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恐怖片 地下

    地下

    评分:
    0.0很差

    分类:恐怖片美国2019

    主演:琳恩·柯林斯,里戈·桑切斯,Josue Aguirre,詹姆士·塔珀,罗伯托·桑切斯,Thomas Chavira,尼古拉斯·冈萨雷斯,伊迪·加内姆,Andrew Burlinson,David Castro,Isaac Alisma,Sean Dillingham,Firas Lutfi,Dwayne Standridge 

    导演:Max Pachman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人工中字

      巴尔的摩

    • HD

      黑暗的反射

    • HD

      重返猛鬼屋

    • HD中字

      女仆机器人

    • HD

      506哨所

    • HD

      水鬼

    • HD

      第九道门

    • HD

      半夜叫你别回头

     剧照

    地下 剧照 NO.1地下 剧照 NO.2地下 剧照 NO.3地下 剧照 NO.4地下 剧照 NO.5地下 剧照 NO.6地下 剧照 NO.16地下 剧照 NO.17地下 剧照 NO.18地下 剧照 NO.19地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許多外國移民都會來到一家五金店前排隊,只為了替一些未曾謀面的人工作,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其中有些沒有工作簽證的人被誘拐到莉絲羅德斯家中工作,他們萬萬沒想到在前面等待的是可怕的命運。

     长篇影评

     1 ) 无标题

    昨天我在电影资料馆看了《地下》,其实最初得知影片长达三小时心底是十分抗拒的,甚至没化妆就出门了,路过便利店还不放心地购买了酸奶和软糖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电影非常好看,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结尾处所有角色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欢歌笑语的场景让我不禁泪流满面。映后我同朋友讲,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更为谨慎的说法是近些年看过最动人的反战电影)。我要如何形它?荒诞不经、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从最初的讶异到震撼到无与伦比的感动,这是一部杂糅着政治、宗教、爱情等多种元素的史诗影片,更是导演献给南斯拉夫动人的挽歌,“从前有个国家叫做南斯拉夫,首都是贝尔格莱德。”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次重逢——黑仔观看马高和娜塔莉燃烧的轮椅围绕在倒挂的耶稣像前无止境地旋转;象征着死亡的冥河中,黑仔与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们相聚;结尾处飘零小岛上,所有人纵情欢唱着新生。

    纵然影片运用了无数符号隐喻政治,我也会时不时想起“共产主义是个巨大的地下室”类似金句,但归根结底政治无外乎是同自我的斗争。凝结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水珠,戳破后喷涌而出的是磅礴的情感。正如我不愿借文字评价电影内涵的深刻与否,品味电影语言的巧妙,我更倾向于这部伟大电影所带给我的瞬间感受。我想,究竟是什么人能对自己的国家怀有如此灼热的深情,亦或是它曾是怎样的国家能让人报以如此深切的怀念。这让我想到了艾青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时刻不免又会想起自己的国家,教人仇恨的土地何时才能孕育出爱的人民与伟大的文艺作品?

    我在看《地下》的时候还想到,如果我之前没有看过《零年》究竟要如何是好?二者的相似性仅限于同为二战题材,但《零年》带给我的不仅是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我通过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的细枝末节,开始用一个全新的视角(例如我从未反思过伴随着1945年而来的性解放风潮)真正理解战争,也正因如此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地下》,理解导演的痛恨、鄙夷与热爱,我终于不再沉湎于革命的“浪漫”之中。

    我想文艺作品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甚至是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共通点,闪耀着相似的光辉,然而这种联结本质是极为隐秘、私人甚至是无法言说的,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模仿与实践得以顿悟。今天我偶然还看到一篇文章,斥责互联网“猎巫”的可怖现象——网友给以《人生果实》为代表的一系列日本电影打一星,问其理由,居然是因为主人公津端修一是战犯,即使他只是在日本战败前,被征召当了不到八个月的海军,从未踏入中国的领土。我想如果愤慨激昂的网友看过《活着回来的男人》就好了,不,以上我提到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届时他们必将幡然悔悟,在飘零动荡的时局之下,百姓身不由己的悲哀与痛楚。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人类虽然身处于混沌宇宙的中央,但是每一部文艺作品就像是一根根坚韧的细线,紧密串联着象征幸福、绝望以及徘徊于二者之间的沉甸甸的白珠;每一条细线又彼此纵横交汇,编织成一个闪烁着耀眼白光的圆形穹顶,我们倾听着白珠间互相摩擦、碰撞的声响,散乱在各处的不安被悉心收藏与重组,它依然存在并将永恒存在,然而它是以一种更为“亲切”的形态被感知、被理解、甚至是被享用;我们沐浴在炽热的光芒之中,反射出自我的微光。

