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萨莎·拜伦·科恩,杰瑞米·斯特朗,约翰·卡洛·林奇,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马克·里朗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本·申克曼,J.C.麦肯泽,弗兰克·兰格拉,丹尼尔·弗莱厄蒂,诺亚·罗宾斯,约翰·道曼,迈克尔·基顿,小凯文·哈里森,凯特琳·菲茨杰拉德,茱丽叶·安吉洛,布伦丹·伯克,凯文·奥多奈尔,爱丽丝·克雷梅尔堡,拉里·米切尔,韦恩·杜瓦尔,迈克尔·布鲁里布,达米安·杨,米歇尔·赫斯特,马修·勒弗沃,克里斯蒂安·利特克,马克斯·阿德勒,肖恩·帕森,爱德华德·弗莱彻,C·J· 

    导演:艾伦·索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正片

      如晴天,似雨天

    • 正片

      女子大小路之名侦探

    • 正片

      闯入者

    • HD中字

      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红书包女孩

    • HD

      白莲邪神

    • DVD

      新独臂刀

    • HD高清

      反收数特遣队

    • HD

      独臂刀

     剧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7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8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9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包括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汤姆·海登和鲍勃·席勒,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随之而来的审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几场审判之一。

     长篇影评

     1 ) 网飞年度冲奥大作,终于来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黄四郎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今影坛,有一位大师,实力不可小觑。

    他叫艾伦·索金,人称“好莱坞第一编剧”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白宫风云》、《新闻编辑室》……

    他并不高产,但部部神作。

    《社交网络》《点球成金》

    近年来,名誉等身的他,也开始亲自操刀,做起了导演。

    最近,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在网飞上线了。 发行当天,豆瓣开分7.7。 没过几天,一路狂飙到了8.5。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故事从一场看似普通的审判开始。

    法庭上,两方代表及律师唇枪舌战。

    但这起案件非同一般——

    指控方,可是来自美国政府的高级法律代表;

    被告方,却形色各异,不像是同一路人。

    通过旁听观众的反应不难看出,被告有着超高的人气。

    每段发言过后,都是掌声雷动。

    不光如此,法院门外,还有示威人群聚集,为被告们疯狂打call。

    电视报纸实力刷屏,此案备受世界瞩目。

    法院外示威的人群

    这究竟是怎样神奇的审判?

    追根溯源,还要从当年的历史背景说起:

    60年代末,正值越战期间。

    美国军人被成批成批运到这里,为这场非正义战争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有相当一部分美国民众,看清了越战的实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战运动。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将在芝加哥举办。

    届时,美国一半的重要政客,都会来到这里。

    反战同盟敏锐的察觉到,这是谋求舆论曝光的好时机。

    他们特地从天南海北来到芝加哥,举办示威游行。

    虽然火药味十足,但游行的本质还是和平运动,动口不动手。

    可是游行过程中,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冲鸭!”

    示威群众脑门一热,肾上腺素飙升,迅速朝着警察奔了过去。

    警民之间发生了硬杠,结局两败俱伤,多名反战代表被逮捕。

    不过常言道:自由美利坚,冲突每一天。

    这种事嘛,见怪不怪了。

    没过几天,代表们纷纷获释,各回各家了。

    各路游行代表

    可是,1968年,也是美国的大选年。

    白宫那边改换门庭,新总统尼克松上位。

    新官上任三把火,尼克松急于立威,就把这档子陈年旧事捞了出来。

    借此机会,杀鸡儆猴,打击反战势力,岂不美哉?

    总检察长任命法律代表状告各路代表

    于是乎,之前被逮捕的代表们都稀里糊涂被拎了回来,重新受审。

    庭审中,控方极力控罪,法官特意刁难,硬生生审了快半年。

    是抓是放尚未笃定,最终结果依旧扑朔迷离……

    谈判焦灼进行当事人表情凝重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简称《七君子》)由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1969年,美国司法史上著名的“芝加哥七君子事件”。

    本片透过其中的几次重要庭审,加上部分演绎,重现了事件的全程。

    相关涉案人员原型照片

    虽然以法庭戏为主,但在快节奏与大段台词的铺陈下,却一点也不觉枯燥。

    更何况,《七君子》还有精彩纷呈的全明星群戏,令人大呼过瘾。 本片群星云集,说是今年最豪华的好莱坞大片,都毫不为过。

    主创人员官宣加盟海报

    受审的七君子中,戏份最多的有两位。 一位是“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他在片中饰演大学生代表汤姆·海登。

    埃迪·雷德梅恩 饰 汤姆·海登

    嬉皮士代表艾比·霍夫曼,则由萨莎·拜伦·科恩饰演。 他是英国著名谐星,之前曾凭借多部屎尿屁喜剧博出了名气。

    拜伦·科恩代表作低俗喜剧《独裁者》剧照

    除此之外,片中还有许多金牌绿叶不容忽视—— “蝙蝠侠”迈克尔·基顿、“头号玩家”马克·里朗斯等等,都为本片增色不少。

    上图:迈克尔·基顿下图:马克·里朗斯

    当然,能得到这一众大腕的青睐,自然少不了导演超强的号召力。

    导演在片场

    艾伦·索金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有极高的辨识度。 台词创作上,他擅长运用大量的演讲及对白。 字数多、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俗称“机关枪台词”。 但索金的台词可不是生编硬凑。 精妙的语言组织过程中,人物形象被勾勒得鲜明无比。 前作《社交网络》中,刚开场,就是男主扎克伯格与女友的桌前对话。 开场十分钟,台词密度就高达普通电影的三倍之多。 唇枪舌战间,一个毒舌刻薄高智商的书呆子怪才形象,就被深深印在了观众脑子里。

    《社交网络》

    《七君子》中,同样如此。 庭审开始前,大法官特意声明,自己虽然跟受审的霍夫曼同姓,但希望大家不要搞混。 这个下意识的无心之举,也间接暗示了,法官的内心深处,早就对反战代表极为不满。 这也为片中,法官无处不在的刁难之举埋下了伏笔。 为此,台下的霍夫曼不慌不忙,插科打诨,卖萌耍贫,满满都是对法官的蔑视。 寥寥几句台词,一个放浪形骸、藐视权威的嬉皮士形象,也被立了起来。

    索金的第二件法宝,则是玩弄叙事结构《史蒂夫·乔布斯》中,他并没有把这位互联网传奇大佬的一生讲成流水帐。 而是另辟蹊径,以乔布斯每一次重要的产品发布会前,与创业伙伴、家人、朋友的对话为主,透视这位天纵奇才与周遭人等相对的关系。

    《史蒂夫·乔布斯》剧照

    《七君子》中,索金同样做到了。 他并没有采用“从游行到庭审”的线性叙事。 而是截取了百日庭审中,最为重要的几段场面,又将游行过程掰碎了,填充进庭审间隙的夹缝之中。 故事的真相,则在最后一刻揭晓,让观众有了恍然大悟之感。

    不得不说,正是艾伦·索金的鬼斧神工,才让本片酣畅淋漓,余味悠长。

    不过,本片的诞生过程,命途多舛。

    早在2007年,索金就写完了本片的剧本。

    最早敲定的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

    这位好莱坞首屈一指的电影大佬,对本片剧本青睐有加。

    可后来由于档期原因,斯皮尔伯格只得一拖再拖。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转眼,就过去了十三年。

    其间,索金名利双收,还通过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证明了自己的导演能力。

    斯皮尔伯格特意找到索金,鼓励其自编自导。

    另外,还给出了理由:

    “片子的上映,不能再拖了。”

    听罢,索金眉头紧皱。

    他明白,斯皮尔伯格直冲要害,一语中的。

    2020年,的确是本片上映的最佳时机。

    为什么?

