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萨利机长

    萨利机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汤姆·汉克斯,艾伦·艾克哈特,劳拉·琳妮,杰瑞·费拉拉,安娜·冈,奥图姆·瑞瑟,霍特·麦克卡兰尼,克里斯·鲍尔,杰米·谢尔丹,安·库萨克,莫莉·哈根,马克斯·阿德勒,萨姆·亨廷顿,韦恩·巴斯楚普,维勒莉·玛哈菲 

    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高清版

      公路战争:狂怒

    • 抢先版

      地平线

    • 正片

      犯罪都市4

    • 更新HD

      想念哥哥

    • 更新HD

      浪矢解忧杂货店国语

    • 更新HD

      惊门

    • 更新HD

      意大利之旅

    • 更新HD

      戈德斯通

     剧照

    萨利机长 剧照 NO.1萨利机长 剧照 NO.2萨利机长 剧照 NO.3萨利机长 剧照 NO.4萨利机长 剧照 NO.5萨利机长 剧照 NO.6萨利机长 剧照 NO.16萨利机长 剧照 NO.17萨利机长 剧照 NO.18萨利机长 剧照 NO.19萨利机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9年1月15日,萨利(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饰)在全美航空1549号班担任机长,飞机起飞两分钟后遭到飞鸟攻击,两架发动机全部熄火,萨利决定在哈德逊河上迫降,155人全数生还。但之后的调查显示他做了错误的抉择,认为大可选择返回拉瓜地亚机场。机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I did my job

    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萨利和杰夫听完飞机驾驶舱的录音走出听证会现场,相视而笑,俩人先后说了一句we did our job。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看美国这类型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一个人都在勤勤恳恳的做着自己的工作。

    机长萨利凭借42年的驾驶经验,以一己的判断力拒绝了塔台调度,成功迫降于哈迪逊河,机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奇迹般的生还。

    副机长杰夫遭遇突发事件后严格按照安全手册进行逐一检查,在机长接管飞机以后完全信赖机长的判断。

    空乘人员沉着冷静的安抚机上乘客,最后时刻依然整齐大声的提醒乘客做好防冲击姿势,并在迫降后有条不紊的疏散乘客。

    塔台小哥在收到飞机的事故信号立刻按照规定作出三种紧急迫降方案,在误以为飞机坠毁的时候难过的流下了眼泪。

    飞机上的每一个乘客都正确使用安全带,逃生的时候不携带行李。

    救援人员反应迅速,只花了24分钟就把所有人员营救出来。

    甚至看起来很讨厌的调查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已。尽管看起来有一些缺乏人情味,可是有些职业本身就是需要铁面无私的。不因为你是英雄就对你纵容,也不因为你身份卑微就给予不公正待遇。

    我们的社会,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才能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医生、警察这类能帮助到别人的工作,更是我们平安活下去的保障。

    希望每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都能跟萨利一样,自信的说一句 I did my job。

    ps. 我认为空乘人员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紧急状况下帮助乘客逃生,其次是提供送水送餐这类的服务。所以我不需要她们貌美如花,我希望在飞机发生颠簸的时候她们能像电影里的阿姨一样微笑的安慰我说没关系不要害怕。

    微信公众号: S霜小姐的精神角落

     2 ) “无料可挖”的感动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3 ) 好莱坞如何用电影语言再造英雄机长萨利——没有悬念的故事 人尽皆知的英雄 到底怎么拍

    萨利机长的故事太熟悉了,尤其对于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言。迫降一共才短短的208秒,1549航班上的155名人员全部获救,萨利机长成了英雄,一个大大Happyending——导演伊斯特伍德在近90分钟的片长里,会如何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好莱坞究竟是怎样塑造萨利这位英雄的?

