并讨论着要不要去巴黎,我们每个人都会同样想起以前那想去欧洲就去欧洲的日子。如今,一切都大不同了。提起欧洲,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会不会遭遇恐袭。谁也不敢说走在巴黎的街道上还会像以前那么无忧无虑。所以看着三个人在意大利自拍,去名胜古迹,甚至坐火车,相信大家都会想起以前自己作游客时的美好时光。

    三位英雄自己在片中饰演了自己,还演得不错。他们的母亲,小时候及老师等都是演员诠释。所以其实三人出镜并没有从头到尾,只有斯宾塞·斯通相对多一些。

    你可能不会觉得这是像《United 93》那样紧张又写实的电影,因为事件本身及叙事方式的不同,但绝对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故事。因为它证明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就看你如何选择。同时也庆幸这些人活着回来让咱们看到了这个故事。不然像《United 93》,只能杜撰,用塑造英雄去鼓舞人心,然而残忍的是,永远没人知道那架飞机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5 ) 不是最好的东木,却是最被低估的东木

    得知东木老爷子将要退休的新闻,也到了要对其导演生涯进行回顾总结的时候。对于哪部是东木导演生涯的最佳作品或许见仁见智,但如果提及最被低估的东木作品,我首先提名《15:17,启程巴黎》。

    在10世代,东木依然保持着几乎一年一部的发片速度。在这些电影中,综合评价最好的应该就是《萨利机长》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相比之下,《15:17,启程巴黎》无论是口碑还是票房都相去甚远,我却觉得《15:17,启程巴黎》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前两部相媲美,甚至更好。

    把这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并非突发奇想。三部作品都改编自真实事件:《萨利机长》改编自2009年全美航空1549航班迫降事件;《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改编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15:17,启程巴黎》改编自2015年巴黎列车恐袭事件。三个事件都是当时的新闻头条,因此称之为“新闻头条三部曲”毫不为过。对于三部都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东木却选择了三种迥然不同的拍法:《萨利机长》采用回忆式,用听证会作为主线,真实事件用闪回的方式呈现;《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采用罗生门式,将真实事件前置,重点聚焦不同身份人眼中的事件真相;而《15:17,启程巴黎》似乎是最平铺直叙的一个,电影让三位真实英雄扮演自己,从三位主人公幼年相识讲起,将三个人的成长过程贯穿故事主线,直到结尾20分钟才开始讲述真实的恐袭事件。从反响来看,非职业主演和看似与恐袭事件毫不相干的主线是本片被差评的主要原因。本文却认为这两点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本片最大的价值所在。

    先说第一点,为什么要选用当事人在电影中扮演自己。作为一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影片,一个重要考量标准就是是否还原真实事件,必然会要求演员尽可能贴近人物原型。一般影片会通过化妆、造型和演员模仿来实现,而本片的开创性在于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可以说在还原性上达到了顶点,因为没有人会比当事人更清楚事件发生时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之相匹配的是本片平实质朴的电影语言,剔除所有炫技的拍摄手法,呈现出一种纪录片式的影像风格,毕竟让人物原型扮演自己这种方式就根源于纪录片的搬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纪录片的前提是真实,因此使用搬演手法存在一定伦理问题,但剧情片的前提是虚构,采用搬演不仅不会涉及伦理问题,反而成为沟通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的桥梁,最典型的就是颁奖那场戏:开篇是奥朗德的特型演员与三位主人公同框,接着是奥朗德与三位主人公会面的真实影像,接着又是电影画面,然后又是新闻片段……三位主人公作为同时出现在电影和新闻片段中的人物,串联起真实影像和虚构影像,实现了电影剧情与真实事件完美的衔接。

    选用当事人扮演自己更为深层的作用与本片的主题表达相关。本片的主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普通人不普通,平凡人生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这个主题不算新颖,甚至有点陈词滥调,毕竟没有比向普罗大众兜售梦想更能体现电影造梦艺术的本质。但本片的创新之处在于造梦的过程不仅发生在电影内,同样发生在电影外,电影内是普通人也可以当英雄,电影外是普通人也可以当演员。对抗恐怖分子和成为专业演员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但对于普通人的难度是大体相当的,也都能凸显出“普通人不普通”的主旨。因此,在文本层面可以看作三名平凡小伙如何一步步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在表演层面可以看作三个毫无表演经验的素人如何一步步成为专业演员的过程,二者高度统一,共同构成影片表意的一体两面,这种构想放在整个电影史上也是具有开创性的。