    1969年的美国,正处在不破不立的大变革时代

    少数群体的平权意识日渐觉醒,黑人、女性运动此起彼伏;

    而越战的爆发,更让自诩“世界灯塔”的美国人陷入了深深的颓废与迷惘。

    当时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对美国政府进行着声讨。

    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就此爆发。

    与之相对的,则是保守势力的负隅顽抗。

    1968年,一声来自种族歧视者的枪响,夺走了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命。

    他的死,也标志着进步与保守两派势力的矛盾,已然不可调和。

    马丁·路德·金

    可偏偏,当年美国政府高层中的保守派,不在少数。

    1969年上台的新总统尼克松,就是这样一个不得民心的元首。

    所谓“七君子审判”,也只是他秘密授意下的一场杀鸡儆猴。

    既不是民事,也不是刑事。

    审判的目的,唯有政治。

    不得民心的尼克松

    后来因“水门事件”被迫下台

    其实,虽然此案名为“七君子”,但最早受审的,则是八个人。

    第八人名叫鲍比·希尔,是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的领袖。

    当初,他并没有参与反战游行,只是碰巧去芝加哥做了四个小时的演讲,就被稀里糊涂抓去受审了。

    片中也通过律师之口,道出了逮捕鲍比的实情:

    尼克松当局只是为了借助他的特殊身份,挫伤其他示威者的形象罢了。

    不难看出,尼克松的党同伐异之心,昭然若揭。

    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 饰 鲍比·希尔

    同样可憎的,还有那些政客的嘴脸。

    新上任的总检察长,特意将法律顾问叫到办公室,商议能扣在七君子身上的各种帽子。

    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司法”已然成为了奴役人民的武器。

    约翰·道曼 饰 总检察长约翰·米切尔

    主持庭审的老法官更是迂腐保守势力的代表。

    为了恪守心中不可亵渎的传统规则,不惜在法庭上,对鲍比·希尔拳脚相加,威逼利诱。

    而这些,都是当年民权运动遭遇重重阻力的具象化呈现。

    被捆绑禁声的鲍比·希尔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艾伦·索金心中,一个个为了正义奋斗的义士。

    前文提到,“七君子”来自五湖四海,并不是同一类人。

    汤姆·海登代表着大学生民权。

    艾比·霍夫曼,则是嬉皮士民权的代表。

    一派儒雅博学,一派狂放不羁。

    各有所长,但也互相看不惯。

    汤姆不满艾比放浪的私生活,而艾比又觉得汤姆迂腐沉闷,纸上谈兵。

    在庭审一度陷入僵局时,两人曾经发生过激烈冲突。

    汤姆认为民权的首要目的是赢得话语权,并愿意为之做出适当牺牲;

    而在艾比看来,民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为此必须寸步不让。

    哪怕以后来人的身份看,我们也难言两方孰对孰错。

    他们之间,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七君子事件”当事人珍贵照片

    最终,他们也找回了初心,相互和解。

    终审陈词时,汤姆站起身来,铿锵有力地宣读了4752位越战牺牲美军的全部名单。

    当初,他们正是为了反战,才团结到一起的啊。

    名字一个个念出来,在场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静穆肃立。

    既是为了向遇难者致敬,更是对保守派提出的抗议。

    和平大潮,浩浩汤汤。

    那些逆天而行的人,又何必做无畏的逞强?

    可反观当今的美国,又像极了当年政局的翻版。

    特朗普粉墨登场,堪称尼克松之后的又一位“懂王”。

    警民冲突愈演愈烈,平权示威此起彼伏。

    弗洛伊德事件导致了大量的暴力冲突

    这正是斯皮尔伯格,鼓励艾伦·索金赶在今年发行本片的原因所在——

    那个风云突变的时代,回来了。

    而艺术,往往是一个国家的镜子。

    文/黄四郎

     2 ) 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反战、平权、自由派、左派、政治倾轧、60年代民权运动...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大抵来看,这些元素都已极高的浓度被安排在了这部电影中。

    同样,粗看本片,观众也会很快获得“经典美式律政”、“犀利庭审辩论”’、“人性光辉”、“正义最终获胜”等感受。

    然而细想起来,当我们不去探讨导演编剧的理想,演员人物的刻画,奥斯卡的获奖前景...笔者认为整部影片对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根本上是一份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对西方世界来讲,“自由”、“民主”、“人权”大抵是非常普遍的真理。但是这些高高在上的概念必须要通过一些途径让民众切身的体会到。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西方世界民众大概能说出的切身例子不外乎于“选举权”、“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等。特别对于美国人来讲,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信任、尊重和敬畏是甚至早于美国独立便存在并流传至今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美式律政电视、电影作品的原因。

    然而在本片从一开始就在告诉观众,对不起,你将看到的法庭既不是《波士顿律政》中的法庭,也不会是《法律与秩序》中的法庭。在这部电影中,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怎么样,是不是与今时今日有些相似?那好,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可以被“引导”的。好,你可能会想,或许总会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吧,对不起,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片中在此方面使用了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不需要什么大智慧,你也会想到,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人不一定就是因为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

    3. 就算你有了律师,无论他们如何技艺高超,你能抵抗过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抗议有效“吗?