    讲故事——这的确是这本电影最值得被称颂的地方,它用教科书般的电影语言,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精湛的演技、精准的视听语言,把一个本没有悬念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把一个人尽皆知的英雄再次塑造的可歌可泣。

    **********【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 伊斯特伍德会如何讲述】**********
    说影片没有悬念,其实未必完整。萨利为什么是英雄,面对咄咄逼人的调查组,萨利如何为洗白,才是影片最大的悬念。
    由此围绕着这个核心悬念,影片设置了三次NTSB的听证会,以此来设置、解读、解开这个悬念。当然对观众而言,目睹了萨利被调查以及洗白的过程,也就认可了萨利是英雄,导演就造神成功了。自然,影片的情绪就有了起伏。
    影片中三次听证会的前后,导演伊斯特伍德一共安排了五次闪回,每次闪回讲述的视角、表现手法、侧重内容都不同,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作用。
    这里是影片的大结构:闪回1、听证会1、闪回2、听证会2、闪回3、闪回4、听证会3、闪回5

    【第一次】影片的开头,一家客机惊险地在纽约的高楼间飞行,机翼蹭到了一幢房子,之后它撞毁了,萨利机长的噩梦也醒了。这是影片第一次闪回1549航班的降落过程,第一视角、虚拟场景,以机长的噩梦从侧面描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后果的严重。
    突如其来的噩梦,能观众能接受到什么?迫降失败会有多可怕,以及机长事前事后所承受的压力。第一次闪回,就告诉观众,虽然现实中是无人伤亡happending,但是事件本身非常危急。这里是标准的好莱坞叙述手法,视角随时切换到最刺激的画面呈现,只为告诉你坠机有多可怕。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就镜头的视角而言,哪里刺激选哪里。


    第一次闪回之后,机长开始晨跑、洗漱、出门去参加听证,听证会结束他和副机长坐在夜晚的出租车上。不用说,画面里短短2分钟的听证会,其实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次】第二日的听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萨利仍在走神。他在等着听证会的开始,但隔着窗户他恍惚间 “看见”1549航班在自己面前掠过。虽然结果仍是撞毁,但镜头视角已经和第一次的常规视角完全不同,这次坠机的镜头描述完全是在萨利一个人的观察中完成的。镜头只由萨利和萨利的主观镜头中组成的,没有旁观者的视角。这是一次非常主观的描述,只是为了描写萨利在干什么、想什么而设计的段落:萨利在身处高楼中,自己“看见”了自己操纵的飞机坠毁,说明萨利已经在冷静地思考了。
    观众能接受到什么?迫降失败的压力太大了,甚至干扰了一贯冷静的萨利机长,他根本没有办法想清楚前前后后的细枝末节,还有劫后余生的后怕。同时告诉观众,萨利需要为自己洗白,但没有头绪,观众也需要帮着一起找到线索,为萨利洗白,让他成为真正的英雄。
    相比第一次闪回,第二次的镜头冷静客观的多


    第二次闪回事件之后,萨利参加完Tv Show,给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可能真的做错了,除了职业生涯还会赔上自己的退休金。

    【第三次】在给妻子的电话中,萨利开始认真回忆了,从登机前去往的小卖部开始,直到飞机扑入水面那一刻戛然而止。整段描述的笔墨主要以迫降前的内容为主,更加侧重机上乘客、塔台这些客体的反应,萨利在机舱里镜头所占篇幅不大。第三次的闪回仍是第一视角,表达每位乘客都是活生生的和回忆中塔台要求返回机场的指令非常的清晰。顺便说一句,个人以为,这种闪回方式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让我从头想想”。这样的安排真的是合情合理。
    自然在第三闪回中,观众的注意力也从坠机的可怕后果,转移到了“让我从头想想“,这种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中。画面也不再有吸引眼球的爆炸和人群的惨叫,全是日常的细枝末节,小卖部的顾客、登机广播,画里画外加入无数有用没用的细节。导演就是要让观众和萨利一起从无数不相关的细节中找出救赎萨利的线索。
    第三次闪回从登机前开始


    第三次闪回事件之后,萨利给妻子挂上电话,萨利继续夜跑,跑过一座桥的时候,背后白色的烟雾呈现出萨利巨大的背景,不用说萨利承担了多大的心理压力,然后他跑进了一家酒吧。
    注意看萨利的背影。本片中多个类似的细节都含蓄的呈现。


