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布兰登·费舍,萨迪·辛克,泰·辛普金斯,周洪,萨曼莎·莫顿,实谛·史达仁,杰西·辛克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人间诗句

    • HD

      侏罗纪入侵

    • HD中字

      失控的布朗森

    • HD

      闭上眼睛

    • HD中字

      挚爱枭雄

    • HD

      坏男孩

    • HD中字

      夜色人生

    • HD中字

      喜丧

     剧照

    鲸 剧照 NO.1鲸 剧照 NO.2鲸 剧照 NO.3鲸 剧照 NO.4鲸 剧照 NO.5鲸 剧照 NO.6鲸 剧照 NO.16鲸 剧照 NO.17鲸 剧照 NO.18鲸 剧照 NO.19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将执导、编写新片《庞然大物》(The Whale),布兰登·费舍(《森林泰山》《木乃伊》《地心历险记》)主演,A24出品。  基于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六百磅的查理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和埃尔德·托马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摩门教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

     长篇影评

     1 ) 《鲸》深度评论---台前幕后与人物解析

    前言

    如果把《鲸》里涉及到的主题用字打出来会是:暴食症肥胖症、LGBT、宗教、亲子关系,这一大串看似“政治正确”和充满“普世价值”的滥调陈词,加上费舍每天会花四小时扛着最重达到136公斤服化道具以适应角色这种似乎是把人骗进电影院的噱头,这怎么看都感觉会是一场视觉奇观加老套无比说教凑成的冲奖电影

    但结尾处,女儿哭泣着打开门准备摔门而走,却终在阳光下露出她柔软一刹那的时候,我哭的是这么大声。

    十多年前,还在读高中的我看了《梦之安魂曲》,它是让我真正爱上电影的电影之一。到现在我也记得在当年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观影的过程中,第一次体会到,电影竟然能如此触碰与牵动观众的内心。

    后来的《黑天鹅》《摔角王》也同样,导演达伦非常擅长刻画处于极端心理状态的边缘并在边缘游走的角色,又特别擅长用镜头语言和配乐剪辑把你骗到这个角色里面去,让你体验一下“他”的感受。所以看达伦电影的时候总是充满着一种拉扯感,一不留神,你已不坐在观众席上,而是被吸入银幕里,呼吸都与角色同步起来。而恍惚过后,银幕慢慢落下,你也好像同角色一起过完了一生。

    电影发明后,人类的寿命至少延长了三倍。

    看完达伦的电影,总会想起杨德昌说过的这句话。

    What made the Whale

    《梦之安魂曲》中主角Harry的扮演者Leto,读完剧本后,去纽约的瘾君子圈里混了一个月, "Every night was an adventure."他在访谈中说到。这一个月里,他发现有些人的注射会偏离血管,这基本上等于往自己的胳膊里直接下毒药,也会意识到某些人突然就消失了,最大的可能是他们overdose后倒在某个club、厕所、大街上,直到被某个路人发现,早就没了呼吸。除此之外,角色对他的要求还引申到了他的身材上,为了让身体达到那种形容枯槁的效果进行的极端饮食,甚至把自己搞到进食障碍,到最后Leto发现自己对“减重”这件事像吸毒一样上瘾了。

    好在他演完戏后去葡萄牙Rehab封闭治疗了很长一段时间,终于重新修复了自己与身体和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Leto in 《Requiem for a Dream》

    但这种牺牲也让他贡献出了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场表演,《梦之安魂曲》里的那个混乱又脆弱不堪的青年Harry是如此真实。

    冷知识:Jared Leto的前女友名单包含Scarlett Johansson、Cameron Diaz、Lindsay Lohan

    拍摄《黑天鹅》的时候,Natalie Portman受过数次伤。最严重的一次,在表演中因为她的芭蕾舞鞋不够硬,摔倒后肋骨错位,并引发了脑震荡。波特曼本来就已经够瘦小,但她还是为了这个角色减重接近20斤。在每顿都只吃蔬菜和坚果的条件下,她每天都要练芭蕾,最长的训练日里一天要练16小时。在访谈中,她说她了解到真实的舞蹈演员会带着受伤的脚腕、顶着足底筋膜炎的剧痛或者扭伤的脖子参加训练和演出,只为了保证没有其他人能夺走她们在剧团里的位置。

    Portman in 《black swan》

    在拿到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之后,有记者采访Natalie Portman,她说:“I thought I literally was going to die.”

    热知识:导演达伦为了创造影片里那种真实的竞争的感觉,本来故意要在两个女演员之间人为制造张力,在拍摄的时候不让两个演员见面、对戏,但是因为波特曼和另外一位演员米拉·库尼斯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是好朋友,导演的小心思而以失败告终。

    《鲸》拍摄于2019年至2022年,其间发生的事我不必多说,COVID是这个世界所共同经历的创伤,它也让电影的制作变得困难了数倍,当费舍在pandemic爆发回到家中的时候,他很确信这部电影要搁浅了。

    但是达伦选择了继续。

    Fraser出演之前在Obesity Action Coalition(美国为肥胖症病人发声的一个公益组织)做了很久的调研,他了解到了肥胖病人的所有生活,和生活中会遇到的痛苦。

    他在访谈中说:

    肥胖症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他们中的很多人,说他们小时候受到的言语攻击使他们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里,肥胖在社会中一直被当做不努力的标志和一种笑料,身材焦虑让他们开始用一种错误的方法去解决这种焦虑,反而使他们成为了真正的病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

    如果让十年前的Fraser来出演Chalie他是没有任何机会能够把握这个角色的,因为那时候的他“并没有类似的生活体验,也没有足够的父亲经验去真正进入这个角色。”

    2018年GQ对Fraser有段采访,标题叫“What Ever Happened to Brendan Fraser?”采访里他讲述了自己被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的主席Philip Berk猥亵并抑郁的事情(Berk在诉讼中否认),而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导致了他的发胖,在出演whale之前,他就是身材羞辱的受害者。

    不管是Leto,Portman还是Fraser,they were all literally in their character’s shoes.