    但是我并非能够完全说服自己,我回想起之前同朋友抱怨,那时我刚好看完《金阁寺》,看完后竟略有些“恼火”,不如说很多电影、书籍留给我的初印象都是如此,和文本无关,全在生自己愚笨无知、缺乏感知力的气。不可否认,我时常对“确定”怀有一种偏执的向往。我焦虑于文字是否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内心;我担忧自己对文艺作品(世界)无知无觉,这都让我倍感沮丧,就像是某一瞬间捕捉到了生的本质,却由于我的平庸让其白白溜走。

    当然,热衷于自问自答的我也曾试图回答,在我的认知中,第一点,想法与文字之间的关系。我以为首要任务是敢于面对与克服埋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将想法落到笔头。如果说想法是底片,书写就是显影的过程,最终呈现的文字就是照片本身。一张照片的好坏,需要考虑到胶卷的质量、拍摄时的曝光准确度以及冲洗员的技术水平云云。正如一篇文章的产生,大多数情况下,最初依靠的是或灵光一现或长久以来的信念所激发的写作欲;其次,便是对技巧的挑战,通过对逻辑的运用、张驰度的把握、语言的整合,让含混的想法形成文字。我想,只有勤加练习,才有可能提高文字的准确度。

    那么第二点,既然胶卷的好坏会影响成片的质量,文艺作品即使不涉及优劣的评判,但有没有可能某些作品存在的唯一形式即其本身?想法甚至是文字并非其必然归宿。通过一部作品,探索至一系列作品的脉络——某些思绪在其诞生的瞬间照耀了我,之后便化身为漂浮在泥土与穹顶间巨大而无用的晚霞。

    我并不确定。但最后,我想以令我“恼火”的《金阁寺》结束这篇文章,作为将想法落在笔头上的实践之一。在我的理解中,沟口心中的金阁寺象征着美的永恒、永恒的美,既然世界上已然存在绝对,那么除此之外的一切(包括生本身)都是徒劳自然也合乎情理,烧毁金阁寺的原因正在于此。然而不幸的是,绝对并不因其载体的毁灭而毁灭,绝对只同认识一起消失。

     2 ) 扒一扒《地下》中出现的配乐

    1.德沃夏克 《自新大陆第九交响曲》 二战胜利后铁托握手马高演讲时的bgm 2.Lale Andersen 《莉莉玛莲 (Lili Marleen)》 (此歌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交战国双方所喜爱,法斯宾德拍过同名电影) 在章节开端史料镜头里出现多次

    3. 维托里奥·蒙蒂 《 查尔达什(Csardas)》 小黑的儿子结婚时演奏了提琴和管乐器两个版本,管乐器版改编了原有的节奏型 4. Goran Bregovic 《Mesecina(Moonlight)》 三人围在一起唱的歌“这是正午的月光 吗,这是午夜的阳光吗” 5. Goran Bregovic 《Kalasnjikov》 头尾狂欢音乐的有词版 6. Goran Bregovic《Ausencia》 马高和娜塔莉在被轰的房子里跳舞时的音乐

    7. Goran Bregovic 《Ya Ya (Ringe Ringe Raja)》 马高和娜塔莉透过监视看地下然后跳舞的bgm

    8.Goran Bregovic 《War》 轮椅燃烧小黑哭的时候bgm 9 . Goran Bregovic 《Sheva》 开头小黑和马高乘马车出场时的音乐

     3 ) 神说:“要有光。”

