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播放:布鲁克林-HD中字
    当前位置:首页 爱情片 布鲁克林

    布鲁克林

    评分:
    0.0很差

    分类: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艾莫里·科恩,吉姆·布劳德本特,朱丽·沃特斯,艾米莉·理查兹,迈克尔·泽根,保利诺·努内斯,诺拉简·努恩,艾瑞卡·罗森鲍姆,詹·穆瑞,伊芙·麦凯林,安妮·尼·莫瑞,泰德·麦克马洪,杰西卡·帕尔,菲奥娜·格拉斯科特,布里德·布伦南,艾琳·奥希金斯,彼得·坎皮恩,伊娃·柏西斯托 

    导演:约翰·克劳利 

    猜你喜欢

    • HD

      夹缝中活着,小春

    • 更新HD

      弗兰克和洛拉

    • 正片

      春光乍泄

    • HD中字

      单身汉1999

    • HD国语

      明月祭君心电影版

    • HD中字

      死在西部的一百万种方式

    • HD

      梦境2024

     剧照

    布鲁克林 剧照 NO.1布鲁克林 剧照 NO.2布鲁克林 剧照 NO.3布鲁克林 剧照 NO.4布鲁克林 剧照 NO.5布鲁克林 剧照 NO.6布鲁克林 剧照 NO.16布鲁克林 剧照 NO.17布鲁克林 剧照 NO.18布鲁克林 剧照 NO.19布鲁克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姐姐,前往美国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在神父弗雷德(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的帮助下,艾莉丝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让她成功获得了主管弗蒂尼(杰西卡·派尔 Jessica Paré 饰)的认可和肯定。之后,艾莉丝结识了名为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男孩,两人之间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场意外让艾莉丝重回故乡,很快,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留在她的身边。在母亲的介绍之下,艾莉丝结识了善良的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艾莉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恶毒的杂货店老太婆送上了神助攻,女主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2 ) 心归何处

    在大皇后区离家很近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家电影院,于是和好友赶着周二的6刀特价,窝在空荡荡的放映厅里就着免费的咸味爆米花看完了Brooklyn。《泰坦尼克号》里杰克的大喊new york, new york好像还在昨天,50年代繁忙的大西洋上,另一艘船又承载了一位爱尔兰姑娘的美国梦朝纽约进发。

    就像无数小镇姑娘一样,Eilis的生活简单平静同时又缺少激情。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出众的美貌与开朗的性格,Eilis只能为势力刻薄的面包店老板娘工作,就连去跳舞也只能在成双成对的舞者中孤独的默默离场,如此乏味的生活最终让她来到了brooklyn,从一个天真又不善交际的女孩变成了时尚又大方的都市丽人,并且收获了爱情。典型的美国梦剧情。紧接着导演抛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来动摇它。

    从大都会镀过金的女孩子回到家乡,无论是在《萨布里娜》还是在Brooklyn中都光鲜靓丽,散发着与小镇与众不同的魅力信号,体面的工作与高富帅的情人接踵而来。Eilis是如此的幸福,以至于沉沦在家乡的脉脉温情中不想离开,直到刻薄的老板娘的出现提醒了她小镇生活的另一面,平静与安稳的面具之下包含着狭窄的人际圈中狭隘的人性与一成不变的日复一日。所以在灿烂的北美阳光下女主角重新站在了Brooklyn的街头。这里是她选择的家乡。

    我想大概每一个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体会过Eilis的纠结,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带来的孤独感与不适应对于生活在东方文化之下的亚洲人而言可能更甚于她。磨合期过去之后都或多或少成为了当地的一份子,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然而内心的归属感究竟如何大概只有本人才能体会。记得一个已经离开纽约回国了的朋友曾经说过,没来的时候总觉得这边像是别人家的饭菜,哪里都好,等到真来了以后反而感觉自己像是在漂着,无比怀念国内的热热闹闹。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使这座城市汇集了大概地球上各个国家的人以及人类发明出来的一切声色犬马,没有温暖与爱也注定只是生命中的过场。我想如果不是Eilis已经结婚的事实被坏心的老板娘拿来威胁她,那么很有可能Eilis将会留在家乡。人对于熟悉的环境与舒适安稳的生活的渴望之大甚至让Eilis几乎抛弃了远在纽约让她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丈夫。还好有那个邪恶的老板娘,最后她终于想起来了为什么当初自己要离开这里。莫忘初心,对于孤身追求理想的人们来说这几乎是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果活的开心,有谁会愿意吃苦,选择了吃苦的人都是因为她们并不能从现有的生活中得到快乐, 因此带着期望离开,追求理想中的幸福的一丝踪影。Eilis在他乡得到了她曾经渴望的一切,当然这是导演的理想化安排,大部分人都在现实的打磨下不断妥协与继续努力,可是我想她们也许并不遗憾后悔,经历过,成长过,总归有所收获,没有虚度光阴,学会了怎么更开心的生活。