    【第四次】萨利在酒吧里看着电视新闻,与前三次都不同。第四次的闪回从参与救援的船开始,描述了整个救援的过程,直到萨利离开事故现场到了当晚夜宿的酒店,被女服务员拥抱后回到自己房间,打开酒店的电视才结束。
    第四段闪回中,切入视角用了新闻视角、救援直升机和救援轮船的主观视角,这些都是相对客观的视角,但在第一艘救援船触碰到救生筏的时候,这些客观被叫停了,主观而温情的音乐响起。第四次的闪回借用了新闻报道这一相对客观的视角,顺水推舟的描述了整个救援场景。既为后面留足了空白,也将不得不表的救援通过新闻视角清楚交代。
    第四次闪回,观众的注意力从客观的新闻画面,自然过渡到主观的抒情音乐中。借用新闻报道,加之酒店服务员的态度,让观众自然觉得:机长没有错,他拯救了155名乘客的生命,那调查组为何不依不饶。影片从这里开始强调上述悬念,调查组为什么要调查萨利,萨利机长究竟真的做错了吗,他将如何为自己洗白?
    第四次闪回,多见此类第三人描述的镜头


    在第四次闪回段落的最后,萨利打开了酒店里的电视机,但却传来了酒吧中电视新闻的声音“Timing”。萨利找到症结了。随后的他在路上拨通了电话并要求,当时机上的录音要安排在听证会上播放。

    【第五次】最后的、最大规模的听证会上,录音开始播放,从“鸟击”开始,到飞机停稳,副机长惊魂的表情结束。整段闪回的内容高度集中在萨利和驾驶舱,既没有登机前的拖拉,又没有迫降后救援的声泪俱下,甚至连个客舱的画面都没有,只用了画外音表述空姐们当时正在对乘客喊话。另外,关于两个引擎到底是不是同时失效的事实也第一次给了清楚的镜头交代。不用多说,第五次借用录音的闪回,视角最客观,叙事也最紧凑。
    影片观众能感知到什么?仅从听证会上给现场观众那么多面部表情紧张的反打镜头,就能让影片的观众跟着听证会现场观众的情绪入戏了,再不要说清晰的录音剪辑和到位的镜头交代,顺便说一句,这里的镜头叙事逻辑,画面是依据跟着录音走的,只为突出录音的戏份。这与前几次闪回的镜头叙事逻辑完全颠倒。
    第五次闪回,身临其境的录音让副机长仍心有余悸。


    【梳理五次闪回】第一次是标准的好莱坞手法,视角随时切换到最刺激的画面,告诉你坠机有多可怕。第二次闪是萨利的恍惚所见,冷静的手法表现出萨利开始冷静的思考了。第三次的闪回,是“让我想想“的从头梳理。第四次闪回借用了闻报道讲救援。第五次闪回,非常高光,客观、集中,烘托了萨利机长的伟光正。
    ——清晰的叙述逻辑外加合理的表现手法,构成了这个精彩的故事。这里再次强调,说故事没有悬念,其实未必完整,萨利如何完成自我救赎,才是影片最大的悬念。

    **********【一个人尽皆知的英雄 如何再次塑造出高光】**********

    我们熟悉的英雄人物,比如雷锋叔叔有着“谁能比我惨的”旧社会经历,所以长大了服务人民;我们熟悉的好公仆们,都有伟大慈母,她们会“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很遗憾,这些“主流”的经历,萨利都没有。那抛开人的成长史怎么塑造英雄?