    《鲸》也让Fraser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他是评论界认为最有可能拿到奖的演员。

    主演达伦的电影往往不仅是一次挑战,而且是一次新生。他是演员们的精神导师,但他总是通过痛苦帮助学徒们成长,这让他对演员们来说可能也多了一丝亦正亦邪的气质。(老斯内普了,笑)

    “但是人不可能完全不关心他人”

    Liz说:“I don’t think I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在Alan死去之前,Charlie一定是会反驳她的。但这里Charlie没有反驳她了,因为Alan自杀后,骨子里他也无法相信任何人可以真正拯救任何人,就像他无法拯救他自己的挚爱Alan,Liz也无法拯救他。这个世界是存在边界的,人与人之间就算用尽最大的力气,也无法保证能真正触碰到对方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心意已决,能够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罢了。

    但就算这样,Charlie也觉得人不可能真正对另外一个人漠不关心。

    因为关心但又无法改变,所以痛。

    男友是Charlie的痛,女儿是Charlie的痛,肥胖本身可能也是Charlie的痛。

    我曾经也有body-shame,对自己的身材无限苛责,生活在这个时代,可能很少人能逃脱。我有为了快乐、快感暴食的经历,暴食完马上蹲在马桶旁边,把手指伸进喉咙里搅动,我已经很熟练了。“我必须吐出来,我不能胖。”

    吐还是为了吃下一轮。一轮两轮过去,我肚子里装满食物和酒,但是心中只有自责和悔恨。一边吃着吐着的我其实非常清楚,这是一种恶性旋涡。每次都许诺自己下次再也不这样,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做到,暴食就像是小时候你的一个坏朋友,当它真正缠着你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摆脱它。

    而Charlie不是因为快乐而暴食的,他吃东西的时候总是给我一种悲伤的感觉,当他真正失控的时候,暴食和之后的悔恨是他惩罚自己的方式。

    瘾君子到最后,吸毒也不再是为了享乐。当毒瘾犯了的时候,你可以从他们痛苦的样子里看到,他们其实是为了想要逃离这种痛苦才吸毒的,大部分吸毒者应该都能意识到毒品对他们生活的毁灭性打击,但他们却无法停下来。

    斯坦福医学院教授、神经学家Humberman有期播客专门讲了多巴胺和上瘾:

    上瘾的实质是一种范围的极大缩小,平时的你可能会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有好的感觉,比如运动、美食、跟朋友约会、跟亲人交谈,但是上瘾会让你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找到好的感觉。

    他的播客里也谈到过:我们的人体有一种机制,当你剧烈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比如吸毒、暴食、酗酒等,在之后,你平时的多巴胺基准线会下降,而当你重复这样做的时候,多巴胺基准线会降到非常低的位置,这导致了他们平时的痛苦、抑郁,所以你会看到瘾君子、酒鬼往往像一滩烂泥。而同时,边际效应又使得相同剂量的酒精或者毒品早就无法让他们感受到快乐了,这时候他们只有加大剂量,但这种加大又使得他们的痛苦抑郁更多,到最后,事情已经不可逆转,他们中很多人会死于overdose或者焦虑抑郁引发的自杀。

    对Charlie来说,这更加复杂,除了这种无法逃避的恶性循环,他更是在用肥胖去接近死亡,用死亡去完成他自己的救赎。妻子摔门要走,查理哭着说:“I need to know that i have done one thing right with my life!”不得不说,这段Fraser演的太打动人了。

    他的救赎是:在死后,他的教诲以及留下的12万美元能够帮助她女儿获得一份decent的生活。

    尼采说:人是一条在动物和超人之间拉扯的绳子。

    Charlie既需要暴食去逃避现实,又需要暴食后的痛苦和慢性死亡来帮他赎罪。

    在这个意义上,动物跟超人这两个词已经模糊了边界,当暴食和肥胖在他心中生发出自己的意义,他就可以在房间里一边腐烂一边又发出耀眼的光亮。

    查理的教诲Charlie’s teaching

    本片的原舞台剧作者也同时是电影剧本的co-writer:Samuel Hunter出生于爱达荷,从小在福音派基督教学校里上学,当他11年级时(高二),他出柜了。

    当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渐渐变得更加抑郁,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但是我在这种状态下在我20岁出头的时候,飞速陷入肥胖。

    幸而有来自家庭、心理咨询师和另一半的支持,他耗费接下来10年的时间减重成功。Samuel也意识到,如果不是因为这些支持,他生活可能会迅速倒向另外一种可能。

    Samuel Hunter

    所以根据另外一种可能,他最终创作出了舞台剧《the whale》。创作过程中,他同时在教授一门探索-写作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他极度的想与这些学生们建立链接。有一次,他请求他们写一些在他们心底是真诚、真实的东西给他。其中一个学生写的东西是:“I think I need to accept that my life isn’t going to be very exciting.”这句话也出现在了电影里。

    真诚与真实,为什么对Charlie来说这么重要?

    Charlie的partner,Alan,曾是New life教会的传教士,而他的父亲则是这个教会的领袖。Alan本来很爱New life,并为此去了南美传教,但是却不想回家,因为父亲早已安排好他回来后要与根本不熟悉的女教徒结婚。

    当他回家后遇到Charlie并坠入爱河后,被他的父亲赶出了教会也把他在家族中除名。《圣经》里把同性恋归为一种罪恶,他的父亲甚至在最后都把他的自杀说成是一场“不幸的意外”。神打着爱世人的旗号又把很多东西打为罪恶,但是因为教义将孩子逼到自杀难道不是一种更大的罪恶?从始至终,Alan的真实都没有被父亲或者教会接受。

    Alan是被虚伪害死的。

    更可笑的是,New Life小哥做过的事被Ellie捅到老家,在反转性的得到家人谅解和接受之后,立马好起来了,这是真实被接纳的结果。但是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治愈与接纳的关系,竟然反过来觉得Charlie的问题是同性恋,觉得Alan的问题是因为他在逃避上帝的旨意,背弃上帝选择和Charlie在一起,而神是可以“治愈”同性恋这种罪恶的,这是多么讽刺的一幕。

    所以Charlie愤怒了,用他与Alan真实的相爱,和教徒最无法接受的同性细节去激怒New life小哥,Charlie第二次在影片里失控。而这种失控也导致了小哥承认自己的伪善:“是的,你很恶心!”这也终于是一点来自他的真实。

    但道歉的居然是Charlie。

    Charlie在Ellie八岁的时候抛家弃子,这是无法否认的罪。并且这也是因为他自己的某种“虚伪”,或者说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造成的。我们可以想象,Charlie在当初是如何娶妻生子,后又突然出柜。

    他在摈弃了这份虚伪,在追求属于自我之真实的路上,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对前妻Mary和Ellie造成了无法磨灭的巨大痛苦,所以他必须赎罪。

    Mary 因为害怕被Charlie指责是个不称职的母亲所以一直不让他进入到女儿的生活中,虽然因为Charlie离开了他们,前妻有一切理由对Charlie感到失望和愤怒。但是她对这件事情的误判也确实是对女儿的一种伤害,以及使女儿逐渐对生活失望的原因之一。

    如果当初Mary没有如此强硬的不让Charlie接触女儿,是不是Charlie也不用一场计划好的死亡来赎罪了呢?