    4. 你认为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就能出庭吗?片中此处使用的例子是前任的总检察长。现司法部抗议的理由自然是前政府官员作证有泄密危险。怎么样,和去年年底的大戏异曲同工吧。本片借辩方律师之口直接告诉你: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同样不需要什么大智慧,那么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担忧,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没问题,我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从这些方面来看,本片选题的深层含义是极具杀伤力的。Netflix不再去机械地宣传自由派观点或是平权/民权议题,而是选择了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在美国还是跨派别、跨党派观点一致的点去发出警示,告诫美国民众,如果你不想让这个根本”信仰“,这个真的可以用”灯塔“来做比喻的美国之光被毁于一旦,那么两周之后你要如何去做便显而易见了。

    笔者认为,Netflix拍摄本片的立意角度、放出的时间点对美国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要远胜过其他的好莱坞”自由派“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笔者认为其他不论,饰演法官的弗兰克·兰格拉绝对应该奥斯卡最佳男配预定。通常来讲,在好莱坞镜头之下的美国法庭,律师的精巧构思与唇枪舌战都是毫无疑义的重点。对于法官的描绘往往是程式化和脸谱化的。然而在本片里,对法官的描写绝对加强了对本片深层立意的阐释。他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特别强调与被告之一虽然同姓但无亲属关系),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多数情况下都同意控方要求,技术性打断辩方辩护、对更换陪审员毫无异议、要求陪审团回避当辩方关键证人出场。。。),歧视心态严重(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厚颜无耻(面对质问大言其人从未被认为过有歧视问题),业务能力堪忧(作为联邦法官居然认为总统与总检察长是客户关系),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弗兰克·兰格拉完美地演绎了该角色,使一个偏执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无疑极大得增强了观众对司法不公的担忧。

     3 ) 论电影对真实审判的还原程度

    自从看完了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就一直在搜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看到一篇影评文章说电影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最大的虚构在于对JGL演的控方律师Richard Schultz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并没有像电影里是个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这次审判里非常厉害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凶狠得如同政府的斗牛犬(government's pit bull)。

    以及勾引Rubin的女FBI探员角色应该也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真实的,很多对话都直接摘自庭审记录。事实上,Bobby Seale甚至被强制束缚和塞口长达几天之久(bounded and gaged for several days)。七君子之一的Rennie Davis在一次卫报采访中提到,庭审过程中的某一次他们的确念出了所有在越战中丧生的人名,虽然不是在结案陈词的时候。

    来源

    //decider.com/2020/10/16/trial-of-chicago-7-true-story-abbie-hoffman-death/

     4 ) 真实的芝加哥七人案:一些法律史实补充

    芝加哥七人案的被告分别为:青年国际党(Yippies)的联合创始人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和杰里·鲁宾(Jerry Rubin);学生民主社(SDS)的联合创始人汤姆·海登(Tom Hayden);越南结束战争国家动员委员会的戴维·戴林格(David Dellinger)和雷尼·戴维斯(Rennie Davis);青年国际党(the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的约翰·弗洛因斯(John Froines)和李·威纳(Lee Weiner)。以及影片中中途被分开审理的黑豹党主席鲍比·希尔(Bobby Seale)(因此一开始是“芝加哥八人案”)。检方起诉的罪名是制造炸弹、通谋罪(conspiracy)和煽动暴动(incitement to riot)。

    审判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地方法院进行,历时5个月,从1969年9月24日到1970年2月18日。从一开始,朱利叶斯·霍夫曼法官对公正审判的公正性就远远不够。例如,法官拒绝了辩护律师的许多预审动议,但同意了起诉方的动议。同样,在审判期间,法官的程序裁决几乎总是有利于控方。尽管法官怀有敌意,海登还是希望通过遵守法庭上的礼节并在逻辑上驳回控方的案子来赢得审判。但是,许多其他被告,特别是鲁宾和阿比·霍夫曼,故意通过吃软糖,做鬼脸,穿古怪的衣服和开玩笑来破坏审判。期间法官对鲍比·希尔进行了捆绑,指控其称法官为“法西斯犬”,“猪”和“种族主义者”。鲍比·希尔最终被人单独审判,并因藐视法庭被判处四年徒刑。

    审判结束时,由10名白人和2名非裔美国人组成的陪审团对所有其余7名被告(即“芝加哥七人”)的通谋罪(conspiracy)进行了无罪宣判。这是因为通谋罪要求的“事先对犯罪行为的故意通谋”很难以达到,除了对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激进批评外,八人在共同行动或共同政治目标很少。然而,陪审团裁决Hoffman, Rubin, Dellinger, Davis和Hayden有罪,罪名为意图煽动骚乱而跨越国家边界。该罪是基于这些指控是根据1968年《民权法案》第10章“反暴动条款“”规定的“跨州界意图煽动暴动或密谋进行暴动“。 法官判处五名被告最高刑期有期徒刑五年,并罚款5,000美元。Froines和Weiner被判无罪。 但在此之外,法院还判处所有七名被告及其律师蔑视法庭罪。

    被告和律师各自的蔑视法庭罪总刑期和总次数如下:戴林格(Dellinger):29个月16天,共32项;戴维斯(Davis):25个月14天,共23次;约翰·弗洛因斯(John Froines),5个月15天,共10次;海登(Hayden):14个月1.4天,共计11次;霍夫曼(Hoffman):8个月,共24次;鲁宾(Rubin):25个月23天,共16次;威纳(Weiner):2个月18天,共计7项。律师伦纳德·温格拉斯(Leonard Weinglass) :20个月零16天,共14项; 威廉·昆斯特勒(William Kunstler):48个月零13天,共24项。

    和电影不同的是,事实上有多名被告在宣判时进行了发言,如David Dellinger:“[W]hatever happens to us, however unjustified, will be slight compared to what has happened already to the Vietnamese people, to the black people in this country, to the criminals with whom we are now spending our days in the Cook County jail. I must have already lived longer than the normal life expectancy of a black person born when I was born, or born now. I must have already lived longer, 20 years longer, than the normal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this country is trying to profiteer from and keep under its domain and control… [S]ending us to prison, any punishment the Government can impose upon us,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is country’s rampant racism,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injustice, it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attacks upon the underdeveloped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 has misread the times in which we live, just like there was a time when it was possible to keep young people, women, black people, Mexican-American, anti-war people, people who believe in truth and justice and really believe in democracy, which it is going to be possible to keep them quiet or suppress them..:

    在上诉中,所有的蔑视法庭罪在1972年的上诉中被发回重审,并由陪审团裁决无罪。并且在同一年的另一次上诉中, Seale以外的所有刑事定罪也被推翻。上诉法院推翻裁判的理由部分基于法官对辩护人“贬低和敌对的态度”。

    在上诉成功之后,海登(Hayden)开始活跃于加利福尼亚政治;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在1970年代开始躲避控方的毒品指控,但最终于1980年被发现并被判处了一年刑期;鲁宾(Rubin)在1980年代成为商人并在华尔街工作;戴林格(Dellinger)是芝加哥七人中最年长的一位,1968年时已54岁,他在之后继续作为和平主义者活动;戴维斯(Davis)成为了公众演说家;弗洛因斯(Froine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威纳(Weiner)仍然是激进主义者,主要代表犹太人进行活动。第八名被告鲍比·希尔(Bobby Seale)成为作家和讲师,并继续反对种族主义。

    而本案的法官,尽管遭到诸多投诉, 美国地方法院执行委员会基于年龄和法庭表现原因将该法官在1982年停止其接收新案件,但他仍然继续审理正在进行的案件,直到他在次年(即88岁生日的前一周)因自然原因死亡 。

    PS,本案其实至少涉及到了第六修正案刑事被告的权利和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根据第一修正案判例,游行示威的预先批准(prior constraint)应当受宪法“严格审查” (strict scrutiny)测试;并且公园作为公共区域(public forum),政府对公共领域的言论自由施加限制同样应受“严格审查”。而煽动犯罪的罪名,则要求“即刻且现实的危险”、“煽动犯罪的故意”等要件。根据这个case的事实,法理上政府基本没法赢。