    两场戏,镜头仰拍马高、小黑与娜塔莉三人,互相抱肩,疯狂旋转,癔症般高声唱颂:“这是正午的月光吗?/这是午夜的阳光吗?”两个时刻,并非昼夜分界点,却可以标志二十四小时最愤激与最衰沉的波谷。稀松平常的时段,但将原配的日/月刻意调转,暗示地上与地下、秩序与混乱、理智与疯癫的倒错。希腊字源“光”孳生“想象”。光具形浮生万物,也孳生绮思幻梦。一方面,光带着机械的理性主义,将现实众生一五一十反射于视网膜,留存映像,所见就是所见。另一方面,光天性流动旖旎,难于驯化,唤起人类捕捉与利用的野心,也自带保护色彩,在人类目视的对象上巧妙寰转,狡黠投射人的褒贬情思。光不止双重特质,坐拥游移在诱惑与刻板的能力。在欧罗巴大陆,17世纪后光分生两条路,欣欣昂扬的启蒙智性,放浪自恣的浪漫主义。光在波动中搏斗,在搏斗中亲吻,在亲吻中弑杀。

    欧陆哲人言,“黑夜是崇高,白日是美”,美感体验与时间性建立关联,在非连续性时段的连缀中相互交错。但立足于南斯拉夫的土地,所谓的光之颂诗,一律皆被瓦解,就像在天下大同的昼夜时刻偏要颠倒黑白,以戏谑的口吻、赤手空拳的人力偏要攻讦“正派”的颂诗。

    《地下》的光源在何处?小黑的原配妻子在众目睽睽下分娩,一群工人拼命抬高自行车,以车灯照亮啼哭的婴儿。婴儿所接受的第一束光,来自工业革命的成果,某种意味上是人劫取自然,驯化的光源。失去自然的灵光,婴儿自出生起就远离自然,以地下污浊的空气为食,认知里的世界只有四通八达的地道,潮湿肮脏的环境,还有分散的,冷漠的点阵灯光。婴儿长大,地下的人们举办婚礼,新娘着白纱,被固定在车上巡游。因为没有水,奥菲利亚不再在水里漂流。婴儿与父亲一道奔出地道,才知道逐渐升起的红太阳是何种形状。

    另一种光源来自电影片场,导演如造物主,指挥灯光排布,赋形人物景的剪影,人为塑造真实。末尾,宴会终了,小黑带着儿子冲上地面,闯入片场,银幕与地面像遮羞布,摇摇欲坠,但此前无人打破。只有二十年卧薪尝胆般的体验,或者说是自诩为领袖的膨胀自满,又或者说是愚笨地持有坚实的信仰。只有痴人才能将真实与虚幻搅碎。地上与地下重新汇聚,白昼与黑夜的分界瓦解,两种人工光一并逃逸。

    光可以被蛮横地阻拦,但只要打开缝隙就会飞速逃窜。“真实”或虚假的真实一旦被打破,假意和谐的秩序也就自然崩坏。地下的人不可能永远居于地下,地上的人也无法永远沉溺于自我催眠。“共//产主义是一个伟大的地下室!”,它框住南斯拉夫角力的二十世纪,像一面绵软的旌旗,缠绵包住顽固的国民。影片末尾,土地崩裂,载有人民的一角飘在海洋,越行越远,而岛上人民放声歌唱。政治隐喻昭然若揭,自我催眠与集体狂欢,本质只是不想醒来也不能醒来——“我们都疯了,只是没有被检查出来”。

     4 ) 南斯拉夫背景知识补充

    南斯拉夫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

    2018-07-30 21:27

    历史上南斯拉夫这个国家曾经在欧洲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建立在一战火药桶的废墟之上,却在二战中越打越强,在冷战中左右逢源,最后又在冷战后迅速崩溃,成为整个欧洲最后的血腥战场,那么南斯拉夫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呢?

