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喜剧片 年轻气盛

    年轻气盛

    评分:
    0.0很差

    分类:喜剧片其它2015

    主演:蕾切尔·薇兹,简·方达,迈克尔·凯恩,保罗·达诺,哈威·凯特尔,内芙·加切夫,埃德·斯托帕德,马达丽娜·珍娜,马克·科兹莱克,亚历克斯·麦奎因,艾米莉亚·琼斯,波佩·科比-特曲,汤姆·里皮斯基,克洛伊·皮里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猫狗大乱斗

    • 更新HD

      切小金家的旅馆

    • HD

      星条红与皇室蓝

    • HD

      情圣2016

    • 正片

      十亿实习生

    • 更新HD

      爱情的代驾

    • 更新HD

      贱女孩2024

    • HD

      唐人街恰恰

     剧照

    年轻气盛 剧照 NO.1年轻气盛 剧照 NO.2年轻气盛 剧照 NO.3年轻气盛 剧照 NO.4年轻气盛 剧照 NO.5年轻气盛 剧照 NO.6年轻气盛 剧照 NO.16年轻气盛 剧照 NO.17年轻气盛 剧照 NO.18年轻气盛 剧照 NO.19年轻气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老友米克和弗雷德结伴前往阿尔卑斯的度假旅馆,他们以爱和幽默的视角,探讨子女们满是麻烦的生活。米克是导演,正在积极创作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而早就没有了事业追求的指挥家、作曲家弗雷德却收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为菲利普的生日演奏。

     长篇影评

     1 ) 走出魔山


    几乎可以肯定索伦蒂诺是《魔山》的读者,不仅因为这部名为《Youth》(私以为译作“青春”比“年轻气盛”更为贴切)的新作和《魔山》一样,大部分情节发生在瑞士达沃斯的一家疗养院/酒店中,更因为这部电影探讨的正是托马斯·曼小说中的核心话题:时间。影片用两个小时的镜头语言,让时间、艺术、音乐、生活、爱与性、欲望和恐惧等大量复杂的主题在瑞士旖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酒店间穿梭流泻,即便其中一些主题只是点到为止(如“欲望和恐惧”,仿佛贯穿全片,实际上只通过保罗·达诺扮演的演员提及过一次),却与其它主题浑然一体,不赘述也罢,如果有心,倒可以此为关键,切入电影文本的又一意义层次。观此片,真有几分读战前欧洲知识分子小说的感觉。

    《魔山》或许是《青春》的源文本之一,倘若如此,后者应是对曼氏小说内容和结构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背离(Kontrafaktur)。《魔山》的主角汉斯·卡斯托普上山去疗养院探望表哥,原本打算只住三周,却被断定得了肺病,一住就住了七年,最后因为一战爆发,不得已离开疗养院从军,(十有八九)死在战场上。也就是说,《魔山》讲述的是一个青年从生到死的过程,《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则是一个获得了新生的老年人。不过两个作品的“时间观”是相似的。《魔山》提出,疗养院中闲散的时间过得既快又慢。慢,是因为修养的生活空洞单调,让一瞬或一个钟头无止境地延伸,变得“长而无聊”(德语的Langeweile真是个很贴切的词);这是时间流的微观,如果宏观人的一生,那些空洞单调的时间段就可以被病态地压缩甚至化为乌有,因为它们没有“充实着自己”的内容,是空虚无用的。因此,卡斯托普下山时年仅31岁,却变得毫无生命力,仿佛一个已经度过了一生的老朽,同时,他在山上的三周延伸成七年,无数岁月翻页间就过去了,花了七年的时间也没做好下山的准备,七年因为空洞而缺乏分量。

    《青春》的主角弗雷德·巴灵格是个音乐家,自称自己“只懂得音乐”,从不热爱也不了解生活。可以这样说,弗雷德活在音乐和艺术里,他用音乐取代了生活,一生中的无数次恋情都是“试验”——对他最不屑的情感的试验,在试验室中制造出来的情感中捕捉音乐创作所必需的灵感,让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人生变得虚假而玩世不恭,弹指一挥间,昔日惴惴不安地追求年轻貌美的女高音的青年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一心念念不忘的仍然只有未成为作曲家前那两次羞涩的恋情。其间的人生呢?大概都被弗雷德自己折叠在所创作的一首首乐曲中了吧。《魔山》对音乐也有一段有意思的探究:音乐可以让几个钟头变得充实而有益,“它把时间分成一段一段,分别将它们填满,使里面总算有了点什么[...]眼下这支不起眼的普通曲子大约要奏七分钟,不是吗?这七分钟可就自成一体,有开端,有结束;它们将自己显露出来,避免了不知不觉就消失在永远一个样子流逝的时间里。”另一方面,音乐虽然看似赋予了空虚的时间段内容和意义,可这种内容和意义同样是不实际的、镜花水月一般的,因听音乐而体味到的情感波动,可以说是被作曲者和演奏者的情感波动诱拐,从而沉陷在一种不属于自己的感性漩涡中,被麻痹和催眠,被阻碍了行动和进步。

    所以尼采认为,好的音乐“具有一个种族的而非一个人的精巧”(《瓦格纳事件》)。弗雷德的《简单乐章》无疑是”个人的精巧“,他不允许别的女高音歌唱家演唱这首曲子,因为它不是为了表演给大众而创作的,它是一个日记一样的作品,由自己写给自己,作者和梅兰妮那段有头无尾的爱情被承载于这段乐章之上,被密封在时间的罐头中。这样的作品,很容易用它那纤巧的美丽音色和浓郁的情绪旋流诱导听众,可是听众无法也不应该解密它承载的全部信息,换句话说,这是一个“藐视”听众的作品,弗雷德是一个“藐视”听众的自私艺术家。作曲家在脱离听众的同时脱离生活,他那封存在一段段乐曲中的岁月被折叠了,不留痕迹地过去了,在放纵的情欲和匮乏的情感之间轻捷地飞过。弗雷德活到了八十多岁,却仍然未经真正人生,他也不知自己为何就到了暮年(电影用不知自己“怎么降落到这里”的跳伞者做了比喻)。

    离开酒店前,医生对弗雷德的一番话颇有意味:作曲家身强体壮,连他一直担心的前列腺也毫无问题;但是从此以后他的身体将慢慢地出状况了。弗雷德即将离开疗养酒店所代表的空虚,走进生活,将他那些封闭和自私的乐曲开放给听众——单独献给自己和梅兰妮的《简单乐章》会由另一位女高音诠释,献给女王和她的丈夫,从而获得了超越自身的新含义,迈出走向大众艺术第一步。而对于作曲家自己来说,这首年轻时写下的乐曲也不再仅仅维系着新婚燕尔的当年甜蜜,更兼之了岁月忽已晚的深沉和不舍,弗雷德人生中不多的几段感情之一,总算可以圆满终结。

    酒店外面的“青春”,可以指大千世界蓬勃的生命力,但也可以指弗雷德自己的第二个青春:他在女儿的斥责中感悟到自己从未生活过,又在为艺术而自杀的老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决心离开空虚的净土,开始一段全新的、真正的人生。思君令人老,此后大概真的要走向衰老了吧。

     2 )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自己

    《年轻气盛》的故事场景全部发生在一个瑞士的高山度假疗养酒店,无论是躺在热气蒸腾的温泉池中被浸泡,还是赤身裸体在幽暗的桑拿浴室中被蒸发,还是一排排松弛、下垂的衰老肉体排着队游走,电影中的这些场景都与西方宗教绘画艺术中的地狱景象不谋而合。似乎在隐喻,虽然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名流:著名指挥家、导演、演员、球星、世界名模,虽然身处在风景绝伦、享受奢华的高端酒店里,虽然肉体被按摩,但精神却都在经历炼狱般的过程。