    可惜没如果。

    无论是Charlie的前妻还是被Ellie整过的所有人,包括看电影的我们甚至Ellie自己,可能都会认为Ellie本性是evil的。唯独Charlie可以看到,虽然Ellie有自己的问题,但她是真实的,真实的痛苦好过伪装的快乐。

    所以他不断让她把她的真实表达出来。

    Charlie做到了接纳那个连Ellie心底可能都不接受的自己。在他心中一直都有Ellie小时候的存在,那个存在是amazing的,她是那个perfect daughter。所以Ellie最后哭着也笑了,她在小时候写的那篇关于《Moby dick》的文章的最后一句是:“This book made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这一刻他两一起回到了Ellie小时候那段美好的时光里。

    Charlie最终也没能把Alan救回来,他知道Alan的死,跟Alan父亲不接纳他的真实有无法推脱的关系,但也许这一次,他可以救下女儿。

    当真实被接纳,Ellie也许就能得到治愈。

    女儿脸上那一抹真诚的笑容,也就是他自己的救赎。

    这一幕就是属于Charlie的耀眼光亮。

    后记

    1.This apartment smells.

    This notebook is retarded.

    I hate everyone.

    Ellie在影片里写的这段是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的格式,由“五-七-五”的音节组成,Charlie读后马上发现了这点,我估计小时候可能跟Ellie讲过绯句。

    2.这部电影里还有两个角色,Charlie的同学们和送披萨的小哥,看到Charlie真实的样子,他们的反应都非常现实,有迷惑不解的、有拿起手机马上开拍的,披萨小哥看到Charlie后不可思议的叹气也是导致Charlie崩溃性暴食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可能就是人性吧。

    悲哀吗?悲哀。但是我们能不能在有这种反应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judge the book by its cover,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不要judge。

    3.特别喜欢Liz这个角色和饰演者泰国演员周洪的表演,她也因为本片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当然还有女儿Ellie的扮演者,在采访Fraser时,Fraser也提到了Ellie扮演者Sadie Sink的演技,说她已经不是一块璞玉了,而是一块钻石,与她对戏时可以看到她每一面都在发光。

    是所有演员精彩的演出才让整部电影的打动人心成为可能。

    4.很多评论家说什么这次的达伦用力过猛,太煽情blablabla,fxxk them,老子哭的很爽。

    后后记

    替某个宇宙中,一两年后的Ellie给爸爸写了一个狗尾续貂的信:

    Dear Mr.Whale,

    嗨,Fatty,你的grease fire有把地狱照亮一点吗?小鬼是不是抱怨你居然烧了那么久,搞的他加了两轮班还没结束,哈哈哈哈。对不起,地狱笑话is still kind of my thing.

    我跟Liz聊到你的时候她还是会红眼睛,她说她恨你,但我觉得那天她说她去楼下等你的时候就已经原谅你了。后来我们又聊到那个New life的小哥,关于我,起码有一点你是错的,我当时是想搞死他的,不过现在来看结果还挺好,I guess 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right?我妈还是老样子,只有喝酒的时候才能快乐一点,不过12万刀对一个人帮助还是很大的,起码家里的啤酒不再是一箱一箱超市打折的百威了,哈哈。

    我妈很喜欢我女朋友,说她有点像你,说我们是魔鬼配天使,说实话我有时候真的受不了她身上那股“正能量”,傻了吧唧一条大金毛似的,但真到吵架的时候又吵不赢我,我特别喜欢看她生气又说不赢我的窝囊样。哎,我好爱她啊。

    我考上大学了,跟你一样主修英文,我的同学们真的很难搞,而且又蠢又笨,可能也只有你这种人才能觉得他们每个人都跟花一样吧。不过还好的是,大学里没人阴区区在背后指指点点了,毕竟这里LGBT比异性恋还多,谁敢在背后笑我们的话我们会把她搞到退学的,哈哈哈。

    你不是喜欢我写的东西吗,我再给你写点吧:

    People are bastards.

    But I don't hate them somehow.

    It is ok for now.

    哦对了,我还多了一个鲸鱼纹身,你应该会求我给你看看吧(笑),不过我把它纹的很小,总不能真跟你似的吧。最近我老是会梦到小时候,有天我们三个去了海边,我妈那时候好瘦,每次她穿那套黄色的泳衣你都会夸她好看。我记得那天海水的颜色,海浪刮到岸边的声音,还有你走向海的样子,当然也记得那时你给我教我绯句的事,I never forget anything,remember?

    Hey,Daddy.

    I missed you so much.