    影片中的确提到了萨利的两次过往经历,先是启蒙教练的一席话,后是萨利当兵时一向沉着冷静的经历回顾。这两段,又短又含蓄,完全没有抢208秒事故的戏。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不管从现实的逻辑,还是影片的叙述事手法,这些经历都不能作为萨利迫降成功、成为英雄的决定性因素。

    那萨利为什么能成为英雄呢?影片含蓄的告诉观众,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不依不饶的调查组:NTSB。

    具体来看:三次听证会。前两次听证会面对NTSB的盘问,萨利比较的比较弱势,尤其是第一次可以说是萨利惊魂未定,萨利但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放松。第二次他开始喝水。到了最后一次,萨利已经摆脱了事件本身的恐惧,他已经想明白了所有的环节,也就顺利地为自己造了神。再次强调,听证会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是萨利完成对自己救赎重要的因素。

    影片中对于萨利带上英雄的光环,是在最后一次听证会上。他举证电脑模拟飞行没有加入人的因素,后来的模拟飞行加入了人为因素,则证明萨利当时的决断是对的。这里只为说明萨利不但看见了人的弱点,而且做到了克服这些弱点,他做到了人能做到的最好状态。这就是影片对萨利为什么是英雄的回答,除了他用每个细节确保了155条人命的安全,更源于他对“人”的认识,他做到了人的极致。

    从此处再看,对于一直对萨利不依不饶的NTSB,你就能理解导演用心了,是在反衬萨利的无懈可击。NTSB的核心任务说白了就是“查人因、防事故、保平安”。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萨利告诉你,要先承认人的缺陷,才能克服人的缺陷。萨利最后说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的确,英雄也包括了NTSB这样较真机构和纷纷赶来热心的救援者。
    影片最后讲出了:只有每个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才可能创造奇迹。

     4 ) 155名乘客的水上迫降——北美新片《萨利机长》漫谈

    去年,老汤姆·汉克斯出演了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今年,他又出现在了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中,同样的真实人物故事,同样的重量级别,虽然两个事件不适合横向对比,但是这样时势造英雄的角色,非汤姆·汉克斯出马不可。你很难想象,还有谁比他更加的合适。就连多伦多电影节期间,短暂来加的冯小刚导演都在采访中提到,想去电影院看这部名为《萨利机长》的新片。

    这次为了贴近真人形象,汤姆·汉克斯把头发全部染白,连胡子也是雪白的,根真人相比,除了身材略微壮实之外,整体的感觉还是很贴近的。而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继前年最后关头杀入奥斯卡的《美国狙击手》之后,又一次贡献了一部可以冲进颁奖季的大电影。

    回望今年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老奥利佛·斯通的《斯诺登》,还有这部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1930年生人的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年纪上更胜一筹,其他两位1946年生人的导演,还要管他叫一声前辈了。如今传记片不好拍,真实事件也不容剧本中规中矩的按照时间顺序发生。而老导演们面对宏大的主题、伟大的人物、不朽的事件,他们要如何处理,如何在恰当的地方,给予人物和事件一个定性,最后再让观众和主人公们一起,大获全胜的皆大欢喜,成为了每个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的难题。 以事件调查为主线展开 影片以萨利机长的噩梦为开场,让观众一上来就情绪紧张,眼看着飞机双引擎失控后,坠落在纽约市区。跟着萨利从梦中惊醒后,观众们跟随萨利在纽约街头慢跑,看着清晨有序又繁忙的纽约城,仿佛惊魂未定。影片对萨利机长的内心戏刻画,可谓是贯穿始末,加上汤姆·汉克斯沉稳的演技,你会一点一点,从萨利的沉默、紧张、焦虑、再到最后的笃定,从而了解到这起重大事故的背后,这个被人们追捧为英雄的老机长,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起空难,而是一次水上迫降,他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在完成他的工作——让155名乘客安全落地。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而观众也随着一次次的细节探究,而对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了解。在剧情到达高潮的听审会之前,观众看到的都是萨利机长的片段回忆,真实的展现了一个人经历重大事件后的反应,萨利不断的质问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他如果失败了,后果会怎么样。

    这是每个人在经历大事件后的自然反应,通常只会在意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不断的假设,如果做了其他选择,结果会不会更好。而影片在萨利恍惚的一小时里,加入了她妻子的感情线。后知后觉的妻子没有赶来纽约陪伴萨利,而是一直难以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她并没有给到萨利太大的心理安慰,至少一开始是这样。而萨利对妻子说的最多的,是我稍后再打给你,我要去静一静。