    而片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他们自我否定的内心历程,理智与情感的天人之战。

    每个人的人生中,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态度不同,对待自我否定的认知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经历也就截然不同。自我否定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有时也会带来极大的裨益。优秀的自我否定,不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

    首先说片中的巴林杰父女这条线。

    巴林杰是个当年经常和斯特拉文斯基一起混的音乐节,斯特拉文斯基去世后,他俨然就成了继承其衣钵的人,他在威尼斯交响乐团任指挥,经常来到瑞士这家度假酒店度假。因为斯特拉文斯基曾经和他说过,理智的人没有品位(intellectuals have no taste),为了成为斯特拉文斯基,为了能够毫无遗漏地继承他所有的天才和品位,于是,巴林杰也发誓要做一个不理智的人。这段对话后来出现在巴林杰在好莱坞演员特里的对话中一带而过,却是巴林杰一生追求的写照。

    所以,在面对女王特使的会面中,巴林杰竟然有些不礼貌地在翻阅世界小姐的新闻,他在以种种看似不理智的、不守规矩的、癫狂的艺术家式行为,来证明自己可以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继承者,以弥补自己的天赋之缺。

    这就是为什么,在女儿莱娜的口中,巴林杰是一个十足的混蛋,他从不关心妻子,从不关心孩子,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有的只是告诉他们:安静点,爸爸在作曲;安静点,爸爸在创作;安静点,爸爸在和重要的人讲电话;安静点,爸爸在和斯特拉文斯基会面。斯特拉文斯基仅仅凭借天赋,用最简单的乐器,就可以信手拈来地在战争环境下的瑞士取得成功,天赋欠佳的巴林杰却要献出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在和平的年代,仅仅搏得一席之地。

    然而,第一次对他人生的否定来自他的女儿莱娜,巴林杰说能够理解女儿男友出轨的痛苦,却被情绪激动的女儿道出了他所有的人生秘密:多次出轨,妻子知晓但一直隐忍,他甚至尝试同性性行为(也是他努力践行斯特拉文斯基那句忠告的佐证)。

    巴林杰是一个拥有自我否定勇气的人,他接受了女儿的否定,甚至很快就对她说,我确实无法理解你,我不能假装可以理解,就像在反问演员特里你竟然看书之后,就立马承认自己是一个怀有偏见的老人。

    巴林杰自我否定的勇气也积极影响到了女儿莱娜,她在被出轨男友否定之后,先是相信了他指责她床上功夫不够好的话,但很快就在一次噩梦中醒来,并告诉自己和父亲说,那并不是真相,那只是男友的一个借口,并且很快选择了相信感觉,与登山教练暗生情愫。

    最后,老友导演米克的死,让巴林杰的内心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巴林杰对米克说,情感有时候是被高估的,但米克在自杀前对巴林杰说,你说情感是被高估的,但是情感只我们唯一拥有过的东西,说完就跳楼自杀。

    米克坠楼之后,巴林杰坐在椅子上不动,久久无法回神,呼吸急促,一方面是因为米克的死震惊了他,另一个原因,是米克的话让他感到了愧疚,因为他一直以来不想成为斯特拉文斯基所说的“没品位的理智人”,但其实他一直都没成功,而米克天生就是不理智的,是凭直觉和情感做事的,或者说,巴林杰一直以来对斯特拉文斯基那句话的理解就是有偏差的,他以为不顾家庭、不带情感、专用于音乐创作就可以成为天才,但实际上,那是错误的,艺术应该是情感的表达,因为情感是唯一存在过的东西。

    于是,他去斯特拉文斯基墓前看了看,大概是觉得自己从前领会错了,于是他改变了拒不受邀指挥《简颂》的想法,尽管之前他认为那是只有妻子才可以唱的曲子。

    而莱娜以为自己了解父亲,知道他的各种不忠与人生秘密,就是了解了他,直到得知父亲始终为母亲保留《简颂》而备受感动,才知道自己并不完全了解他,再到最后巴林杰去病房探望失忆的妻子,说孩子们或许并不理解我们曾经的经历,莱娜对父母的认知始终是不完整和片面的,她之前的看法不断地被否定。

    再说导演米克父子的线。

    他们是很一脉相承的父子,都是凭借感觉做事的人,所以当米克得知布兰达无法出演他的电影,那个片子就无法拍成的时候,直接跳了楼,而儿子也是为了一个床上功夫好的女人,就离开了青梅竹马的漂亮女友莱娜,这对父子都是情绪的动物,他们凭借直觉和情感活在世间,进行创作。

    所以,尽管米克可以对着望远镜对身边编剧团队的年轻人教导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但是他自己对于旧日情怀却沉迷其中,他始终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他一手早就了布兰达,但最后特里道出了真相,你或许是个伟大的导演,但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女演员塑造者。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最后他选择了自杀,因为他在山坡上开天眼一般地见到了曾经所有和自己合作过的女演员,他们穿着剧中角色的服装,然后虚心地向他求教,该怎样的表情,该怎样的步伐,该怎样的动作,但他知道,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的女演员塑造者,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些才华出众的女演员,所以他最后向她们脱帽致敬,这是他自我否定的一个过程,但对于一个感性的人来说,这种自我否定是极其痛苦的,所以在完成了自我否定之后,他选择了自杀。

    再说演员特里的线。

    他为了思考一个角色,来到酒店,然后细心观察酒店里所有的人,他沉浸在一种怀才不遇的情绪中,觉得全世界都只认识他扮演过的机器人Q先生,而在那个片中甚至看不到他的脸,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并没有完全被社会所认知,所以他总是带着一种愤世嫉俗的劲头。

    然而,他遭遇的第一次否定来自于一个被他视为花瓶的世界小姐,她说,我当选世界小姐时是开心的,但是你成为Q先生时,你开心吗?

    我开心地取得了成就,你却一直因为你的成名作而备感委屈,这两种情感确实不是一个等级的,后者似乎更为失败甚至荒诞。

    特里开始时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轻率的退让,才让Q先生成为了他的标签和符号,但是在之后的种种经历中,他才渐渐明白,那并不是轻率,正像后来那个小女孩对他说的,原来没有人是准备好了的,他的成名实属偶然。

    并非世界否定你,而是你未认清你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化妆成希特勒之后,顿悟了一切,因为一直以来他没有做出选择,他演Q先生时穿着盔甲、挡着脸,他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选择,但是当盔甲卸下,面对每一个观众时,他必须去选择,表达欲望还是表达恐惧,而是最难的。他演不了希特勒并不是因为他不会表达恐惧,而是他不愿意看到恐惧,不愿意看到观众因为看到他而恐惧,他习惯了被膜拜。

    那一时刻,他知晓的并不仅是要表达欲望,他更知道,之前觉得世界因为Q先生低估他,这是自己的多么幼稚的看法。

    相对于上面这些人物的“有声”线索,影片中还存在一条“无声”线索,请理解我将马拉多纳也归于这条无声线索,因为他对白很少,此外,还有那对不说话的老夫妇,还有按摩女孩,和年轻的应召女。

    马拉多纳一边让女助手给他按摩踢网球踢到血肿的脚,一边望着远方说,我看到了未来。我觉得这个场景是整个影片中最有意义的地方,因为在米克教导年轻人的时候,年纪大的人对未来应该是无力的,因为几所不及,但此处马拉多纳仍旧满怀期待地想象着未来,自己可以重新驰骋于绿茵场上,如果是米克在教导人时是在假装理智,那么此处马拉多纳表达的就是真的情感,尽管可能他的梦完全无法实现,但那是他现在存在的唯一意义。

    而且,马拉多纳在片中是一个没有自我否定的人,他即便拄着拐杖仍旧要给球迷签字,在温泉池里也要炫耀自己就是左撇子,到底是他的骄傲造成了他今日的肥胖与颓废,还是没有自我否定过的人反而心怀信念?