      Yours, Ellie


    我是大海,一个用爱发电的写作者,创作不易,你们的点赞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2 ) 。

    这个分数多少是有点迁怒于电影了,但其实也不冤。

    将死之人临死之前把女儿叫过来爹一下,觉得自己贡献了一颗精子成就了这么棒这么美的年轻人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成就,女儿还就接受了感动了追回遗失的父爱了。高中生真惨啊,心理不够成熟经济不够独立就得被这么欺负。

    怎么就这么幸运身边遇到的都是很爱奉献的好心女性,女儿八岁被父亲抛弃也还是愿意老往爹这跑,护士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买吃的照顾人收拾房子恨不得把自己累死(亚洲女性huh。),前妻被出轨觉得自己被骗婚还是愿意抱着你追忆美好往昔。

    People ARE capable of not caring. 主角是太爱自我感动太自我中心了才觉得自己活该享受整洁的屋子体面的工作深厚的友情路人同情他和被辜负的人原谅他。

    传教士的角色也是,从来不喜欢宗教但是硬被拉进来当靶子给美好的同性爱情做衬托真也是有点太老套了,等到结尾了结果也是一点深入的话题都没讨论啊。

    而且整部片看完最割裂的地方是男主其实也没太自暴自弃啊。说是把自己吃死挺悲壮的吧,但是他家里又很干净,人也还算体面,工作还挺认真,社会关系基本也挺良好。比起在纪录片里看到的一些由于肥胖而出现了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导致人生和亲密关系全面崩盘的人来说实在太像个样板间了。

     3 ) 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男演员辛苦了,只能说。

    导演拍的很到位真切的感受出故事想表达啥,但so sad for anyone who wrote this story。继续沉浸在你那sad story sad character里吧,临终前给自己一切合理化找借口,如果确实杀死那条鲸鱼没有意义,那何必在这写的那么幸苦给自己找救赎??文艺糖果外衣来包装自己的恶心确实包装不了,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得承受并且意识到我们做选择造成的后果,以为自己big animal又怎么样?死前还不是得承担。 真的感觉是给洗白的片子,真的很悲哀,一点都不poor ,确实也有emotion,但不是poor animal好吗?自己做的选择,自己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明明知道男生是个教徒还要在教堂里和别人搞,利用自己是老师的关系和认知去让一个变态家庭的学生觉得自己恋爱了。将学生们的见识少和还在被束缚的状态想要挣脱定义为“纯真、真实”,实际上自己没有办法去有脸面对这个世界,甚至想改变的想法都没有。让我想起了这些年网上传的高考艺考培训老师和男女高中学生恋爱,还有更变态的我就不说了。在这些人洗白自己,告诉自己“啊,我只是大动物罢了,我很可怜”的时候,那些别他们伤害过的人呢,不可怜吗???把自己的一切都建立在压迫他人的身上还觉得自己可怜?

    写这个故事的人多多少少脑子都沾点,还有那些给五星觉得很壮观和同感深受的人,多多少少也是踩着人肉包子晒太阳的bt。

     4 ) 鲸

    我从罪恶这个角度来阐释一下电影的内涵。

    罪和赎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由我自己来认定一件事怪不怪我,严重不严重,如何惩罚我自己,以及如何赎罪。

    我们并不直接活在真实的社会关系里,我们首先被包裹在自己的建构中。于是才有了我们旁观者视角的“自己折磨自己”和“自己感动自己”。

    所以亲妈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妈妈,即便亲爸从没这样的念头。这是亲妈自己建构来的罪和逃。

    亲爸觉得自己对女儿有罪,同时有着“认为没人会愿意容纳自己在周围”的自我厌恶,所以他选择的赎罪方式不是活下去接着陪伴孩子,而是尽可能多的给她一笔钱,即便会早早自绝。这些是他的自说自话,他的女儿没的选。

    女护士没能挽救她哥哥,于是她接过了挽救他爱人的责任。她选择的挽救办法也是专断的,“上帝滚开点,他的救星只能是我一个”。她和上帝其实差不多,寄生在弱者身上,靠他人的虚弱过活。她没意愿或者说没能力彻底拯救男主,她提供的食物你观察,全都是特别高热量的,这些只是男主的肚子需要的,不是男主真正需要的。

    那个传教士的罪交代的更直白。他以为自己没救了,可是在他爸妈看来,“只是点儿钱嘛”。同样的,他认为男同是不圣洁的,暴食是恶心的,他不管这对恋人如何的甜蜜幸福,不管男主的痛苦,就认定男主是有罪的,需要被拯救。上帝就是人们用来抒发恶意的工具嘛。

    回顾完剧情再总结一遍:我的罪是我自己加给自己的,无关外界是否认为我有罪;我的赎罪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无关我的赔罪对象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以为我杀了那头白鲸后,我就会如何如何。

    真的吗?

    《白鲸》作为电影的题眼,在故事情节后隐秘埋线,实在是妙。

    我和我瞳仁死死盯住的那头白鲸,到底是谁在纠缠谁呢?

    这就是很虚伪呀。

    女儿这个角色的职能,就是对以上这种虚伪的戳破。帮助戳破男孩不住的罪恶下坠想象,把他拉回现实拉回家庭。戳破男主一厢情愿的自绝赎罪,人家想要的是爸爸,不是钱。当然女儿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单调的工具人,她有伪装有真诚,很精彩的角色。

    导演的态度也是呼唤这样的“诚实”。得到解脱怎么也得先摆脱自缚吧,真是一句大实在话。

    说句虚头巴脑的话,好电影就是有那么一种气质,特别抓人。我看过不少电影,这部的前半部分是我体验最好的,特别精彩。

    这个片子的灯光和调色给我的感觉很特别。它的画幅也许也有深意吧。我全不懂,只觉的好。

    几位演员的表演十分精致。并且我感叹这个男主角这么久了都没变老的。

    结尾流俗,唯一不尽人意的地方。

    -----------------------------------------------

    评论区有朋友跟我解释结局是如何不烂尾的。其实怪我说清楚,我没具体说。我认为的流俗,不是说剧情走向,男主生或死这些的。而是当时观影到结尾的时候,感觉到导演突然的用力,比如音乐,向观众们讨要眼泪的意图明显。前后笔触差异大,破坏了气质,让我出戏。这是很个人化的体验了,完全不重要。

     5 ) 《我的鯨魚老爸》:自甘墮落封閉心靈的痛苦輪迴,敞開心房重修舊好的尋得救贖

    將自身的身形化作肥大的白鯨,肥胖的身軀中承載著滿滿的苦痛、愧疚以及悲傷,用食物麻痺心靈,用自甘墮落懲罰自己,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相隔5年的新作終於不再是用荒誕奇想玩宗教隱喻,而是用一個同志的悲慘過去,以及其為愛斷捨離的家庭失和講述信仰與救贖的故事。