     5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世界向右,索金向左

    微信公众号:Anttitune


    在2020年这场世界瞩目的美国大选中,川普不负众望地败选了——但其实这么说不太合适,因为作为败选总统,川普的得票数仍高居史上参选人第二,甚至比第一次当选得票数还高;当我们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是“大多数人的胜利”时,其实对同样多的人口来说,川普的下台也是“民主的失败”。

    如果说给拜登投票的人的心态有很多都是“谁都行,只要不是Trump”,那么使川普成为得票率第二的总统候选人的,却是实打实地想让他领导美国的人,这个事实更让人觉得surreal——而这种荒谬感,事实上近几年来一直弥漫在全球上空,正如《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那场荒诞的庭审:

    大家都想象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没有感情、也没有偏颇地立在天平的正中间,然而当它真的吱呀吱呀地开始运转了,我们才发现,原来陪审团成员可以“被自愿退出”,关键证人可以不被允许出现在陪审团面前,合理申诉可以不断被“动议-驳回”……

    这和川普带给我们所有“正常人”的冲击感大同小异:原来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可以直接退出《巴黎协定》、一个总统候选人可以大剌剌地称呼另一个候选人“骗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可以公然对另一个国家进行未经事实检查的批判……

    只能说索金这回的选题真的是太精准了,将近几年来、尤其是川普上台以来更加割裂、矛盾激化的世界全都浓缩在一个历史故事里,让观众好像又重新快速活了一遍这十几年一样。

    既是十几年政治日历的缩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就不得不“面面俱到”,但索金绝就绝在在“面面俱到”的同时,又能让众多议题都井然有序地呈现在一部129分钟的电影里,同时还相得益彰——开篇1分钟,几句关键台词剪辑、快速的镜头切换、历史和伪纪录片镜头交替,一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图鉴立即跃然荧幕,观众瞬间就进入了“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年代。

    和今年一样,当时适逢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民主党在芝加哥召开代表大会,于是这个大会就成了各种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一时间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等怀着不同诉求的活动家都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而这场十万人的集会最终也毫无悬念地演变成了抗议人群与警方的暴力冲突。

    此一年后,新上台的保守政府对7个民权运动领导者(实际上是8个,但是黑人运动领袖Bobby Seale并没有被纳入白人话语体系中)的进行政治审判,审判的核心问题自然就是那个千古不变的衡量标准:先撩者贱

    但是与此同时,这样一个大型的群体聚会,有个人喊了一句“冲啊”,最后演变成群体冲突,这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事情——就好比两军对垒,正是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战士的枪不小心走火了,于是两军正式开始交火,难道我们能说是这个战士引发了战争吗?

    将重点放在“who started it”的讨论上本身就很荒谬;可以说整个庭审,从庭审本身、到庭审过程,到庭审争论的焦点,其实也都是不成立的,它的本质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政治表演,从庭审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起,“芝加哥七君子”就已经被判定有罪了。

    影片一开头索金也已经交代了:时任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新官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给“七君子”定罪,而且不是“擅闯公共场所”、也不是“扰乱治安”,他非常明确地对囧瑟夫扮演的公诉人理查德提出:让他们因“密谋颠覆国家罪”而坐上10年牢。

    为了达到给“他们”——也就是要给想要革命的所有人定罪,“芝加哥七君子”的这7个人也是精心挑选的:首先影片里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Abbie Hoffman和Jerry Rubin代表的Yippies,他们是全片搞笑担当,贡献了无数辛辣又风趣的讽刺金句,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经常拍掌大笑。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嬉皮士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他们所代表的“国际青年党”也并不是一个党派,这个称谓是Abbie Hoffman乱扯的。Hoffman和Rubin原先都是SDS(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

    Abbie Hoffman非常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Yippies们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包括SDS的另一个领导者,也就是小雀斑饰演的Tom Hayden,都认为Yippie们的行为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他们只不过是在利用“所谓的cultural revolution”为自己博得关注。

    当然影片看到最后,索金其实还是给yippies们正名了,这群看似不靠谱的“顽主”们,其实比所有人都更早看穿了这场庭审的荒谬和国家机器的虚伪,所以他们决定:如果我的国家蔑视我,那么我也要蔑视它。但当有记者向Hoffman提出“你愿意以什么代价取消这次抗议活动”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他也会以同样严肃的姿态回答他:我的生命

    不得不说,Sacha Baron Cohen真的是个喜剧天才,把Abbie Hoffman这个角色身上的滑稽和严肃拿捏地非常准确,可以说搞笑和严肃的balance掌握的非常好,在讽刺法官时,Hoffman的语气和肢体动作都是三分搞笑七分讽刺;而当他面对Tom Hardy质问时,反击里又是一半愤怒、三分调侃、再加两分辛辣,让人大笑的同时又有些心酸——

    可以说Sacha精准的表演无疑给这个本就十分精彩的角色增添了更多魅力,而这无疑归功于Sacha本人对这个角色非常用心和重视:当电影几经波折,斯皮尔伯格最后还是将电影交还给索金时,Sacha还专门打电话给索金确认自己还可以继续出演Hoffman这个角色。

    被审判的另外两人,SDS的领袖Tom Hayden,Rennie Davis虽然没有Yippies们吸引眼球,但却是影片的核心。庭审的一开始,低调的Rennie Davis就直指事件中心:他每天手抄越战死亡将士名单,Tom Hayden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为了不忘初心。

    芝加哥七君子最开始反对的对象是战争、是暴力,在无数次集会和压制中很容易变成政府,而漫长的庭审也很容易让他们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法律和舆论上——Tom Hayden正是如此:为了不被定罪,他上庭前会做头发,只为了给陪审团留下一个好印象;责怪Hoffman和Rubin的跳脱行为会让他们形象更差,在法官作出了明显种族歧视的决定之后仍然起(gui)立(tian)——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罪罚,殊不知这一切早就是“欲加之罪”。

    庭审的最后,法官将Tom Hayden视为唯一一个可被规训的对象,让他代表发言;然而在目睹了这个荒谬的庭审、尤其是前司法部长被拒绝在陪审团面前作证之后,Tom Hayden终于认清了这场政治审判的本质。当法官满心以为他会向法庭求饶时,Tom Hayden拿起Rennie Davis手抄的阵亡将士名单,念出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名字,全场沸腾,就连原告代理律师也站起来致意——这一刻,斗争回到原点,所有人都向人性致意。

    当然,影片最后的字幕解说,Tom Hayden后来还是成了州议员,他对手段正义的revolution仍然存有幻想,事实上他也确实有从政天赋。Tom Harden原本就是记者,擅长写作文,尤其非常擅长使用模糊的言辞煽动读者的情绪——而讽刺的是,芝加哥流血冲突也是因他的一句“如果鲜血要流,就让它流满芝加哥”的模糊表达而开始失控的。