    当然,不管是当英雄还是做演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相关素质的培养和积累,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花大量篇幅讲述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关的主线。

    正如影片主旨可以分为表演层面和文本层面,影片主线的作用也可以从这两方面阐释。在表演层面,如果把最后的恐袭事件当做正式演出,恐袭之前的情节就可以视为彩排。导演将三位主演在恐袭戏所要做的表演拆分融入到前面每一场戏中,每拍摄一个场景就等同于排练一次,通过不断的排练提升三位主演的表演经验。电影中有多个引导者的角色,诸如救援课教师、空手道教练、军队长官等,这些角色可以视作表演指导在片中的指代,他们传授主角们知识的过程也是传授表演技巧的过程,在这些练习课上,主角们大多以失败告终,表明他们的表演技巧还不熟练,直到最后一场恐袭戏,主角们一气呵成的完成所有表演动作,终于成为真正的演员。

    在文本层面,影片的故事主线看似与恐袭毫不相干,实则关系紧密,可以说从第一秒画面开始,每一个段落和场景都为最后的恐袭进行着铺垫。

    我们就从恐袭戏着手,倒推一下究竟做了哪些铺垫:首先是斯宾塞,他得知恐袭发生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以冲刺的速度跑向恐怖分子,这无疑呼应着他为当兵入伍进行的跑步训练,而他直面枪口的勇气早在空军基地警报事件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下一个动作是与恐怖分子搏斗,他将恐怖分子锁住并勒晕的技巧要拜他在空手道课上的学习所赐;处理完恐怖分子,接下来是救治伤员。他记起在军队救援课上的练习,迅速找到出血位置并始终按住出血点,使伤者坚持到救援团队的到来。

    再看阿莱克斯,他的所有动作都围绕着枪支展开:首先是缴下恐怖分子的步枪;其次是试图用枪托砸晕恐怖分子;等到恐怖分子被控制,他熟练地把枪支解体避免走火误伤。他对枪支的高度敏感与之前在阿富汗的丢枪经历有关。

    最后是安东尼,他在恐袭中更多是记录者和见证者的身份。而整部电影他的主要作用也是记录和见证,影片从他的旁白开始,在环游欧洲过程中,他一直是拍照的人,突出了他的记录者身份。

    再举一个例子。在制服恐怖分子之后,影片又上演一段小小的惊魂时刻。这个片段只有三个镜头,却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惊悚片段。首先是一个持枪人的腿部特写,背景里是惊恐的群众,给人一种恐怖分子有同伙的印象——惊悚开始;接着是持枪者的正面近景,我们看到是阿莱克斯,先是放松下来,然后又开始担心发生误伤——惊悚升级;好在马上有人认出不是恐怖分子——惊悚结束。

    这段的精妙之处在于观众知道前情但看不到持枪者的脸,群众看得到持枪者的脸却不知道前情,导演利用信息不对等同时造成观众与电影里群众的恐慌情绪,产生了双倍的恐怖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还是依靠情节的铺垫:首先,阿莱克斯对枪的高度敏感是他枪不离手的动机;其次,持枪者第一个镜头与真正恐怖分子出场第一个镜头机位一致,形成恐怖分子有同伙的暗示;最后,化解误会的群众正是阿莱克斯他们之前帮助上车的人,正是之前的小小善举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将纪录片与剧情片特点相融合的表现形式、将文本逻辑与表演逻辑相统一的创造性构想、将前后情节相关联的铺垫技巧,能做到其中一项都可称为一部佳作,而本片都做到了,并且都做得很好。说它最被低估,此之谓也。

     6 ) 拍了一辈子好片的他,失手了?