    整體舞台劇格局,與昨天看的《敲敲門》在室內空間格局、同志、末日、宗教主題不謀而合,單一室內空間打轉並不會令人乏味,戴倫充分利用了光影與調度讓單一場景與演員表演撐起一整部長片。比起《愛子》不知為啥的無病呻吟,布蘭登費雪操著一百公斤的道具裝演著早已病入膏肓的人,觀眾對角色心有所苦的共鳴度立馬高下力判。

    相隔10多年才再次返回銀光幕前的布蘭登費雪,此次角色無疑是戴倫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戲裡戲外費雪都承受著同樣的苦,讓自己變肥,褪去帥氣形象淡出銀光幕。而戴倫對結尾的設計,讓布蘭登費雪頂著厚重的戲服獨自站起來,一步一腳印走向女兒的懷抱,這不僅是查理與女兒和解所達成的救贖,這同時也是布蘭登費雪再次復出與過去自我和解的救贖。

    「當我讀到那些介紹鯨魚的無聊篇章時,我知道那只是作者為了將我們從悲傷的故事中短暫抽離出來而已」,我不需要任何救贖,因為你的文字已經救贖了我,現在你念出來給我聽,對我來說已經是此生無憾的救贖。

    父親與女兒的和解,戴倫巧妙利用文學作為媒介,同時強化宗教信仰中的救贖,可以不信宗教,但是信宗教的過程,信仰會在無形中達到救贖的力量,父親與女兒有非常多因為時間而產生的隔閡,即便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帶來救贖,但是自己的女兒不管怎樣永遠都會相信。

    在《怪奇物語》飾演Max的薩迪辛克在第4季裡也處於類似布蘭登費雪的窘境,封閉自己的心靈,不再與外界連結,最後是靠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呼喊才掙脫過去的枷鎖重獲新生。在本片中,換她飾演給予救贖的角色,讓布蘭登費雪飾演的父親因為女兒的文字與聲音而重新站起來,以褪去肉體枷鎖的意象尋得救贖,這樣的角色互文其實頗有趣。

    結尾的宗教意象與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昇華全片,瞬間被逼出淚來,偉哉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查理得到了救贖,布蘭登費雪也得到了重新再出發的勇氣,抱歉了柯林法洛,今年奧斯卡影帝我只服布蘭登費雪。

    ★★★★☆

    #我的鯨魚老爸 #thewhale #布蘭登費雪 #薩蘭迪辛 #泰辛普金斯 #周洪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6 ) 自私是男性永恒的主题

    《鲸》属于我认为很好看,但却不愿意承认它好看,也不希望主创团队受到褒奖的那一类电影。二星给它的艺术性,立意和精神内核给0分。

    不得不说很多年没看到这么令人享受的电影了,个人感觉近年来的电影总在两个极端:要么过量堆砌隐喻到了故弄玄虚的程度,要么甘心止步于感官享受。而《鲸》却在方寸天地里把每一帧都拍得精妙,随手一截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虽然全部场景都局限在狭窄的小屋里,而且主角的相貌也丝毫不“美”,但整个画面都是和谐的,杂乱中却没有一件多余的东西。

    查理独处时的构图设计得都很精妙,却不用力过猛

    有些电影塑造了很精彩的角色,但角色之间的连结却不那么强,更像一堆元素被强行摆放在一个空间里。但《鲸》通过画面让我感受到,每个形象较为扁平的人物之间是有connection的:

    莉兹坐下时,托马斯往右边挪了挪。如果他没挪,镜头就会被莉兹完全挡住。不知道这个动作是设计好的,还是演员临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以便拍摄,但不光画面和谐了,动作过程也给这个尴尬的场景补充了节奏感

    很多人提到查理暴食的情节令人不适,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成功之处。我自己是经历过暴食困扰的,看到这段没觉得作为异类被凝视,演员表达出来的情绪的确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通过进食带来的感官刺激(甚至是疼痛感)来暂时忽视精神上的痛苦,并且怀着极大恐惧等待停止进食那一刻,对自己的憎恨和羞耻感再度袭来。

    很杂乱的画面,但没有一片垃圾是多余的

    但为什么我仍然给它打低分?因为我早知道男性是自私的,我期待至少那部分属于少数群体的男性能够意识到男权的自私,因为他们处在被凝视、被评头论足的处境,而女性从出生就是这样度过的。通过感受被歧视和被审判,也许他们能理解作为“第二性”的辛酸,从而产出一些更有新意的内容。

    很遗憾,《鲸》虽然以少数群体困境为主题,却依然延续了“会哭的男宝有奶吃”的思想,这一思维方式也完全主导了故事发展。

    首先,查理为了同性爱人而抛弃妻女。我倒觉得移情别恋乃人之常情,再纯粹的爱情也不可能保证一生一世,更何况现实生活在纯粹爱情之外还有许多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时机、不同的心境下遇到同一个人,可能会对其产生完全不同的感情。而出轨后能光明正大地主动提出离婚,在我看来其实是负责任的做法,因为从出轨者对第三人产生感情的那一刻,原先的家庭就已经分崩离析了,与其勉强胶合,倒不如给对方知情权,每个人都还来得及再去其他地方追求幸福。可是查理的出轨对象是同性,结合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处境,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查理是异性恋,那么理所当然,观众对角色的同情顺序将会是:1.艾莉;2.玛丽;3.查理。而查理是同性恋,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作为少数群体,查理似乎值得更多的同情,而他犯的错也被削弱了,他的自暴自弃显得更加合理,而艾莉和玛丽对他的不谅解,则显得没那么正当了。

    由此引申出一些题外话:男同性恋者往往认为,歧视链是这样的:直男-直女-同性恋。而女性(无论性取向)感受到的则往往是:直男-男同-女性(直女-女同)。在女性平等权益尚未得到充分尊重的同时,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我当然不是说必须得先解决一个再着手另一个,所有的平权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肯定人本身的价值,而非依据其在扮演社会中某个角色所达成的成就来评判其价值(所以说,顺直男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因为男权价值观也规训男性必须成为某种“有男子气概的人”,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在《鲸》中,所有女性都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没有莉兹,查理就无法生存;玛丽和艾莉最终也给查理带来了宽慰和谅解。精神上和物质上,查理都百般依赖着女性的慈悲心。我责怪编剧,因为这就是他的价值观;我也无法责怪编剧,因为现实便是如此。如果把莉兹和查理的性别互换,整个故事就不太能说得通了。