    而按摩女孩,从来无话可说,不会用言语表达,所以一直都在默默地练着跳舞机,这仿佛是对白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只有肢体运动、没有语言交锋的世界,而导演片中安排这样一个安静的、无言语的世界,似乎也是在对主人公种种前后矛盾的对白世界的嘲讽,一个世界的存在,就是对另一个世界的否定,或者参照。

    我甚至觉得,布兰达脱口而出那一句:没有这些烂电影,生活照样要继续,既有可能就是本片导演的一次自我否定,他通过主人公之口,道出了这个困扰他的问题,甚至对自己、自己的作品呢、自己的行业都来了一次彻底的否定,这种自我否定的勇气是惊人的,但至少可以看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坦诚的内心。这种坦诚的自我否定,贯穿了片中的很多人物,巴林杰,米克,莱娜,特里,有人在自我否定之后变得更从容,有人一死了之,有人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不过有一点,自我否定最好放在年轻时来做,免得一生虚掷,入戏太深,最后像米克一般无法自拔。

     3 ) 有所热爱 有所追求 无所畏惧

            刚看了《年轻气盛》,非常喜欢。影片由各个主要人物的潜藏的恐惧入题,最终探讨了年轻精神这个命题。

            每个人,或通过言语,或通过行为,暴露出内心的恐惧。指挥家恐惧失去,所以多年不去探望疗养院的妻子,仿佛逃避现实,她就能一直以最美的姿态活在心里。导演恐惧自己过去的作品可有可无,所以一定要拍出一部情感智慧精神上的终极遗作。演员和世界小姐,他们都是通过一个角色、一次选秀改变了人生。一方面希望摆脱角色的烙印,另一方面又恐惧没了这个标签他们还剩下什么。世界小姐最开始的素颜出场与演员的对话设计地非常巧妙。指挥家的女儿恐惧失去爱情,执念于自己到底哪一点比不上老公新欢。昔日球王恐惧失去健康,才会在左撇子小男孩得到指挥家的练琴指导有所进步时,冲上去说他也是左撇子,仿佛他的身体也能在指挥家的言语中得到救赎。

            是恐惧也是执念。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然而若止于此,这部片子就不会叫<Youth>。年轻的本质是什么?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最终几乎所有人的恐惧都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指挥家的女儿与老公分开之后反而感受到自由。演员被小女孩的话治愈,决定以后只去演绎自己真正渴望的角色,纯粹的不现实的哪怕不道德的,因为那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导演永远不能像指挥家一样尘封音乐回归日常,所以他选择以生命的代价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如他所说,“情感是我们的一切”。至此,指挥家终于卸下冷漠的面具,在树林里哭了起来。他最终还是去了威尼斯看望妻子,并接受了王后的邀请指挥演奏自己最为人乐道的作品《简单乐章》。他也可以释怀由不是妻子的人来演唱了。

             整部片子中的成年人中,按摩女算是年轻精神的外化。她不善言语,通过肉体的触感了解别人,她还玩体感跳舞游戏。而导演是Youth这个主题最极端的表达,也是他的死亡重新点燃了指挥家冰封的心。如果说医生宣告了指挥家身体上的健康,那么对按摩女的会心一笑就是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并不算老。作为一个身体欲望随着衰老减弱,对美好肉体视若无睹的人,在这一刻才发现,自己实在无需恐惧,更不需要压抑自己只在树林里给大自然的音乐做指挥。他可以再次回到舞台演奏《简单乐章》,尽管歌唱者是别人,独一无二的梅兰妮在心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于是我们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挽留,也许逃避,也许自我麻醉,也许怨天尤人。这个时候,请记得自己年轻气盛时的样子,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也许从来都不是问题。

     4 )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Mick ——《Youth》中的艺术家与现代艺术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已经老去。保罗·索伦蒂诺2015年的电影作品《Youth》呈现了两位老年艺术家朋友:作曲家Fred和电影导演Mick的在假期疗养院的闲言碎语——艺术的与生活的。Fred是一位当代新古典作曲家、指挥,与斯特拉文斯基交好,退休后不再出任指挥,而是“照常过日子”;Mick视电影为生命,还在一直进行拍摄,虽然被其好友影星布兰达斥责为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屎”。

    两个好友间一个核心的讨论在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位置。
    Mick: Your music convey surprising non-word emotions
    Fred: Emotions could be over-rated too, Mick.

    “有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作曲家Fred平静与冷漠的个人性格或许在某些方面映照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态度。在瑞士的雪山之间,透过弥散的雪粒射下的光线中,Fred在那有些不真实的木头瞭望台上坦言,“Ultimately, I never like life well enough.”

    但Fred绝不是划分了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理性的一边。音乐作为非表征性艺术的纯粹性给予了他一个坚实的根基:“Music is the only thing I understand. Because you don’t need words or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it.”

    承认了音乐之音乐性作为根基,Fred可以区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因为艺术的纯粹性使得它必然不能承担生活的全部——它甚至与生活是脱离的;对艺术的热情这也使得他对生活本身的喜爱并不强烈。在routine和art之间,一条清晰的界限被划分。但Mick并不承认这种纯粹的“艺术”,以及这种纯粹对于承担他生命意义的作用。在他看来,生命与艺术,都基于同一个根基——情感。

    “Not me. I don’t ‘ do routine’ …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Fred? I’m going to start, um, another film. You said emotions were over-rated——that’s bullshit. Emotions is all we’ve got.”他激动的陈述,随后颤抖着走到阳台上,登上护栏,跳下去。

    情感、激情、情绪……在20世纪的艺术中一度占据了核心的地位。与之相关却有微妙对立的是“绝对音乐”在19世纪末的提出。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驳斥了当时通行的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的浪漫主义观点,而坚持音乐绝无自身之外的人和目的,包括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没有其他指涉,而只是因为其本身便是自然设置入人之精神的“自然法则”。疗养中的Fred在瑞士的山间石头上坐定,指挥牛群,不同音高的牛铃在他的指挥下组合成各种节奏与和声。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设定背后便是这样的信念:音乐家并非仅仅在个人情感之中创作,通过共情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他更像是在对被先天赋予给人的“自然法则”的发现中获得那种创作的狂喜。

    有趣的是,在艺术的独立与自觉方面,“一切艺术都应该趋向音乐”的口号下,被汉斯立克所拒斥的“情感”又被现代艺术拉回核心位置。音乐一方面是完全非表征性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表达一种原初的生命力与激情的。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作音乐的源泉,音乐是以一种完全无形的形式出现的,而它的非表征性是因为它是更加根本的生命意志的直接呈现。如此,“自然法则”似乎又与原初的情感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延续这种整体的情感观念,克罗齐便将美与心灵的形式直接对应于直觉,而“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在心灵的原初性上,情感绝非在理性与知性之外,而是一种整一性的全体。Mick认定“我们除了情感之外再无其他”,在审美上“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的直观,对于“一辈子只读过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枪手代写的自传”“忘恩负义的小人、白痴”但却具有极高直觉、对生活本身具有真正情感的女演员Brenda的推崇都展现出这样的态度。Mick所承认的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直觉,而它就直接且仅仅表现于人的情感当中。