    南斯拉夫人的起源

    南斯拉夫,顾名思义就是南方的斯拉夫人。斯拉夫和日耳曼以及拉丁并列为欧洲三大族系,也是欧洲历史的塑造者之一。但在斯拉夫民族内部,则又可以概略地分成三个族系,即以俄白乌为代表的东斯拉夫人,以波捷斯为代表的西斯拉夫人,以及由巴尔干各斯拉夫民族所构成的南斯拉夫人。

    (历史上的南斯拉夫人分布区域(绿色),图中灰色区域为其它斯拉夫民族分布区)

    南斯拉夫人早期也生活在斯拉夫民族的发源地南俄草原。在公元六世纪,原来生活在中国北方的柔然人在北魏和突厥的两面夹击下,国家灭亡。柔然人中的一部西迁欧洲,被称为阿瓦尔人。而在西迁过程中,他们在南俄草原将一部分斯拉夫人作为奴隶带到了巴尔干半岛地区。再后来这些斯拉夫人联合东罗马帝国推翻了阿瓦尔人的统治,自己成为了巴尔干地区的主人,他们最终发展成了南斯拉夫诸民族。

    各民族的形成

    赶走阿瓦尔人之后,在巴尔干的南斯拉夫各部落有的曾短暂建立自己的王国,有的和从中亚迁居至此的保加尔人结盟,成为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一部分。后来又先后分别曾被匈牙利、奥地利和奥斯曼统治,最终因为各自不同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在此期间,各个南斯拉夫民族虽然都先后接受了基督教,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区别,他们所接受的基督教教派却各不相同:曾被匈牙利和奥地利所统治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接受的是天主教,而曾被保加利亚和奥斯曼所统治的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则接受了东正教。

    (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巴尔干地区分属奥地利和奥斯曼,这也促成了不同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

    南斯拉夫国家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1878年,原本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的塞尔维亚人在沙俄的帮助下获得独立。而在二战之后,原来占据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奥匈帝国战败崩溃,克斯两族也获得独立。1918年,这三个民族和之前较早就获得了独立地位但却比较小的黑山,以及其它原来被奥匈帝国占领的南斯拉夫民族一起,组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王国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纳粹入侵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王国灭亡。后来克罗地亚人铁托领导南斯拉夫共产党在南斯拉夫各地开展反德游击战,最终在1945年迫使德国撤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建立。1963年,南斯拉夫国名又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在冷战期间,南斯拉夫虽然身为社会主义国家,但因为并非借助苏联的力量建立,所以政治上没有受到苏联控制,而是始终保持了自主,而且还成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在整个冷战期间,南斯拉夫和西方的关系要明显好于苏东集团,西方的文学电影都可自由进入南斯拉夫,每年还有超过600万西方人去南斯拉夫度假。可以说南斯拉夫是唯一一个经济上始终依赖于西方阵营,政治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所接纳了的社会主义国家。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还举办了冬季奥运会,成为第一个举行冬奥会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没有受到西方的抵制。

    (1991年分裂之前的南斯拉夫)

    但20世纪80年代初,铁托去世之后,南斯拉夫国内因为不同历史导致的民族分歧浮上水面,民族矛盾逐渐加深。苏东剧变之后,南斯拉夫民族矛盾公开化。1991年,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独立,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随后跟进,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在此期间,没有宣布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在1992年将南斯拉夫国名更改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而在各个战场,南斯拉夫内战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其中在后期的波黑战争伤亡最为惨重,共有接近30万人死亡。而发生在这期间的萨拉热窝围困事件据估计共造成1万余名萨拉热窝市民死亡,震动欧洲。在欧盟和北约的干涉下,最终南斯拉夫被迫同意斯克马波四国独立。

    (南斯拉夫分裂过程)

    后来1999年,北约又借口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受到种族清洗,对南斯拉夫发动军事打击,最终迫使南斯拉夫给予科索沃自治。2003年,南斯拉夫议会通过决议,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存在了85年的南斯拉夫不复存在。2006年,黑山独立,南斯拉夫的最后遗产消亡