    在今天的电影行业,演员转做导演是很常见的事,

    但能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一样在两个行业里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的人却极为少见。

    熟悉他的观众通常会喜欢叫他“东木”导演

    年近90的“东木”老爷子在电影创作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自己的脚步。

    从年轻时候主演的《镖客三部曲》到后来自己导演的《廊桥遗梦》、《不可饶恕》、《百万美元宝贝》、《萨利机长》等代表作,尤其是他导演的作品,可以说从未失手。

    好莱坞业内他常被称为最后一位“古典派”导演,但从他后期的一些作品也能看出他从不惮于突破自己。

    今年在美国上映的新片《15点17分,启程巴黎》就是东木导演一次有趣的尝试。

    不过从上映后的反应来看,观众的反馈非常糟糕,豆瓣也只有5.4分。

    究竟是怎样的一部电影打破了老爷子几十年来“零烂片”的记录呢?

    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三个美国青年在欧洲旅行时,在一辆列车上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成为英雄的故事。

    看起来故事和《萨利机长》很类似,讲的都是平民英雄的故事,不过老东木这次采取了不太一样的方式。

    《萨利机长》是先把整个英雄事件展现出来,再把目光聚焦在司法制度和英雄事迹的冲突之上,

    反观《15点17分,启程巴黎》则是先从几个青少年的童年开始。

    影片的目光一开始放在了三个人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

    斯宾塞和亚历克从小就是朋友(他们家在一起),但两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力缺失症,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难以融入正常同学生活的两人在学校只能相依为命。

    校长室变成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认识了一个和他们相同阵营的黑人小孩,安东尼。

    他们都对军事方面很感兴趣,志趣相投的三人很快成为了要好的朋友,经常一起出去玩模拟军事游戏。但很快因为家庭的缘故,几个好不容易相识的伙伴再一次分开。

    几个不受人待见的孩子和长大之后勇敢站出来的英雄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和戏剧冲突。

    这段儿时的回忆对几位英雄人物的丰满是很有帮助的,三个人之所以成为好兄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别人的孤立,特殊的经历让三个人之间的友谊更加宝贵和牢固。

    但接下来的剧情部分成了影片垮下来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演员,东木老爷子大胆地直接让这三位英雄本色出演,这让很多不知情的观众开始对几个主演的表演水平大肆吐槽。

    很明显导演想要追求一种写实的风格。

    在新浪潮时期,很多喜欢拍现实主义风格电影的导演也经常找一些没有表演经验的人来出演,以求让电影没有表演的痕迹。

    但电影终究是在表演,其实无论是对有经验还是没经验的演员来说,刻意地去扮演自己反而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因为扮演其他的角色你可以通过各种标签,框架理解人物,但扮演自己无论你怎么自然,站在镜头前,依旧会流露出刻意的感觉。

    再加上伊斯特伍德是好莱坞出了名的“一条过”导演,回顾他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一般要么是他自己主演,要么像《萨利机长》有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影帝主演,他鼓励大家真诚坦然地生活,这样工作的时候,好作品自然就出来了。

    但这种工作模式在这部电影里就不再那么管用了。

    剧情方面,影片中间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斯宾塞是如何通过努力成为一名救助士兵以及三个人在坐上那趟列车之前在欧洲游玩的经历。

    和让几个人本色出演的目的一样,东木想通过对他们普通生活的描写让观众更加了解几个人,为了追求真实性,他甚至采用了手持数码相机而非胶片拍摄的方法,显然导演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某人在旅行时拍下的真实镜头的感觉。

    旅游的过程中,他们拍照、泡妞、泡吧都事无巨细的展现了一遍,确实很接近真实生活。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观众希望看到的是一次紧张激烈的救援行动,而不是几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点和《萨利机长》的不同视角有很大的区别,在完成救援后,英雄机长作为一个普通人依然要面对制度的怀疑,这是探讨社会制度很好的切入点。

    但斯宾塞几个人在他们成为英雄之前的生活只是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事件,一切都不是像剧本一样安排好的,亚历克的话似乎最具代表性:“这就是求生的本能反应。”

    这些琐碎的生活画面和之后发生的故事没有必然的冲突和联系,观众就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剧本不经意间给了观众一些暗示,比方说小孩子的祈祷,在救援训练时遇到脖子伤口处理的问题(这一点和列车上遇到的问题类似)。