    Fred与Mick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Mick的世界由情感构成。拍摄电影是他把握、研究、呈现这些情感的唯一途径。于是他必须拍摄,不停的拍摄,这本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何会选择电影作为他的艺术形式——纵使也有非叙事化的作品,它大体总还是要在情节中直接触碰并点燃那些情感,作为人对他的存在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当他不再能够拍摄,当他的“事业”不再,他的生活也便无法进行下去。这或许也呼应了罗斯科的自杀。而Fred,令人惊奇的,当他发现了妻子的死亡后,却同意为女王指挥其为身为歌唱家的妻子创作的《简单乐章》——这是他之前坚决抵抗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她(Fred的妻子)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而影片结尾,Fred却站立在皇家音乐厅,表情平静的指挥着这首曲子,尽管他的内心充满波澜。面对所珍视者的丧失,两位艺术家的不同态度具有某种暧昧的象征意味:或许情感,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在艺术的历史中存续下去;而纯粹的艺术本身,无论艺术家与世界如何变化,都会在人类文明的巅峰闪耀。——当然,这背后依然暗含着一个难以明示的问题:对于真正追求作为生命之整一性的情感者,或许艺术也并无必要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存续——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与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

     5 ) 《年轻气盛》:一群不年轻的家伙教给我们的人生八大苦

    《年轻气盛》:一群不年轻的家伙教给我们的人生八大苦
    文/葵子酱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
    片名叫做《YOUTH》,年轻气盛——主角却是两个老头儿,和一个中年女人。
     <图片1>
    或者说,这片没有主角,是一部不太典型的群像戏,并且大咖云集。
    第一眼看到海报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这是一部香艳的情色片,于是迅速把它排进了我的观影日程。
     
    当我看了十分钟,我就知道,我被海报骗了。
    而这个谎言,如此美好。
    里面的风景美得令人窒息,对话绵长幽深,让人想一直就这么听他们絮絮叨叨下去。
     <图片2>
    人生八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一苦的缩影,却又相互重合。

    YOUTH
    这不是甜蜜的青春,这是回望的青春。

     

    Fred的烦恼:爱别离。
    对妻子的思念汹涌如潮水,淹没了威尼斯城。
    “这首歌,只有我逝去的妻子能唱。”
    第一个老头儿叫Fred,许多人会非常眼熟他。
     

    他最近一次出现在大荧幕上是在《王牌特工》里,扮演Arthur。不过,这个老爷爷出演过很多作品,随手一截,是这样的。
     

    Anyway,是个很棒的老爷爷。
    Fred在电影中是个已经退休的指挥大师,甫一开场,就有一个号称英国女王特使的光头前来拜访他,啰啰嗦嗦一大堆,大意是,大师啊,您行行好吧,我们女王大人指定了要你指挥,还要给你授爵位呢,您随便制定哪个女高音我们都能给您弄来!天涯海角!海角天涯!
    然而大师很淡定地说,你走吧,我这朵高岭之花不是你能摘的。(误)
     

    大师表示,我现在都退休了,不想再掺和这些事了,只想在这儿安心玩耍,安度晚年。
    Fred每天被女儿安排做各种疗养,被不同的人按压揉搓……
     

    Mick的烦恼:求不得。
    他每天都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直到生命的尽头。
    第二个老头儿叫Mick,在片中的设定是一位著作等身的电影导演。
     

    Mick跟Fred住在一个大院儿里,每天跟一堆年轻编剧们混在一起,商讨新剧本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对话里总是穿插着莫名其妙的句子——为了用作ending。
     

    Mick的团队里有一对小年轻,某日还为了争论“灵感是突然迸发还是日积月累”而吵了起来。
    嗯……有什么好争的,这难道不是一个多选题吗?别以为你说的高深我就听不懂了。
     
    Fred和Mick大概是一对“从年少轻狂共同走到年老色衰”的基友,两人之间有非常深厚的友谊,深厚到每天都要互相报备:“朋友,你今天尿了几滴尿?”
     

    除了这个直击灵魂的问题之外,他俩还爱玩一个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就是每天坐在餐厅里观察那些老年夫妻一顿饭的时间里会不会说话。

    通常,Fred持否定态度,Mick则永远保有希望。
    每猜对一次,赢家可得50美分。
    这里看似有一个哲学命题,那就是:再炙热的感情,历经时间洗涤,都会变得平淡无味,以沉默的姿态走完全程。
    观众几乎要为Fred大师的透彻和睿智鼓掌。
    事实也是如此。基本上Mick从没赢过,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跟牛一样倔,又跟向日葵一样相信美好与沟通必然存在。
    终于有一天,俩老头儿又在餐厅玩这个无聊的游戏。
    观察一对老夫妇,沉默地用餐。
     

    Mick无奈地掏出50美分,递给Fred。
    不仅证实了以上的哲学命题,居然还目睹了老太太甩她老公一耳光,事态由静转动。
    似乎又要引出一个哲学命题:相看无言之后,便是相看两厌。
    作为观众的我忍不住唏嘘万分,顺便感叹一句这就是生活啊。
    然而,这对老基友在小树林遛弯儿的时候,好死不死又在小树林撞见了这对老夫妇——人家正背靠一棵树动次打次干得火热,老太太销魂而豪迈的叫声把森林里的小鸟都给震飞出去了。
     

    两个老基友默默地躲在一棵树后观赏完全程,Fred无奈地掏出钱还给Mick。
     

    唯有性是永恒的?
    抑或是,再大的争吵,都可以一泡泯恩仇。
    导演的小趣味,令人会心一笑。
     
    这对老基友感情好,还体现在别的地方。
    有一天,Fred突然发问:老米,你还记得一个叫做Gilda的妹子嘛?我有点后悔没上过她。
    Mick:……
    Fred:什么?!你上过她是吗!你这个骗子!你答应过我为了我的尊严不上她的!气哭!
    Mick:老福,说句实话,我都不记得我有没有上过她了。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摊手)

     Fred被这个哲学命题吸引了注意力,立刻就忘了要计较尊严的事。
    嗯,这个小段子教会我们,绕开话题,不能傻逼兮兮地指着对方身后说“看!有UFO”,而需要用一个无比深沉的问题让对方产生思考。
    机智的老米,你这个实力跑题,我给满分。
     
    这件事让我想到,闺蜜总是会跟我探讨一些“如何嫁给靳东”、“今晚到底翻吴亦凡还是鹿晗的牌”、“努力工作真的就能睡到王凯吗”等直击灵魂的哲学问题。
    很久以后,等我们七老八十,我们也能说:
    “不记得当年是否嫁给靳东了,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不记得那晚吴亦凡和鹿晗为我打了多久,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不记得睡没睡过王凯只记得睡了很多人,时间到底对我们的记忆做了些什么?”
    ——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
     

    Lena的烦恼:怨憎会。
    丈夫出轨,婚姻破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说完两个老头儿,我们来说说开篇提到的那位中年女人。
    扮演者是Rachel Weisz——
     

    现任007的现任老婆,也是一朵英伦玫瑰。
    她在片中饰演Fred的女儿Lena,按她自己的话说,她有两个职业,一个是父亲的女儿,一个是父亲的助理。
    她父亲的基友,老米,是她的公公,虽然影片开始不久她就被老公劈腿了。
    于是,Fred和Mick纷纷为她抱不平,还把这个渣男召唤过来训了一顿。渣男在两个老头儿的严刑逼供之下,说出劈腿的理由,竟然是因为小三——
     <图片16>
    两个老头儿无言以对。
    于是,Fred只好安慰女儿:没事,爸爸理解你。
    然而,导演用一个大特写、长镜头对准Lena的脸,让她痛诉了5分钟以上对父亲的不满(这里颇有层次的演技是一个大些的赞)。大体内容就是,你丫的就只会忙工作,不关心我,不关心妈妈,别来说什么理解我,滚犊子吧。

      于是,Fred吸取教训,用另一种方式安慰女儿,告诉她,你的床上功夫也是很不错的:
     

    所以,家长教育小孩的时候,最好别讲大道理,讲点通俗易懂的来认可小孩,比什么都强。


    Mr.Q的烦恼:五阴炽盛
    虚妄、分别、执着,追求突破,不如顺其自然。
    看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里应该是某个名流聚集的疗养院之类的,因为除了指挥家、导演,这里还有一个功成名就但对世人的浅显认知感到万分无奈忧伤的影帝。
    影帝长这样——