    这样的处理,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让影片没有变得滥情。而萨利和副机长的搭档关系,也是颇为默契,虽然看得出萨利始终是主导地位,而副机长对他的敬佩也是由衷的。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影片借助萨利的慢跑,特意交代了他曾经在空军服役的背景,冷静和快速的判断,是一个飞行员最可贵的本质。 迟来的真实事件还原 影片伴着外界对萨利和萨利对自己的怀疑,走过了大半,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故事时的录音,影像才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相信这也是萨利自己在事后,第一次如同时间倒回一般,重新去审视当天发生了什么,而自己又都做了什么。换谁再经历一次过去,却又不能改变什么,这样的面对和过程,都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好在萨利的一切反应和动作都完成的太完美,当副机长脱下耳机的时候,再一次赞叹萨利的沉着冷静,而萨利只是对他说了句:“We did it.”。整部影片没有戏剧性的夸张空难的过程,相互支援的空管基地和哈德逊河附近赶来的船只,也没有被烘托为伟大的救援队。事故突然间发生,一切紧张有序的进行,每个镜头里的乘客们,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逃生。萨利说这次的155位乘客全员的安全着陆,是每一个人一起完成的,其中还包括两个襁褓中的婴儿。

    整部影片如海报的色调一样,是沉着而收拢的,灰暗的色调,一如纽约上空的阴云,以及整起事件给人的压迫感,令人随时回想起来,都会觉的惊险万分。让人们再一次记住了,2009年1月15日,这架空客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成为了空难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水上迫降。

    影片的尾声里,展示了这架小型飞机被打捞后,至今仍存放在仓库里被展览,当年的每一位乘客,依次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号码,最后赢来了他们敬畏的机场: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真人更是带着睿智的面容,亲切跟每个人打招呼,他的妻子也在身边陪伴着他,为他感到骄傲。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一次,没有刻意去拍摄一部煽情大片。在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到:一些认真做事情的人,在认真的做事情,仅此而已。整部 电影的严肃、重量和诚意,毋庸置疑。

    这几位西装男真的是帅翻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像从来没有英雄一样去生活

    凛冬的纽约,机长萨利从恶梦中醒来。他出门去慢跑,呼吸保持着均匀的节奏,心里是一遍又一遍的潮水冲刷。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飞机迫降水上事故,马上又面临NTSB(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内部调查。前一秒还是拯救了155人的英雄,后一秒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我在40年的飞行生涯中运送了数百万乘客,最后我却因为208秒被审判。”片名《Sully》一语双关。既是机长的名字,单词本身又有污点的意思。

    这部电影,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意外改编。没有什么空难特效,也没有什么高光聚焦。86岁的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用他一贯的古典派手法,平实克制与一点点的疏离,讲完了这个意外的故事。全程IMAX的拍摄令触感真实,冷静后的回味,像是老爷子迎面一个轻轻拥抱,带着夕阳一般的余温,驱散哈德逊河的寒流。

    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机长萨利驾驶的飞机空中客车A320-214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机突然遭受鸟群撞击,双侧引擎都失去了动力。千钧一发的时刻,到底是要折返起飞机场还是降落邻近机场?空管人员指引他迫降地面,萨利却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紧急迫降哈德逊河。

    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飞机如果能在陆地降落,会比水上降落安全得多,遭受的损失也更小。萨利迫降水面成功,挽救了全机人,也让所有美国人感到振奋。“纽约好久没有这样的好消息,尤其是跟飞机有关的”。这句赞扬暗指8年前的911事件,诚实又尖锐。人民需要英雄,但人民没想过,如果萨利迫降失败撞上纽约大楼,他就会成为一个罪人。

    NTSB启动了调查,对萨利的决策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数据显示左侧引擎似乎仍有动力,并不像萨利报告的那样双侧失灵。二是模拟机的实验表明在双引擎失效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成功迫降地面。萨利仅凭个人经验就可以决定全机人的命运?