    《定风波》序中苏轼问柔姬,“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姬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3 ) 乡愁与新生活

    电影《布鲁克林》中有如下几条主要故事线:爱尔兰裔移民在纽约的生活,乡愁与新生活的冲突,爱情。不得不说因为结尾十分钟的剪辑给人仓促结束的感觉,后面两条线表现得虎头蛇尾的,但是这依然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考究的服装、音乐、道具 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战后初期。电影中从来没有提到现在是哪一年,可是从爱尔兰商店紧俏的物资供应,舞会音乐和爵士配乐,女士的针织衫过膝裙,加之频频抢镜的尖头内衣,都可以推断出来。 电影原声可以在这里听到 战时的服装过于实用和单调,而战后时尚风卷来,玛丽莲梦露式的性感成为时尚,因而这种凸显女性魅力的尖头胸衣很受时髦女郎青睐。战后流行丰腴身材,我们的西尔莎妹妹在现代眼光中的丰壮身材在当时是很好的。

    尖头胸衣

    惊喜的眼神

    关于有些个让我看了忍俊不禁的道具比如这个上下班打卡器。具体操作办法是上下班各在机器里打一个孔,影片的下一个画面就是插满了考勤卡的墙壁。(其实这个机器现代依旧有,我在日本打工时也用过类似的打卡器。)

    这是个上下班打卡器

    比如这种铜管系统,电影里是收银系统。“现金和购物清单被放在一个铁质容器里,通过店里的管道系统被送到出纳室,在那里清单会被敲上“已支付”的印章,放在容器内,和应找的零钱一起送回来。”另外也会应用在图书馆之类的地方。

    收银系统

    关于爱尔兰移民的血泪史 与我们今天这个宽容并包的时代不同,如今提到爱尔兰,大家可能想到宁静的童话小镇和性感的爱尔兰口音,可是一百年前,爱尔兰给世界(其实也就是西方世界)的印象都是负面的,爱尔兰人酗酒(这个问题当今依旧在)、缺乏教养。 上世纪初在西方世界存在这样一个鄙视链,白人最优,拉丁人斯拉夫人次之,而爱人兰人的地位甚至比不上黑人。 (需要纠正亚洲人的一个广泛性错误观点:欧洲人≠白人) 上世纪初,在美国东海岸,为了争夺地盘与财富,也为了保护自己的族群利益,长期以来白人势力范围、意大利黑帮势力范围、爱尔兰裔黑帮势力范围、黑人势力范围都是剑拔弩张的。关于这些内容有一部非常优秀的影视作品《大西洋帝国》,把虚构的情节与各种20年代的真实风云人物都混在了一起非常好看。 到了我们这部《布鲁克林》的时代,在布鲁克林,爱尔兰裔聚居区已经差不多稳定了一个世纪,大家互相帮助,虽然大部分都在做一些社会下层工作,但是一切都充满希望。与其他种群的冲突依旧在,但是经过二战洗礼已经没有一战之前尖锐。电影里意大利家庭的人精小屁孩说他讨厌爱尔兰人,被爸爸拎着耳朵出去修理了一番。

    每年仍然有大批新爱尔兰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源源不断到达美国东海岸。借影片中人物之口,”甚至不知道爱尔兰那里还有没有人了“。

    通过海关 打开希望之门

    剪不断的乡愁与新世界的冲击加上突如其来的爱情 走到全新的大世界里,学习一切新知识,有时倍感孤独,这种故事情节放之四海皆准,无论是上世纪进入美国大熔炉的欧洲年轻人,还是现在的北漂上漂。

    故乡 爱尔兰小镇

    纽约的阳光穿过树梢

    意大利小伙子对这姑娘一见钟情。爱情是战胜乡愁的法宝。爱丽丝因为姐姐过世要回家乡一趟,小伙子不放心地请求她与自己闪婚。闪婚可以是很浪漫的,但是如果是作为离别期间的羁绊与保证,而且又是隐婚,效果堪忧。 姑娘回到爱尔兰小镇,作为见过大世面的又拿了美国会计证书的时髦优秀女郎,颇有衣锦还乡之意,于是如鱼得水,拿到了好工作,送上门来金龟婿。 离开是因为这里没有闪耀的未来,而回来后这里一切都似乎更美好。那个温柔体贴、英俊爽朗的意大利小伙子就好像在异国他乡的浪漫邂逅,在家乡她不需要他。

    这小伙子的笑多风情万种

    其实一见钟情是最原始的冲动,无关任何财富、地位。 姑娘的脑子还是很好的,她也思考为什么吉姆当初没有看上自己,而现在所有人都在恭维自己呢?商店的恶毒老板娘的揭底成了让她看清事实的转折点,她放弃了故乡带来的种种旧的羁绊与诱惑,回归新生活去了。我们都一样,倾向于在不知不觉中把故乡美化,把真实生活中曾经有的流言蜚语与丑陋慢慢淡忘。 再登上远去的轮船的爱丽丝与第一次出海的那个爱丽丝是不同的。