     你们先记住他这张脸,变装以后吓尿你们。
    影帝到这里来的目的是,接了一个新角色,来休养一下,适应角色。他对Fred说,哥演了那么多角色,而所有人都只记得哥演过的那个该死的机器人Mr.Q,全程看不见脸好吗?这根本不是对我演技的认可,我hin不开心。
     

    于是影帝每天都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说是在琢磨角色,其实是不知所措。
    某天,他还和“环球小姐”撕了一场逼。因为对方不长眼,一上来就说:“哇!你不是Mr.Q吗!我最喜欢的机器人电影就是那一部了!”
    影帝翻了个白眼,觉得这货就是来找茬的。
    初登场的环球小姐长这样——
    <图片21>
     你们先记住她这张不走心的脸,反转以后吓尿你们。
    影帝兜兜转转,终于在一家小店里遇到了一朵解语花。
     

    小萝莉不止记得他演的机器人,还记得他演的其他角色。
    很多观众要问了,为什么还没揭晓影帝这次演的是什么?
    前方高能——
     

    竟然是元首!
    影帝顶着这个妆坐在餐厅吃饭,所有可能经历过二战的老人们,一一噤若寒蝉……
     

    后来,影帝拒演了,他觉得:
     

    ——嗯,主要是被萝莉的这句话治愈了吧。
     

    生老病死
    不过一刻,不过永生。
    前面说到,这片大咖云集,除了以上名角,还有一个疑似由于退役太久胖成球的前·运动员(据说导演是马拉多纳的粉丝,这个角色事实上就是在写这位球星)——病。
     <图片26>
    一个简·方达扮演的过气女演员Brenda(虽然满脸皱纹,但是还是好有气质好有气场),年轻时红遍全球,现在只想混口饭吃养家糊口——老。
     

    捧红Brenda的导演就是Mick,按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我当年把你从一群男人的裤裆下面扒拉出来,你还不知道在哪儿讨饭呢!”
    对此Brenda表示,你怎么就知道我不喜欢在他们裤裆下面呆着呢?

     高贵的,低贱的,光芒四射的,黯然失色的,这些都是人生,都是选择。
    电影里非常震撼的一幕——


    Mick看到了他电影里所有的女主角,她们絮絮叨叨,说着那些他耳熟能详的台词歇斯底里的、家长里短的、沉默寡言的……他拍了一辈子女性视角的电影,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懂女性。
     

    最后,他在Fred的注视下跳下了窗台——死。
    还记得前面那位糟心的环球小姐吗?这是她光芒四射的样子。

     Fred和Mick在澡堂子里遇到她时,直言:“我们在欣赏生命中最后一道美景。”
    我想,就让她代表“生”吧——新生、重生、生生不息的美丽与福祉。
     

    像那个最终漂浮起来的僧侣一样,象征着希冀与无限可能。

     很喜欢导演对过去与未来的阐释——


    YOUTH
    这不是年轻气盛,这是青春不再。

     6 ) 年轻时欠下的债

    年轻时欠下的债

      看着一个个平静的镜头,随着一个个迟暮的老人井然有序的步伐,随着安详的人们一动不动泡在水里,大家的心便随着裸着的中年妇女一起在水面漂浮,一种发自心内的安定随之而起,一种忘掉一切的安详感也从心底而来。影片的人物们都是社会的佼佼者,不,不能说是佼佼者,而是世界的艺术家,球星、影星、指挥家、编剧、导演、攀岩者,每个人都饱受过生活的洗礼,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无数非凡的故事,而他们本身又是一群对生活极其敏感的人,一个与世隔绝的瑞士度假酒店把这群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不同的目的他们来到此处,看起来一方面所有人都安定和祥,一方面又都心事重重,不管怎样,他们都开始了一段被他人介入同时也介入他人生活。电影的缓慢的节奏,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给人一种很隐忍的冲动,就好像你能预料到一样,每一次爆发,妇人的耳光,希特勒的拍桌子,僧人的漂浮等等,平静的瞬间仅有的几次爆发,都被处理得如此自然,大家似乎都在等待这一刻,他来得比预想中稍微慢了一拍,但你知道他会来,正如大家在等弗雷德出场指挥时的感觉一样。



    用身体感受世界
      牙套按摩女在片中出现多次,要么在按摩,要么在跳舞,随着音乐的节拍,跳的舞也越来越妖娆,而一切的解在于她在片中的最后一句:I don’t have much to say.(我没什么话说)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说话,不会说话,不喜欢说话成了一个人的罪过,成了一个人的弱点。的确,不说话的人大多对这个世界要求很少,他们索取的欲望甚至常常都不足以让他们开口,所以也就不必麻烦。而牙套妹,就是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不说话之人,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十分简单,用触觉感受他人,用舞蹈感知自我。
      片中有好几个镜头顺着她细腻的手在弗莱德老迈的身体上一下,又一下的揉下去,我不知你感受到了什么,但我真是太享受这几个镜头了,那种润滑倒心底去的放松,那种放空一切的安详,我的心仿佛都在被温柔抚摸一般,这种感觉好似小时候不小心撞到东西后,弄疼了自己之后,母亲的温柔抚摸,只不过这一次,年长者变成了被抚摸人,年轻人却成了抚摸者,治愈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所以人们到底为什么害怕触摸呢?
      
    戴眼镜的妓女
    关于戴眼镜的妓女,片中没有提供太多可以分析的空间。第一次出现,是与妈妈一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与米克之后的早晨,亲吻了妈妈之后独自离开,我推测是妈妈得了某种病需要在这个酒店疗养,但因为没钱所以她做上了妓女,米克应该后来给了她一笔不小数目的钱,这笔钱足够把妈妈留在这个地方疗养,自己便又启程奔赴他方。
    这个妓女给我的感觉是她应该涉世未深,所以各种表现都十分羞涩,特别在最后与米克一起散步那一段,她始终低着头,一个以出卖自己身体为生的人在一个男人搂了她的腰之后居然羞涩得手都不知该往哪放。如果让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个女生从小就被家庭所牵绊,不得已干上了这一行,虽然床上很有经验,从未有过情感经历,所以当米克花一大笔钱索求的不是她的身体,而仅仅是她的陪伴的时候,她被吓到了,说不定,她恋爱了。


    沉默不言的夫妇

    这对夫妇一共有4个镜头,前两个镜头两人沉默不语,低头吃饭,从动作和穿着来看,都是出身贵族,而第三个镜头妇人突然站起来给了丈夫一个耳光,照例,谁都没说话,丈夫挨完耳光后继续喝着汤,好像这巴掌是他应得的,并且早就预料到迟早会挨的一样,这明显是犯错之人的举动,并且犯什么错大家心知肚明,因为自己社会地位或是尊贵出身所带来的骄傲(pride)而不能把情感大方释放出来,不能像平常人那样撕逼,所以只用沉默来表达愤怒。而总算到了第四幕,两个最不应该的人,在最不应该的年纪,在最不应该的地方打起了野战。。。
      解放?移情?释怀?这些都不在妇人响彻整个树林的叫唤声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演希特勒的金发小哥

     这小哥是来为新的角色(希特勒)做准备的,在酒店他基本只做一件事,就是观察,所以影片中有大量他的特写,他唯一的苦恼就是世人只记住他演过Mr Q,一个使他成名但又令他无比痛恨的角色,当世界小姐问他是否为出演过这个角色而感到高兴时,他哑口无言,一方面这是他所有成就的根基所在,一方面这又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矛盾的态度显然无法用简单的情绪来诉说。当他以一身希特勒行头出场的时候,当他拍下桌子的那一掌,当他对着小女孩敬纳粹礼的时候,他想通了,他要演绎desire,而不是毫无意义的horror,他以前没有想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没准备好怎么演希特勒,没准备好是不是要演。但在小女孩所讲,反正永远都不会准备好,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于是他要回归自己,追随内心,跟他看的诺瓦利斯诗句一样。
     I’m always going home.
     I’m always going to my father’s house.”