    《鲸》中的人物关系,以男性角色为核心辐射开来,形成了父系关系网。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缩影:男性是他们自己本身,而女性则是男性的姐妹、母亲、妻子、女儿;长辈是自己本身,而晚辈则是“某人的儿子/某人的女儿”。

    电影中的每个女性角色都活在男性角色的阴影下:莉兹被兄弟的死亡和查理的疾病所笼罩;玛丽和艾莉被查理的离弃所笼罩。其实她们完全可以不必怨恨,在经历变故后可以重建内心秩序,成为有能力不被伤害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伤害的人。这让我想起《窄门》中母亲的黑帽带。女性必须成为男人生命中的女人,经过千百年的规训,女性已经忘记如何成为她们自己。女性一出生就被告知:你们是美丽、脆弱的,请让男性来承担保护你们的责任,你们的生存需要男性角色来依附。

    而一旦这个依附离去时,女性发现她们的父亲、兄弟、丈夫、儿子并不永远可靠,她们却并不具备能力去依靠自己。失去了母亲、姐妹、妻子、女儿的角色,女性往往感到迷失,因为她们一生中只扮演过这些角色,而从未经历过以自己为核心开展的关系网。玛丽、艾莉和莉兹跨不过去的坎就来源于此,她们只知道自己是“某人的女人”,而从未有过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概念。

    《鲸》是一场漫长的临终忏悔。我一直认为宗教中关于因果、转世、行善者可以上天堂之类的概念十分可鄙,因为善本应是发自本性、量力而行的举动,虽然用宗教劝人向善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现实效果,但因此为善附上了功利色彩却与善的本意背道而驰。查理不断强调道:

    “我需要知道我人生中至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你是我一生中唯一做的一件好事。”

    “我需要知道你是个好人,你关心别人。”

    “我想让他认为只要有我就够了,我以为我的爱可以帮他无视全世界的伤害,可是我没能做到。”

    可无论是艾莉还是去世的爱人,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查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权力替艾莉决定她是不是好人,替爱人决定他是否可以无视外界伤害。查理为艾莉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为自己赎罪,这是他临终忏悔的一部分,是保证他问心无愧的一部分。

    我理解一心求死的人,也理解暴食的人,却有些难以理解查理这个通过暴食一心求死的人。如果失去生活希望大可以直接一死了之,如果恐惧自戕带来的肉体伤痛,那数年来过度肥胖引起的不便难道不是更痛苦吗?如果想通过暴食来自我麻痹,那就更不必把暴食搞出悲情色彩,查理在暴食时反复露出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神情,让我感到鄙视,明明你在伤害所有人,怎么敢作出一副自我牺牲的姿态?

    他希望女儿真心关爱他人,却用金钱收买艾莉来看望自己。如果艾莉拒绝被收买,那他就无法达到目的;艾莉答应了被收买,这又于帮她建立健康、无私的人格何益?如果查理真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愧疚、那样爱女儿,那他应该听从劝告,用存款去治病,活着去见证艾莉成长,在之后数十年的人生中陪伴她、为她解惑;他应该开始生活自理或者更早更直接地自杀以减轻莉兹的负担;他应该更关注玛丽的感受以求原谅,而不是成为巨婴,把做父母的责任甩给玛丽一人。

    这当然不是一部关于改邪归正的电影。我完全理解并尊重查理的绝望,他没有能力重建,也没有勇气面对。那么你可不可以至少不要把身边所有人都变成丰满你自己人设的NPC呢?愧对了她们一辈子,既然你打算弥补,为何不能仅仅只是——放过她们?

    这一切疑惑都在电影的最后一幕被解答了:《鲸》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自恋狂的故事,爱女儿的方式就是威逼利诱,道德绑架她来陪伴自己,强迫她观赏自己的死亡。最后查理面带微笑,天堂的光照在他脸上,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那么其他人呢?莉兹说过“我不能再次经历这一切”,艾莉也将目睹父亲的死亡,所有这些人还要帮忙处理他庞大的遗体……

    逝者长已矣,查理终于摆脱了他强加给自己的这具沉重肉身,而他遗下的生者们,却背负起更沉重的包袱,还得继续往前走。

     7 ) 如果没有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那么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就都不成立

    如果你真的没有做过功课,或者和我一样,只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按照语文老师的要求购买《白鲸》这一世界名著后囫囵吞枣,那么请往下看吧。

    在浅浅浏览了一位名叫菲利普·霍尔的作家在赫尔曼·梅尔维尔诞辰200周年之际写的一篇文章(国内翻译版本)后,我择取了文章中他的几处表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白鲸》可能是第一部描写同性婚姻的西方小说。”

    2- “实际上,《白鲸》整本书都是情根深种的梅尔维尔写的一封情书,收信人是他的英雄,纳撒尼尔·霍桑。他给霍桑写信道:‘你北方的根,深深扎进了我南方的魂。’ ”

    3- “正如《大白鲨》的作者彼得·本奇力后期投入鲨鱼保护事业一样,梅尔维尔的作品可能亦有效——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

    那么,现在你们能理解Ellie在八年级所写的那文章了吗?如果还不能的话,且听我细说。

    ------------------

    第一部分:

    "His entire life is set around trying to kill a certain whale. I think this is sad because this whale doesn't have any emotions, and doesn't know how bad Ahab wants to kill him. He is just a poor, big animal."