    这里我要再表扬一下Abbie Hoffman。本来Tom Hayden是瞧不起yippies的,他们之间也有很多主张冲突、言语争执,但最后当Tom Hayden因为参与了暴力而无法出庭作证时,还是Hoffman替他澄清了口中“我们的鲜血”是指抗议者的鲜血,是一种“请自嗣同始”的自我牺牲,并不是在鼓动抗议者去打警察。

    David Dellinger来自全国动员结束越南战争委员会(the Mobe),一个由反战积极分子组成的联盟,倾向于大规模示威游行,主张非暴力的抗议方式。片中不断塑造、烘托他成熟而克制的父亲形象,但在庭审的后面阶段,面对不公的审判,他也终于暴起,当庭袭警。

    冲动之后,就连Dellinger自己也很难相信,明明自己一贯提倡、也深信非暴力的方式,却最终还是投向了暴力,所以他喃喃自语:“我打人了,我居然打人了。”然后跟警察道歉;镜头一转,他的儿子和老婆的表情非常复杂——

    我认为这里是加入了索金对于非暴力抗议的疑问的,七君子加八君子Seal在整体上大致的行动纲领,即“和平但有效地、沉静但震撼地、非暴力但有力度地去结束这样该死的战争”。但很显然效果不好——本来平民对抗政府就是鸡蛋对石头,如果再采用平柔、温和的运动方式和政策主张,根本就是以卵击石、蚍蜉撼树。

    去年的BLM运动正是如此:当制度被证明不正义的时候,通过制度外、也就是非法的手段去夺取正义,这究竟是不是正义的?我觉得这正是当下的美国liberals所困惑的:暴力是一切不公平的答案吗?我不知道,但是忍耐和顺从一定不是。

    以上5个,再加上被拉来的gigbag, John Froines和Lee Weiner,就是芝加哥七君子的阵容。他们俩完全就是来陪跑的,就连他们自己都困惑:我们做了什么?——事实正是如此,一切都并不关于他们究竟“做了什么”,Hoffman一语点破:“We are not arrested. We are chosen.”

    是的,芝加哥七君子的构成是被精心挑选的:打压2个声量最大的,惩罚2个最直击核心的,轻捏1个没毛病但是道德有瑕疵的(Dellinger曾经逃过兵役)——这5个人是要定罪的,再加2个可以让陪审团判无罪的“路人”,这庭审在外人看来完全没毛病!

    七君子里是没有黑豹党代表Bobby Seale的,法庭外的抗议人群高喊的“free chicago 7”里没有Bobby Seale,他们举的牌子也有一个特写:白人的言论自由——这正是电影的另一议题:种族歧视,是的,就连政治审判都不带黑人玩——我不是要损害你的权利,我是根本看不到你的权利

    我觉得《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中最妙的恰恰是,索金并没有过于刻意的强调种族歧视这个议题,相反他把种族歧视融入了政治审判中,让观众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左派运动也好、黑人运动也好,甚至女权运动也好,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甚至它们之间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分界线——因为这些运动的本质都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人民,奋起反抗,对抗加诸他们身上的制度压迫而已。

    当然不刻意强调种族歧视,并不代表索金没有充分的展现,事实上索金还是给了很多篇幅的,Seale的律师手术期间开庭,多次阻止Seale的抗议、当警察虐杀了一直在向法制妥协的黑豹党骨干Fred之后,Seale当庭抗议,却被法官判藐视法庭,示意法警把Seale带下庭去殴打,还要说“让庭审记录证明我已经努力公平了、我不是种族歧视者。”——虚伪!

    最讽刺的是,新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示意囧瑟夫扮演的公诉律师起诉“八君子”时,罪名是违反《瑞普布朗法》,涉嫌跨越州界密谋煽动暴乱。而这个历史悠久的《瑞普布朗法》是由当年国会中的南方白人阶级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限制黑入活动人士的言论自由——只要是欲加之罪,你是白人还是黑人,都没有区别。

    影片看完之后,我看到一个豆瓣影评,他问:索金更左了吗?

    确实,《芝加哥七君子审判》非常左,这部影片也确实因此而饱受诟病,认为政治倾向拉垮了索金的编剧才能。但我觉得——是的,相比起《新闻编辑室》、或者《点球成金》、甚至《茉莉棋局》时的索金,他好像确实是更左了;但在世界不断割裂的现在,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左的东西。或者说,不是我们越来越左了,而是世界越来越右了。

    THE WHOLE WORLD'S WATCHING


    微信公众号:Anttitune

    公众号回复电影名,查看其他影评

     6 ) 芝加哥七君子到底是谁!?

    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美国内反越战情绪日渐高涨,各种抗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美国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阿甘正传》就对越南战争和反战游行都有提及。

    电影开场是抗议活动的领导者们组织进入芝加哥,但电影省略了对游行的描述而直接进入庭审的情节,通过穿插倒叙来再现抗议活动,这让电影在节奏感和观赏性上也表现得十分优秀。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这场审判的意图不当,这是一场政治性的审判,不仅在于大局上是政府代表vs民权代表,而还有着内部的斗争。

    在约翰逊政府下,当时的司法部长判定了这场抗议活动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当尼克松上任后,新的司法官员觉得上一任故意在自己被任命一小时后才辞职是给自己难堪,新官上任三把火便拿之前被判定无罪的抗议者开刀。

    虽然电影片名以及当时的媒体对此审判称为七君子审判(Chicago 7),但被审问的实为八人。

    1. 博比西尔(Bobby Seale) - 黑豹党领袖 - 黑人民权代表

    第八人便是黑豹党领袖博比西尔,作为黑人民权代表,他所遭受的恶意比剩下的七君子有过之无不及。现实比电影更为夸张,在电影中他在庭审中被捆绑住嘴,而现实是这不只发生了一次。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被遇刺身亡后,在美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种族骚乱。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JFK的弟弟)在得知金的死讯后,参加了一个集会并鼓励支持者们继续为非暴力抵抗理想奋斗。

    同年6月,罗伯特·肯尼迪也遇刺身亡。电影中也提到过如果是罗伯特·肯尼迪当选,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些不同。

    2. 汤姆海登(Tom Hayden) & 瑞尼戴维斯(Rennie Davis) - 校园学生领袖 - 白左精英代表

    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作为校园学生领袖,虽然和其他抗议者们抱有一样的反战初衷,但他是试图从赢得选举入手,说到底还是从体制内解决,他不是真的对抗政府,而是对抗这一届尼克松政府。

    而他最终也进入了体制内,后来当选了加州众议员。

    电影中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的争吵鲜明地表明了二人的立场,汤姆海登认为要先赢得选举才能解决问题,而艾比霍夫曼对于这种诉求于政府的想法的可笑的。

    汤姆海登所担心的一点成了现实,当后人提起这段时期的抗议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以艾比霍夫曼为代表的新嬉皮士运动。