     5 ) 疯狂的荒诞,苦涩的真实--《地下》观感

       曾经看过库斯图里卡的那部《生命是个奇迹》,当时就对导演那种荒诞的叙事方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论荒诞,无疑这部更早时候拍摄的《地下》更加荒诞,更加疯狂,也显得更加苦涩,更加令人回味,库斯图里卡以另类的角度表现了南斯拉夫人从二战以来的历史,从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苦难历史中的辛酸。
        片子的开始便是一场狂欢,酒醉的马高和佩塔两位好友纵情狂欢,似乎南斯拉夫正处在一个太平盛世中,而很快现实被战火打乱,二战爆发了,人们的生活一片混乱,甚至只能躲避在地下的世界中斗争,从事真正的地下工作。真正的荒诞发生在战后,当战争结束后,马高出人头地成为上层人物,而他只是带着心爱的女人娜塔莉在地上享受这一切,他给予佩塔等朋友的却是一个谎言,一个战争仍在继续,让朋友们在地下继续生产军火的谎言,这样,当地下的朋友们沉醉于为抗击侵略者而进行伟大奉献的时候,马高却将军火贩卖,成为了富有的军火贩子。马高是片中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二战中他显得非常勇敢,协助朋友“抢走”心爱的女人,冒着危险解救佩塔。但是这位外表看上去就很精明的前剧作家战后的诗人又是投机的,当胜利到来,他仍要把朋友留在地下。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利益最大化,将佩塔留在地下,他就可以安心与心爱的娜塔莉相爱;将朋友们留在地下,他就可以将朋友们的爱国豪情转化成军火的利润;将朋友们留在地下,她就可以将战友的事迹广为传播为自己博取政治资本。他得意的从地上观察着地下人们的生活,仿佛在看一场肥皂剧一般不时发出笑声,或许这样的主宰的感觉也是他乐于享受的。
        娜塔莉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给人也是一种投机的印象,时而倾心于粗鲁却充满了英雄主义豪情的佩塔,时而又挡不住掌握权势的变节军官,最后又投身于“太会撒谎”的马高,成为风光无限的英雄之妻。她显得幼稚而又世故,清秀而又粗俗,但是,看罢影片,我们很难有指责她的理由,在几乎从未平静过的南斯拉夫,作为一个柔弱女子,这似乎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正如解放前夕的炮声中,马高对娜塔莉说的,“德军走了,盟军来了”,在这片大陆上,主宰地上世界的似乎总是他人,德国人走了,苏联人来了;苏联人走了,维和部队来了。纳粹主义走了,共产主义来了;共产主义走了,资本主义来了;二战走了,冷战来了;冷战走了,内战来了。南斯拉夫人永远处于动荡的年代中,他们要生存就要舍弃一些东西,作为南斯拉夫人,库斯图里卡是理解同胞的,也只有真正体会过那种动荡带来的不安全感的南斯拉夫人才能描绘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的生存之道。
        佩塔是片中一个给人很强的悲凉感觉的人物,他显得很粗俗,一心追求的似乎只是金钱、女人、酒精,但是这样粗俗的人信仰也往往是单纯而执着的。就如他的革命豪情一样,在地下他领导着人们为南斯拉夫的解放生产军火,又压制不出到地上战斗,为民族解放奋战的激情。终于,他带着孩子来到地上,却只能与拍摄二战电影的虚幻敌人战斗,更讽刺的是这是部关于他的电影,剧中人突然由虚构走入现实,一如他自身的命运,由地下的虚构走入地上的现实,面对的却又是一场虚构的景象,而他却乐在其中,这样的人生无疑带着悲凉。更悲剧的是他的孩子,那出生于地下的孩子,终于第一次见到了地上的风景,甚至分不清月亮与太阳,马与鹿,但是很快就死在大河中,在看到地上的世界时,这个孩子笑的那么天真,但是当他陷入水中的险境时,父亲依然在革命豪情下忙于“杀敌”,而他却沉入水下,与新婚妻子沉入另一个世界。
        这就是几个南斯拉夫人的命运,也是南斯拉夫民族的缩影,他们不是地上世界的主宰者,奥匈帝国,第三帝国,苏联相继征服这里,一次次的“解放”让南斯拉夫人有些麻木,因为他们的命运没有改变。就如在铁托逝世的那段画面背景中播放的竟然是二战那首脍炙人口的《莉莉玛莲》(看过法斯宾德的《莉莉玛莲》的观众想必对这首歌和背后的故事不会陌生),仿佛要继续将这支曲子放给已经被出逃的马高炸死在地下世界的战友们听,提醒他们时代没有太大变化,二战仍在继续。最后,在意外中走出地下的马高的弟弟伊万在精神病院得到了真相,他才知道哥哥一直在营造一个谎言,他无力面对地上世界带给他的残酷现实,他要回到地下,回到那革命豪情的单纯世界,却又得到了国家分裂的消息,“南斯拉夫没了”,维和部队的士兵说得很轻松,却再一次打击了伊万的心灵。最后在一阵战场的混乱中,回到战乱的南斯拉夫的伊万痛心的将自己偶遇的哥哥打的半死,又自杀身亡,显然知道实情了的已成为一个军阀的佩塔下达了杀死所有抓获的军火商的命令,却发现杀害的是曾经的战友马高和心爱的女人娜塔莉,随后在精神恍惚中回到了被遗弃的当年地下世界的废墟中,失神坠入井下而死。如果说电影在前面还有荒诞的淡淡的喜剧色彩的话,那么在这里则是彻底的令人痛心的悲剧了,库斯图里卡似乎也不忍,在佩塔跌入的井下,当年的战友们又相互在一起相亲相爱,在阳光下,他们忘却了那些恩怨情愁,继续热闹的庆典,这一次,是在一个虚幻世界的地上,阳光普照,歌舞升平,不再有战争和谎言。甚至连口吃的伊万也流利的独白,叙述一个美丽的生活场景,房屋,绿野,宽敞的大门,美丽的大自然,没有痛苦和悲哀。但是,这仍然只是一个虚幻的地上世界,死去的人都已经在地下。正如伊万最后的话,“就不能向孩子这样传颂,过去在某个地方有一个国家”,伴随着最后的独白,载歌载舞的人们脚踏的大地从大陆分裂飘向未知的远方,这也是南斯拉夫的命运,地上已无南斯拉夫,昔日的故事都已经埋藏于地下,那悲伤的故事或许真的不该再向孩子们传颂,就让人民在分裂的土地上狂欢,好好享受地上世界的阳光。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214243.html