    人性经不起放大镜下的审视。当NTSB质疑萨利的决策时,媒体也立刻跟进,问出了“萨利机长究竟是英雄还是骗子?”

    破灭英雄形象的是人性,挽救全机人的也是人性。

    面对庭审,萨利反驳道,“If you are looking for human error then make it human.”(如果你想找出人为失误,那么先像个人一样来看待问题)。模拟机能够成功迫降,是因为不需要萨利那样208秒的决策时间。但我们始终是人,不是希腊式神。

    人性有着缺憾,也有着奥妙。在飞机迫降的整个过程中,副机长对机长保持始终如一的信任,空姐保持冷静,反复告诉乘客“Brace,Brace, Heads down, Stay down(抱紧,低头,趴下)”。机上的乘客在紧急疏散的时候,没有哄抢拥乱。一对失散的父子始终牵挂着彼此,儿子打电话报平安的时刻让人欣慰。轮渡船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纽约警察与消防队员也及时出动,潜水蛙人在空中就跳下直升机分秒必争。

    面对飞机事故与庭审始终冷静的机长萨利,在得知机上所有人都生还的时候,也有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把领带往脖子上一挂,身上那套已经湿透冷透的制服久久不愿脱下来。他的皮夹里始终揣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A delay is better than a disaster(延误好过灾难)”

    我决不认为这是一部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东木平等叙述事件中的每一个人,不用冗词赘句渲染感情,由人本身组成了这部影片,而非特效与情绪。就像萨利机长在片尾所说的,“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人的,乘客,救援人员,空管人员,轮渡船员,还有警局潜水小队。我们都尽力而为,所以我们幸存下来。”这是完美的一天,只因为每个平凡的人都在他们生活的轨道上,尽职尽守。

    最后的彩蛋,萨利机长真人现身,简直是个惊喜。他跟导演东木、演员汤姆汉克斯有着如出一辙的气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冷静与平和(这是演员Jesse Bradford对老爷子的形容,我觉得这几个词特别到位,mellow,layback,infectious calm.)萨利当过美国空军飞行员,伊斯特伍德当过美国海军,他乘坐的A-1也曾经坠落大海,游了5公里死里逃生。萨利在29岁退役加入联航,而东木在服完兵役之后跑去念戏剧演意大利式西部片。

    早年握着44 Magnum问你“是不是觉得今天运气不错”的东木,是来自浪漫主义的西部英雄。但在他晚年导演的片子里,英雄从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不可饶恕》里,坚持原则的老牛仔莫尼,因为朋友的死而大开杀戒血洗啤酒馆,《老爷车》里,经历过朝鲜战争的老兵,为了宽恕自己的罪,倒在了亚裔小孩的枪声下;《百万美元宝贝》里,拳击女孩麦琪为了别人无法理解的梦而赌上一切,最后却被实施了安乐死。《美国狙击手》里,海豹突击队的神枪手杀敌过百,回国后却死在同胞的抢下。

    同样,《萨利机长》也是一个去英雄化的过程。萨利在面对NTSB质疑妻子哭诉的压力之下,也曾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当妻子流着泪说,我差点也忘了,你也是155个人中的一个,萨利终于脱离水面,回到陆地上。

    很多时候,生活需要的不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平静的着陆。波澜壮阔都落地,四散的潮水才真正涌入心里。

     6 ) 温柔的撞击

    Head down,stay down,brace brace brace!!!(低头,弯腰,抱紧防撞!)

    全美航空1549航班的乘客,恐怕终身也不会忘记空姐不断重复的这句话了。在208秒里,这些乘客经历了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轮回——飞机升空不久,遭遇鸟群撞击,发动机被毁,最终萨利机长成功地把飞机迫降到哈德逊河上,全体155名乘客及机务人员获救。

    伊斯特伍德把发生在2009年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拍成了《萨利机长》。影片没有仅仅以事故及救援过程为主线,反而把重点放在了事故之后——萨利被人们看作是英雄,但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却对事件做了重新分析,认为萨利本来有可能把飞机迫降到附近机场,这样远比在水面降落可靠得多!矛盾很快被摆在观众面前:萨利机长到底是判断果断准确的救人英雄,还是盲目主观,把乘客至于不必要危险之中的莽夫?一个在如此危机情况下让全员得救的机长,该不该遭此质疑,背上事故系人为而非意外的黑锅?