    “他(Ahab)穷尽一生试图杀死这一头鲸,但我认为这很可悲,因为这鲸没有任何情感,也不知道Ahab究竟有多想杀死他,它就是只可怜的巨大生物。”

    你是不是会因为Charlie的形象先入为主,认为他等同于Ellie在文章中描述的鲸?其实非也。而这一点,恰恰是我认为的影片最为高级的地方。这没有情感、一无所知、可怜的庞然大物,借由Ellie的文章,不妨说映射的是Charlie那具令人“望而生畏”的巨大身躯。

    Ahab倾尽一生追杀鲸,将鲸视为他生命中的宿敌,这里的Ahab,才应该对应的是Charlie——他顽强对抗的正是自己的身躯,而这身躯是将食物视当作悲痛安慰剂所承担的“恶果”。众人因此厌弃他,而他也从未停止厌弃自己,没错,这身体便是Charlie将自己的灵魂从躯壳中剥离出来后、悲悯凝望着的“宿敌”,这很可悲,这便是“鲸”。

    从我上文提到的第3点(“将鲸鱼重新塑造成特别的符号,他发掘鲸类身上最原本的美,如此这般”)以及Ellie的表述(“它就是只可怜的巨大生物”)中,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作者梅尔维尔和Ellie对于两个庞然大物的理解是达成共识的——

    那,只是鲸,而那,又只是身体。

    -----------------

    第二部分:

    "And I fell saddest of all when I read the boring chapters that were only descriptions of whales, because I know the author was just trying to save us from his own sad stor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我感到最为悲伤的,是那些无趣的、仅仅只是在描述鲸的章节,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试图让我们从他自己悲伤的故事中得到片刻喘息,哪怕只是一会儿。”

    从文章前段的表述中,我们看到,Ellie认为主人公Ishmael,就是那个和同性男子在教堂结婚的Ishmael,代表的正是作者梅尔维尔自己。此处,呼应我择取的第1,2点。我在理解Ellie和梅尔维尔之前,其实不大明白为何要采用“his(指author) own sad story” 这样的描述,这一"sad"究竟从何而来?“his own sad story”毕竟不同于“his sad story”,一个own,无疑将sad衍生到了作品之外。不过现在,大抵是明了了——

    你只需感受一下发生在Charlie身上的一切就好,同Ellie一样。倘若感受者的想象力足够柔软,那个200年前就能描述同性婚姻、讲述“抗争心魔”故事的作者,怎么不会让她大胆联想这背后的一切,并且为之触动的呢?

    -------------------

    第三部分:

    “This book made me think of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生活,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

    我们知道,Ellie的文章在文中被复读了多次,但是最后的这句话,从来都没有被说全过。第一次,当Charlie要求Thomas为自己读文章之时,也是一到 “feel glad for my...”之处,便戛然而止。

    Charlie对于Ellie说:“这篇文章是我所到过的最好的文章。”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Charlie何出此言?

    在没做功课之前,这篇文章给我的感受是溢满的无奈和悲凉,看到中途,当鲸这一庞然大物与Charlie的身形在形象上重叠,我会下意识地认为,它在表达一种直入云霄的悲怆的哀嚎,正如鲸的叫声一样。但是(划重点!),如果仅以上是你所感受到的全部,那便错过了打开全片核心的钥匙。

    影片末尾,Charlie努力走到Ellie面前,而此时,Ellie恰恰读到文章所能展示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紧接着,Ellie抬头,画面是金色的,二人相视一笑。当时的我,脑中霎时有一根弦绷紧了,等啊等,等到演职人员表滚动完了,也没有等到这在影片中“三缄其口”的内容。

    那么这里,我大胆猜测,“feel glad for”的对象,定是关于Charlie的。

    “最好的文章...”

    “你很美丽...”

    “我找不到比你更优秀的女儿了...”

    “你在意别人...”

    以上均为Charlie对于Ellie的描述。你以为这是一个满怀忏悔的父亲通过对女儿浮夸的赞美来寻求内心的安慰?

    不!以上所有的赞美,我想均源于Ellie八年级时的那篇文章,故而大胆猜测,那是一篇给予Charlie最为有力的慰藉的文章。其中,Ellie置身关于《白鲸》的主流解读和评价之外,嗅到了源于作者梅尔维尔的悲伤的故事,而她因此想到的自己的生活,那自然是关于Charlie的。从梅尔维尔的悲伤中,她感同深受,并她很自然的将梅尔维尔的《白鲸》与关于Charlie的一切重合。

    梅尔维尔为什么要大段大段描述鲸?也许大脑需要“空白”的时刻,让读者在自己表达的悲伤之中得到片刻喘息。Charlie为什么暴饮暴食,自暴自弃,将自己变成一个“遭人唾弃的庞然大物”?也许同样,是为了从自己深陷的悲伤之中得到片刻的喘息。

    (题外话:上面这一点,几乎是所有暴食症患者具备的共同点。片中其实有一句特别让我触动的台词,就是Mary对Charlie说,“你那种乐观,很讨厌”。对于这个“乐观”,我只想说: He’s not. 没有暴食症患者是真正乐观的,这只是你看到的乐观。Charlie just, sees people.)

    Charlie说:“你不觉得,其实人根本不可能不去关心别人吗?”

    所以,能写出这样文章的Ellie,在意Charlie,理解他的一切。正因如此,无论她给人呈现的样子多么asshole,Mary口中的她是多么evil,Charlie依旧肯定她的美,肯定她内心深处对别人的关心,因为,Ellie的文章是给予Charlie最为美好的一道光,如果她能理解他,那他也一定会倾尽所有去理解她的一切。

    你们有没有发现,Ellie冲Charlie抱怨发泄时,一直针对的是Charlie对于她的抛弃,缺席她的成长,实际上从未真正抨击过他目前的身材和长相,他对Alan的爱情?反倒是Charlie表现出来的的自责和自弃:你怎么会希望拥有这样一个形象的人参与进入你的成长呢?

    Thomas怀抱着自己特有的同情心,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帮助Charlie, 但是他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仍旧认定Charlie的同性之恋有罪。披萨小哥Dan怀抱善意关心Charlie,但是当他看到那庞然大物的一刻,那种嫌弃的神情依旧跃然于脸上。两人的关心是的确存在的,但是,他们同Ellie不同,事实上两人分别对于Charlie的身材和性取向抱有成见。这三人形成了非常绝妙的对比。

    Charlie说,你不觉得人不可能做到不关心别人吗?我想要加一句,人也不大可能不judge别人。既然如此,我没必要批判Thomas和Dan。果片中存在一个没有judge别人的人的话,我想那就是Ellie。既然如此,我想,在那么多人都认为Ellie很糟糕、无可救药之时,Charlie愿意站出来,维护Ellie,尽管这丫头同样对自己“恶语相向”。他不会因为这些jugde 她,正如她从来没有judge自己一样。

    也许Liz同样是Charlie生命中的一道光,但是这和Ellie不一样。简单来说,Liz更像是在反复舔舐着伤口,和同病相连的Charlie抱团取暖,但其实,循环陷于悲伤中,并不能拯救你。因为,拯救你的话大多不是“你很可怜,我很同情你”,而是“你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我知道你是什么样子,给我起来!”