    弗雷德所爱的人

    弗雷德一生大概爱过三个人,一个是吉尔达布莱克,未曾得到过的初恋,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他的妻子,不用多说,the only one who can sing Simple song.
    另一个只是推测,正是影片中名字出现多次的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影片中出现过他的线索是据女儿描述他曾请他来家里作客,仰慕他的才华,据好莱坞演员说:you hang out with SV for a while.这里的hang out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可以翻译成鬼混。再者,最后在去看他妻子之前,他首先就去看了一下斯特拉文斯基与他妻子的墓地,说明交情应该非常不简单,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爱这个作曲家的,并且他女儿也说他曾经向一个男人表白,这个男的想必肯定不会是其他人。而这个人教会他的,是不要做一个智者,因为智者品味太差, 所以弗雷德说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智者,而是与那位导演米克一样,成为了情绪的人,只不过他认为情绪是被夸大了的,不真实的。在那位导演死前说下“emotion is all we’ve got.”后,弗雷德,这个从来不说情话,从不浪漫的人,总算踏上了威尼斯,向自己的妻子,同时也向斯特拉文斯基告白。
      米克死后,弗雷德坐在木桩上,不远处一个人跳伞下来,说“ I don’t think this was where I was supposed to land(这不是我应该着陆的地方)“,本来正要哭泣的弗雷德突然强扭出一道微笑,这种微笑只有过来人看年轻人犯蠢时才看得到。
      傻瓜,你怎么知道你会落在哪。





    我在想未来

      很明显,这个角色演的就是马拉多纳,早已走过人生辉煌的他如今靠年轻时的成就依然闻名于世,与年轻时强壮矫健来比,已过暮年的马拉多纳早已变成步履蹒跚,走几步甚至需要呼吸机的大胖子,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待他的,只有病痛与衰老的折磨,空虚与人入中年的困惑在他脸上一览无遗。这个毫无未来可言的昔日球星,当看到年轻人在球场上飒爽的英姿而被问到在想什么时,他毅然回答到:“在想未来。”
      那么对他而言,未来是什么?不,他不在想未来,或者说不在想他的未来,他的未来比望远镜里的景色更近,更加可以预料,没什么好想的,他在想的是他的过去,或者说,别人的未来。


    陪我走完最后一程

    对于美国导演米克来说,到底什么是一切?他的电影?Brenda?还是他的初恋吉尔达布莱克?编了一辈子故事的米克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想起了那个儿童时期与初恋一起牵手走过公园,这段不能对老友直接诉说对回忆,被他以当我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来描述,学自行车的隐喻实在不能更妙,学自行车的好处在于,只要你学会了,便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哪怕你都忘了你会骑,只要一坐上去,那熟悉的平衡感就会从身体里重新激发出来。对于米克来说,吉尔达布莱克开启了他人生的窗,可能也是唯一的窗,他所有的情感都从这里而来,他拍的50多位女性角色灵感也都从这里而来,哪怕他已经到了甚至记不住吉尔达布莱克这个人的年纪,他的情感, 他的情绪,他的爱还是能瞬间激发出来。他记不住任何之前的童年时光,因为他的人生那一刻才刚刚开始。于是,在死前,他不想留什么遗言,正如世界上大部分的生命一样,而是想重温那个儿时开启他人生的时刻,也是他一生最美的时刻,与心爱的女孩再走一段路。所以当他与那位戴眼镜的妓女走在空灵的长廊时,他看起来像当年一样的紧张,但这一次,他比当年更进了一步,他不仅牵了女孩的手,他也搂了女孩的腰,对他来说,或许这就是圆满。





    年轻时欠下的债

    影片的人物大多是步入老年的长者,但却取名Youth,着实耐人寻味。年轻时向这个世界索取太多的人,到了老年要将这笔债连本带利还给这个世界,以空虚的方式,以孤独的方式,年轻时得到的越多,老了便越是要饱受这种滋味,或许变老并不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而是有一天,你坐在窗台上,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
    正如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说的,他能清楚地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我曾经接受过一个剧本,读完之后退给导演,告诉他:这个角色太小了。后来导演又把剧本寄给我说,我不是让你演那个恋人,我是让你演那个父亲。”
      好多曾经轻而易举的事在那天以后再也做不了,所有的人生追求已经远远度过了巅峰,再继续追求将注定无功而返,那么唯一还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在这场衰老的战役中,如何体面的、留有尊严的举起白旗,退出战场,把曾经的辉煌尽可能保留,靠着无数段年轻的回忆,继续苟延残喘的活在这个世上。




    人类社会始终是并且还会持续是一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世界小姐就是应该胸大无脑,好莱坞演员就是应该放荡不羁,天才就是应该有人格缺陷,人就是飘不起来。这就跟设定人物性格一样,而人远远比他的性格,比他的职业,比他的职业要复杂得多,片面而武断的总结一个人体现的只是根深蒂固的嫉妒,是,再怎么优秀的人也是人,也有弱点,但是别傻了,首先,那绝不会都是你想的那样,其次,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以前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给某事情找个主题,看电影尤其如此,但看完这部电影,我不仅找不到主题,反而觉得找主题这种事情太傻了,这部影片涵盖的主题实在太多太多,友情,亲情,爱情,婚姻,理想,衰老,含蓄而深沉的爱,疯狂而诱人的性,那么你人生的主题是什么?还记得登山者的话么,他有一次登山,在山顶居然发现了一个床头柜!我的天,这难道不是惊喜么!山顶怎么会有床头柜?!于是你肯定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打开一看,卧槽!空的!一下子惊喜又没了,它就是这样,它给你一点意外,当你因为这点意外的出现而去期待更大的惊喜时,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人生,而是生活。