    但出于影片其实只是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剧还是严格地避免了一些明显的预示或征兆。

    这种生活很真实,相信一定是通过几个当事人的回忆加入剧本的,但这种生活也十分乏味,它让整部电影失去了最重要的感染力。

    影片更像介于剧情片和纪录片之间的一种状态,导致整个观影体验就像是被导演强迫着观看了别人的生活。

    最后对整个事件的还原依旧保持了伊斯特伍德一贯的水准,节奏凌厉,剪辑恰到好处。

    在几个人缠斗恐怖分子的时候,依旧会紧张得攥紧拳头;当最后所有乘客都获救的时候,依旧会双眼含泪。

    不过为了突出几个人的英勇表现,影片结尾加了很长的一段颁奖致辞的戏,对于很多观众,尤其是国内的观众,会有一种宣扬爱国主义情怀主旋律影片的感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前面的铺垫不够,如果从救援故事直接结束情绪收得就不够强烈,这时候三个人本色出演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

    尽管该片有许多缺点,大多数人也认为这是“东木”老爷子少有的失手之作,但并不意味着这是一部完全不值得一看的影片。

    《纽约时报》依旧给出了积极的肯定:

    《15点17分,启程巴黎》最值得欣赏之处,就是它的去艺术性。 伊斯特伍德先生——他一直以来都偏爱紧凑有效的执导风格——在该片上试验了一种简约的风格,这使得他的一些较早作品显出巴洛克式的绮丽。 他像是在检测极简主义的极限,检测究竟能去掉多少人工雕饰却又不破坏影片的戏剧张力。没有许多伏笔,也没有许多心里探析。 故事的真实性确保了一种直率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伊斯特伍德先生试图在影片中展现的。正是他对该故事的匠意吸收,赋予该片以迷人魅力和感人力量。它的极端直率混合着神秘。

    对于一个88岁的老人来说,还在激情洋溢地拍着电影,不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爬虫」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吼~

    ಠᴗಠ

     短评

    从三位主人公的少年教育,一点点build up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n spirit. 其中不乏自我的调侃,但最终是字里行间透出对建立在清教徒精神之上的无畏的美国精神的骄傲。整个故事在这条主线之下形散而神不散,可是形散看起来也是挺致命的。

    6分钟前
    • 狼PP
    • 还行

    东木这次不知道是被制片人坑了还是被编剧坑了,这啥啊,惊险的动作戏就最后十几分钟,前面竟然一大段很土锤的欧洲游记,谁要看这个,拿几张自拍拼成蒙太奇知道这几个哥们儿去过哪儿不就行了!但那样电影可能就只剩下三十五分钟了…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故事当然可以拍,但这个电影不及格

    9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老东木的美式英雄情怀,连演员都没找,原型亲自上阵。刻画英雄追溯到了童年,使得叙事上跳接得非常机械,整体的剪辑也相当混乱。影片有宣扬信仰高于一切,甚至藐视学习的成分。奥朗德友情出镜,在场的法国观众笑了。

    12分钟前
    • 无限期停用
    • 还行

    最大亮点是真人出境,而且几乎看不出来

    15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挺喜欢这片的两点尝试。第一,去英雄化;冗长的闲笔把三个主角打造得毫无魅力,他们就是身边的普通人;第二,无趣的闲笔将三人尤其是斯宾塞的英雄主义,做出了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般的必然效果。如果斯宾塞没有参军,如果没有在威尼斯遇见美女临时起意去巴黎,如果AK没卡壳,这都将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17分钟前
    • K
    • 还行

    片子拍得水了点,简直像一晚上剪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就是老牛仔喜欢的平凡人的英雄主义故事。从一开始选用真人而不是职业演员也就说明了致敬个人和还原事件的意义远大于改编成成熟的电影语言,可惜不像sully一样找到平衡的折中点,到头来太着重刻画人物稀释了事件本身的冲突,不如一开始就拍个纪录片

    22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难看得惊人了,思路是美国主旋律,美学是中国主旋律,关于美国大兵拯救巴黎是如何炼成的