    3. 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 & 杰瑞鲁宾(Jerry Rubin) - 青年国际党(YIP)代表 - 新嬉皮士代表

    现在我们看到众多讲反战题材的电影都是在以看上去像是high了嬉皮士们为主,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要Z爱不要战争”的嬉皮士们。

    在电影《守望者》开头有一幕是民众在枪口插入了鲜花,而这也是来自于非常具有噱头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

    2019年,因为一澳洲议员Fraser Anning对新西兰的清真寺枪击案的不当评论被一个青少年直接在头上砸了鸡蛋,这个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男孩还被称为鸡蛋男孩(egg boy)就此一下子大火上节目接受采访,并得到许多民众好评。

    当时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发表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一个南亚裔女孩直接说这种事情只是在满足媒体,反而把原有事件压过去了,人们不再去讨论清真寺枪击案的始末,不再关注政府官员的歧视言论,而是开始好奇这个男孩是谁。

    当某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其好处是让这件事的受众面更广,而更为显著的特点是这会消解了其原有的严肃性。

    这就好比关注娱乐八卦的人永远比关心国家大事的多,当某项国家大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其在传播过程中必是增加了娱乐性。

    而艾比霍夫曼和杰瑞鲁宾的确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运动的确让反战意识更为普遍到大众身上,但他们赢得媒体青睐的作秀活动反而消解了其他进步人士的付出。

    正如汤姆海登所说,当人们谈到反战游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嬉皮士们。

    4. 大卫戴灵格(David Dellinger)) - 社会活动家 - 极端反战人士代表

    大卫戴灵格所代表的是严格遵守非暴力的活动人士,这也是为何他在庭审中给了警卫一拳后不断道歉的原因,这和他一直持有的价值观有悖。

    他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不仅是越战,他还拒绝入伍二战。

    5. 约翰佛瑞斯(John Froines) & 李维呢(Lee Weiner) - 反战人士 - 无辜的背景板

    剩下这两位几乎没有太多镜头,他们就是用来当局审判定刑的棋子。

    因为官方实则想给上述五人定罪,而选择七人庭审从中选取两人从轻发落来安抚陪审团的良心,老阴阳人了。

    60年代的各种运动轰轰烈烈,不仅是反战游行,还有黑人民权运动,以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女权运动,以石墙骚乱为出发点的同志运动。

    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后,嬉皮士运动达到顶峰后就此衰落,而其他运动似乎也是走向末路。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看上去更为开明更为包容了,但民族主义又在崛起,美国在川建国的领导下白人至上主义兴起,而就说我们在国内平时所看到的电视剧,其尺度和深度甚至与多年前的作品相比也并没有更为进步。

    很庆幸,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7 ) 这牛 闪闪的好莱坞新片请千万别错过

    今年第N次感叹了:我们正经历一次最严重的好莱坞片荒。

    前段时间,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先是中国影片《八佰》以全球票房4.42亿美元超过《绝地战警3》,成为年度全球票房最高的影片。

    就目前北美疫情来看,接下来两个月很难有影片在票房上有所作为,最终的全球年度票房榜冠军十有八九是中国影片,不管是《八佰》还是其他哪部电影。

    没过多久,中国内地年度电影票房在10月15日达到129.5亿人民币(约合19.3亿美元),正式超越北美同期成绩。中国内地历史上又首次成为全球票房第一的电影市场。

    电影是多样性的艺术,好莱坞缺席这么长时间,我还怪想念的。如今北美院线瘫痪,Netflix成了美国新片的主发行阵地,而每次有还过得去的电影,苏莫都是且看且珍惜的。

    而今天要聊的《芝加哥七君子》真的算是放大招了,金牌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民权运动,演员表从头到尾看下来,几乎都是熟脸。对于一部叙事复杂,人物众多的群像电影来说,这是必须的。但可以预想,没有艾伦索金这样的金字招牌,也不会有如此多的优秀演员加盟。

    《芝加哥七君子》起因于美国民众的一次反越战游行,1968年,多个民权组织在芝加哥民主党大会期间举行了反战抗议活动。

    原本和平的示威游行,因为人群中突然有人喊了句“冲啊!”而引起了暴乱,警方开始暴力镇压示威者,多名民权运动领袖被抓。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目的显然是要讽刺共和党的懂王,可“七君子”抗议的却是民主党会议。

    当年警察并没有锁定煽动暴乱的罪魁祸首,但是随着越战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美国的反战情绪愈加高昂。换届后,尼克松政府的新任司法部决定再次调查1968年的反战暴乱,想找几个民权领袖杀鸡儆猴,防止更多类似事件发生。

    共有八名民权代表被拘捕并起诉阴谋罪,开始了一场混乱而漫长的审判。

    其中一名非裔被告因为种族矛盾,拒绝白人律师代表,可他的律师因手术无法出庭,导致被分开审判。其他七名白人男性被告,即是片名中的“芝加哥七君子”。

    这场审判的法官傲慢又偏见,过程中黑哨不断,致使控辩双方在庭上激烈冲突。一场意在镇压舆论的审判,反而激起了民众的愤怒。

    尽管七人全部被判定有罪,但在1972年又上诉成功,全部被释放了。

    这么复杂的一个故事,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胜任,那么非艾伦索金莫属。

    这个故事线头太多,难以取舍。如果全都展现,看起来又会特别的散,观众抓不住重点。艾伦选择的是以庭审作为主线,牵出众多人物,再通过各人的证词,拼出整个故事的全貌。

    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美国观众,这是最高效的叙事手法,中国观众看起来就有点吃力了。不过我们看《芝加哥七君子》其实是有拼图的乐趣的,反而增加了悬疑感。

    这是一场耗时六个月的滑稽审判,电影只选取了其中几次庭审做切面,就把错综复杂的事件表述得清清楚楚,结构工整,冲突集中,人物个性鲜明。其中涉及的种族矛盾、司法制度问题,到了50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我想这也是电影问世的初衷。

    影片剧本早在2007年就写好了,原计划由斯皮尔伯格执导。后来是因为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拍摄计划被搁置至今。

    编剧艾伦索金2017年拍摄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芝加哥七君子》是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这个故事的重视,再结合美国今年发生的那些魔幻故事,电影变得十分应景。

    派拉蒙瞄准了今秋大选前上映,也是明年奥斯卡的种子选手。后来因为影院瘫痪,由Netflix接手,影片才能按时与观众见面。

    要说电影的缺点——其实也是电影的优点——就是艾伦还是太依赖台词了。第83届奥斯卡上,艾伦索金凭《社交网络》获最佳编剧,片中犀利的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芝加哥七君子》的台词依旧保持了犀利和高密度,中间夹杂了幽默段子和激烈的争辩,再加上大量人物和快速剪辑,虽然艾伦有能力将台词写得不无聊,但对于观众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影片好片值83分,在今年电影里不说鹤立鸡群也是名列前茅,光冲着这个阵容也不容错过。