    第一次不安

    第二次坚定而成熟,她身后的迷茫的姑娘就像一年前的她。

    故事的叙述在这里跳跃过快。可是仔细看看影片结束的旁白,你就明白全片的宗旨在于,有一天,你会好好地接受一个与自己的过往无关,然而却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一个人,开始好好的新生活。 就像影片最后几句话说的这样:

    公众号:穆尔登格

     4 ) 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

    兴许是爱了《绯闻女孩》很多年的缘故,乍一看布鲁克林这个标题自然而然地以为片中与之相对的,说的应该是来自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再加上豆瓣剧情简介语焉不详,一早燃起的“GG”八卦之魂在愣是在本片浓郁的爱尔兰之风里被撞击得支离破碎。

    故乡是一杯浓茶,轻咂一口,浓香溢齿,却苦涩盈腮。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恰好幸运地出生在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之所在地,也由此方才会生出古今中外那么多“淘金梦”以及当今的说法——“国家梦”。

    尖酸刻薄、势利粗蛮的老板娘凯莉是故乡的某种邻里街坊的缩影。他们年事已高到恰好可以倚老卖老,或已不再需要那追寻未知远方的梦想。他们谙熟本地人情,亦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是对本地人情风俗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说,呵,你也要去远方?你可怜的姐姐要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啦,还有你那可怜的妈妈……这个国家追逐“美国梦”的人越来越多,被“丢下”的总是母亲……言之在理,却听来心酸。幸好还有亲人,有为了支持我们去远方打拼从不计较自己将要付出多少努力的家人:

    姐姐说,在故乡我可以为你买一辈子的衣服,我愿意这样做的。但是在故乡我却买不起一个你想要的未来,这是我送你离开的原因。

    当故乡成为不了支撑一个年轻人自我的支点,那么它就会变成你追寻远方的起点,变成临别时,姐姐满面热泪不断挥舞的双手;变成母亲不愿加剧精神负担的提前转身。


    故乡是一把沉重的心锁,它牢牢锁住了每一颗游子的拳拳之心。

    不管我身在何处,无论深处顺境或逆境,但我知道我的不快乐关乎于你。因为我是个后知后觉的反射弧奇长之人,曾经的我一度以为“乡愁”与我无关。我只知道在远方求学的时候时常念着旧时同窗的好。终于不用被各种限制在外就餐之后竟奇怪地发现再美味的异乡珍馐也不及家里的普通菜肴……我也记得母亲来看我临走时,自己不知为什么借口要开课了提前离席的仓促。害怕告别,所以不想告别。影片里看到这些细腻刻画,唤醒许多旧时回忆。这一次读懂了女主的淡蓝色眼睛里的忧郁,也读懂了过去和曾经的自己。


    故乡是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勇敢前行的路。

    影片中有很多动人的声音,如提琴和钢琴协奏的纯音乐主题背景;如特殊又可爱的爱尔兰口音;亦如时常贯穿影片情节的来自故乡的姐姐满是关怀和思念的温暖书信……但全片最令人动容的声音当属一段来自老者的爱尔兰式动人独唱。身在他乡偶遇乡亲的喜悦,未曾离乡的人不会明白。看似服务老者的圣诞善行,对于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呢。我们一如曾经的他们,因为这座城市需要,所以我们留在这里。也许这一留就是一辈子,架桥修路……尽自己能及的贡献。女主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回爱尔兰?”要回去吗?回得去么?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走好当下的路是来自故乡的希冀和源动力。于是她认真工作,认真学习,有了目标,获得尊重。

    其实很久以后的我才明白,身在他乡初时最缺乏的那份安全感,或许并不纯粹来源于缺乏认同,而是归属感。当我们足够努力到获取异乡认可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成功融入的那一天。


    故乡,或许小到只是一枚烙印,但它深深地刻进我们的骨骼和灵魂。

    浅薄之人以你的故乡来定义你,而睿智之人以你定义你的故乡。这是我在离乡多年来关乎世情的一点小小感慨。影片里那个知事尚浅的意大利小男孩肆无忌惮的“叫嚣着”我不喜欢爱尔兰人我们全家都不喜欢爱尔兰人。童言无忌。此时的女主角已不再是初时那个略带羞怯和土气的爱尔兰小女孩了,她已经融入了新的生活,她已经有了人生的方向而且稳步前行。她自信宽容地积极生活博得了本地人的青睐。而这一切,善良、聪颖、良好的家教修养正源于故乡的烙印——家庭的一脉传承。理所当然地,她也征服了热情可爱的意大利小伙儿和他本不喜欢爱尔兰人的家庭,收获了爱情。

    我也时常想,如果我终究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那与我的故乡有脱不开的渊源。不管我在哪里收获喜悦,我知道给我深切影响的故乡无可替代。


    故乡,终究会大到成为你绕不过去的一项重大抉择。

    身在他乡,最欣喜是获得家中讯息闻得家中一切安好;最不能承受,亦是来自故乡的噩耗。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这样的生离死别。以为已经融入他乡,貌似离故乡渐行渐远之时,才发现一转身,家就在你眼前。