    汤姆·汉克斯以平实、简单的手法诠释出这个伊斯特伍德式的美国英雄,没有夸张的形体,没有强烈的语气台词,他始终平静、温柔,但却非常“固执”,坚持自己的信念,坚信自己为了救人,已经做到最好。萨利机长其实是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担任机长数十年,接送过超过百万的旅客,即将退休,却遇到这样的事故,错一点就会拿不到退休金,一生白干;他自己的飞行安全公司刚开张,虽然网页上公司介绍一幅高大上样子,挣不到钱的话,说不定就会沦落到卖掉房子的地步!伊斯特伍德最近些年的导演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角色:固执、孤独、沉默、坚持信仰、内心柔软。比如《成事在人》中的曼德拉,《老爷车》里的退休工人,《换子疑云》里坚持认为警方找回的不是自己孩子的单亲妈妈等等……

    纵观今年的《萨利机长》以及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两位政治态度保守偏右的电影人呈现出很多共性:故事内核非常柔软温暖,情感元素丰富,角色都是“一根筋”!本片中的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有被故意丑化的倾向,其原因就是要让主角承受巨大的压力和委屈。为什么这样设定呢?除了制造矛盾,更重要的是,突出这种传统的、固守的态度,一种似乎不合时宜的坚持!当所有电脑模拟、飞行员复盘都显示萨利错了时,萨利依然选择了相信自己。此次美国大选,非常清楚地揭示出,美国正在分裂!很多价值、标准都在被重新衡量、判断,原本非常清晰的一些概念忽然变得令人困惑起来。伊斯特伍德在影片中强调的,正是基本的人类情感、传统的价值观、简单的正义态度,就像圣经中有云:因为上帝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摩太后书1:7)

    影片结尾部分,救援队的出现再次强调了本片的主题,萨利机长不是孤胆英雄,他只是很多英雄当中更耀眼的一位。我特别喜欢最后字幕部分真实人物以纪录片形式出镜的部分(巧合的是,《血战钢锯岭》结尾也采用了同样的形式),它展示了对原型人物最大的尊重,同时让我们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萨利机长的故事改变了多少个家庭,多少男女老少的生活!

    在丰富的情感、厚实的角色之外,作为类型片,《萨利机长》拍得非常紧凑、沉稳,剪辑和气氛相当出色。虽然不算商业大片,但影片运用了很多特效手段,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突遇危险,飞机轰鸣飞过城市和河流的场面,真实且紧张感十足,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最后,本片据说有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以IMAX摄影机拍摄,在IMAX影院看起来迫力逼人。

     7 ) 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伊斯特伍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导演。 《硫磺岛来信》、《老爷车》都入选过我个人当年度的十佳影片名单。他作品所聚焦的人物对象,常有大写的人字,秉持尊重严肃的态度,血肉饱满,意气详赡。

    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生活在时间中的动物。看完《萨利机长》,我居然再次想到了这句短语。 他在飞机双引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驾驶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他在 208 秒内的冷静举动,拯救了 155 人——也包括他自己。 他是萨利机长。他是英雄,他也是个普通人。 在审查听证会的机器模拟实验中,1549 号航班被认为是可以安全返回机场的,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任务”选项的水面迫降。萨利的做法,被质疑为更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大心脏,等于大风险。 萨利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大意是说:驾驶飞机的是人,人不是能进行瞬间判断的机器。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没有人为的分析和决策过程。正如机器不可能产生,也无法感知读秒的紧张危机感。 想找人为错误,就必须把人类因素考虑进去。最后,审查委员会把 35 秒的反应时间放入机器模拟中,总共 208 秒。 在听驾驶舱通话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跟电影人物一样,在脑海中重演了那 208 秒的紧急迫降。它实在太短了,短到众人来不及做出戏剧反应,短到伊斯特伍德无法在里头添油加醋做文章——电影还只能前后放上两次。