     6 ) 史诗般的电影

    在所有的电影中,如果只能够选出一部最好的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地下》。
    记得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没有天空的都市"。
    其实,这个名字更能够激发出一种对现实的隐喻。

    这部电影的出现使得我对整个南斯拉夫的电影都怀有一种敬意。
    这部充满历史厚重的电影呈现出一种悲怜的反思,直指这个民族多难的的根源——战争。

    战争开始于外来的入侵者,但人类内心的贪婪、征服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求、对政治的热衷却
    非入侵者所独有,因此这个民族的历史又何尝不是人类每个民族的历史。

    《白鹿原》的开篇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地下》是南斯拉夫的密史。一部用电影叙写的民族的史诗,一部不是颂歌的史诗。

    在《百年孤独》中,历史在经历百年之后难逃宿命的终结,战争也是人类的宿命吗?
    在《地下》中有一句对白:"兄弟相残,才是战争",这或许可以作为战争宿命性的最好的注脚。

     短评

    应该不会有哪部片子比它更百年孤独——暗流包覆地下,难民组成国家,时间徘徊不前,炮弹是不停歇的雨水。它那么鲜艳,那么充满活力,观众和角色一起疯狂地笑啊,笑到泪水流尽,起火燃烧。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在婚礼的音乐里,脱离了这个时代,漂入历史的远海中。

    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相比之前看的几部《亚利桑纳之梦》《生命是个奇迹》的癫狂,这部相对收敛克制了一些,适可而止。真的是在又冷又饿又困的状态下,看不了太多库斯图里卡的电影,而《地下》是个例外,这部里那些安静的片段,更值得回味。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南斯拉夫的“大话西游”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我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电影之一,导演对南斯拉夫永恒、深沉的爱

    16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一个悍匪,一个恶棍,一个荡妇,三人就撑起一场荒谬的革命

    21分钟前
    • 修复的薄码.AVI
    • 力荐

    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看完,看的是五小时导演剪辑版(画质瞎眼),真是好看。将对于一个国家的一切与回忆变成一个个符号,用历史事件以荒诞疯狂的风格串联起来。一曲尽情的狂歌,疯狂背后却是无尽的迷惘与怀念,荒诞背后是无尽的悲伤。尽情狂欢的宴会还在继续,但世上已无南斯拉夫。 9.4分 ★★★★☆