    女主回爱尔兰的这一段从爱情角度看(篇幅还不小)确有三心二意之嫌。但从故乡他乡的矛盾角度看无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今日,一直重复发生。当曾经不起眼的平凡小女孩儿在他乡找到自我,华丽转身之后,这个来自布鲁克林的小天鹅的光辉于故乡人看来也丝毫不亚于曼哈顿的名流千金。曾经不敢奢望的酒馆继承人来了,不仅多金且英俊迷人。这看起来很现实,但更现实的是,母亲需要她,家需要她,故乡需要她留下来。

    “田园将芜胡不归?”抑或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短不过七字诗句,却绵亘于一生的亲情。同为女儿,永远难以忘记和释怀的是女主母亲那一句“你走吧,你走之后,我的身边再无人了”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在那个年代该如何抉择,这是一个残酷的论题。

    女主再次离开时,她可以以义正言辞的态度这样与凯莉女士对峙了“我竟忘了这小镇原来的模样”独在异乡为异客,但当我们改变了自己回到故乡,谁又能确定身为何处之客呢。醉里既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会是一种选择。

     
    P.S.独挑大梁的女主小姑娘年纪很轻,表现很不错,胖胖的,很贴合爱尔兰小姑娘的形象。她给我的感觉让我想到金铭,都是很有灵气气质又让人舒服的女孩儿。

     5 ) 《布鲁克林》:写给故乡的情书


    观影评级:B
    文/斯嘉丽

    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和故乡的之间欲说还休的故事一直都是影视作品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只要有人口的流动,就有乡愁的流动。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虽然和我们大部分人的家乡一样,有种种小地方的不堪,但是主旋律还是余光中的《乡愁》。

    我无谓对家乡有太对批判。因为家乡其实代表了母亲,代表了我们自己身上的最初的时代和最初的自我。是我们人生所无法选择的开头。虽然没有让我们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女主依然身在布鲁克林心在爱尔兰。

    比如影片中女主前往神父为客居纽约的爱尔兰老人举办的圣诞义餐时,女主问神父为什么他们不叶落归根?神父说“如果像你这样年轻有才的女士都没有发挥空间,他们回去就更没有生存可能了。”(此片对话不多,但说一句是一句,句句都是满满的鸡汤)然后悠长的爱尔兰老人的音乐响起。此时无声胜有声,眼泪不来也是罪。影片要表达的“你曾经离不开的家乡,将来也会是你回不去的故里”之主题跃然荧幕。但是,你激情四射所投身的城市,也未必是你的天堂。“就是这些人造了隧道、大桥、公路,却没有人知道他们靠什么生存”。影片在此其实已经埋下了真正的意向:混得好不好,还是看个人。故乡和异乡,都不是善茬。

    然后女主离开家乡来到自己梦想中的城市所遇到的窘况一一展开。但是本片美化和减少了矛盾,因为电影要把矛盾集中,所以选了富有代表性的两点;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融入。其实本片基调总的来说还是很田园牧歌的。至少她一直都有老乡的资助——,同为爱尔兰人的神父无偿为她掏路费,掏学费。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曾猥琐地以为神父想做她干爹?你是不是也曾跟我一样感慨这种馅饼为什么不是砸在我们头上?骚年,要记住电影是一门高于生活现实的艺术,本片又有哪么一种美化过的小清新调调。其实这代表了一种意向:还是有很多人之所以能离开家乡,那是因为家乡也给你添了一份助力。你心心念念离开的地方,在源源不断地给你供血。而且她的痛苦除了思念,其实也没有多大的人为和环境阻力。多少人奔赴异乡的头几年,只要给个床位就开始打天下。多少人工作半年都找不到。女主的人生已经很顺遂了。所以在她遇到男主之前,我一度以为她面瘫,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为了烘托她在家乡的压抑,一直让她控制表情,不得开心颜。
    她真正开挂是遇到男主。虽然只是个管道工人,但是跟咱们国家的水管工绝对不是一个量级。有时彬彬有礼、幽默大方,邀请她跳舞时说“跳舞只要装作会跳的样子就行”。完全没有一副我什么都懂的霸道总裁的傻叉样。有时坦率憨直:想和女主进一步交往时将身世、动机以及体谅之处和盘托出。完全没有明示暗示的大城市的优越感。有时乐意倾听:和女主聊天时全方位听众,想了解她的世界。完全没有不懂装懂的敷衍。有时直率可爱:想邀请她见家长时忐忑不安表达内心独白,毫无男人自以为是的爱面子。面对她将回家乡时不舍不依,非得用婚姻来拴住她。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水管工,这么帅,好吗?