    所以,抱歉Liz,一切钱都是给Ellie的,不会留下来改善你和我的生活亦或生命。这会让我觉得,我这辈子唯一做了一次正确的事情...

    布兰登·费舍拿小金人时候的发言道,当你身处深海之中,能够拥有勇气的站起来朝着光亮行走,那么美好的事情会发生的,诚然。

    可我还是想加一句,黑暗依旧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到最后一刻依旧悲伤的原因。

    后话:

    有点想磕Ellie和Thomas,嗯,突然就没戏了。

    《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死于心脏肥大。

     短评

    从未想过吃会是如此悲壮的一件事。如果鲸鱼真是无情生物,他又怎会一心吃死自己?“鲸”和“单身男子”同样是关于同志的有序死亡,但阿伦诺夫斯基比汤姆 ·福特更加内敛,探索的是照亮幽暗人心的一点微光。布兰登·费舍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让人恍惚相信他就是那只叫Moby Dick的白鲸。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达伦再度交出探究人物心理幽微的一出好戏,以布兰登·费舍饰演的Charlie为核心,编织起他与同性爱人、爱人的姐姐、前妻、女儿、邻居之间的扎实的人物关系网,并借助对“宗教”“神性”与“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令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而荒唐讽刺、时而令人扼腕。尽管故事场景几乎发生在室内,剧本也脱胎于戏剧,但精准的场面调度消解了过度舞台剧化的干瘪,最后的结尾则更添一笔魔幻色彩。布兰登·费舍奉献了从影以来形象最为突破、颠覆的角色,哪怕只能全程坐在沙发上表演,也能够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一个濒死之人的绝望、回顾自己一生时的愧疚以及对他人看到自己真实样貌时的担忧。过重的体态令他的肢体表达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哪怕是最简单的弯腰动作都要耗时许久,充满心酸。

    8分钟前
    • 胖胖Panda
    • 推荐

    人生中遇到的多数人都很像那个送披萨的,看到洋葱中心就转身离开。从头到尾哭了可能有五次,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9分钟前
    • 凡卡
    • 力荐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14分钟前
    • 十杯牛奶
    • 力荐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15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18分钟前
    • BADPRESIDENT
    • 推荐

    误入媒体场的我在一群拿着纸笔的媒体人里哭成泪人 我们不允许自己得到救赎 只要他不开门 外面永远是阴雨天

    22分钟前
    • Kimwoon
    • 力荐

    年度最佳节食餐单,看完一部起码少吃两顿……

    24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奥斯卡最佳男主要是不给Brendan 给 Austin Butler的话,我连夜开车去好莱坞扭断小金人的头。

    28分钟前
    • 一只出格君
    • 力荐

    像是另一种画风的《单身男子》,在极致孤独的时光里把绝望转化为实体的脂肪,用富有仪式感的慢性自杀祭奠挚爱。与单男的忧郁不同的是《鲸》更显悲怆,极力渲染不愿被拯救的哀痛和巨物陨落的悲壮。达伦出色的室内镜头调度和布兰登费舍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几段查理起身、暴食的独角戏里他如同化身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也是那头被当做猎物的白鲸。信仰与凡爱的对立、亲情与怨恨的矛盾如明暗分割的灯光在脸上相对。但父女线实在是刻画得过于粗糙直接,达伦像是清楚这一段即短板又重要,用力过猛地一遍遍强调那句“You are amazing”,过分地煽情反而损耗了我前半段积攒的情绪,当查理在女儿的读书声里站起来,企图把巨物之死烘托得温情而壮烈,给夸张沉重的脚步特写时,我脑子立刻浮现出“假”字。

    30分钟前
    • Gordon
    • 推荐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35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39分钟前
    • CuriosaMente
    • 推荐

    #2023top10入围。“当我阅读无聊的章节时,我感到最难过,那只是对鲸鱼的描述,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就一会”。男主鲸鱼般的身形、肢体、气质贡献出2023年至今我的观片中最棒的表演。密闭的空间内充满着忧郁的悲伤的压抑又绝望的氛围,一个失去男朋友的父亲、一个父亲缺席的女儿、一个妄图找到情感寄托的女人、一个逃避生活的孩子。四个人在不透风的房子里上演着年度悲剧,没有人的幸福的,大家都像鲸一样,绝不选择救赎自己,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混沌的活着,直至死亡。

    43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46分钟前
    • Ryan
    • 力荐

    达伦在交出了2010s最叛逆的电影之后,这一次则完全臣服于主流审美,这倒没什么问题,但全片都是毫无惊喜的陈词滥调对于达伦来说或许就是个问题了。片尾煽情过火,音乐使劲往上顶,硬要拔向一个更高的情感层级,真的太过刻意了。演员调度方面让可活动空间形同一个戏剧舞台,在特定的表演区被叫住或中止动作对应的是演员在台上的走位记忆点。特效化妆有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帮助了演员表演。@Venezia79

    51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油炸食物是治疗我疼痛的氧气,也是杀死我的毒药。你的作文是阻碍你毕业的原由,却是救赎我的宗教。原本以为杀死那头鲸鱼,人生就会变好。却变成向命运乞食的乌鸦,摔碎了求生的骨碟。人要为过去赎罪,这是上帝对人间的惩罚。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读你的文字,让白鲸直立,让爱永生。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达伦在拍另一种恐怖片。角色身体以及房间散发出的腐朽与破败感,真是太让人难受了。影片也努力做到以影像传递各种触感了。其实是很挑战的一部电影。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1小时前
    • 简妮特的炒饭
    • 推荐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作者始终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凝视人的丑陋和悲惨,这令我非常不舒服。拿掉男主奇观般的躯体,其实只是个相当一般的故事不是吗?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地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而我认为苦难遍地都是,大部分人承受了苦难却根本不会有什么丰碑。我最讨厌的部分是男主一直说amazing amazing。Come on,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I’ve heard enough of this B.S.

    1小时前
    • phoebe
    • 还行

    拼死吃披萨和竭力站立起来一样燃。

    1小时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