     7 ) 《年轻气盛》:那么近,那么远

    (芷宁写于2015年11月5日)
        意大利导演编剧保罗·索伦蒂诺似乎处在个人的才华喷涌期,抛开多年前的创作不提,2013年的《绝美之城》就令无数人倾倒,今年的《年轻气盛(Youth)》也是一部悦动耳目、打动心脑的佳作。
        影片的行进模式有着作家电影的意味深远、余韵袅袅,整体被呈现得舒适流畅、赏心悦目,有种越看越沉醉其中的迷人气质。有别于《绝美之城》在表现形式上的宏大丰沛,《年轻气盛》有着涓涓细流般的细腻贴心,经过119分钟的观影,观众似乎既浮光掠影地领教了这个世界是何等的凶顽不堪,又在蓦然感触时看到它也可以变得那般温存,还在时光的流逝之间体会到岁月之美,且不论凶顽不堪也好,温存美好也罢,都被该片再现地充溢着令人欲罢不能的沉迷之气。
        有此种沉迷,大抵是因索伦蒂诺再次将人类生存的现状以轻巧伶俐又不失凌厉的手法呈现了出来的缘故,片中人所在的地域虽离大多数观众并不近,但他们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却离观众很近,仿佛是一种替代般的存在。年华易逝,衰老变得势不可挡,心有余而力不足已为常态,信心崩塌,原以为牢固的基石也能瞬间化为乌有,平静难觅,想要获得却又无从得到,看似拥有却也飘忽不定,一边是自我疏解,一边是纠结郁积,一边是勉力而为,一边又是赤裸裸的断裂……在这期间,观众的内心跟随角色的诠释有所起伏,但又好似寄情于景,在自然面前,人类的痛苦趋于渺小,终因片中的迷人风光仿佛能消弭痛苦一般,人们只是经过了生存中的困局,却还过得去,心中的伤犹在,但采取极端决绝行为的终究是个别,大多数人选择继续走下去,看看还会有多糟,或者多好。这一切的观影体验恰似波德莱尔的那句话:“我有时感觉到我在大量流血,仿佛一道涌泉有节奏地啜泣,我听到血在哗啦哗啦地长流,可是摸来摸去,却摸不到伤口。”
        将片名《Youth》译为《年轻气盛》,倒不如另一个译名《青春》来的贴切,来的通透。时间、青春这样的命题是很多创作者都痴迷的,也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终极命题,更是许多受众感兴趣的文艺题材。索伦蒂诺将自己的解读经由“老艺术家”的度假表达了出来,在这个看似时光悠长、闲散安逸的时空里,各种故事和情绪反而易滋生蔓延,索伦蒂诺拆分打散了故事的整体性,以点线面入手,以客观观察或主观描绘的视角,讲述了人们逝去的时光和余下的时光。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在怅然若失中留着一点点的希冀,于徘徊茫然间露出一抹温情。
        影片在情感方面涉及了友情、亲情、爱情、露水情缘及理解之谊,在散落的故事碎片的选取上触及了名誉、创作、体验、落差、调试等等,并在看上去惯常的行为中加入了突发事件,将主角、配角乃至群像们的心绪状态做了画龙点睛的提点,在思想深度上,影片似乎涵盖了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孤独与相伴,灵魂与肉欲等等,可谓林林总总,却也都可统归于“Youth”这个主题,这是索伦蒂诺的聪慧之处,也是他的用意之一。
        可以说,影片拍得很文艺,首先主角的身份就十分文艺,片中迈克尔·凯恩饰演的指挥家、音乐家弗雷德与哈威·凯特尔饰演的著名女性题材导演米克,似乎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音乐与电影,然而这两个美的不同形式却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促成一个好命题的好体现。
        虽然在很多问题的讨论上,弗雷德和米克都显示出作为老男人的共性,如在温泉遇到美女时的失态,但在更多的时候,这两人表现出了在心性方面的巨大差异。相较于退休赋闲的弗雷德的心态相对平和,面对女王特使的相邀都无动于衷,一把年纪了还在为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绞尽脑汁的米克则显得孩子气了许多,他召集了一拨年轻人一起创作讨论剧本,仿佛想要从年轻人那里汲取新鲜的养分,结合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制作出一部传世之作。似乎很多导演都拥有着很长的青春期,例如伯格曼。英格玛·伯格曼曾说:“在外面的世界里我感到寂寞。因此我在情感的范围中寻求庇护。不管那是否只是幻影。58岁那一年我才走出青春。”趋于青春,这似乎是一个创作者的创作优势,却也是当事人必须面临的症结,一旦处理不当,便会带来负面后果,一如米克。
        在处理子女的情感问题上,米克也显得激进,以为自己能左右负心儿子的想法,而弗雷德的方式则成熟温和了许多,他倾听着陪伴着伤心哭泣的女儿度过难关。两位老人在关于一对老夫妇的相处关系方面的打赌,弗雷德总是赢,并不是说弗雷德有多高明,而是他早已浸入到老年人处变不惊的状态罢了,这点是还试图挽留青春的尾巴的米克所不具备的。不同的心性,决定了不同的结局,一如塞林格所言:“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的活下去。”
        在关于过去和未来,年轻与衰老的比拟中,米克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台词:“当你年轻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切看起来都非常近,那就是未来;当你老了看到的就会是那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就是过去。”当受了打击的米克眼前幻化出他拍摄过的所有女性形象时,或许他已经确定自己无法看到未来了。
        对于一个好的电影题材,音乐的应用往往起到既接近又辽远的作用,更能将过去与未来衔接。当弗雷德终于抛开心魔,出现在皇家演奏会的指挥台上时,他那首最著名的曲子《simple song》终于响起,仿佛一种追忆,一种抚慰,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往昔歌曲的回响好似空中飘荡着依恋的味道,让旧时袭上心头,给予慰藉的温存。
    (杂志约稿)

     8 )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杨三疯《年轻气盛》影评
    一、
          这部电影被我选作2015年度最佳,画面优美、镜头精细、构图考究、配乐多样、个性鲜明,有很多纵观人生的思考。作为导演《绝美之城》之后作品,大家有微词也有褒奖。幸好之前并未看过导演作品,没有前后对比未必是坏事。
          电影发生在阿尔卑斯山的高级度假酒店里,很多明星、贵族和社会精英都来此地度假调养。曾经的辉煌,难挡时间杀人,阿尔比斯山的生机美景也难挡酒店里莫名的衰败氛围。导演就是用这些复杂的情感做文章,本片涉及太多内容几次着手写影评都放弃了,在看了两三遍片子,梳理几条线和各种元素后终有了些头绪。对于那些能触及内心的东西我总是想试着说点什么,硬着头皮写吧。
    二、
           影片以两位年近古稀的好友指挥家费雷德和著名导演米克的不同视角来展现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旁高级度假酒店里形形色色的人们。涉猎各式各样的人群和多种多样的情感,对时间、生命、友情、亲情、家庭、婚姻、成就甚至信仰、演艺圈都有简单而深刻的探讨。整部电影的主线并不清晰,隐喻和讽刺颇多,由各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桥段组成。属于群戏,出场的每个人物都让人印象深刻。
           虽作为多年好友和亲家,两位老人的世界观和处事方式却截然不同。米克不服老依然“精力旺盛”,并十分确定自己即将重回导演巅峰;而费雷德却心静如水甘愿平静的生活甚至拒绝授勋和指挥皇家音乐会的机会。我们可以试着简单的将影片讨论的内容总结一下,即年轻与衰老,憧憬与怀念,美丽与老去,未来和过往,活着与死亡,爱与恨,希望与恐惧……当然这些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交织融合,导演让这些时而简单时而复杂的情绪和情感触及着我们的内心。很美妙。
          影片由两条主线牵引:
          第一条是费雷德拒绝、松动、接受、最终指挥皇家音乐会的一系列心理、情感历程。实际上情感受挫的女儿对费雷德过往对待家庭、母亲和自己的方式颇有微词,女儿简单的把婚姻失败的愤恨发泄到他身上,但费雷德并没有正面教导和安慰女儿,只是安静的承受女儿的发泄,夜里静静的看着熟睡的女儿,默默的陪伴。随着女儿慢慢走出阴影,也开始慢慢理解父亲对母亲是怎样的爱,自己想要的爱是什么,从而引申出费雷德诠释事业、生活和家庭的内核。费雷德无视女王特使的邀请,对电梯里主动示好的宗教女士微微一笑,嘲笑每天打坐最终飞翔的喇嘛,教孩子改善小提琴演奏技法,独自一人用内心去感受和指挥自然界天然的交响乐,拒绝出版商出自己的传记等,都在说明费雷德愿放下过往的成就,平静的做一位老人,选择爱与希望。保持着虽不年轻但亦不衰老;虽不气盛但也非衰败的心态。
           第二条是米克依然踌躇满志的在度假酒店与年轻人筹备自己电影“遗作”的剧本,最后女主角反水,投资被砍,米克带着挫败感结束生命。米克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在电影界的辉煌,却早已看不懂现今的世界和电影圈。米克和人交流的方式很直白缺乏幽默感,不是教导就是教训,导致他处事方式简单粗暴。他时刻注意酒店里时常出现的妓女渴望性却无力,教训甩了费雷德女儿的儿子却受到儿子新女友的反击,给当红小生说戏和角色,怀念与各种女星的过往,坚信与简方达的坚定情感,其实他被妻子甩、有个混蛋儿子、后期的电影作品每况愈下,只能在那些视他为偶像的年轻编剧们身上刷到存在感,表面上背叛他的老牌女星(简方达饰演)实则是在挽留米克最后的尊严,但他不理解老女星的用意,最终剧组解散,米克永远逝去。米克不甘心做一名普通老人,他不承认自己已拍不出优秀电影的现实(这里我不想提陈凯歌)。幻象里草地上出现每一个被他捧红的女星,是对米克过往的告别,迷失在自己辉煌里不能全身而退的他,最终选择恨与恐惧。虽不年轻但仍气盛;虽渴望成功但畏惧失败会让人失掉尊严。
           电影副线和桥段很多。如费雷德女儿的情感历程,如当红小生如何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的过程,球王马拉多纳“臃肿”的现今生活,被众人低估的环球小姐,玩体感游戏的度假酒店按摩年轻女孩(让我想起《回首愚生》里的马尾辫姑娘),那对婚姻名存实亡餐厅零交流最后去树林野战的老夫妻,那位夜晚独自坐在酒店大堂的被“母亲”陪同的年轻妓女……貌似让电影本身散乱不具体,但正是这些多种情感让酒店这个小小世界里有了复杂的情绪。
    三、
           米克以为自己依然年轻气盛所以内心里看过去的辉煌很近,实则那些已离他越来越远,他渴望成功,但一次次失败让他恐惧未来,所以一步步走向死亡。这让我想起仍在NBA场上勉强为之的科比,虽坚强不服输但身体的衰老已不能支撑他继续赢得胜利,一意孤行的他再那样下去也会在球场上失去尊严,过往精彩的比赛虽历历在目但回头望时光却已很远很远,体会生命的流逝才是时间赋予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费雷德拒绝女王邀请、不出版回忆录都是不愿再荣耀加身的表现,平静的享受老年不去想念工作。这更像马刺队,邓肯、吉诺比利、帕克打着团队篮球,岁月减慢了他们的速度衰弱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用经验用团队弥补衰老,不强求不孤行,享受岁月给予篮球的魅力,这使他们依然成为赛场上的强者。这才是对时间、生命、衰老最好的诠释,衰老不意味着失去活力。
           相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生,这些人生交织,便组成人类世界。回头看,记忆模糊,那些曾经特别为子女做的事情,长大后他们都已不再记得。巨大的努力不会换来足够的回报,这难免让人失落,但看着他们依然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就足够了,毕竟父母终将成为孩子们的回忆。
          生命中我们都曾做出过草率的决定,人们也不会提前准备好所有事情。但过错或者失败,不过是你人生的点缀,放弃一些必定得到一些,只要生命继续就要憧憬未来。年轻时荷尔蒙迸发和无数女明星睡过是生活,老年时面对赤裸的环球小姐插科打诨也是种生活,奇怪的是这截然不同的生活随着时间和生命的蔓延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人生里。
          任何一种情感都不会被生命忽视,年老时你怀念的曾经,正是年轻时他憧憬的未来。放下即是拿起,打坐亦是起飞。未来很近,因为憧憬;过去很远,因为怀念。
          始于年轻,不终于衰老。