    深情如此,这不科学啊!为什么他既不骗她搞传销,也不骗她的身体?虽然女主面对男主开始颇有点英勇就义的尝试,“就算第一次约会不顺利,我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一副老娘就是豁出去了,能不能在这里开始新生活就押宝在你身上的惨烈。哎,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她不知道她的人生从此真的已经开挂了。室友为她见家长约会各种出谋划策、连她的上司也掺合到帮她化解思乡情,帮她走好约会路的行列。各位,你因个人情绪工作时对客户惨磕着脸时,有多少人的上司是这么仁慈的?大城市的节奏效率不近人情全然隐身。这不是开挂什么是开挂?然后进修顺利拿证,转文职易如反掌,即将从屌丝升级成文青。

    这个时候影片的主旋律开始改变。从《乡愁》改演《变色龙》。
    女主在家乡最重要的纽带之一姐姐去世了。姐姐是故乡最温情的代表,她曾经说过“我可以给你买一辈子衣服,但是却无法给你一个想要的未来”(又是一碗鸡汤)完美演绎每一个埋头奋斗的苦逼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守护的天使。这个变故使得她必须回家乡。

    回到家乡以后,她遇到了大多数衣锦还乡的人可能遇到的境况:她的故乡忽然看见她了。体面的工作、本地的高富帅、还有路上行走的三姑六婆。当然,还有最重要的,需要她的老母亲。走,还是留?这是个问题。她自己说,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我走之前该多好!妹妹,你走之前没镀过金啊!他们爱的,到底是真正的你,还是洋气的你?不得而知啊。套句《伊莎贝拉》的台词“没有在美国镀金这件事,他们不是看不起你,而是看不见你。”

    她在选择的同时,我在荧幕外干着急。最后遇到她曾经的东家刻薄地自以为是想左右她时,她瞬间幡然醒悟。故乡是不会变的。但是她已经变了。她已身在爱尔兰心在布鲁克林。她已经成功蜕变。彼时她浑然不知外面世界为何物时,故乡给不了她未来,现在她好比已升级了的玩家,故乡这个场景已经不适合她打怪了。
    故乡可以用来怀念,用来探望,用来支撑自己在异乡的每一天,唯独,无法用来做备胎,做后路。只因,开弓没有回头路。

    很多人会怀疑,如果她没有遇到前东家,会不会留下来?前东家只是个代表,就算没有她,也会有别的三姑六婆,这是电影的艺术手法。她绕不过去的是我们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的定律。如果她看不透,那么她的人生会就此静止,但我说了,电影在圣诞老人义餐时,导演就借神父的口暗示过了,叶落也无法归根。

    总之,这部电影是一封写给故乡娓娓道来的情书。虽然我选择离开你,但我从未忘记你。我的每一步都有你的支持,如果没有你,亦没有我。我之所以能义无反顾地离开,是你给我力量。无论我走到何处,我都是你的延续。我让你变得更好。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神父这样的角色。他算是影片真能量的代表。看看这部电影,会让你的思乡情不那么冲动而悲伤。因为生活,终将继续。
    斯嘉丽原创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AM3:58








     6 ) 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看自己

    这部电影就像一部时光机,把有相似经历的人带回到属于各自的回忆中。与其说是看电影,不如说是毫无防备地遇见自己。

    Ellis一个人坐船从爱尔兰到纽约,带着浓重的口音和故乡的文化。就如同五年前的自己,一个人拖着两个行李箱从北京飞到亚特兰大。短暂的兴奋和新鲜感后,慢慢体验美国大农村漫无边际的无聊和艰辛。

    Ellis去商场做售货员,不善言辞,表情严肃,被上司说了好几次。想起当时的自己,听力烂到听不懂老师的提问,口语烂到提的问题老师听不懂,而论文更是语法不通不知所云。这些都没什么,中国学生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只要下功夫学业上的问题总是可以慢慢解决的。最可怕的,是孤身一人远在他乡的孤独和迷惘,就像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压下来,把生活压得格外沉闷。

    那个时候我一心向往着挺进大西北。那里才是我用尽力气来到美国的初衷和目的。一年之后,又是一个人拖着两个行李箱,从亚特兰大飞到了西雅图。离波特兰三个小时车程。

    Ellis到美国的时候也就二十出头吧,花样的年纪。我来美国的时候,29岁。自欺欺人的以为自己还在花样的年纪。或许漂泊不定的生命状态所具有的唯一优势便是能保持一颗天真无畏的心。

    尽管我毫无自知也毫无压力的混迹在一群二十出头风华正茂的女孩中,越洋电话里父母的焦虑总能瞬间把我拉回剩女这个残酷的现实。

    Ellis问Diana,你想结婚吗?Diana回答,“不,我想永远住在群居宿舍,跟大家共用一个卫生间。我当然想再结婚,有属于自己的卫生间,一个腿毛很重的男人坐在马桶上看报纸。”

    当水管工Tony第一次对Ellis说我爱你的时候,Ellis立马想到了结婚。看来女人真的天生就是结婚狂。

    当Ellis告诉Tony她也爱Tony并想象着将来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害怕Ellis的坦白直接将Tony吓到了。因为所有的恋爱专家都告诫女性要矜持,要欲拒还迎。Ellis是幸运的。她与Tony在同一步调,划着欢乐的舞步携手前行。