    23分钟前
    • bloom
    • 较差

    东木太大胆了!居然用事件亲历人作为演员重现事件本身,这种手法本身就是创举,他难道会不知道这样拍的难度吗?肯定比谁都明白,还有观众的欢迎程度、对素人的调教难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老爷子就是去尝试了,相比起单纯迎合观众的观影习惯的舔狗式拍法,这种创举本身就很值得加分,没见过这么玩儿的,牛逼!影片用大篇幅描绘很“无聊”的旅途,正是在说明:你无法预知危险什么时候发生。如果一开始塑造性格的回忆段落还会刻意提醒危机,那么去欧洲的vlog式旅程正是在弱化危机感,好让时间线接轨时显得事件更突然更危急。还是说,老东木太稳了,让人不易察觉所以也不容易接受。看过太多刻意的手法之后,更多的会去考量创作者的动机和电影反应出的世界观价值观,反正东木是值得你看到这些的。他一直在拍大事件下的小人物,这部也是一样。

    2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纪录下平凡人的非凡时刻,真实、平实的敘事,智慧老人Clint Eastwood果然从不哗众取宠。

    31分钟前
    • 刀刀ian
    • 推荐

    我觉得我挺理解东木爷爷的,怎么了我他妈的都快90了,还要你们来教我怎么拍电影啊???没关系您开心就好。。。

    36分钟前
    • 提姆
    • 还行

    No.61 闪回的回忆都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在关键的时候人会冲上去,为什么会急救,为什么会在那列火车上,可评分这么低说明大家都习惯了看假的超级英雄吧。

    39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太失望了,你以为是一部惊险的事件类,结果大部分时间是童年回忆,兄弟友情,以及欧洲游记???大概只有结尾那一点点事件重现还不错,整体太奇怪了。东木头这部不知搞什么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一开始故事讲得比较混乱,时间线乱插。不过看到最后竟然觉得挺好看的,大约是因为有真实感,像纪录片。

    45分钟前
    • 百里初灵
    • 推荐

    又被盗号了。厉害了我这个号~

    47分钟前
    • vivi
    • 较差

    对于老爷子来说恐怕是灾难级的失误了,大篇幅流水账式的记录,尽管只有90分钟却像看了10集美剧那么长,前半部分过于连篇累牍,仿佛看了一篇枯燥无味的纪实新闻报道。从《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到这部,连续三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社会题材,差不多能看出东木的疲态,老爷子真该换一下其他题材来拍啊。

    50分钟前
    • 柯里昂
    • 较差

    这就是所谓的“剧情纪录片”吧,选用原型人物本色出演,这本身已经是东木最大的勇气,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次玩的并不漂亮。开头大段篇幅铺垫了三位主人公成长历程与欧洲游记(意义不大),却在最最重要的惊险救援行动也就几分钟之内草草了事,还用点交叉剪辑玩点结构?最大的感受是:“明星与素人真是有着很大区别”。

    51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平淡的后911反恐片。它不是压抑后爆发,就是纯平淡。但确实因为大段游客日常和无奇的成长经历,更凸显三人的”平凡”,不知觉剥除电影这个形式赋予的“主角光环”。让最后跳起来夺枪的一瞬,更有“平凡人也能做这种事啊”的感知。就电影本身讲,也算任务达成了。煽情指数几乎为零。

    54分钟前
    • coie
    • 还行

    从小受到的歧视并没有让三人成长为畸形的人,他们反而用最勇敢的行为证明了那些霸凌的人才是真正的弱者。非常怪异的观感,即使是没有重点的铺陈,仍然很舒服。

    56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并不难看。故事主题是凡人如何成为英雄,从创作语汇就是如何在日常性中提取电影性;但片子很快就在成为英雄(走向电影性)和日常真实性呈现这两大诉求中分裂,最后,仅剩下缺乏电影性的旅游素材,和略显业余的英雄时刻。片尾愚蠢的纪录片和电影拼贴显示了这种导演思路上混乱。

    5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从电影语言角度讲,不是佳作。但这个切入点我个人很欣赏,世上每个英雄、每个小喽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哪怕并不具有戏剧性。

    1小时前
    • 烂柚子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