     8 ) 索尔金更左了吗?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2013年,创剧人(creator)和编剧的艾伦·索尔金(Aaron Sorkin)在美剧《新闻编辑室》(Newsroom)第二季第四集里安排了一场戏:作为正面领衔主演、ACN电视台当家主播、(自称)共和党人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直播节目中,利用高超的诘问技巧和逻辑归谬,将参与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的意见领袖之一的纽约大学人类学博士候选人雪莉(Shelly Wexler)辩驳得哑口无言、气急败坏。

    《新闻编辑室》第二季中,麦卡沃伊和OWS运动的意见领袖的对决

    作为“成熟”、“世故”代表且亲民主党的索尔金,借剧中人物之口,对声势浩大但却空喊口号、诉求混沌、过于理想主义、缺乏可操作性的左翼运动进行了一次单方面的降维打击。索尔金言下之意无比明确:旨在蔑视权威、高喊口号的左翼运动,对于现实政治改革其实于事无补,它既不能唤起普罗大众的认同,也无法像右翼“茶党”运动对具体政策产生影响,最终只是一种自嗨的政治表达。

    2020年10月16日,奈飞上线了索尔金最新执导的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影片表现了1969-70年间,在尼克松政府授意下,联邦检察官起诉了一年前芝加哥民主党总统选举大会场外7位带头组织抗议的、不同背景的反越战人士。索尔金又一次借片中人物之口讨论左翼运动。只不过这次,他对之前《新闻编辑室》中的论证有所反思。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剧照

    适逢5月26日,非裔美国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因明尼苏达州白人警察过度执法后死亡,全美继2014年非裔迈克尔·布朗(Michael Brown)枪杀案后再次全面爆发“黑命贵”(Black Lives Matter)抗议运动。虽然大部分抗议活动和平进行,但仍不乏一些抗议升级为暴乱、抢劫。至少200座城市宣布宵禁,共三十余州出动国民警卫队6.5万人维持治安,超过1.4万人被捕,运动至少造成19人死亡。

    在此语境下,最新上线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以下简称“审判”)更像是对于席卷全美的黑命贵运动和不到20天即将进行的总统大选的一次表态。

    《审判》故事肇始于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彼时美国反文化运动也步入高潮,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的遇刺更是全面激化了民权运动。大批反战人士、嬉皮士、左翼人士在各个政治、性别、文化议题上互相交织,最终以反越战为宗旨,许多人纷纷决定在8月下旬芝加哥举办的民主党代表大会上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示威者与警方在芝加哥街头对峙八日,最终造成一系列流血冲突,超过500名示威者、100名平民和150名警察受伤。

    1968年民主党党代会外的抗议

    尼克松1969年接任美国总统后,保守派政府决定杀鸡儆猴。司法部长米歇尔(John N. Mitchell)指示联邦检察官状告“煽动”芝加哥抗议的8名组织者共谋跨州犯罪、煽动骚乱。这场审判本质上是一场政治秀,在尼克松政府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大语境下,与其说这是一场司法审判,不如说是一次游街示众。然而,反战人士们顺水推舟,将这场公开示众变成了发表观点的舞台。随着审判开始,几名嬉皮士被告(他们自称“异皮士”[Yippies])不断在当庭捉弄、辱骂法官,在法庭外更是将庭审内容当成宣传材料,控诉司法体系对反战人士的不公。

    剧照

    火爆的现场

    美国作为普通法国家,庭审属于对抗制诉讼,真正的交锋是诉辩双方律师之间的攻防;但这场聚光灯下审判的主角,最终却成了法官朱里斯·霍夫曼(Julius Hoffman)。霍夫曼本人原先也很难说是“坏人”,在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他甚至是坚定的异议人士。但在此次庭审中,霍夫曼大失风度:他频繁驳回被告律师的动议、拒绝关键证人出庭,全程更是无视黑豹党领袖鲍比·希尔(Bobby Seale)的诉求,甚至下令法院法警将其在座位上捆绑、用布条塞口。霍夫曼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表现得像一个失控的被侮辱者,他与被告方的互动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他越对被告方不公,被告方越对他藐视、辱骂,而后气急败坏的他为了尊严,就惩罚性地继续对被告方不公。司法部长本想上演一场严刑峻法的司法正剧,到头来却成了霍夫曼与被告方怄气的二人转。

    1970年2月18日,陪审团宣判合谋罪不成立,七人中的两人完全无罪,剩下五人因跨州煽动骚乱被判入狱五年。两年半后(1972年11月),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因霍夫曼在庭审中的偏见以及FBI非法窃听辩方律师办公室,推翻了霍夫曼的判决,并下令重审,司法部最终放弃了诉讼。芝加哥七人最终取得了在反战宣传、司法审判上的双重胜利。

    索尔金延续了他这十年来在《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2010)、《点球成金》(Moneyball,2011)、《乔布斯》(Steve Jobs,2015)中的编剧技巧,他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推演整个故事;相反他以芝加哥审判为主轴,时间线不断往返跳跃于芝加哥抗议现场、被告方的律师办公室以及霍夫曼的法庭。2010年,一部同样反映此次抗议和审判全过程的纪录片《芝加哥10》(Chicago 10)也采取了相似的手法(比较亮眼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入了大量动画,再现了审判的全过程)。历史真实题材的限制,让索尔金不得不采取了这种已然些许老套的叙事手法。

    《芝加哥 10》与《和巴什尔跳华尔兹》一样,使用了很多动画

    但,为了烘托高潮,索尔金也改变了许多法庭事件的性质。比如朗读越战阵亡将士名字的桥段,在真实历史事件中发生在某次庭审开庭前。为了剧情需要,索尔金硬是将这一桥段放置在了结案陈词的阶段——对于观众而言,主角在结案时慷慨陈词是一种套路化的期待,但索尔金努力选择一种反套路的推进高潮方式,算是某种殊途同归。然而,由于涉及人物过多,《审判》仍然更像是个复刻历史的行活儿,而非精心结撰的杰作。

    最有趣的是,索尔金在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一段七君子之间的内讧。七君子本身社会身份各异:其中有律师出身的社会运动家,有一呼百应的青年领袖,也有当时在美国异常扎眼的嬉皮士群体。其中打扮随性、生性顽皮的嬉皮士艾比(Abbie Hoffman)与身为反战活动家的汤姆·海登(Tom Hayden)之间爆发了一场言语冲突。海登认为吊儿郎当的嬉皮士们把反战当成了自身表演“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舞台,将之作为收割粉丝、获取社会关注的良机——海登甚至认为后者根本不希望战争结束,因为只有越战继续,他们才能继续表演。海登不满于嬉皮士们用给警察、士兵献上雏菊这种空洞的表演行为(即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艾比和另一名被告鲁宾[Jerry Rubin]是这一运动的重要推广者)来推动进步运动,并且因为“愚蠢”、“道德变坏”的嬉皮士做派,给真正的进步人士拖了后腿。