    我也想要结婚,非常的想。那个让我不顾一切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美国的男人,也是意大利裔。可是我并不像Ellis那样幸运。他也不是Tony。他在一个个金发碧眼的美女中穿梭,而我不过是一个过客。

    人生没有回头路。不咸不淡的约过几次会,经历几段感情,却总是遇不到那个对的人。我放弃了结婚这个念头,开始专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写毛笔字,写小说,给一些摄影师做模特,练习长跑。夏日的傍晚,坐在咖啡馆外面给我妈打电话,信心十足煞有介事地跟她说,一个人快乐的生活好过跟一个不对的人结婚过日子的痛苦。我会好好学习,好好找工作,攒钱买一个小房子,然后你们可以来美国看我。

    我以为自己会在异国他乡孤老终身。

    可是一年后,我结婚了。遇到了我的Tony,一个爱我,呵护我,照顾我的丈夫,一个自己的家。

    当Ellis回到爱尔兰小镇时,出现了一位新的追求者。她欲拒还迎。我以为她是动了心的。毕竟青年才俊家境优渥,绅士有礼,是个完美的结婚对象。毕竟母亲孤身一人,想要留她在身边以享晚年。毕竟那是她的故乡,她的家。毕竟,她还得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可是最终她回到了布鲁克林,回到纽约。回到了丈夫Tony的身边。

    其中的纠结,跟爱情有关,也跟爱情无关。爱情是什么?回眸一笑百媚生,只那一眼便是万年;或者男才女貌,荣华富贵。谁不爱锦衣玉食,英俊小生?可是那只是别人的爱情。

    对于Ellis,爱情是一个穷小子每晚站在校门口接她回去,是带她到一片荒地给她描绘家的样子,是在她回国前向她求婚并去市政大厅领结婚证的真挚和责任,是一封封拼写有误却情真意切的书信。

    我能体会Ellis的纠结,因为我也曾不经意的想象另一种可能性,那个最初的梦想,那个咫尺天涯的人。他就像那位爱尔兰公子,顶着世人艳羡的光环。几天前,单身王老五的妈妈,一位和蔼智慧的长辈,在我生日的那天发来一张电子贺卡。她是除了先生和我妈以外记得我生日的那个人。想象着美国老太太琢磨出我农历生日(我只过农历生日)的日子,我觉得有时候,她就像我的妈妈。

    可是,我知道,那不是我的爱情。

    因为我有我的Tony。

     7 )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北美新片《布鲁克林》漫谈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 整部电影看下来,在正式进入颁奖季的11月,各大提名潜力股影片扎堆上映期间,在那些真实故事或者真人经历改编的沉重电影当中,这部有关爱尔兰移民爱情故事的影片,单纯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个可爱的蛋糕女孩儿:西尔莎·罗南。

    据说之前的英国影片《青春作证》也曾邀请西尔莎·罗南出演,但是档期原因而错失了。而这部《布鲁克林》,更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舞台,父母都是爱尔兰人的西尔莎·罗南出生在纽约,后又在伦敦生活的她,很早就爱上了跟父亲相同的职业,成为一名演员。出道以来她并不着急,而是冷静的等待机会。这一次本色出演爱尔兰女孩儿,她更是沉稳老练,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特写,透过她丰富的情感演绎,令人物鲜活又不失沉稳,从一个小镇走出来的女孩儿,到一个时髦健谈的纽约姑娘,她的表演可谓是渐入佳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艾丽斯,遇到的两位男士也都是令人无法拒绝的优秀。一个是意大利小伙儿:托尼,由艾莫里·科恩饰演。虽然土气,但是却憨厚诚恳,他的出现,令孤身一人在布鲁克林的艾丽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生活也有了数不清的新节目:看电影、逛游乐园,拜见对方的家庭成员,这一切都让不她应接不暇,突然之间,她和这个城市有了联系。 而回到家乡后,遇到的吉姆,由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他是众人眼中的高富帅,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梦中情人,正是因为他的出现,令回到家乡的艾丽斯仿佛生活在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她甚至想把在纽约发生的一切都忘记。本身也是爱尔兰人的多姆纳尔·格里森与西尔莎·罗南站在一起,只能说,阳光好刺眼,两位典型的金发碧眼爱尔兰人并肩而立,英伦的气息扑面而来,照片都散发着青春的光芒,只想对他们说:在一起。