     短评

    成长是污泥,爱情是不染。死亡是解脱,老去是惩罚。

    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一点非常非常高级的......艺术鸡汤,花了大力气整出小觉悟,活在费里尼的阴影下真是惨呐

    5分钟前
    • 外外
    • 还行

    想到自己老了也不可能住到这么好的地方缅怀青春和人生,不禁伤感了起来。

    10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索伦蒂诺会把一个大主题分成几个分支主题。年老由心而生:失去了感知的能力(妻子与按摩师女孩对比);喜欢怀念旧事但不拆穿;摆出一副“你不懂”的姿态轻视年轻人,却被“年轻”本身所打动。马克思-集体主义-婚姻的隐喻。年轻具有弹性(女儿与登山者),两位老人最后都站了起来。黑色幽默讽刺十分精彩

    11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到处都是随意却又标志性的典型导演签名。每个细节都有解读的空间。非常有意思。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八部半(导演、疗养院、拍不出片),年轻气盛(音乐家/导演、度假酒店、拍不出片)

    13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基本上就是前作《绝美之城》的姊妹篇,而且还不如前作,碍于这个关于年轻与衰老,恐惧与渴望,情感与音乐的主题算不上深刻,好在导演的匠气还在,匠气十足的剧本加上美学风格,就算片子这回拍的再怎么山寨费里尼,索伦蒂诺这套作者化的风格依旧可以很打动很多人。★★★☆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索伦蒂诺的构图依然绝美,只是剧本有种筋疲力尽的感觉。没有时间的重量,只有青春和苍老之间的浮光掠影,这样的电影比较适合在养老院看~(两个絮絮叨叨的老头直接去扯证吧...)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理智的人没有品位可言。

    2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已不行,被一种莫虚无的做作形式感限制

    29分钟前
    • XU
    • 较差

    好棒的卡司,好棒的演技,但是看过了费老师再来看这个真是平庸啊……某些笑话还挺好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说教意味浓重,而且确实不够简洁。所谓高潮段落全部女主角现身草坪那场戏能更low一点吗?(我猜这个是[深喉]那个导演的梗)一看这位老兄就是个拍烂片的……

    3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4.5 一改索伦蒂诺上一部的绝美之城的节奏问题,这次整部电影铺的很均匀,同时因为这种均匀也削弱了整部电影的力量和气质。当然,意大利导演讲故事依旧能讲出一种特属意大利民间传奇的幽默。男人与女人,音乐家与导演,人生吧,也终究是一场旅行,爱和幽默是手里拿着的行李箱和头上戴着的帽子。

    33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看完突然明白一些事,艺术,你比如电影,年轻时你是凭直觉去喜欢,当你决心投身其中,你想学的尽量像它们,像那些你喜欢的,好的,再那之后很久,你才会慢慢明白当初和现在你喜欢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这之后,属于你自己的创作也许才真正开始。道理跟炒菜做饭是一样的。

    3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配乐画面依然无比美妙,欧洲电影之光啊。比上一部《绝美之城》还要脑洞大开,然而叙事和格局都更小了,不够大气,总体也弱。估计会有一堆人说生涩难懂不好看,没关系,导演本身也不是打算拍给所有人看的。

    4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索伦蒂诺美学,站位、构图及肢体动作也是苛刻,总体感觉却依然生活化,剧情也好理解,容易带入情感。一切都近在眼前的青春与一切都遥远的老年的反复对比呈现,梦幻与现实的交织,衔接与表现都气定神闲。其实片子没有刻意去区别年老与年少,他们处于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切磋互相作用。[B]

    45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电影不错,妓女演员很漂亮,有感觉。关于老年,不太好拍,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电影如果拍好了就是对年轻年老亲人朋友总之自己一生的觉悟,如果拍不好,就是对年轻和生命的贪婪。

    46分钟前
    • 子哉
    • 力荐

    电影院赞爆了。是那种你看过一遍,觉得还可以再看上一遍的电影——无论是为了电影形式上的美,还是音乐旋律的美,无论远看还是近看。老套的人生命题,却讲得新颖且潮,从音乐、电影导演、编剧、表演乃至爱情、婚姻、生命都提出了看法(尽管有些观点挺教化世人的),但我选择无视它的缺陷。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样一个轻松漂亮的故事,在现实的残酷与幽默和荒诞中流淌着生命的美与哲,诗意与建筑,生命是想象的世界,虚构的短篇,无为与万物,圆融无间。

    51分钟前
    • 薾苨
    • 力荐

    上次是罗马,这次是阿尔卑斯山,调子却出奇地一致。没有什么比艺术家回溯自我更能表达对人生的嗟叹了。这种氛围,很容易就浸入,沉迷,然后,也想去欧洲逛一逛。

    53分钟前
    • Bejdlxl
    • 推荐

    “年轻时看什么都很近,那是未来。年老时看什么都很远,那就是过去。”

    5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