    但是呢,它又太漫长了。漫长到没有人会想去体验下那么糟糕的一天,还有随时要完蛋的,生命中的 208 秒。 然后就是有人评价说的,208 秒内,汤姆·汉克斯演绎的萨利机长紧紧扼住了他的喉咙。他抓住了时机,也把握了时机。 如果你搭过飞机,经历为较为强烈的颠簸失重,明白大难临头、生命无多的恐慌,那么,影片确实在传递着以秒计算的紧张。无能为力的人,总要呼唤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所以就连好运气都会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萨利机长》并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电影,也不是资料翔实的人物传记片。萨利的过去,几乎没有太多闪光之处可以发掘,被台词一笔带过。他的奇迹举动,他的从容淡定,更像是敬职敬业,是日复一日飞行所积攒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他不是壮志凌云的飞行家,也不是紧急迫降的好家伙(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事故)。他的反应,他的判断,他的语气,都像了一台性能出色的精密机器,但他偏偏不是一台机器。 许多人所预期的电影,势必会降落在哈德逊河当做高潮场面处理,有萨利机长的坚毅表情特写,沉着冷静的个人指示,眼花缭乱的快剪,声势夸张的营救。但电影打乱了叙事,听证会成为了重头戏。闪回的迫降过程,写满的都是有条不紊,尽忠职守,戮力同心。 从机长和副驾驶的配合,到乘务人员的迫降防冲击警示,再到有秩序撤离的乘客,迅速赶至的河道巡逻员和纽约警察,甚至是突然落泪的塔台工作人员。他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们想到的和表现出来,都是纯粹的“救人”二字 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漫长的审查听证,不如说是萨利机长经过内心动摇后,寻求到了互拍肩膀的自我肯定:我们很棒。 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赞颂,也呼应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持续不断的硬汉主题——伊斯特伍德掌握叙事节奏和心理时间的能力几乎如同操作飞机的萨利机长。这是萨利机长的故事,也是全美航空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萨利机长》的背后,也反映了人类很容易切身感受到的航空安全问题。它在新世纪以后,成为了一个全球话题。如电影里所调侃的,和飞机有关的新闻,终于是个好消息。

    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制造了骇人的 9·11 事件。不知消失在何处和被导弹击落的马航,复兴航空班机坠毁在台北市基隆河(上图所示),刚刚摧毁了一支冠军球队的巴西沙佩科恩斯队空难…… 飞机航行帮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但在飞机陷入危险之际,人类又会发现,他们很难驾驭这台机器。不过,这样的话听上去又像是伪命题。飞机依然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

    我清楚记得哈德逊河上的迫降新闻,乍听之下很厉害,画面上看起来却不起眼。两边机翼上,各站着一排乘客。《萨利机长》几乎原样复制了这个画面,也精准描述了我当时看到新闻报道的诧异感受。 那是没有情感的画面,因为你一无所知。就像第一次看到 9·11 事件的新闻画面,甚至会感到夸张离奇的惊愕。 作为观众的我,借《萨利机长》在电影院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水面迫降。而在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 航班》中,乘客的最终命运,也是观众所提前知道的。电影重演了那次与恐怖分子搏斗的空难,借手持摄影渲染了现场的混乱,窒息和压迫感。但很多人表示,他们宁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随着那部电影的时间结束,许多人的生命也随之黑幕。结束。 这并不是泛滥,廉价,由电影所引发的动物感伤,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飞机上分分秒秒的时间,等于人类的生命本身。【刊载于 第一财经日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短评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1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15分钟前
    • faɕjɑŋ
    • 推荐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20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22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2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34分钟前
    • Mo
    • 力荐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43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48分钟前
    • 科科 BLM
    • 推荐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50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5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6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1小时前
    • Iberian
    • 推荐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1小时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