    多姆纳尔·格里森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西尔莎·罗南的表演非常细腻完整,令人痴迷。而年纪尚轻的西尔莎·罗南(1994年生人),被问到将来希望在哪生活时,她坦言自己马上就要搬去纽约定居了,那里不仅仅是她出生的地方,繁华的一切都令她激动不己,感觉自己的生命里流淌着纽约的血液。 回到影片,故事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主要围绕女主角:艾丽斯,讲述在上世纪50年代里,大批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抉择。影片2015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斯探照灯开价900万美元取得了北美发行权,该片还获得2015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影片的商业潜力和观众认可,主要来自两层面: 诙谐幽默的生活细节 和 移民时代的乡情共鸣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 首先,同样来自爱尔兰的导演:约翰·克劳利,以《男孩A》而名声大噪的他,这次只是单纯的讲述爱尔兰民族的故事。虽然大背景是充满时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去谋求新生活。但是他通过人物的个体性,找到了突破口。一个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儿:艾丽斯。如何在家乡饱受冷落,不得不去纽约开拓自己全新的人生。 由于父亲的早逝,可怜的母亲由家里的大姐一力照顾,并为她这个唯一的妹妹,铺好了未来的路:她求助纽约的亲戚资助艾丽斯念夜校大学,在百货公司柜台打工,寄宿移民家庭。面对这一切未知的安排,艾丽斯只能放手一搏,因为在这里,她同样一无所有,只是面包店里,一个被女老板欺负的小女孩。 无论是小小的一箱行李,等不及送行就离开的母亲,还是依依不舍的姐姐,亲情的牵绊一直是艾丽斯心灵的港湾,犹如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庭。在轮船上的几天几夜,犹如噩梦一般,但是同宿的女生教会了她,如何将自己打扮的漂亮,谈吐自信的走过海关,像美国人一样思考。这里的三个要素,虽然有些符号化,但是依然是大多数人们亲身经历的体验。 初到纽约,土里土气的艾丽斯无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对话,她不知道肥皂还有不同的品牌,更不懂这里的女孩儿都在忙些什么。而随着她开始恋爱,寄宿家庭中的奶奶,犹如长辈一样的信任她,给了她有单独门房的地下室单间。还提醒她第一次跟男朋友去海边,得小心不要成为最后一次。一众同居的姐们,更是个个教她打扮,坦诚的给她忠告。逐渐的,艾丽斯的纽约生活,从思乡的哀怨女孩,变成了姐妹中的焦点人物,而同意大利男孩儿的相遇,更是让影片走进了爱情喜剧的节奏。

    片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当众人指导艾丽斯如何优雅的吃意大利面时,旁边的姐妹还吓唬她,如果你掉了这勺意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全家的意大利人颜面给毁了!搞得艾丽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饭期间,只能以慢动作的方式吃面。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在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的对艾丽斯说:“I’m an idiot.”,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简直是笑点不断。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极好,离开家乡之前的艾丽斯,有一个望着朋友和舞伴远去的特写,挂在她脸上的,有憧憬羡慕,也有暗自神伤。而同样的长镜头,也出现在纽约的爱尔兰人圣诞聚会中,当听到有人唱起家乡的歌谣时,艾丽斯是默默凝视并落泪的。然而之后在舞会上,邂逅了意大利男孩儿托尼之后,艾丽斯的纽约生活变成了快进的节奏,她开始出入娱乐场所,夜校下课有人随行,她不再孤单,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爱”。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中流露体现,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还有些感同身受。 然而,接下来影片的后半段,急转直下。大姐的突然病逝,打破了一切。悲伤之余的艾丽斯,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这一次,生活确实对她开了个玩笑,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她,突然拥有了一切。每个人都因为她从纽约回来,而对她改观。她接替了姐姐的体面工作、阔绰酒店继承人的追求,还有母亲殷切的期待,她无法拒绝这样梦幻般的生活。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在艾丽斯身上是矛盾的,在纽约度过第一个冬天的她曾说,感觉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初到纽约的经历,好像过去了好多年一样。而当她在纽约隐婚的事情,被恶毒的面包店老板娘得知,企图戳穿她的时候,她情急之下,也只能是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纽约一切好的,让她忘记了家乡的一切。

    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假设,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艾丽斯还会不会选择回到纽约,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限。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但是终将面对事实。鼓起勇气,离开母亲,回到纽约的艾丽斯,是坚强自信的。她了解了现实和梦幻和区别,她选择了自己创建的家庭,而不是因为物质和虚幻,固步自封。虽然托尼只是个小小的水管工,但是他待艾丽斯如挚爱,有着意大利人的浪漫和温情,当然也留着冲动的血液,威胁弟弟帮自己写情书的部分,令人想起了《教父》中的意大利族群,也同样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重要的移民群体。 影片对情感的处理,皆是滞后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关注角色的内心表达, 更多原声音乐的延续,延长了人物的心声。西尔莎·罗南的演绎没有丝毫重叠,每一次的悲与喜,都是不同方式的呈现,无论镜头停留在她面前多久,她都没有怯场,而是笃定的演绎,承接变化。她在采访中说,自己不断地去揣摩,那个一张船票,人们会“消失”的年代,只有信件的往来,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