    26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库斯图里卡的天人之作。1.魔幻现实主义政治讽喻剧,嬉笑荒诞背后是无尽的悲凉与沉痛;2.约科维奇的表演神乎其技,坦克钢管舞和戏谑交心段落太诱人;3.两段闯入式戏中戏+纪录片拼贴+暗淡影调+地下室隐喻,瓦解真实与虚假的界限;4.配乐妙到毫巅;5.动物园,指鹿为马,世界太美,这个故事没有结局。(9.5/10)

    3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个人影史十佳。最爱的史诗片。第一次感觉到一部电影集一切类型之大成,这就是我心中定义雅俗共赏的无上代表。用狂喜表达哀伤,用荒诞传送现实,所有符号和隐喻,都融化在无从言传的瑰丽里,所有臆想之像,都在指向下一层真相。→19.3.3 二刷。第一部资料馆。

    33分钟前
    • Ocap
    • 力荐

    他妈的,不活了,不要让我再看到这么彪悍的电影了,神啊~~

    36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好吧,为什么会有这么牛逼的电影!库斯图里卡这是拍了一部南斯拉夫的百年孤独啊。老实人无法生活在这个国家,死亡随时降临,所以一切都极尽癫狂,乐队,女人,酒,无穷无尽的狂欢。可到头来,高明的政治家都是诗人,革命啊,主义啊,政治啊,爱情啊,都成骗局。再没有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它是断裂的大陆,是漂在冥河上的永无乡。

    41分钟前
    • 夜第七章
    • 力荐

    原來當年看的是這個片子..嗯,強贊。地下兵工厂世界,最后超现实,死人活人一起跳舞。地下有一个复杂到无匹的世界,那里战争还在继续。地下是阶段性及超越的,无穷的高潮让观众如癫如狂——要知道,最初只是奸商的自私,最初只是革命者的梦想啊,到最后变成了世间万物、爱、恨、及一切。

    44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重看#siff@大光明;革命是狂欢,人生是骗局,生命是幻象,渡过冥河终成漂流大陆,诗意在荒诞中升腾,荒诞滋生自真实,最孤独的喧哗与喧嚣,最悲悯的呼喊与细语;结构处处对仗,细节时时伏笔,三幕架构完美;蒙眼的20年,倒挂的耶稣,电影作为宣传手段,指涉与隐喻不计可数。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下水道世界,一边通往柏林,一边通往雅典,再也没有南斯拉夫。一场戏进入另一场戏。几近癫狂的表演。

    5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伟大的讽刺、幽默、自嘲与心照不宣,都来自这种其实自知能改变的有限,于是竭力飞扬地自娱自乐,告诉他们,“我们还活着呢。”以及,本片有库斯图里卡最邪恶的一句台词:“老实人没法生活在这个国家。”

    52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看到一堆乱七八糟吵吵嚷嚷

    53分钟前
    • 竹嬾
    • 还行

    这是献给一个不存在的国家的礼物。

    55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天人之作。库斯图里卡脑子里各种奇异的想象太让人着迷了,你会感受到。在湖上看日出,“为什么这么美,真感动”足足有四五次我们以为一定是perfect ending 了,他居然还能继续放下去,要想把对一个国家的情感浓缩到一部电影里头,还真是欲罢不能啊。 大陆断开了

    6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靠意淫去解释历史,难免流于肤浅。故事讲得不好,昏昏欲睡。荒诞派跟装疯卖傻是两回事儿。

    1小时前
    • 碎岁
    • 较差

    我觉得语言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片子的牛逼了。。。其实随便在哪里掐断都是结局,然后情节还在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最牛逼的幽默果然都是最悲伤的...我靠。我在说什么。。库斯图里卡真是奇才。那个怎么甩都甩不掉的乐队!!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发现没有印象中那么好……所有人都像嘈杂的音乐和解放的动物园一样癫狂(请告诉我真不是因为资料馆音响太差的缘故),女主角演得很出彩。虽然是一出无比深情的荒诞闹剧,但,但很多隐喻都过于直白。举个例子,轮椅着火转圈那场,耶稣像倒挂,白马乱跑……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