    著名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运动

    审判庭外的七君子中的六人

    而异皮士艾比则反击海登,他认为海登这种知识分子妄想通过选举的方式来重塑政治,并不惜为此放弃掉一些价值,这是百分百的功利实用主义。他进一步一针见血地指出,七君子站上被告席,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在芝加哥发动了什么暴乱,而是因为他们的立场完全站在了当局反面,他们仅仅是这次立场之争的祭品。

    与七年前《新闻编辑室》中的那场电视问诘比起来,索尔金的立场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七年前,索尔金无疑是东北岸的民主党知识精英,对理想主义化的学院左翼实践的鄙视,坐拥对后者满满的优越感。七年之后,极化的两党政治、冲突不断的种族问题,以及更为激烈的抵制文化(cancel culture),似乎将索尔金逼向了那个更为情绪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境地。相比于《新闻编辑室》中功利主义的温和共和党人麦卡沃伊,《审判》里代索尔金发言的七君子们更加凸显了被极化政治的党同伐异逐渐吞噬掉的属于温和派的中间地带。

    无论影片内外,七君子都取得了胜利。但七君子的胜利,与其说是反战声浪、嬉皮士运动的胜利,不如说是霍夫曼法官的作茧自缚。美国的上诉审判不做事实方面的审查,大部分审查的注意力放在整个判决的程序合规性上,而正是霍夫曼法官在初审时充满偏见的审理过程,才使得七君子们“死里逃生”。虽然第七巡回法院驳回了判决、下令重审,但尼克松政府也不愿再次为七君子们提供表演舞台,最终才使得这场审判“圆满”结束。

    巡回法院宣告七君子无罪的复审宣读于1972年11月21日,而就在14天前,尼克松在总统连任选举中狂赢49州,以520:17的选举人票、60%对37.5%的普选票击败了反战的自由派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George McGovern)。仅就《审判》的结果而言,反战派取得了道义和司法的胜利;但如果回看历史,标榜“法律与秩序”的尼克松深谙“沉默的大多数”(silent majority)的内心心理,并以此话术成功连任。

    1972年尼克松在大选中狂赢49州

    七君子的成功上诉,或许在尼克松在内的保守派看来,只是无关痛痒的小败;而强调“法律与秩序”的口号,才保证了保守主义思潮在1970、80年代的全面回归,更使得共和党得以在1969-92年的24年间把持白宫长达20年。在这个意义上说,《审判》中的海登是对的——比起想要让五角大楼漂浮起来的嬉皮士的雏菊,让自己所支持的候选人最终能坐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显然更重要。但索尔金却只是惊鸿一瞥般地隐晦表达了这一点。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于去年10月开拍,在距大选不到20天时上线,但它却完美地隐喻了当前的美国政治。尤其是弗洛伊德抗议愈演愈烈后,特朗普多次重提“法律与秩序”,而作为挑战者的拜登则不仅降低了支持抗议的调门,转而更强调和平抗议,同时更是挑选了在担任加州总检察长时以司法风格强硬著称的贺锦丽(Kamala Harris)为自己的副总统搭档。

    无论美国是否还会有属于21世纪的七君子,也无论走向不可调和的分裂局面的美国能否重新调和矛盾、求同存异,索尔金所期待的奉行实用主义的“自己人”,或许在20天后即将诞生。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或许也正是索尔金为自由派选民吹响的集结号。这或许也才是这部电影的题中之义。

    索尔金,你在说啥?

     短评

    經歷過去兩年,戲中太多事彷如親眼見證,歷史如斯重演。「我從來沒有因為思想受過審判」,誠哉斯言

    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真·以电影为檄文

    8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力荐

    人家的主旋律电影……结尾交待,霍夫曼法官在年度评级中,被78%的芝加哥庭审律师评为“不合格”!

    11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16分钟前
    • 哒哒
    • 力荐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21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儿————拿人当人。

    26分钟前
    • Hornykid
    • 力荐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30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33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近年来左派电影的高峰,犀利、高密度、痛快。左派的理想情怀再显得何不食肉糜,至少也有其可爱之处。对Abbie这位言必称Cultural Revolutuon的哥们很感兴趣,在一个不可说的年份自杀了。唯一不美的是,最后对那句以血还血类似的话做了“非暴力”的解读,过于牵强,还是往后缩了。这里得引用教员名言:XX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XX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35分钟前
    • Kengeiek
    • 推荐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3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抛开其他的想法,看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到底存在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游行与和平抗议?世界各地各种组织所组织的各种游行与抗议,我相信里面很多都仅仅只是为了发声,可最后却往往都走向了与政府的对抗,从而产生暴力流血事件! 很多国家地区还往往都有着可以自由游行自由集会的权利且该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对待抗议游行的态度从本片中美国政府的处理就可以管中窥豹,可以说是军警宪特随时待命,不仅不批准场地,明面上有军警周围监控,暗地里还有fbi与警察派人卧底其中,利用民间组织的松散性质和无纪律性质通过情报制定计划产生冲突,从而站在合法的角度上将组织头目一网打尽,最后操控司法机关大搞所谓的“程序正义”审判,这一套流程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39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4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朋友,给我一点时间吧,这是我的思想,第一次接受审判。

    42分钟前
    • 珍珠小馒头🍪
    • 力荐

    情绪饱满的最后宣判一幕与《辩护人》遥相呼应,我深呼吸好几口气才把眼泪压下去。并不巧合的是,两片讲的都是政府蓄意给普通公民思想定罪的故事。精致的剧本是本片最大看点。面对一场长达五个月、复杂且琐碎的庭审,要在俩小时里编织成一个戏剧实在不易,但索金完全做到了,把庭审、庭外和前情三条线做了不落窠臼的精妙穿插,好几场平行剪辑戏的台词写得漂亮极了!编剧还有意弱化了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的暴动戏,有意略去了当年请金斯伯格等名人出庭作证的噱头。可惜索金的导演功力还是欠火候,否则这片就是又一部精彩绝伦的《社交网络》!几位主演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开场几分钟就构建好了被主审的五位的人物弧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里朗斯扮演的辩护律师,预定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最后,与其拿本片反思遥远美国的当下,不妨反思邻近香港的当下。

    4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44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here are their names. 所有政权都怕名单

    49分钟前
    • soyoungsogone
    • 力荐

    总觉得,这个条目,某天,就,会消失。

    51分钟前
    • 璀璨俗世
    • 力荐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56分钟前
    • 鶩習
    • 推荐

    一部分人看来这部电影揭露了美国之耻,但这部电影也同时揭示了美国何以为美国,美国何以伟大—蓬勃有力的公民社会,不同意见交锋牵扯,公民享有意见表达渠道,关键时刻可以仰赖的普通人的良知和正义。

    1小时前
    • 摩诃衍那提婆
    • 力荐

    当警察微笑摘下警徽,我觉得这比任何恐怖片的镜头更加让人毛骨悚然

    1小时前
    • 红茶尼禄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