    豆瓣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对乡情的描述,说到:“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道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相信这句话,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迁居大城市的年轻人。影片中规中矩的从一个鲜活独特的小人物入手,展开了大背景的移民时代故事,结尾处艾丽斯给予另一个初涉纽约的小镇女孩儿的忠告,再一次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最后艾丽斯背靠高墙,身后就是标志性的布鲁克林大桥,这里是她人生的下一站。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的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留守还是创造,没有对错,只有无悔。 2015年11月27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

    《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短评

    无趣。各方面都平平,一点新东西也没有。罗南演技OK,但不戳人心口,跟奥奖影后级还差着些“非她莫属”之感。【看了<房间>里布丽.拉尔森的表演,可以肯定罗南要去奥斯卡上打酱油了

    5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跟Room观感一样,喜欢之处和遗憾之处都很明显,也同样都是表演抢眼,艾莫里·科恩很有魅力。女主最后怎么选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的决定无关男人无关其它外界因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重点。

    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整整两代中国的年轻人,都缺乏这样一部电影,去讲述他们那些无处安放的青春。

    11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说白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你一个人跑到异国留学,没房没车没朋友,半夜看着家人的留言自己一个人哭。而忽然放假回家,家里有朋友有工作还有个小开追你,然而你虽然动心了但是毅然决然地又离开了家,内心呐喊着,我男神还在贵国我得回去【。

    15分钟前
    • 西米子
    • 还行

    我觉得这故事很动人而且对爱情的刻画细腻又温馨。Tony是大洋彼岸不确定的美好,Jim是家乡平淡的温存。Eilis的挣扎,她对大城市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留恋应该是每一个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人都能够感同身受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也挺可怕的,”绿茶婊“现在已经是键盘侠们脱口而出的词了啊。

    16分钟前
    • Sally赛C
    • 推荐

    反超Carol成为我心中的颁奖季第一。Brooklyn提醒了我当初如何爱上电影。不是传统结构又怎样。强行抄今天guest speaker的一句话:如果能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么饱满,至少可以保证在这座城里有一席之地。

    19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罗南长大了演技仍旧令人惊叹,可以说是她构起整部电影。导演也和观众一样爱她浅蓝色的眼睛,在特意拉长的特写凝视下,真的会被情绪带走。虽然从头至尾都谈不上有很大波折,结局也预料得到,但这个漂泊异国的女孩,她忐忑、不安、犹豫,想找个依靠,却放不下家乡,多细腻动人的一个故事

    2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前半段布鲁克林那里真的很好很好,简直要成为年度最爱了,可惜后半段一泻千里·······

    28分钟前
    • 银谷
    • 推荐

    演出了故事的壳子,没拍出托宾的氛围内核。女主的表演很具真实感,效果却并不隽永。毕竟对太多同样只身去国背井离乡的中国人而言,爱尔兰人的同乡网还是太幸福了。中国人的挣扎要更底层更艰辛得多。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我已经忘了这个小镇原来是什么样子了” 当你开始挂念一个地方的时候,你已经属于那里。情感充沛的一部电影,女主在电影里外都成熟了好多,结尾收的简单了些,总觉得故事不该就此打住,意犹未尽……喜欢台湾译名《爱在他乡》。“我想现在就说再见,只说一次。”

    3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好奇如果没有那位刻薄大妈中途跳出来揭底这姑娘会怎么抉择。

    35分钟前
    • vin
    • 还行

    故事简单,却让人洞见世界的状态——没有恒久的乡愁,只有身份的转化。多数涉及发源地概念的作品都工于讲述迷失,托宾却指出了状态的暂时性,哪怕是人类这样善于抛下情感锚链的生物,也画不出可以永远联系过去和未来的航线,迁移便意味着选择和失去,这才是大部分都市异乡人的平淡史诗。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那是后来我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现在眼泪归去的方向。——罗大佑《家》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B】“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是中心台词,即使再思乡,见识过大都市的繁华便再也无法回归那个落后乡镇,Eilis最后对母亲的告白,其实很虚伪。可惜除了女主外一切都构筑的太平面,小镇与曼哈顿的落差就靠一个三八来体现,难怪热评第一条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4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人在故乡为异客。

    4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关于爱情和乡愁的电影,美得就像打了一层柔光。两男一女三位主角都选得很好,女主演活了女性漂泊异乡的每个瞬间。今年看过那么多渣男电影后遇到两个如此优秀的男主,我都替剩下一个感到惋惜~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虐死出国单身狗ToT

    56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四星半。简直就是美国的移民广告:异国的思乡之情无论多强都会被你所谓故乡残酷的现实而击碎,所以你要是跑路到了美利坚就千万憋回去啦。西尔莎·罗南再次展现出了超越同辈人的成熟演技,摄影、服装、布景的年代感营造的非常成功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走,不要回头。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电影明显被分割成了两段,前段的乡愁描写的不错,若全片是在布鲁克林的遭遇会好很多。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打拼,可惜剧本没延续这个元素的深入分析,转而扩充内容,着重谈恋爱什么的。是部让演员有发挥的电影,罗南也确实表现不错,但这电影没啥其他更多的优点。

    1小时前
    • 帕拉
    • 还行
    加载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